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临漳古都,县令魏裔介
明末逐鹿2025-07-29 12:065,467

  临漳这个名字,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陌生。

  但当你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时,就会豁然说道,原来它是汉代的邺城啊。

  没错,临漳古时叫做邺城,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是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

  故而邺城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美誉。

  临漳之所以改名,是为了避讳晋愍帝司马邺之名,而易名为临漳。

  因为邺城的漳河闻名天下,故而取名为临漳。

  而关于邺城,漳河的故事,除了魏武帝曹操在此建都歪。

  最早还要追溯到战国的魏国时期。

  魏国的西门豹在漳河治水一事,可谓是名垂千古,从而奠定了邺城的王者之气。

  十二月三十日清晨,大明的元日节,也就是除夕之日。

  韩烈率领的六万将士,抵达了临漳城外的漳河南岸。

  又是一年的春节来临,遥想去年,韩烈当时率领大军在襄阳城外的白河,汉水之滨。

  率领全军将士过了一个冷冷清清的新年。

  如今时隔一年,三军将士,又跟随着他在战场上,过起了孤零零的除夕。

  想到这里的韩烈,也是心中愧疚不已。

  “诸位兄弟们,今天就是除夕了,在这个万家团圆,合家欢庆的日子,你们抛家舍业,卫国戍边。”

  “这是光荣的事业,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在此,我祝大家除夕安康,平安顺遂!”

  三军阵前,身穿一套金甲,肩披着一袭大红色团花锦袍的韩烈。

  坐下骑着浑身通红,披着红色布甲的火焰驹,这一身喜庆的装扮,自然是为了配合除夕这个喜庆的日子。

  策马站立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韩烈的扬声喊话,迎来三军将士的欢呼。

  “大将军威武!”

  “大将军威武!”

  ……

  看着原野之上,队列整齐,军容鼎盛,旌旗飘扬,振臂欢呼的三军将士。

  韩烈也是心情激荡。

  高举右手挥舞示意的韩烈,在三军将士的欢呼声停下后,继续扬声喊道。

  “临漳城就在我们面前,现在请弟兄们,跟随我的大纛旗帜,拿下临漳城,进城过大年。”

  “拿下临漳城,进城过大年。”

  左右的崔定国,杨衍,王辅臣一众将领,振臂响应下。

  全军将士无不是齐声高呼喊道。

  “拿下临漳城,进城过大年。”

  “忠义军的将士们,随我冲啊!”

  杨衍率领的忠义军,作为先头主攻部队,随着韩烈军令下达。

  全军四万将士,前后左右中五营士卒,齐声吼道。

  “冲啊!”

  “冲啊!”

  ……

  一浪接一浪的吼声,声震原野,响彻云霄。

  明军浩大的攻城声势,让城头的千余名临时武装的士卒,无不是胆颤心惊。

  “二哥,明军士气如虹,军威赫赫,莫如降了吧?”

  城头之上,县令魏裔介身旁的三弟魏裔讷,看着蜂拥而来的明军人马,忍不住拉了一把兄长的衣袖。

  “不战而降,懦夫也。”

  魏裔介时年三十岁,他是今年年初满清入关科举取士来,第一届进士。

  此人是北直隶行省柏乡人。

  在明亡前,他就高中了举人,年初参加的春闱,他是以明朝举人身份,入京考取的进士。

  因为满清刚刚入关,为了笼络北方士人之心。

  满清朝廷大肆招纳拉拢了前明的官僚士族,以及大地主。

  不但投降的前明的官吏,得到封赏。

  向魏裔介这样士族子弟,也获得惨叫科举的机会。

  魏裔介在崇祯年间就高中举人,为了考取进士,他曾两次进京赶考,都未能考中。

  但身为士族子弟,加上年龄不大,所以他并没有入仕,而是一直准备备考。

  魏家是柏乡士族望族,他们兄弟三人,大哥魏裔鲁,三弟魏裔讷,在明亡之后,都通过科举之路。

  成功入仕满清,并且都仕途亨通。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官声不错,在地方上任官期间,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尤其是魏裔介,四十多岁就做到了吏部尚书的高位。

  康熙初年更是官拜保和殿大学士。

  因为实在年轻,故而时人称之为“乌头宰相”。

  魏裔介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因为敢于谏言,为人公正,胆气十足,深受满清皇帝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器重。

  此时的他,虽然只是一个七品县令。

  但接到明军攻城的消息,他随即散尽家产,组织县衙县衙,招募了青壮数百人,组成一支千余人的队伍。

  亲自指挥着他们,来到城头守城。

  “众位乡亲们,我们的身后就是家园,明军一旦入城,你们的父母,妻儿子女,房子财产,土地田产,将会毁于一旦。”

  “为了我们的家园,请鼓起你们的勇气,誓死而战。”

  头戴暖帽,身穿官袍的魏裔介,提着佩剑在手,发出的怒吼声。

  让城头之上的这帮士卒们,无不是精神一震。

  这时的临漳军民百姓,并不知道现今的明军,是来收复失地,解救他们的。

  因为在他们固有思想和认知之中。

  这些年来无论是明军,还是义军,那都是祸害。

  他们来了,无不是烧杀抢掠。

  包括之前的清军过境,也都是如此。

  直到今年五月份的时候,魏裔介这个县令到任,他带着全城的军民,修建水渠,开垦土地,整顿治安,打击豪强地主。

  让城中的百姓,切身感受到了一个好官,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可以说这十余年来,魏裔介是临漳百姓遇到最好的一个县令。

  也正是魏裔介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临漳百姓的爱戴。

  这才有了今日百姓支持他,守城抵抗明军的举动。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其实家国情怀,对于他们来说,太过遥远。

  他们的愿望很简单,那就是吃饱肚子,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家,仅此而已。

  谁来做皇帝,他们真的不关心。

  “螳臂挡车,火枪手,弓弩手掩护攻击。”

  “云梯抬上上去,一鼓作气攻进城去。”

  城外负责攻城指挥的杨衍,骑在马背上的他,手持千里镜,观察了一下城头情况,果断的下达了攻击命令。

  临漳虽然是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

  但如今千年过去,古老的邺城,早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根据历史记载,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漳河大水,把邺城淹没。

  至此,这座千年古城,永久的沉没于于漳河水底。

  如今的临漳城,是明代建立的新城。

  大明统一后,临漳作为一个内陆城池,失去军事价值,城池的规模大幅度缩小。

  如今的临漳城周长不过三里,城墙高仅有两丈不到。

  而且还有多处城墙,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

  这样的城防,杨衍甚至都不用动用后军的炮兵哨队,直接就下令左右二营火力攻击。

  前军营的将士抬着云梯,就冲了上去。

  “砰!砰!砰!”

  在明军密集的枪声射击下,城头上的军民士卒,顿时抱头鼠窜,纷纷缩着身体,躲在了女墙下。

  “嗖!嗖!嗖!”

  虽然躲过了直射的子弹,但弓箭的攒射,划着弧线不断落下。

  “呃~啊~啊啊!”

  “救命啊,俺中箭了,救我,救我啊!”

  在明军猛烈的火力攻击下,城头上的惨叫声彼此起伏。

  魏裔介虽然有几分胆气,但毕竟他只是一介书生。

  根本没有经历过战事的他,凭借着临时招募的千余青壮,就想挡住数万明军精锐攻城,这显然是痴人说梦。

  现实很快就给这位县令,上了狠狠地一课。

  仅仅不到半个时辰,忠义军前营参将何其旻,率领的前营将士,便冲上了城头。

  “投降者不杀!”

  何其旻挥舞着手中的战刀,率领帐下将士,指着城头那些军民,发出的一声声威吓。

  让这帮临时武装起来的军民,纷纷丢掉了手中的兵器。

  很快,藏身鼓楼内的魏裔介,魏裔讷兄弟,就被冲上来的士卒给生擒。

  “好一个狗汉奸,汝一介竖儒,安敢抵抗我大明王师?”

  何其旻看到被押到面前的魏裔介兄弟,见二人年纪轻轻,头上却都留了一簇辫子,但却明显是汉人的容貌。

  气不打一处来的他何其旻,冷冷一笑,挥手吼道。

  “拉下城门,给老子砍了他们的脑袋,挂在城门示众。”

  “是,将军。”左右士卒答应一声,拖着这兄弟二人,就往城门口走去。

  “呜呜呜……”

  还未成年的魏裔讷,如今也就是十五六岁,听到要砍头的他,害怕的放声大哭了起来。

  这小子也是倒霉,因为在柏乡老家不爱读书,从而逃到临漳投奔二哥魏裔介。

  结果到了临漳,魏裔介整天使唤他干活不说,如今小命还要不保。

  “哭什么哭,大丈夫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何必做妇人状,图惹他人笑话?”

  魏裔介虽然对于连累弟弟砍头,心中于心不忍,但到了这个时候,他也无能为力。

  只能强撑着心气,呵斥弟弟保持着文人的气节。

  因为他没有做过明朝的官,又是满清的进士出身。

  所以在明清变革之际,他算不上是变节之人。

  “呜呜呜,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啊。”

  遭到魏裔介呵斥的魏裔讷,不但没有停止哭声,反而哭的更加的伤心起来了。

  十五岁的他,正是少年心性,从小又是养尊处优惯了。

  如今突然面对要砍头的罪行,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

  见到弟弟哭的伤心,魏裔介一时也是感伤落泪。

  想想他寒窗苦读二十年,好不容易考中进士,饱腹经纶,胸中才华都没来得及施展。

  却要人头落地,这如何让他甘心?

  “唉,天不遂人愿,我魏石生命该如此,天意如此,天意如此啊!”

  感叹不已的魏裔介,脚步蹒跚的被押到城门口,被迫按倒在地的他,悲叹的仰天发出了叹息。

  眼看这兄弟两个就要人头落地时,杨衍和都监军使杜濬二人,率领中军营的将士刚好入城而来。

  见到这一幕的杨衍,不由喝住了战马。

  “这二人犯了何事?”

  如今战斗结束,根据韩烈的军令,任何都不得擅自杀人。

  哪怕是十恶不赦之人,也要等待审判结束,才可以行刑问斩。

  可现在别说韩烈还在漳河岸边,他杨衍也没有下令,却见到有人行刑。

  这让杨衍如何能够不过问。

  “回禀杨总兵,这二人是城中县令兄弟,就是他们带头反抗,组织军民抵抗,导致前军营将士死伤了一百多兄弟。”

  “何参将带人抓住他们时,他们依旧拒绝投降,故而何参将要求杀了二人,以震慑这些顽固的汉奸。”

  行刑的士卒见到是杨衍到来,立马放下屠刀,大声的回答道。

  “哦,区区一个小小县令,胆子倒是不小,竟敢反抗王师,确实该死!”

  杨衍眉头微皱,看了眼魏裔介兄弟,也就不再多说。

  然而,就在杨衍和杜濬准备离开时,却见到城门口出现一队百姓。

  “魏县令是一个好官,求求你们放过他吧。”

  出乎杨衍和杜濬他们预料的是,这一队一百多人的百姓,虽然面露怯色的站在街道旁,但这一刻却突然跪倒在地喊了起来。

  “杜监军,你去问问看,这是怎么回事?”

  杨衍也是头一次见到,老百姓为一个满清官员求情,这让他不满之余,又充满了惊奇。

  杜濬翻身下马,带着帐下的文吏,随即上前询问了一下情况。

  在了解了情况后,杜濬来到魏裔介兄弟身旁。

  “魏裔介,你乃大明士人,却委身从贼,可对得起列祖列宗否?”

  面对杜濬的喝问,魏裔介虽然不知道杜濬身份,但见他身穿绯红色的文官官袍,便知道此人至少是四品以上的大明官吏。

  如果是在之前,他定然会不屑回答。

  但如今面对斧钺加身,在鬼门关前走了一趟的他,心境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

  尤其小弟魏裔讷还在旁边哭啼啼,这让他有些心烦意乱。

  自己可以守节而死,可小弟怎么办?

  想到这里的魏裔介,苦笑一声道:“大人训斥的是,可魏某不过是一介书生,空有满腹经纶,却科举艰难,报国无门。”

  “都说寒窗苦读十年,可我却读了二十多年书,日夜不可松懈,却始终高中。”

  “然自前年满清入关,广纳贤才,不以魏某粗鄙。”

  “让某以前明士人入京参加会试,并录取为二甲进士出身。”

  “以翰林庶吉士身份,外放为本县县令。”

  “如此恩遇,我辈读圣贤书之人,岂有不报效之理?”

  魏裔介一番发自内心的自辩之言,不由让杜濬产生了一股共鸣之情。

  说起来杜濬也就比魏裔介大几岁,崇祯十二年,杜濬就在湖广乡试之中高中乡试第二名。

  之后连续三届进京赶考,他却都名落孙山。

  不是他学问不行,而是他大胆的文风,抨击朝政的策问,得罪了主考官,从而导致他落第。

  魏裔介的遭遇,跟杜濬可谓是如出一撤。

  二人之所以走上不同的道路,是因为杜濬是湖广人,明亡后流落江南,致力报效朝廷。

  而魏裔介在沦陷的河北地区,当时大批的北方士人,投降成风,被满清大肆招揽拉拢。

  相反江南地区,虽然诞生了钱谦益,吴伟业这样的大汉奸。

  但却也涌现了大批的反清抗清的斗士。

  比如张煌言,张名振,顾炎武,陈子龙,夏允彝等等,都是抗清的孤勇者。

  “两国交战,各为其主,魏县令忠勇可嘉。”杜濬听完魏裔介的叙述,倒也对他有了几分同情。

  加上刚才从百姓口中获悉,魏裔介到任半年来,为官清廉,治理有方,对其也是颇为敬佩。

  抛开政治立场不谈,这魏裔介倒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说起来,杜某与魏县令,倒是有几分缘分。”杜濬淡淡的说道。

  “崇祯十三年,还有崇祯十六年,杜某以湖广举人身份,参加过两次会试,只是可惜都未能高中。”

  “倒是没有想到,魏县令竟然也参加了那两次会试。”

  跪在地上的魏裔介,听到杜濬的话,也不由好奇的回过头,看向了杜濬。

  若不是说起过往,魏裔介对于杜濬,还真没有什么印象。

  毕竟当年进京赶考的士子,多达千人之多,二人又不是同乡,短短几天考试,又都落榜,互相不认识太过平常。

  可现在看到杜濬,头戴乌纱帽,身穿绯红官袍,腰缠锦带,这等官威气场,哪里有半点失意状态?

  “想不到在此,能够遇上杜大人这样的高才,着实让人快慰平生啊。”

  魏裔介也是洒脱之人,能够临死之前,遇上杜濬这样陌生故人,让他也是颇生知己之感。

  俗话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死又何憾呢。

  “杜大人,魏某身为人臣,为国尽忠,虽死无憾。”

  “然舍弟年少,不过是在魏某膝下读书而已,并未参与抵抗王师之举,还请杜大人念在今日相逢之情的份上。”

  “饶他一命,准其返乡,如此我魏家举族子弟,必然铭感杜大人活命之恩。”

  魏裔介突然转身,纳头向杜濬磕头拜道。

  他此举并不是为了自己活命,而是不忍小弟受自己拖累,而身首异处。

  “魏县令,你小弟的生死,不在我手中,而在与你之手。”

  杜濬面色一沉,严肃的看着对方说道。

  “正如你所言,两国交战,各为其主,然你别忘了,你是大明士人,你的列祖列宗都是我炎黄子弟。”

  “你委身侍奉蛮夷,本就是不忠不孝之举,如今王师降临,你难道还要为蛮夷尽忠尽孝吗?”

  “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你魏家子孙,与满清建奴陪葬。”

  “二是你带领你们魏家子弟,报效朝廷,为我大明尽忠。”

  “我给你一息时间考虑,是死是活,你自己想清楚了。”

  说罢,杜濬转身走向城门楼,向杨衍汇报而去。

  “这么说来,这个魏县令倒是个人才,他若愿意归降大将军,本总兵倒是可以给他一个活命机会。”

  听到杜濬对魏裔介的评介,杨衍点了点头,表示认可杜濬招揽魏裔介的意见。

  一个大明时代的举人,满清入关后科举的二甲进士。

  又是出身河北大族,魏裔介本身的品格,以及满腹的才华,显然值得杨衍,杜濬对他的另眼相看。

  “二哥,二哥我们降了吧,呜呜呜……”

  魏裔讷拉着魏裔介的衣服,一脸泪水的苦苦哀求道。

继续阅读:第534章 北方士族,尼堪嗅到危险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