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过曾经是大顺军的二号人物,李自成的继承者。
而当年的李岩,也不过是李自成的部将。
见到李过他也要礼敬三分。
如今事过境迁。
二人同属韩烈帐下大将。
李岩因为归顺的更早,加上能力出众。
深受韩烈器重。
现在更是身兼河北总督,忠勇军提督双职。
虽说军衔二人都是上将军军衔。
但职务之上,李过是低于李岩的。
李过要是心胸狭窄的话,心中难免会有不快和不服。
今天他能够说出此番话,就说明他没有任何芥蒂。
“李过兄,感谢你的信任和支持。”
感受到李过的善意和真诚。
李岩感动的点了点头。
“说实在的,这几天我还真有头疼。”
“不过,你们来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咯。”
心情大好的李岩,引领着李过、高一功,吴六奇率领的五万人马,进入城东外的大营。
众将刚来到大帐前,神机军主将罗平安,都监军使徐作霖,便迎了上来。
“李提督,高总兵,欢迎你们的到来啊。”
上前一步的罗平安拱手向二人打着招呼。
“罗提督客气了。”二人笑着拱手回礼笑道。
“吴六奇,你竟然也跑到太原来了,首辅大人近来可好啊?”
见到吴六奇的罗平安,惊讶之余的他,连忙问道。
“见过罗提督。”吴六奇连忙拱手回道。
“首辅大人一切都好,现在就等咱们拿下太原,一起会师燕京城下呢。”
“那敢情好。”罗平安高兴的打趣道。
“你是悍将,这先登之功,我看非你莫属。”
“嘿嘿,诸位将军在此,末将可不敢做这出头鸟。”
吴六奇自谦的笑道。
“哈哈哈……”
众将会心一笑,共同走进了李岩的大帐。
“我来介绍一下情况。”待大家坐定后,李岩也没有多废话,开口给李过、吴六奇介绍起当下太原的敌情。
眼下的太原城,攻坚的难点,主要是兵力不足。
毕竟城中有五六万人马,还有十几万百姓,数万青壮被拉上城头协助守城。
其次太原城高堑深,城墙高达十几米不说。
护城河更是宽二三十米,引用的是汾河之水绕城而过。
水深平均都在一米左右,深的地方有三四米。
又无法截断水源。
而现在又是大冬天,别说水温了,就是地面温度,也已经降到零度。
这样的气温,护城河就是天堑,就算想要强攻都难。
因为根本跨不过河,又如何攻上城头呢?
实际上李岩和罗平安现在都在等。
根据往年的经验来看,进入十二月份后,护城河会结冰。
可时间不等人,太原之战拖得越久,损耗就会越大。
其次,现在尚可喜率领的三万兵马,进驻城西北的天门关,占据了娄烦县。
相当于给太原守军,提供了一条安全通道。
这等于守军的士气,起到了极大鼓舞。
这不这几天,城头上的守军,都主动向李岩和罗平安喊话。
讥讽他们有本事飞上城头。
说实在这样的叫骂喊话,对于明军士气,还是有些打击。
尤其是军心,也会受到影响。
毕竟大军长期在外作战,将士们本就辛苦。
一旦失利,将会对军心,造成巨大的不稳。
眼下的太原城情况,比之前的真定府更为复杂。
真定城属于平原地形,还能依靠壕沟工事,对城池造成威胁。
可太原城属于盆地不假,可周边都是崇山峻岭,地形十分复杂。
也不利于骑兵作战。
也正是考虑到太原的情况,韩烈在调兵部署时。
让吴六奇跟随李过支援太原。
王辅臣率领骑兵营跟随杨衍,向宣府方向出击。
“李总督,罗提督,我军拿下真定后,休整了几天。”
“全军也进行了补充,我部四万将士,以及吴六奇将军的一万将士。”
“目前不但是满编状态,军心士气都处于巅峰状态。”
“我请求率部出击天门关,把尚可喜这支人马给吃掉。”
在明白了太原的局势后。
李过当仁不让的请战道。
“这点我同意。”罗平安率先回道。
李岩也点头笑道:“李提督愿意出战,我肯定没有意见。”
“不过,尚可喜可是一条狡猾的狐狸,一旦发现情况不对,他肯定会开溜。”
“老罗,咱们两军,是不是抽调出一营人马,沿汾河南岸出发。”
“悄悄运动到娄烦后面,断了尚可喜的退路。”
“这样李提督率领的兵马,则可以长驱直入,直下娄烦。”
“让尚可喜这厮,无路可退呢。”
李岩提出的方案,立即得到众将的支持。
“为了保障围歼尚可喜一战的胜利。”
“接下来咱们城外各营人马,要立即动起来。”
“把太原各门给堵住了,绝不能让尼堪派出兵马支援。”
“老罗,南北二门你们神机军负责,东西二门我忠勇军负责。”
“诸位有没有问题?”
李岩是前线的总指挥,又是官职最大的人。
他这么部署,大家自然没有意见。
“同意!同意!”
帐下众将纷纷开口表态。
“那就这么定了。”
李岩起身道:“传令后营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今晚吃饱肚子,让忠贞军和侍卫军的兄弟吃好,休息好。”
“凌晨前出发,先取天门关,再下娄烦县。”
“活捉尚可喜,收复太原城。”
李岩挥舞着拳头,慷慨激昂的一番话,瞬间激起了众将的战斗情绪。
天门关是太原三关之一。
与另外两关的石岭关和赤塘关,合称太原三关。
位于太原城西北的天门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也是太原通往西北方向的大同,黄河重要通道。
镇守此关关卡的守将叫高如历。
此人是尚可喜帐下总兵,早年参加过李自成的大顺军。
李自成败亡后,他率部在关中投降的尚可喜。
并获得尚可喜提携,出任汉军营总兵。
副将宋昌运,则是尚可喜的老部下。
二人率领五千士卒,驻守在天门关。
尚可喜率领的主力人马,则在娄烦城驻防。
与太原城形成犄角防御,同时也为太原提供了一条后勤和撤退通道。
同时,尚可喜现在还接防了太原府北边的岢岚州,忻州等州县。
太原城内,如今主事之人,自然是多罗贝勒尼堪。
以及都统谭泰二人。
山西巡抚祝世昌,总兵佟泰汉,在二人面前,也只能靠边站。
“贝勒爷,豫亲王兵败霸州,皇上巡幸盛京,太原已经成为孤城。”
“为保存实力,卑职有个建议。”
“不知当讲不当讲。”
在得知多铎兵败霸州,去了宣府集结兵马入京勤王的消息。
谭泰震惊之余,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向尼堪进言一番。
“谭泰,你我的交情,还有什么不能说呢?”
“但说无妨。”
尼堪见他犹豫,当即鼓励对方说道。
“承蒙贝勒信任,那卑职就知无不言了。”
谭泰当即下定决心道。
“豫亲王兵败霸州,摄政王困守燕京,皇帝巡幸盛京,河北之地尽失。”
“山西各府州,现在兵马汇聚太原。”
“长期以往,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为我大清计,卑职认为应当放弃太原。”
说到这里的谭泰,看了眼尼堪,见他脸色平静,并没有表现出过激行为。
随即继续说道。
“趁现在尚可喜的人马在外接应,我们两军汇合,退往大同,再去宣府。”
“与豫亲王汇合,返回京城救援。”
“只要守住燕京,即便失去河北和山西。”
“宣府,大同就不会丢掉,关中和西北一样还是我们大清的。”
“反之,若燕京失守,就算我们守住了太原。”
“明军腾出手来,也一样会反扑而来。”
“到时候城池一样会丢掉。”
“相比起燕京,我认为任何一个地方都不重要。”
“想想当初前明崇祯自杀,京城陷落,短短时间,全线崩溃。”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后来之所以稳住了阵线,一是韩烈守住了山东,二是前明在南京建都立国。”
“这才重新站稳了脚跟。”
“由此可见,京城在汉人心中,地位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这次丢了燕京,那就等于,大势已去。”
“这是亡国的征兆啊。”
“所以,我认为皇帝巡幸盛京,是正确的选择。”
“同时,守住燕京也是我们的底线所在。”
谭泰这一番说辞,对于尼堪来说,多少有些触动。
“容我想想,还有这事,我也需要与山西巡抚和镇国将军商议一下。”
尼堪虽然认为谭泰所言,确实有道理。
但放弃太原,这事他即便身为定远大将军,当朝贝勒,也不敢擅自做主。
“那卑职先告退。”正当谭泰要离开之际。
尼堪帐下的护军参领,原巴牙纛章京喀喀木,从外急匆匆而来。
“启禀主子,探子来报。”
“东门外来了一支明军援兵,看规模不下五六万人。”
走到门口的谭泰,听到喀喀木的汇报,不由停下了脚步。
而这时尼堪也开口喊住了他。
“谭泰都统,你留一下。”
“喀喀木,立即知会巡抚祝世昌,以及镇国将军前来议事。”
听到尼堪的吩咐,谭泰转身说道。
“贝勒爷,我若所料没错的话,这支明军,应该就是霸州方向来的。”
“从豫亲王在霸州战败,到现在虽然只过去半个月。”
“按理来说前有保定府,后有真定府。”
“明军不应该来的这么快,可现实明军偏偏来了。”
“这说明保定和真定肯定失守了。”
对于谭泰的推测,尼堪表示了认可说道。
“你说的有道理,我决定听从你的建议。”
“今晚就从突围,从忻州北上大同,然后直奔宣府。”
“还有,立即派人传令尚可喜,让他率军先行撤往朔州。”
“若沿途安全就在大同会合,若途中遭遇战事,他可以率军接应我们。”
尼堪一个被废贝勒的宗室子弟。
在父亲广略贝勒褚英被处死的情况下,他一个没落皇室子嗣。
能够得到皇台极信任赏识,重新获得贝勒爵位。
还在顺治一朝之中,成为理政三王之一。
最后更是战死沙场,这份成就丝毫不亚于满清那些开国功臣。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他个人能力出众。
在战场上,他不但能征善战,更能审时度势,从不墨守成规。
也正是这份心性,才让他有了今日的成就。
很快,山西巡抚祝世昌。
还有镇国将军穆尔祜,接到消息从城内赶到尼堪的大帐。
镇国将军是爵位,而不是军职。
穆尔祜虽然只比尼堪小几岁,但他却是尼堪的亲侄子。
穆尔祜安平贝勒杜度,可是尼堪亲哥哥。
同属褚英一脉,作为满清第一代贝勒,皇室子弟。
褚英一脉子孙虽然才华横溢,却都多死于非命。
这或许就是源于褚英被处死,带来的诅咒吧。
安平贝勒杜度一生功绩显赫,却遭到皇台极猜忌,到死也没有获得王爵。
穆尔祜兄弟几个,也因此受到排挤。
最后一个个英年早逝。
尼堪好不容易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忠心,获得郡王封爵。
但很快就死在李定国手中,成为李定国两蹶名王的垫脚石。
以至于褚英这一脉子弟,几乎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
见到二人来了,尼堪没有过多废话。
“祝巡抚,穆尔祜,我决定率领主力北上勤王。”
“你们二人怎么怎么看?”
“卑职服从贝勒军令。”穆尔祜对于尼堪这个小叔叔,还是信任的。
祝世昌犹豫了一下,迟疑的问道:“敢问贝勒爷,谁留下来留守?”
很显然祝世昌不想留下来。
他是辽东人,也是大明世袭军户出身。
在天启二年时,他曾担任辽阳镇江堡游击将军。
也就是在哪一年,辽阳陷落,他率部投降了满清,以原职留任。
如今的他已经是汉军镶红旗的都统,以右副都御史衔,担任山西巡抚。
属于武官转任文职的正二品满清大员。
以他现在的官职,还有五十岁的年龄,家族后代都在辽阳。
也算得上是功成名就,留守这样冒险事情,他肯定不愿意干。
看出对方心思的尼堪,沉声道:“让佟泰汉留下来。”
“总兵徐长春,副将张世忠,统率山西镇的一万将士留守。”
“这事你去安排,告诉佟泰汉,守住三天,拖住明军即可突围。”
“本贝勒会安排人马,在忻州接应他们。”
祝世昌闻言,松了口气回道。
“卑职这就去安排。”
“等等……”尼堪见他起身,连忙再次叫住他说道。
“突围之事要快,明日凌晨就出发,我担心明军援兵到了,会四面合围。”
“一旦四门被围,想要突围,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快步伐,抢在明军围城前,先杀出去。”
祝世昌点点头,一弹衣袖恭声回道。
“贝勒爷放心,城中现在的兵马,以及军需物资,都集中在一起,随时可以装运出发。”
尼堪这才满意的说道。
“谭泰,穆尔祜,你们下去准备一下,召集众将安排突围事宜。”
“这事先不要声张出去,只在军中参将以上将领之中传达。”
“明日凌晨四更准备,五更从西门和北门出发。”
“喳!”
尼堪的突围消息一出,不但没有引起骚乱。
反而得到众将的一致叫好。
原因很简单,太原之战打到现在,已经历时二十多日。
双方伤亡超过万人,这样的战争继续打下去,结果最终只会是两败俱伤。
既然没有胜算,还不如撤出战斗,寻找新的战机。
尼堪的突围,显然是在李岩的预料之外。
虽然李岩也猜测过,尼堪可能会突围。
但没有想到对方行动如此之快。
以至于他帐下的人马,还未来得及封堵四门,尼堪就率领主力突围而出。
黎明时分,早早就醒来的李岩,正要送李过的兵马出征。
却接到探子来报。
“报,城西和城北两股清军出城,正在快速往西北方向前进。”
接到探子的回报,李岩暗叫一声不好,立即传令道。
“忠勇军,忠贞军立即集合,向西门攻击前进,务必咬住敌人。”
“绝不能让建奴鞑子跑了。”
“传令神机军的罗提督,率部向北门攻击前进。”
披挂上马的李岩,亲自率领大军直奔西门。
李过,高一功所部忠贞军,以及吴六奇率领的左营人马。
两军八万余人,浩浩荡荡,延绵十余里,一路杀到西门外时。
西门已经关闭。
尼堪、谭泰率领的四万多人马,这时早已经离开太原城十几里。
“不能让尼堪跑了,告诉弟兄们,就算跑断腿,也要追上敌人。”
得知尼堪主力全部北上了,城中留下不到万人的消息,李岩立即对帐下各营参将,下达了全军追击的命令。
作为生力军的李过,吴六奇所部,更是冲在了最前面。
虽然各军士气高昂,行动也十分迅速。
可很快,最前面的吴六奇,便遭到清军的拦截。
摆在明军面前的第一道关卡,正是天门关。
天门关易守难攻,地形狭窄,山高林密,整个关隘,依山而建,居高临下。
守将高如历,宋昌运率领五千兵马,据守关隘。
而这时,尼堪率领的人马,已经通过关卡,直奔忻州而去。
虽然吴六奇第一时间,组织人马,对天门关展开了攻击。
结果一轮攻击下来,战死了三百多士卒,伤了六百人,却连关卡大门都没有摸到。
“他娘的,一座关卡,还能挡住我十万吗?”
吴六奇手持千里镜,盯着前方的关卡,破口大骂之余。
随即对帐下副将吩咐道。
“立即向李岩总督和李过提督汇报,请求火炮支援。”
接到前军吴六奇的汇报,得知天门关有重兵把守。
李岩当即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李总督,吴六奇请求支援,为何我们反而要停下?”
帐下众将不解的问道。
“天门关易守难攻,再多兵马上去也没用。”
李岩虽然此时距离天门关,还有好几里地,但沿途不断攀高的高山密林,已经说明了问题。
“邱磊,你率领后营重炮大队,赶往支援吴六奇。”
“其余各营转道向西,咱们绕道娄烦,追击尚可喜部。”
“传令忠贞军的李提督,留下后营辎重物资,率领各营轻装前进。”
“随我绕过天门关,向娄烦功绩前进。”
“传令罗平安提督,留下继续围攻太原守敌。”
“严令罗提督,拿下太原残敌,一个不留,把这些该死的建奴鞑子全部杀光。”
李岩这会虽然脸色平静,但语气之中,却透露出一股厉色。
很显然今天的局势,让他心中涌起了怒火。
尼堪要是全身而退,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失败。
尤其是尼堪和尚可喜这两支兵马,要是安全撤回燕京。
将会对韩烈收复燕京的战事,产生巨大的影响。
甚至导致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