而这个时候,以顾锡畴,张有誉,梁云构为首的保皇派。
无不是如遭重击。
虽然在前几天吕大器辞职,被锦衣卫软禁的时候。
顾锡畴就预感到大势已去。
但今日的加朝大朝会上。
韩烈重新组阁成员名单一出,保皇派的成员,无不是如丧考批。
至于太子太师朱之臣,太子太傅何瑞征,太子太保程注三人。
已经三天没有见到皇帝。
自从那天与太后张嫣推心置腹交谈过后。
小皇帝便没有再召见三人。
很显然小皇帝朱慈炤听进了张嫣的话。
想要一鸣惊人,那就必须学会蛰伏。
跟着朱之臣这些老臣,很显然是没有前途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李辅国在念完了两道诏书之后,又捧起第三道诏书。
“太子太师朱之臣,太子太傅何瑞征,太子太保程注,教导陛下有功。”
“加封朱之臣为石泉伯,何瑞征为山阳伯,程注为合阳伯。”
“不在充当讲学之责。”
“免去顾锡畴户部左侍郎,贬为浔州府知府。”
“免去张有誉刑部左侍郎,贬为柳州府同知。”
“免去梁云构鸿胪寺寺卿,贬为柳城知县。”
……
“以下被贬职官员,即刻离京赴任,超过三日,以渎职治罪。”
这封诏书一出,奉天殿上的文武百官,无不是表情各异。
看向程注,顾锡畴等人的目光,有同情的,也有幸灾乐祸的。
很显然这帮昔日老臣,有人明升暗降,有人不单单是免职,甚至可以说是流放。
向程注等人,虽然升了伯爵。
但他们都是年岁不小的人,而他们获得伯爵,都是一代就断了的爵位。
而且几人的爵位所在地,都在关中地区。
现在的关中可还在满清建奴手中。
这就等于他们享受的爵位食邑,一文钱收益都没有。
相当于空头支票。
至于顾锡畴几人,被贬谪的地方,到不是满清占领的地方。
但却远在广西山区。
柳州府在这个时代,那一般都是流放之地。
有前途的官吏,谁会跑去哪里做官啊。
“臣等领旨谢恩。”
程注,顾锡畴等人,跪下谢恩之际,微微抬头看了眼龙椅上,高高在上的小皇帝朱慈炤。
无不是心中暗叹一声。
在他们看来,他们这批老臣离朝之后。
已经完全执掌了朝堂的韩烈,下一步必然撕咬谋朝篡位的。
也许等他们下一次听到皇帝的消息时,想来就是皇帝的驾崩的消息了。
可看着百官面前,头戴金丝乌纱冠帽,身穿四爪蟒服的韩烈,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气势。
根本没有勇气以死相谏的一众老臣,也只能黯然退场。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今日的加朝大朝会,本就是为组建新的内阁成员而开。
如今旨意宣读完毕,李辅国当即捏着鸭公嗓,宣布了退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韩烈手捧芴板,率先躬身喊道。
“恭送太后千岁。”
奉天殿上的文武百官,纷纷拱手响应。
一脸平静的太后,头戴凤冠袍服,端的是雍容华贵,仪态万千。
小皇帝则是脸色通红,强忍着委屈的泪水。
跟着皇太后张嫣,离开了奉天殿。
“陛下,这才是个开始,以后这样的日子,还会数不胜数。”
“要想一飞冲天,你就必须先做一只笨鸟。”
“今后哀家会让太师刘文炳,太保巩永固,左都督刘文耀他们入宫,教导你弓马骑射,兵法韬略。”
“你要用心学习,至于军国大事。”
“全部交给内阁衙门来处理,只有自身强大了,才是真正的强大。”
张嫣看着委屈巴巴跟在自己身后的小皇帝,停下脚步拉着他的小手,再次严厉的告诫道。
“皇儿知道了。”朱慈炤强忍着泪水,郑重的点了点头。
“去吧。”张嫣叹了口气,看着小皇帝离去的背影。
她其实心中很清楚,到了如今这个地步,韩烈就是没有篡逆之心。
他手下的文武官吏,也必然会逼迫他走上黄袍加身的哪一步。
而身为皇太后,她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保全小皇帝的性命安全。
散朝之后,韩烈没有回梁国公府。
而是与一众阁臣,回到了内阁衙门。
“我等参见首辅大臣。”
刚进入内阁衙门大堂,以史可法为首的一众阁臣,正式向韩烈行了一礼。
“诸位阁老都是在下的长辈,这礼受之不恭啊。”
韩烈郑重的躬身回礼拜道。
“今后我请诸公,同心协力,与韩某一道,为天下安定,百姓安居共同努力。”
“首辅大臣说的是,我等在其位,自当谋其职,为天下安定,百姓安居而做出表率。”
慷慨激昂的袁枢,恭声附和说道。
袁枢是昨天夜里,刚从山东赶到京城。
现在他在京城的府邸,都还没有来得及去看上一眼。
这次他出任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固然有韩烈的提携。
但他在山东巡抚任上,几年下来兢兢业业,为山东布政司行省的安定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首先,山东这三年来,虽然位于最前沿地区。
但人口增长了二百五十万。
光新生人口就达到三十七万人,仅次于鱼米之乡的浙江。
其次,粮食增产,达到了目前南明朝廷各行省第一。
超过了南直隶的增幅。
在山东种植的玉米,红薯,土豆三大新式农业,得以在布政司行省各府州县,全面推广种植。
而韩烈去年发起的河南战役之中,三十万大军供需的粮草,其中有一半来自山东的供应。
其次,山东去年的赋税收入,也高居第二,仅次于浙江。
崇祯十五年的时候,韩烈在山东担任提督时,总人口只有五百五十万。
如今总人口达到八百万,位居全国第四。
这里快速增长的人口,主要来自于河南和河北的流民。
毕竟最近五年来,河南河北一直是战争的重灾区。
两省人口锐减了七成,大量的流民,难民逃入山东,南直隶,浙江三个相对稳定的富庶区域安家。
而浙江无疑是人口第一大省。
目前在册人口统计,高达一千四百万。
第二是南直隶,人口为一千三百万。
值得一提的是,南直隶在明代是后世的安徽和江苏上海三地总和。
甚至还包括浙江,江西,湖北一小部分县域。
第三就是江西。
在左良玉占领九江期间,整个江西人口高达一千二百万。
但随着左良玉病逝,其子左梦庚投降,阿济格率军占领江西后。
江西的人口锐减了三百万,主要是金声桓在江西烧杀抢掠,造成百万人口死亡,二百万人马逃难到浙江、福建,南直隶以及广东地区。
这两年来,江西局势再次稳定。
人口也开始出现了增长,粮食产量和经济体量,基本与山东持平。
至于浙江的富庶,人口稠密,主要原因,是明末以来,一直趋于稳定。
首先浙江地靠沿海,为海上贸易,提供了天然港口。
虽然明朝中期,就执行了禁海政策。
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国策,但在沿海地区的浙江和福建,地方上的海上贸易可从来没有停止过。
像杭州、宁波、泉州,包括广州这样的沿海城市。
那都是商人扎堆的地方,江浙地区生产的丝绸、瓷器、茶叶这些“硬通货”。
那可是价比黄金,源源不断流到港口,远销海外列国。
而这里的江浙地区,指的可不是后世的江苏和浙江,而是江西和浙江。
除了海运的便利,为浙江提供了资金来源外。
嘉兴,湖州的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对于水稻种植提供了便利。
自南宋在杭州建都后,江南地区农业技术突飞猛进,占城稻的大力推广,尤其是双季稻逐渐普及,大大的提高了粮食产量。
为底层百姓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障,从而使得浙江人口一度暴涨。
要知道明朝最高峰的时候,浙江的人口高达一千八百万。
而当时明朝的总人口,也仅有七千万。
但从这组数据,就足以看出浙江的富庶情况了。
同样,去年的河南战役,浙江的钱粮输出,也是韩烈重要战略物资来源之地。
如果说山东承担了粮草的三分之一,那么浙江就承担了钱粮来源的二分之一。
而剩下的一部分钱粮,才是来自江西和湖广地区。
不过,经过去年一年的恢复。
今年的江西,湖广钱粮,将会迎来一次大的增长。
而山东地区今年的钱粮,则会出现一定的缩减。
根本原因有两点,去年为了保证军需物资的供应。
山东各府州县,提前征收了一部分钱粮。
其次,今年山东的兖州府,青州府,济南府三地。
迁移了三十万百姓,进入开封府和归德府安置。
作为明末的重灾区,河南布政司行省。
根据崇祯三年户部统计,河南在册人口高达一千一百万。
崇祯三年是公元1630年。
但到今年开春,也就是1647年,
仅仅过去十七年的时间。
河南的人口,已经锐减到了两百三十万余口。
基本上可算得上是十不存二。
之所以河南人口锐减如此严重。
但凡知道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主要活动就是河南和陕西以及湖北三地。
十几年来的无休止战乱,加上天灾不断,连续的干旱,暴风雪。
河南、陕西、湖北三地的百姓,还能活下来,那都是老天爷的保佑了。
除了从山东迁移了三十万百姓进入河南外。
韩烈准备今年秋收之后,积蓄从山东抽调三十万百姓入河南。
同时在江淮地区,迁移三十万百姓进入河南。
而浙江如今人口也区域饱和。
韩烈的计划是从今年秋后,直接迁移一百万百姓去河南安置。
也就是十户抽一户,强行迁移。
对于先进的浙江来说,迁移一百万百姓北上。
不但不会影响浙江的税赋,反而会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耕地紧张问题。
一百万人口抽出去,至少可以空出五百万亩耕地。
而平摊到一千多万人口的浙江来说。
不亚于九牛一毛,而且留下来的百姓,还能多分到三分土地。
可别小瞧了这三分土地,种植两季水稻。
至少也得有三百斤粮食,足够一家三口半年口粮了。
“祁阁老,你从浙抚位置上来,空出来的浙江巡抚人选,你可有推荐的人选?”
祁彪佳是韩烈的岳父,加上他在浙抚的位置上,干了三年。
韩烈自然要充分他的感受。
而且这几年为了感谢祁彪佳的支持。
韩烈没有对浙江巡抚衙门的官员任免,进行过任何干涉。
所有官员的任免启用,都是按祁彪佳的推荐安排。
不像山东巡抚人选,袁枢入京之前,就推荐了宋枚。
韩烈也十分认同,直接授意内阁向太后和皇帝推荐了宋枚出任山东巡抚一职。
祁彪佳犹豫了一下,还是谦虚的说道。
“浙抚乃朝廷大员,岂能我一个前任说了算?”
“要说有什么推荐的话,我推荐夏允彝接任巡抚一职。”
“同时推荐商锡祖出任杭州知府。”
“至于其他人选,还得朝廷来廷议安排。”
“夏允彝这些年在左布政使任上,政绩卓越,抚民理政十分突出。”
“不过嘛,他这个人也有一些缺点,缺乏了杀伐果断之气。”
“布政使作为浙抚助手,他可以干的很出色。”
“担任浙抚,可能会有一些难以服众。”
祁彪佳想了想,还是补充道。
“至于商锡祖吗,大家都知道,他是老朽的妻舅。”
“能力如何,我不多做评判。”
“这几年因为我的关系,他严州担任知州,总体来说中规中矩,干的还算不错。”
“但如今他年岁大了,希望回到杭州养老。”
“我想五十几岁的人,不至于到养老的年纪嘛。”
“让他在杭州知府任上再干几年,算是我的有一片私心吧。”
祁彪佳这番坦诚之言,倒是赢得在座众人认可。
“祁阁老忠于国事,我看这杭州知府,就让我舅公来担任,大家没有意见吧?”
韩烈笑着说道。
“商公之后,这个能力和资格还是有的,我赞同。”
史可法这次率先附和道。
这次朝堂变革,因为他没有转变态度,始终秉持支持韩烈态度。
得到韩烈的认可,继续出任内阁次辅,兼任户部尚书。
虽说户部如今把财权分割了出去,但户部依旧掌握着人口,土地等管理大权。
“同意!”
“同意。”
孙传庭、路振飞等人纷纷点头。
“浙抚人选,夏允彝的性子,确实有些不合适,而且浙江现在各镇兵马,也该裁撤了。”
“之前为了防范郑芝龙作乱,先后设立了定海镇,舟山镇,石浦镇,温州镇四镇总兵。”
“定海镇总兵方国安,舟山镇总兵刘世勋,石浦镇总兵阮进,温州镇总兵黄斌卿。”
“各自拥兵七八千人马,加上衢州镇的王之仁所部一万人马。”
“以及浙江提督孙嘉绩,统辖的都司营两万人马。”
“如此多的兵马,布置在浙江这样的后方,确实有些多了。”
“每年的钱粮耗费,也是不小的一笔数目。”
韩烈说到这里,顿了顿严肃的说道。
“尤其是定海镇总兵方国安,石浦镇总兵阮进二人。”
“竟然私自与朝臣勾结,企图参与朝政,必须严肃处理,决不能手软。”
“我同意首辅大臣的提议。”
孙传庭点头应道。
“我建议把浙江各镇兵马,全部裁撤掉。”
“只保留提督府的都司营一万五千人马,作为常驻兵马。”
“方国安和阮进二人,先调入京城,然后再以叛乱治罪。”
“王之仁和黄斌卿,编入都司营,以总兵衔协助统军。”
“刘世勋可调入操江水师营,此人颇通水战。”
孙传庭身为陆军部大臣,又是之前的兵部尚书。
他的提议当即得到众人的支持。
就在众人看向韩烈之时,坐在上首的韩烈略作沉思道。
“方国安和阮进治罪,这点我赞同。”
“王之仁在前年收复江西战役之中,在广信府战斗之中,颇有战功。”
“这两年他屯兵衢州,扼守闽浙赣咽喉,也是有功劳的。”
“此人理应嘉奖重用一番。”
“我打算安排他带领衢州镇的一万人马,前往福建担任都司营副将。”
“不过这一切,需要处置完郑家之后再议。”
“先裁撤其它四镇,孙嘉绩继续担任提督都司营,所部兵马裁撤一万。”
“刘世勋,黄斌卿所部人马,编为舟山水师营。”
“刘世勋加授都督同知,出任水师营总兵主将。”
“黄斌卿加授都督佥事,出任水师营副将。”
“水师营兵力保留一万编制,多出的人马,裁撤之后就地安置”
说到这里的韩烈,再次停顿了一下。
看向袁枢说道:“袁阁老,推荐杨廷麟加左副都督御史,出任浙江巡抚。”
“夏允彝调入吏部担任右侍郎。”
“原右布政使宋之普,接替左布政使。”
“原按察使郑遵谦,接替右布政使。”
“升任礼部郎中徐作肃,出任浙江按察使。”
“浙江作为我们后方最重要的钱粮基地,必须保证治安安定,吏治清明。”
“决不能出现匪患问题,以及贪官欺压百姓的事件。”
“杨廷麟此人不但精通军务,为人沉稳练达。”
“有他去浙江坐镇,我是放心的。”
虽说韩烈这么安排,有些独断专行。
但在座的众人,除了祁彪佳外,对于杨廷麟还是十分认可的。
毕竟杨廷麟进士出身不说。
还曾经给卢象升担任过参赞军务。
这几年追随韩烈,在朝中出任兵部郎中,兵部侍郎,以及坐镇徐州,负责监军事务。
可以说每次的任务,都完成的十分出色。
“同意!”
“同意!”
……
很快大家都开口赞同了韩烈这项安排。
“接下来,朝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置郑家之事。”
“十二万人马,绝不能进入京城。”
“孙阁老,张阁老,你二人安排军需物资,亲自携带诏书。”
“孙阁老你去太平府迎接,传达诏书让郑芝豹率军进驻德州征北大将军府驻扎。”
“张阁老,你去镇江府迎接。”
“让郑彩率军前往沧州平北大将军府驻扎。”
“同时迎候大将军郑芝龙进驻京师,允许他率领不低于一万护卫入京。”
“若他们敢抗旨,那就以叛军剿灭他们。”
“我会让侍卫军进驻太平府,协助孙阁老。”
“操江水师营进驻镇江府,协助张阁老。”
郑家族人要是听从命令,看在国姓爷朱成功的面子上。
他一定会让郑家人在京城,悠闲的享受爵位,一辈子荣华富贵。
但要是他们敢染指朝政军权,那只能图穷匕首见了。
“遵命。”
这个决议,并不是韩烈临时想出来的。
而是韩烈与孙传庭他们,早就谋划的计划。
故而孙传庭和张国维,都没有感到突兀,欣然拱手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