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完成布局,合围大名府
明末逐鹿2025-07-29 09:045,676

  “起来吧,尼堪这个混蛋,畏敌如虎,一味就知道逃跑,本王羞于此人为伍。”

  瓦克达看了眼跪倒在地的范文程,一脸不屑的说道。

  “本王受皇上重托,授命抚远大将军,岂有不战而逃的道理?”

  “大名府城高堑深,城中尚有粮草,可食用三个月,只要我们坚守城池,明蛮又能奈我何?”

  “如今求援使者已经前往京师,就算摄政王不出兵,我阿玛也一定会派兵救援。”

  “只要京师大军赶到,到时候本王在城内,与援军里应外合,定可反败为胜。”

  瓦克达前些天,得知广平府失守,后退被断时,还一度有些慌张。

  但最近他与军中的将领,亲临城头,巡视了一圈后,听取了护军统领吴喇禅,阿哈尼堪等人的建言后。

  让他对于镇守大名府信心倍增。

  吴喇禅和阿哈尼堪,以及镇国将军杜尔祜,前锋统领伊尔登,汉军旗正蓝旗都统李率泰等将领。

  都一致认为,以大名府城防之坚固,加上城中七万将士,以及武装起来的五万青壮民夫。

  足以坚守住城池,就算是耗,也能够把明军耗死。

  相反,这个时候要是突围撤离。

  只会助涨明军士气,而导致自己一方军心不稳。

  若是在撤离途中,遭到明军突袭或者伏击,那才是取死之道。

  得到众将的支持,让瓦克达对于守住大名府,可谓是信心十足。

  听到尼堪所谓坚守城池,等待援军抵达后,里应外合的反攻策略。

  范文程却是头大如斗,顾不得瓦克达多想的他,再次劝说道。

  “郡王殿下慎重啊,趁现在明军还未合围,卑职认为撤退是来得及的。”

  “一旦明军合围,想要突围就晚了。”

  “住口,本王要是没有记错的话,前些天你不是还劝我镇守城池,固守待援吗?”

  “咋的,现在听到尼堪那混蛋跑了,你就害怕了?”

  瓦克达腾身而起,一巴掌拍在桌案上,盯着范文程呵斥道。

  “郡王,非是老臣贪生怕死,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之前老臣劝郡王固守待援,那是因为有尼堪贝勒在旁策应。”

  “明军就算攻城,也不敢全力以赴,也要防备尼堪贝勒率部攻其后背。”

  “如今尼堪贝勒率军撤离,咱们就是孤军奋战。”

  “战争之道,哪有一层不变的道理呢?”

  “孙子兵法开篇就有言,兵者,诡道也。”

  不等范文程说完,瓦克达就不耐烦的挥手打断道。

  “不要说那些大道理,本王心意已决,从现在起,你只需要负责好城中钱粮事务,以确保三军将士吃饱肚子就行。”

  “郡王……”

  范文程还要再劝说,瓦克达再次一掌拍打在桌案上吼道。

  “滚下去,再敢多言,以扰乱军纪处置。”

  “喳!”无奈的范文程,走出行辕大门之时,看了眼天空那一轮寒阳,不由叹了口气口气。

  “天命如此,徒呼奈何啊。”

  刚刚五十岁的范文程,早在后金天命年间,就在抚顺城归顺了努尔哈赤。

  并且成为老奴的心腹谋士,为后金建国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

  若没有他的出谋划策,努尔哈赤和皇台极父子,不可能如此顺利稳定辽东的局势。

  这个大汉奸的政治手段,以及谋略手段,在清初时代,可谓是出类拔萃。

  最重要的是这个老家伙,还特别能活。

  一直活到了康熙五年,七十多岁才去世。

  一生经历了满清四代帝王的他,在满清初年,那可是有文臣之首的美誉。

  这一次作为瓦克达军前内大臣,并不是他主动请缨的。

  而是豫亲王多铎排斥的结果。

  因为范文程亲近皇太后布木布泰,也就是孝庄太后。

  对小皇帝顺治忠心耿耿,这自然也就触及到了摄政王多尔衮的利益。

  多铎与多尔衮本就是一体的,范文程亲近皇帝,跟他们兄弟自然会产生利益冲突。

  要知道多铎向来看不起范文程,早年间多铎为了羞辱范文程。

  可是直接带着人,冲进范文程的家中,把范文程宠妾抢走玩弄。

  这事当时可是闹得沸沸扬扬,范文程虽然气愤不已,却也敢怒不敢言。

  要知道当时范文程可是汉臣之首,相当于宰辅啊。

  遭受如此奇耻大辱,他却忍了下来,甘心做了绿毛龟,不得不说,这厮为了荣华富贵,也是无耻至极了。

  回到住处的范文程,立即叫来随行的儿子范承谟道。

  “吾儿立即出城,把我的书信带回京城,交到太后手中。”

  “父亲,那您呢?”范承谟接过父亲的信笺,迟疑的问道。

  “为父跟随两代先帝,鞠躬尽瘁多年,位极人臣,如今已经到了天命之年,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吾儿回到燕京之后,好生侍奉皇上。”

  “当今太后手段过人,皇上虽然年幼,却聪慧敏锐,母子二人联手,迟早能够控制朝堂局势。”

  “多尔衮向来体弱,我观他面相,定然不是长寿之人。”

  “他一旦去世,多铎独木难支,大权必然重归太后和皇上之手。”

  “只是可惜啊,我见不到那一天了。”

  范文程轻叹一声,继续说道。

  “南明大将军韩烈,此人用兵如神,帐下兵强马壮,此人绝对不是干预人下之人。”

  “以他如今的兵锋,怕是无人能够抵挡他前进的步伐。”

  “若有一日,韩烈大军兵临京师,你要力劝太后和黄河,退回关外,固守盛京,意图后续。”

  “韩烈此人一旦收复京师,必然篡夺大明天下,到时候天下必然大乱。”

  “我大清到时候再卷土重来,即便无法一统天下,也可以效仿辽金故事,北面称制也。”

  “父亲,请您务必保重。”范承谟在感受到了父亲话中的诀别之意,不由落泪跪地磕头说道。

  “去吧,若上天眷顾,你我父子自有见面机会。”

  范文程有些强作欢笑,倚门而立的他,目送着儿子离去。

  ……

  临漳城内,在城中安稳的过完除夕夜的韩烈,于正月初三日一早,接到锦衣卫北镇抚司范忠,从安阳带来的最新情报。

  “尼堪这个人,还真是狡猾的像条泥鳅啊。”

  看到情报上说尼堪,率军从磁州撤往山西潞安府去了,韩烈到没有感到奇怪。

  说起来与尼堪打交道的次数不少了,这个人没有一般建奴鞑子的拼命精神。

  但却是一个十分敏锐之人,每次嗅到危险,他就会毫不犹豫的撤离。

  “撤退了也好,正好可以腾出手,解决大名府的建奴人马。”

  放下手中的情报,韩烈抬头看了眼刘楗。

  “公愚,拟令。”

  “是!”刘楗答应一声,准备好笔墨纸砚,做好了记录准备。

  “命令李岩提督北直隶军务,率领忠勇军镇守广平府,同时向河间府、真定府展开佯攻。”

  “宣传我王师北伐的消息,凡是过往投敌官员士族,只要王师到达之日,能够拨乱反正,既往不咎。”

  “大将军,这样宽容,会不会太便宜那些墙头草了?”

  刘楗记录完后,迟疑的问道。

  “一切以大局为重,这个时候清算,只会把那些首鼠两端的人,逼迫到建奴怀抱。”

  “造成我们汉人对汉人的自相残杀,这才是真正便宜了建奴。”

  “人嘛,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韩烈对于建奴鞑子,向来执行的杀戮政策。

  但对于大明的汉人,只要不是十恶不赦之徒,他都会尽量宽容。

  毕竟是自己的同胞,胡乱杀光,不过落个屠夫骂名而已。

  “大将军说的是,北方各省数百万人口,甲申之变后,李自成走了,满清入关而来,天下纷乱。”

  “百姓总是要活下去的,不能要求世人个个都是忠义无双。”

  “若是人人都是忠义无双的效忠前朝,也就没有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了。”

  “天下应该是天下人的天下,顺应民心大势,才是生存之道。”

  起身拱手一拜的魏裔介,对于韩烈的说辞,深表赞同。

  “魏石生听令。”

  虽然短短相处几日,韩烈对于这人的能力和信任,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把握。

  “卑职在。”

  “从今日起,由你担任北直隶招讨使,兼任广平府知府,前往邯郸坐镇。”

  “协助忠勇军总兵李岩将军,全权负责北直隶的军政事务。”

  韩烈经过一番思虑,对魏裔介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命。

  “卑职遵命。”北直隶招讨使,这是一个差遣性的官职,有权无实职。

  但广平知府却是正四品实职。

  魏裔介之前是满清的临漳正七品县令,如今归顺大明后,一转眼连升六级,如何不让他欣喜。

  “观周,你可以选择跟你二哥去邯郸上任,充当他的幕僚。”

  “也可以继续留在参军府,跟着刘主薄学习。”

  “本将军向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也不需要你们兄弟二人来做人质。”

  紧接着韩烈看着魏裔讷,意有所指的说道。

  “卑职是主公帐下幕僚,自然是听主公的,除非主公让卑职前往任职,否则卑职断然不会背离主公。”

  正当魏裔介有些担心,自己这个弟弟回答不好是,却听到弟弟给出了一番漂亮的回复。

  “看来经历了之前一事,小弟倒是成熟了。”魏裔介闻言,也是倍感欣慰。

  “那就这么定了。”韩烈点点头,继续对刘楗道。

  “命令,李过率领忠贞军,罗平安率领神机军一部人马,向大名府靠拢。”

  “王德,你亲自去传达军令,并护送魏大人前往邯郸赴任。”

  帐下的王德,接过韩烈的军令,拱手应道。

  “末将遵命!”

  “孙平,传令临漳城中各军人马,收拾行装,午后出发,兵发大名府。”

  韩烈沉声而起,下达了对大名府的进发的军令。

  在临漳城休整了几天,过了热闹的新年。

  亲卫铁骑营,忠义军,万骑军六万将士,都是士气旺盛,战意高昂。

  接到要攻打大名府的军令,将士们无不是精神振奋。

  大军撤离临漳前,城中新的县令,在魏裔介的推荐下,由原县丞继任。

  百姓们得知王师要撤离,纷纷来到街头城门相送。

  短短的几天时间,明军在城中良好的纪律,主动帮扶百姓修缮房子,出钱购买物品,出粮接济贫苦百姓。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赢得临漳百姓的衷心拥护。

  “敢问王师,何日再回来啊?”

  由不舍的百姓,在人群中高声询问道。

  “老乡们,等天下太平了,我们再回来看望你们。”

  队伍之中的韩烈,听到百姓的喊话,扬声挥手应道。

  “是大将军,初一那天早上,他给我们发了平安钱。”

  人群之中有人认出马背上的韩烈,一时引来送别的百姓,一阵阵欢呼声。

  “大将军威武!”

  在人群的欢呼声中,韩烈不断挥手回应喊道:“乡亲们好!”

  ……

  永历二年,正月初七中午。

  公元1647年。

  韩烈率领的六万人马,抵达大名府北门外。

  当天下午时分,孙思克率领亲卫右军营,后军营一万九千将士,从冠县抵达大名府东门外。

  傍晚时分,黄得功率领山东都司营,一万五千将士,从内黄抵达大名府南门外。

  就在当天夜里,罗平安率领神机军中军营,前后二营两万四千将士,抵达大名府西门外。

  神机军副将宋奎光,率领左右二营,留守安阳城,防备撤往潞安府的尼堪,杀个回马枪。

  李过率领的忠贞军,三万五千人马,于正月初九日上午,抵达大名府。

  至此,韩烈统领的各军人马,对大名府形成了合围。

  三军将士加起来,总兵力达到十五万三千人马。

  兵力上虽然只比城中的建奴守军,只多了一倍兵力。

  这样的兵力,按道理来说,想要攻打大名府这样,拥有重兵把守的城池,无疑是有一定难度。

  但是,大名城这座北宋时期的北京城。

  在经历了两宋,辽金元几朝变革后,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军事地位,都逐渐走向衰落。

  如今的大名府,实际有南北两城,分别是元城县和大名县两座附郭。

  两座县衙同属一城,这在古代的府衙并不少见。

  拥有两座县城在一座城池,也就意味着城池开阔,城墙南北跨度达到三十五里。

  东西宽度也达到十八里。

  城池规模如此庞大,防守的难度自然也就是大大增加。

  虽然城池的护城河,引用了卫河之水,但却很容易被截断。

  因为城外除了卫河,还有漳河、马颊河等河流,只需要派军队把上游之水,引到别的河流,护城河就会迅速干涸。

  甚至还会影响到城中饮水问题。

  而这个时候,韩烈就是这么干的。

  攻城本就是下策,若是再用人力去强攻,那就是下下策。

  用兵之道,向来讲究火攻水淹,因地制宜。

  这方面韩烈自问向来是他的拿手好戏。

  开封三日破城,就是借助黄河之水淹没了城池。

  大名城虽然地形上,与开封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开阔平坦,适合大兵团摆开作战。

  虽说大名城境内河流遍布,但都是中小型河流,并不足以淹城。

  但是,既然无法淹城,又无法火攻,难道就束手无策了吗?

  答案显然不是如此,这不在了解到大名城的护城河,连通卫河之水。

  城中的饮水,主要是通过从城西入城的卫河之水后,韩烈便立即下令杨衍,率领忠义军的将士,在卫河上游筑坝,拦截了卫河之水。

  把卫河之水引流到了城外的漳河,马颊河去了。

  大名城城内有二十多万百姓,七万守军。

  每日用水量可不小,之前卫河不断流,城中自然不缺水。

  同样城中遍布的水井,因为连通地下河水,水量其实也不小。

  可一旦卫河被截断,不但护城河会干涸,那些连通地下河的水井,同样也会迅速干涸。

  这不短短两天时间下来,大名城内的饮水问题,就显露出来了。

  全城军民加起来三十多万张嘴,每天需要饮用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哪怕现在只是正月里,天寒地冻不需要洗澡,但喝水却是必须的。

  瓦克达的行辕大帐内。

  内大臣范文程,护军统领吴喇禅,阿哈尼堪。

  镇国将军杜尔祜,正蓝旗都统李率泰,前锋统领伊尔登,塔尔尼等一众将领。

  此刻齐聚在一起,针对饮水问题,默默承受着瓦克达的怒火。

  “都哑巴了吗?尔等不是说,镇守城池,可确保万无一失吗?”

  “这才短短两天,为何连喝水都成问题了?”

  除夕那天,收到尼堪劝说撤离的信笺,瓦克达因为受到众将影响,认为可以坚守城池三月。

  故而拒绝了尼堪撤退的建议,还把同意撤退的范文程骂了一顿。

  但现在发生的缺水情况,却是出乎了瓦克达,以及众将的预料。

  眼下护城河干涸,城中水井的水位急速下降,最多一两天,城中就会滴水难寻。

  城中的二十六万百姓不喝水,他瓦克达管不着。

  但七万将士要是没有水喝,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面对瓦克达的怒骂,帐下众将个个都低着头,一言不发。

  如今的局面,很明显城池守不住了。

  可这个时候明军四面合围,想要撤离是不可能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拼死突围。

  可突围那就意味着血战,这个决心和决断,他们说了不算。

  必须瓦克达来下命令,他们这些将军才能跟着执行。

  “郡王殿下,突围吧。”

  最终还是范文程站了起来,作为当朝大学士,军中内大臣,他是有资格替瓦克达做决定的。

  “虽然这个时候突围,胜算不足三成,但总比坐以待毙要强。”

  瓦克达虽然很想说,老子誓死不退,但最终还是阴沉的松口道。

  “如何突围?眼下明军四面围城,我们往那边突围,兵力如何布置?”

  范文程起身招了招帐下的小吏:“把地图摆开,诸位将军上前说话。”

  待瓦克达和吴喇禅,阿哈尼堪等人靠近时,范文程这才继续说道。

  “如今明军在北面,必然布置了大量兵力。”

  “东面有运河阻拦,我们没有船只,肯定无法渡河。”

  “唯有南边和西边,尚有一线生机。”

  范文程这话一出,众将无不是眉头微皱。

  瓦克达脸色严肃的说道:“范大人,往西突围,从卫辉,彰德府之间冲出去,进入山西我能够理解。”

  “往南那是濮州,还有黄河,更是明军腹地,你确定这是突围,而不是送死?”

  “谦郡王说的是,往南肯定不行,现在看来只能往西突围。”阿哈尼堪为了讨好瓦克达,连忙开口附和道。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这个时候护军统领吴喇禅却沉声道。

  “卑职以为,突围就该出其不意,方能取得突围效果。”

  “西边确实有一线生机,但南门要是能够杀出去,则可事半功倍。”

  吴喇禅此言一出,众人无不是一脸不明所以。

  唯有范文程颔首点头。

继续阅读:第536章 围攻大名城策略奏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