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北方士族,尼堪嗅到危险
明末逐鹿2025-07-29 09:165,722

  一刻钟之后,杜濬再次返回城门口。

  “魏县令,大将军的车驾,马上就要入城了,不知你考虑的如何?”

  读书人讲究气节不假,但有些名气大的大儒,反而毫无气节可言。

  比如水太凉钱谦益,作为江左文坛领袖,东林集团的话事人。

  虽然他在文坛上的成就,确实称得上是大师级的人物。

  可就因为他在南京城门外,跪地投降满清的举动,让他的名声,彻底烂大街,成为文人的耻辱。

  魏裔介自幼饱读诗书,自认为是一个忠臣。

  作为满清皇帝的天子门生,投降也就意味着失节。

  可他挡不住弟弟的苦苦哀求,加上如今的他,才三十岁啊。

  家里的妻妾还在等着他,长子也还不到一岁。

  这么多的牵绊,成为他的软肋。

  如果一开始在城头上,就被明军砍了,一了百了。

  也就没有了那么多顾虑。

  然而,经历了斧钺加身,杜濬的劝说,弟弟的哀求,让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罪臣愿意归顺朝廷,请杜大人收留。”

  魏裔介满脸羞愧,向杜濬纳头拜道。

  “魏县令请起,请随我前往拜见大将军。”

  “等你见了大将军,你定然不会后悔今日的抉择。”

  杜濬扶起魏裔介,满脸崇拜的说道。

  说起大将军韩烈,他们这些军中都监军使,无不是充满崇拜之情。

  没有韩烈,就不可能有他杜濬的今天。

  要知道当初流落江南,在南京最艰难的时候,他只能靠卖字画过活。

  然而,就是韩烈慧眼识人,把他们这些流亡士子,招募到大将军参军府入幕,充当幕僚知事。

  短短几年时间,他就从九品知事,一跃成为正七品都监军使。

  如今的杜濬,更是挂衔正四品的佥都御史。

  而且还掌握着忠义军的政务大权,这也是他能够穿戴绯红色官袍的原因。

  这一切,固然离不开他的学识和能力。

  可这个世上有能力的人多了去。

  若没有韩烈的赏识,他杜濬依旧只能在南京秦淮河畔,靠卖字画而生。

  只能每天看着那些世家公子,对他颐指气使,肆意嘲讽。

  也正是流亡江南困苦经历,让杜濬倍加珍惜韩烈的赏识之恩。

  就像他的好友孙奇逢,余怀他们一样。

  现在他们这些人,都是一度落魄之人。

  如今他们这帮人,却都因为韩烈的知遇之恩,个个都有了显赫的身份地位。

  正四品的官阶,这是多少官吏,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啊。

  而他杜濬,还不到四十岁,就做到了这样的高位。

  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终点。

  甚至只能说是他们的起点。

  因为就在不久前,前忠贞军都监军使王燮,就被韩烈任命为了河南巡抚,兼任归德知府。

  河南巡抚那可是正二品的封疆大吏啊。

  王燮虽说资历足够,但在杜濬他们这些人看来,王燮能够做到的高位,将来他们肯定也能够做到。

  王燮是进士出身,崇祯十五年,开封之战时,就曾担任过河南道监察御史,开封府同知,河南巡按等职。

  这也是睢阳一战后,韩烈举荐他出任河南巡抚的原因。

  除了王燮外,最近在开封之战中,多次谏言,顶撞韩烈的神机军都监军使顾炎武。

  因为直言敢谏,不但没有受到韩烈的处罚。

  反而被任命为了河南布政使,兼任开封府知府。

  布政使那可是从二品的要职,在明代很长一段时间,布政使才是各地中书省的最高军政长官。

  要知道在明代,巡抚一开始并没有设立,中期的巡抚也多只是临时钦差官职。

  一直到明朝末年,巡抚才正式成为布政使的直属上官,常驻各地中书省办公。

  顾炎武就像一个风向标,他的年龄与杜濬他们差不多,功名也只有举人身份。

  如今顾炎武能够被委以重任,出任中书省布政使。

  那么他杜濬只要勇于任事,以他的学识和能力,以后得前途也不会比其他人低。

  没过一会,韩烈率领万骑军,亲卫铁骑营的骑兵队伍,犹如一道利剑般,出现在城门外。

  迎立在城门的杨衍,杜濬以及忠义军帐下众将。

  以及魏裔介,魏裔讷兄弟,看到身穿金甲,威风凛凛的韩烈,在三军的欢呼声中,出现在面前之时。

  这兄弟二人的眼神,也不由睁得大大的。

  尤其是这会晨阳初升,照射在身披大红锦袍韩烈身上,落在众人眼中的韩烈,犹如一团炽热的太阳般耀眼夺目。

  “天啊,大将军莫非是太阳神转世?”

  魏裔讷双目放光的看着缓缓走来的韩烈,忍不住喃喃自语了起来。

  饱读诗书,精通易经命理的魏裔介,则是激动的跪倒在地,纳头拜道。

  “此乃天命之子也,吾今日有幸拜见,合该吾魏家当兴啊。”

  魏裔介这一刻的举动,不但引起韩烈的注目,也让杨衍和杜濬无不是感到震惊。

  “这狗日的,马屁拍的好呀,老杨我是自愧不如啊!”

  杨衍虽然心中暗骂了一声,但不得不承认,魏裔介这马屁是真的拍得好。

  杜濬也是一脸的羡慕,还带着些许妒忌的眼神,案子腹诽道。

  “这个竖儒,刚才不是还要死要活的吗?”

  “咋见了大将军,立马换了这幅谄媚嘴脸呢?”

  “说好的节操,脸皮都不要了吗?”

  来到跟前的韩烈,翻身下马看着杨衍问道。

  “这二位脸生的先生,是怎么回事?”

  “罪臣临漳县令魏裔介,参见我主。”不等杨衍介绍,魏裔介就再次纳头拜道。

  “小民魏裔讷,拜见主人。”

  这兄弟两个,还真是一个比一个机灵。

  着实让杨衍,杜濬还有何其旻几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变脸术。

  尤其是何其旻,这会是真的悔的肠子都青了。

  早知道这兄弟两个如此嘴脸,刚才在城门上就该一刀砍了。

  如今自己得罪了他们,这要是大将军帐下受到赏识,以后还有自己的后果子吃?

  杜濬见状,这会也只能上前解释了一下情况。

  “身为县令,守土有责,你能够聚众抵抗,又能得到百姓认可,可见是个有勇有谋之人。”

  韩烈得知魏裔介的情况后,不由颔首赞道。

  “以后你们兄弟二人,就留在参军府担任参军,协助政务之事。”

  “谢主公提携。”魏裔介和魏裔讷兄弟,立马欣喜的再次就要下跪拜谢。

  “行了,我大明又不是建奴鞑子,不行跪来跪去的把戏,你兄弟二人记住了。”

  韩烈摆摆手,示意刘楗上前,让他负责二人的安排。

  因为是今天是除夕,大军入城之后,韩烈随即下令,从城中百姓手中,购买了猪羊鸡鸭都牲畜,进行宰杀烹煮。

  说起来这七八个月来,魏裔介担任县令期间,确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今年临漳城中的三万六千口百姓,基本人人都有余粮。

  街市上只要有钱,牲畜随处都可以买到。

  城中的百姓,开始见到大军入城,无不是陷入惊恐之中。

  直到见到入城的明军,秋毫无法,军纪严明不说,还主动维护城中治安,张贴告示,喊话百姓自由活动。

  举行祭祀社庙,欢度春节的活动。

  尤其是魏裔介随后也出现在街面上,以县令身份巡街的消息传开,全城百姓才相信,入城的明军,确实是王师来着。

  入城的韩烈,在切身体会到了城中安定后,也不由赞赏道。

  “那个魏裔介,确实了不起,临漳在他的治理下,能够取得这样的安定,此人有大才啊。”

  听到韩烈对魏裔介的赞赏,同行的杜濬、孙枝蔚两位都监军使,虽然心中羡慕,但也没有生出妒才之心。

  因为二人很清楚,韩烈向来唯才是举,不论出身。

  “大将军说的是,说起来这魏裔介,还真是早有贤名。”

  “当年卑职进京游学时,就听北方士子说过,河北魏裔介,山西魏象枢,满腹经纶,有安邦治世之才。”

  “故而北方士子,把二人并称为二魏。”

  孙枝蔚是万骑军的都监军使,出身陕西关中豪绅之家子弟的他,虽然之前不认识魏裔介和魏象枢。

  但却听过二人之名。

  此刻说起二人之名,他也是由衷表示敬服。

  尤其是在说到魏象枢时,孙枝蔚更是赞叹道。

  “魏象枢主张治学,需要强调自身的修养。”

  “为人谋,须人我一体,方是忠;与朋友交,朋友信之,方是信;择善而从,方是习。惟清心寡欲,明善诚身,才可以对亲、对友对君。”

  “而且此人对于朱熹的程朱理学,以及王阳明的心学,也都有自己的主张和认知。”

  “他主张致知在格物,物即天下国家身心意也。”

  “此人之才,远胜于我,每每听其言论,都让吾获益良多。”

  孙枝蔚向来自傲,韩烈还是第一次听说,他如此推崇一个人。

  一时也不由笑道:“难得孙监军如此对一个人,如此推崇备至,倒是让我有些好奇了。”

  “速速把魏石生叫来,我倒要问问此人,那魏象枢现在何处。”

  正在街上巡视,安抚百姓的魏裔介,接到韩烈召唤的消息,立马赶到城楼。

  “石生,你来的正好,刚刚孙监军说,北方士人之中,唯有你魏裔介,以及魏象枢有才。”

  “不知者魏象枢现在何处?”

  魏裔介字石生,为表亲近之意,韩烈故而称呼了他一声石生。

  “回主公,魏象枢与卑职都是今年,满清科举二甲的进士出身。”

  “我二人高中之后,都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

  “卑职是五月初,来到临漳担任县令的。”

  “那魏象枢四月底,便外放到了真定府的元氏县担任县令。”

  “三个月前,我们还通过书信,此人现在还在元氏县担任县令。”

  “哦,是嘛?”韩烈眉头一挑,笑着说道。

  “元氏离临漳我要没有记错的话,快马加鞭,也就两日路程嘛。”

  “石生啊,怎么样,能不能把这位魏贤士,给本将军请回呀?”

  听到韩烈如此殷切的话,魏裔介犹豫了一下,实话说道。

  “主公有所不知,魏象枢此人刚正不假,但却颇有功名之心。”

  “因为其祖上曾担任过明远将军,后来家道中落,失去军职。”

  “他父亲一生苦读,也未能高中举人,后来捐了个贡生,得以在江西建昌府的新城担任过几年主薄。”

  “之后其父因为郁郁不得志而去世。”

  “其父临终之前,曾嘱咐魏象枢,一定要考取功名,以光宗耀祖。”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他终于在崇祯十五年,考取了北直隶中书省的举人功名。”

  “崇祯十六年我二人,一起入京赶考,双双名落孙山。”

  “对于这次入京赶考的结果,魏象枢十分愤怒,他认为是朝廷取士不公,才导致自己名落孙山。”

  “时常有讥讽满朝公卿的惊世骇俗之言。”

  “甲申之变后(指的是崇祯自杀,京师陷落事件),魏象枢曾写信给卑职,叙说心中苦闷,说是报国无门,愧对父亲重托,心中常怀悲愤之情。”

  “直到满清入关,恢复科举取士,魏象枢欣喜若狂,一连给卑职写了三封书信。”

  “说是想要效仿前朝,河北遗民事迹,入仕北朝,以施展平生所学。”

  魏裔介口才了得,这一番话从他口中娓娓道来,倒是感情真挚。

  既说明了魏象枢对于功名进取之心,来源于父辈所托。

  又表明了他们入仕满清,乃是时势所迫,并非真情实意。

  要知道元明二朝之前,也就三百多年的历史。

  而在此之前的南北二宋,包括五代十国中后期开始。

  山西和河北两地在内的大片区域,也就是幽云十六州,可是有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都是北朝的辽金元时代统治。

  长期生活在北朝的汉人,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转而效忠统治阶级,既是现状,也是无奈之举。

  就现阶段的北直隶中书省,山西中书省等北方汉人,基本都认为,南北二朝的相持阶段,怕是要再一次形成。

  也就是说满清朝廷,要么与南明划黄河而治,要么划长江而治。

  至于最后谁能统一天下,估计争端没有几十上百年,怕是难以出结果。

  在这样的共识下,在明清交替之初,出现了大批北方官僚士族,争相为满清效力的例子。

  那么魏裔介说了这么多,也就是表明这个现象。

  眼下北方官僚士族,认为南明北伐无望,那么效劳北朝满清朝廷,既是无奈,也是生存本能。

  要知道中原地区,包括北方自秦汉以来,封建王朝的两千年来,战乱就没有停止过。

  相比起江南,尤其是江西,湖南,两广地区,那就要太平多了。

  这也是后世为啥南方这些地区,有大量的客家遗民。

  因为他们都是北方逃难到这片的中原北方人氏,也是因为他们的南下,保留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习俗和传统风俗。

  同样,魏裔介说了这么多,话中之意其实也很明白。

  魏象枢这样的人,招揽不难。

  他代表的就是千千万的北方士族想法,只要大明朝廷,表现出了北伐胜利在望的曙光。

  根本就不用刻意去招揽,只要放出既往不咎的信号。

  那些官僚士族,就会主动回归大明的怀抱。

  “石生所言有理,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今日是除夕节,你现在既是我的参军谋主,也是本地的父母官,辛苦你继续兼任好这个县令。”

  “待拿下磁州,打下大名府,我相信天下有识之士,都会明白,我大明收复河山的决心。”

  站在城门楼上的韩烈,看着燕京的方向,眼神之中充满了自信的光彩。

  磁州城内。

  接到明军一支六万人马的大军,夺取了临漳的消息。

  尼堪再也坐不住了,临漳丢失,意味着明军盯上了他。

  同时大名府退往磁州的两条道路,也彻底被堵上了。

  磁州与大名府中间,原本有两条官道,一条是安阳道,一条是临漳道。

  现在明军罗平安所部,再次攻占了安阳。

  而如今另外一支明军,又攻占临漳。

  那就等于彻底隔绝了他与大名府的消息。

  此时的尼堪,并不知道临漳城内的明军,是韩烈亲率的明军主力之一。

  “尼堪贝勒,趁明军还没合围,速速向潞安府方向撤退出去吧。”

  “如今我们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谦郡王要是听我们的劝告,果断从大名府突围,从馆陶,广宗,清河一线突围。”

  “定可安全撤往德州,亦或者河间府稳住阵脚。”

  “倘若他们不听我等劝告,死守大名府不走,他结局定然只能是困守孤城。”

  在尼堪帐下的谭泰,在分析当下情况之时,果断表达先突围,保存实力的想法。

  “想不到,明军每一步都走在我们之前,眼下临漳出现明军主力,邯郸,安阳又有明军,我们已经陷入重围。”

  “你说的不错,若是再不走,我们确实走不了。”

  尼堪叹了口气,他原本是执行瓦克达的军令,打通邯郸这条退路。

  可结果明军却迅速的盯上了他,他都还没来得及出手。

  他的东边安阳出现了罗平安率领的神机军,西边又是邯郸李岩率领的忠勇军。

  而现在南边韩烈率领的主力,又占领了临漳。

  此时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往北撤退,进入山西中书省治下的潞安府。

  可这样一来,就等于把大名府的瓦克达所部人马,彻底丢弃在了大名城内。

  不过,尼堪在几天前,得知卫辉府的明军,也就是罗平安所部人马,向安阳进军的消息时,就跟谭泰联名给瓦克达送去劝说信。

  大名府大清谦郡王,抚远大将军行辕。

  “这个尼堪,他竟然让我率军攻打安阳,与他会师邯郸。”

  “这不是让本王放弃大名府吗?还说若不西进,就率军从馆陶方向,往广宗,清河方向撤退。”

  “简直是岂有此理,此战过后,本王定要向皇上参他一本。”

  瓦克达是在除夕当天下午,接到尼堪从磁州送来的信笺。

  看到信笺的瓦克达,勃然大怒。

  对于尼堪不听军令,向邯郸进攻,反而劝说自己撤出大名府一事,他表现的十分愤怒。

  “郡王殿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尼堪贝勒在信中所言,卑职认为不失为可行之策。”

  范文程在看罢尼堪的信笺,却认同了尼堪的说辞。

  尼堪在信中表述,他现在屯兵磁州。

  然而却发现邯郸至少有三万明军,而后方的安阳,又出现四五万明军人马。

  一旦他对邯郸发起进攻,安阳的明军必然尾随而至,对他前后夹击。

  若是他一旦战败,大名府就会彻底孤立无援。

  这样的情况,要么瓦克达立即率军向北撤退。

  要么率军向安阳发起进攻,与他会师邯郸,从邯郸杀出去。

  不得不说,尼堪这个策略,一旦执行成功。

  韩烈围歼的计划,还真会破产。

  “范文程,你难道也害怕了吗?”

  瓦克达听到范文程竟然支持尼堪的主意,一脸不满的瞪着对方则问道。

  跪倒在地的范文程,叩首回道:“卑职不敢,还请郡王殿下明断。”

继续阅读:第535章 完成布局,合围大名府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