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朝堂纷乱,催促入京
明末逐鹿2025-07-28 17:265,598

  短短一个月时间,韩一下子多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加上董琼英二月份生下的女儿。

  韩烈膝下就有了两儿两女,加上远在开封养胎的柳如是和寇白门。

  这一年之中,韩烈将会拥有六个孩子。

  有了儿子,也就意味着后继有人。

  以至于消息传到京城,皇太后张嫣,小皇帝朱慈炤也送来诏书。

  四月二十八日,祁德琼的女儿,陈圆圆的儿子满月当天。

  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辅国,亲自带着封赏的诏书,来到徐州的大将军府邸。

  因为李辅国出京之日,韩烈就接到锦衣卫南镇抚司谢山的消息。

  以及封赏的内容。

  为此,当李辅国到达之时,韩烈并没有感到丝毫惊讶。

  韩烈儿女的满月酒,虽然没有广邀宾客。

  但这一天到来时,满朝文武百官,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

  都给韩烈送来了一份贺礼。

  有的官吏更是亲自赶到徐州道贺,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攀上交情。

  对此,韩烈特意吩咐王德,王平一律拦下。

  无论是谁的礼,他一文钱没有收。

  也仅仅摆了十二桌酒席,宴请了徐州当地的官吏,以及彭城书院和江淮讲武堂的一些老教授。

  再有就是亲卫营游击将军以上的将军。

  而且同样一文钱礼金没有收。

  自从大名府之战后,韩烈率领的北进大军,先后收复怀庆,洛阳,南阳等失地。

  又把大汉奸范文程,叛将徐勇,田雄,李率泰生擒,送往京师审判斩首。

  加上韩烈控制的江淮日报,大肆宣传北伐的大捷。

  致使韩烈现在的威望,在朝野内外日益提升。

  这不前不久,韩烈一派的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路振飞。

  在内阁议政会议上,就提出韩烈功勋卓著,理应加封为郡王。

  路振飞的这个提议,得到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曾樱的支持。

  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传庭。

  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吕大器选择默认态度。

  但是路振飞这个提议,遭到内阁首辅倪元璐,以及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姜曰广的强烈反对。

  内阁次辅,建极殿大学士大学士史可法,也认为大明没有异姓封王的先例。

  东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张慎言也提议异议。

  因为这事,在朝堂之上闹得不可开交。

  倪元璐和姜曰广为此表态,如果朝廷封韩烈为郡王,他们就辞职下野。

  张慎言也表示,自己会辞职反对。

  史可法虽然对韩烈的功业赞赏支持,但在大义面前。

  他也无法接受韩烈封王。

  因为他很清楚,韩烈一旦封王,那么下一步,必然是黄袍加身的结果。

  为此,关于韩烈是否封王的消息传开后。

  满朝文武百官,都先后参与了讨论。

  就连湖广总督陈子龙,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同时他也给韩烈写了一封私人信笺。

  信中的内容开端,陈子龙就引用了明初,朱元璋帐下幕僚朱升提出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著名的战略方针,阐述了他的个人观点。

  陈子龙认为如今天下未定,女真建奴虎视眈眈。

  韩烈身为三军统帅,应该坚决表明忠诚的态度。

  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君臣一心,共抗异族的决心。

  一旦称王,朝野沸腾,君臣猜忌,这是内乱的开端。

  ……

  除了陈子龙外,韩烈的岳父浙江巡抚祁彪佳,也给韩烈写了书信。

  让他不可轻易称王,以免把这些年积攒的名声败坏。

  祁彪佳的意思很直白,要么不做,要么就一步到位。

  这位大明的忠臣,因为韩烈做了自家女婿。

  加上这些年来,韩烈建立的不世功勋,让他坚定的站到了韩烈这边。

  而闽浙总督蒋德璟,福建巡抚黄景昉,也先后上了奏疏。

  包括福建都司总兵朱成功,也都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韩烈封王。

  但倒是福建提督郑芝龙,水师总兵郑彩,却上疏表示支持韩烈称王。

  江西巡抚钱肃乐,代表府衙官吏,上疏表示,并陈述了韩烈的功绩,足以封王的事实。

  湖南巡抚堵胤锡,以及神武军总兵张名振,各自发表了封王的利弊。

  这事自四月一日开始,在朝堂传去后。

  一直闹了大半个月,满朝文武百官,各省的督抚,都参与到了讨论之中。

  眼看舆论越来越大,韩烈这才公开出面。

  在江淮日报头版头条,韩烈公开露面,表示自己受两代先帝所托。

  自当效忠国事,不敢有私心杂念。

  并重申了异姓封王,不但不符合祖制礼法。

  也是天下纷乱的开端,自己绝不会做这种不忠不孝之事。

  在报纸的最后,韩烈更是引用了大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话。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意思是说现在燕京沦陷,建奴鞑子肆虐北方。

  此生不收复燕京,匡扶大明天下,谁也不配封王。

  韩烈这话,既表明了态度。

  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

  前朝北宋一朝,历代宋朝皇帝,曾多次许诺天下。

  收复幽云十六州失地者,异姓封王。

  韩烈这番话的意思,就算要封王。

  那也必须是收复燕京,把建奴鞑子赶出大明的那一天。

  韩烈的出面,虽然把这次舆论风波压了下去。

  但他话中之意,依旧透露出了强烈的信号。

  使得倪元璐,姜曰广这些忠于大明的朝臣,无不是忧心忡忡。

  为了庆贺,韩烈喜获子嗣。

  皇太后张嫣,小皇帝朱慈炤派出司礼监太监李辅国,亲自来到徐州宣读封赏诏书。

  韩烈这次北伐中原,收复河南,黄河两岸大片土地。

  歼灭清军多达三十万,斩杀建奴郡王,贝勒,将领多达百人之多。

  这份功勋肯定还是要封赏的。

  既然韩烈封无可封,那就换个封赏方式。

  这不,李辅国带来了两封诏书。

  一封是皇太后张嫣颁下的懿旨,晋封为韩烈诞下子嗣的几女。

  一封是皇帝朱慈炤颁发的诏书,晋封的则是韩烈的两个儿子。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梁国公讳名韩烈,功勋卓著,护国有功,赏赐黄金一千两。”

  “锦袍两件,白马四匹,蟒服一套,金甲一副……”

  “为表彰梁国公功勋,特晋封国公长子韩煦为永城伯。”

  “次子韩昭为安平伯,钦此!”

  很显然,这封诏书前面的赏赐,不过是锦上添花。

  真正的封赏是韩烈的两个儿子。

  韩烈的长子,也就是陈圆圆诞下的儿子。

  取名为韩煦,今日刚刚满月。

  李香君诞下的儿子,韩烈取名为韩昭,出生刚刚十二天。

  为了嘉奖和笼络韩烈,他两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

  就这么被封为了伯爵。

  这样的恩宠礼遇,是多少人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要知道韩烈帐下各军主将,现在也没有一个人获得封爵。

  可现在韩烈一门三爵,他是手握几十万大军兵权的梁国公,征虏大将军,当朝太傅。

  现在两个儿子,又成为了伯爵。

  这在世人看来,不亚于天恩浩荡。

  “微臣谢主隆恩。”

  韩烈没有拒绝这份圣旨,因为他知道。

  他走到这一步,已经没有退路。

  要么一路走下去,知道登顶那天。

  要么满门抄斩,夷灭三族。

  这就是权利的斗争,没有善恶对错。

  接下来李辅国,又宣读了皇太后张嫣的懿旨。

  这封懿旨主要是晋封陈圆圆,李香君,董琼英,顾媚四女为二品诰命夫人。

  至于祁德琼,她本就是梁国公公爵夫人,已经封无可封。

  只是象征性的赏赐凤冠霞帔等待遇。

  宣读完诏书的李国辅,向韩烈行礼道。

  “奴婢参见梁国公,祝贺小公子生辰快乐,身体健康。”

  “李公公客气了,请上座。”

  李辅国现在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但却没能执掌提督东厂。

  故而他这个大太监,在宫中的实权并不重。

  虽然掌印太监是司礼监的一把手。

  但现在的司礼监的大权,却一分为了三。

  秉笔太监张国元,分走了批红大权。

  提督东厂太监张云汉,分走了人事大权。

  李国辅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成为了一个传话筒。

  这也是他会亲自来传旨的原因。

  张国元和张云汉这对表兄弟,如今早投靠了韩烈。

  李辅国忠于皇室,但由于被架空了大权。

  韩烈也就没有动他,否则随便让几个言官弹劾一下,他就得滚蛋。

  一场满月酒宴,因为都是自己人。

  自然气氛融洽,心情大好的韩烈,也是喝的酩酊大醉。

  午宴结束后,韩烈倒头睡到黄昏时分才醒。

  “庆之,李公公下午见过公主后,说是想要拜见,一直在客房等候。”

  一直在照顾韩烈的董小宛,见到韩烈睡醒后。

  先是给她端来洗漱水,又安排侍女送来了醒酒汤。

  “好,我这就去见他。”

  喝下醒酒汤,恢复了一些精神头的韩烈,微笑的看着董小宛。

  “小宛谢谢你的照顾,这些天你也辛苦了。”

  “晚上为夫好好犒赏你。”

  “要让夫君失望了,妾身来了月事,可陪不了你。”

  董小宛娇笑一声,柔声说道。

  “公主这段时间,跟着妾身忙上忙下,要不今晚你跟她好好谈吧?”

  “好,我听你的。”

  韩烈拉着董小宛的手,目光温柔的看着她说道。

  “有劳李公公等候,还望恕罪啊。”

  来到前院客厅的韩烈,刚进门就笑着告了一声罪。

  李国辅哪里敢责怪韩烈,对方有这个态度,本就是给他面子。

  “国公今日家中大喜,本不该打扰才是。”

  李国辅起身拱手一揖,在韩烈入座下,这才坐下说道。

  “实不相瞒,冒昧打扰,实在是奉太后所托。”

  “希望大将军能够入朝辅政。”

  “近来姜阁老数次请辞,张阁老也卧病不起。”

  “倪阁老的母亲患病,据说怕是撑不住了,我离京之日。”

  “倪阁老已经上表告假,希望能够返乡探望老母亲。”

  “朝堂一众大臣,又都相互谦让,不愿意承担内阁首辅重担。”

  “故而太后希望您能够入朝,出任内阁首辅一职。”

  李辅国这一番话,着实有些出乎韩烈的预料。

  “太后娘娘太抬举微臣了,某一介武夫,凭啥出任内阁首辅?”

  韩烈淡淡一笑:“李公公先回去复命吧。”

  “我家孩儿刚刚出生,需要我这个父亲陪伴。”

  “劳烦你转告太后,端午节后我会回京述职。”

  “至于内阁宰执人选,那是皇帝和朝臣的事情。”

  “我就不参与了。”

  韩烈的回答,虽然出乎李辅国的预料。

  但他却没有表现出丝毫惊诧,而是恭声拜道。

  “梁国公的话,奴婢一定会带到。”

  “公公慢走。”随后韩烈亲自送他出了府门。

  作为传旨的太监,朝廷使者,韩烈自然不会怠慢。

  李辅国一行人在徐州的衣食住行,都有参军府的参军,安排的妥妥当当。

  回到驿馆的李辅国,也不由暗自叹了口气。

  他就知道这一趟出行,不会这般顺利。

  姜曰广请辞,除了不满韩烈党羽,把持朝政外。

  主要原因是朝廷确实没钱。

  江南的赋税,他这个户部尚书,连三成都收不上,这让他如何当这个家?

  张慎言已经年过古稀,七十多岁的他,从去年年底就一直患病。

  看样子时日确实不多了。

  毕竟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七十多岁的人,也算是高寿。

  能够在东阁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任上去世。

  无论是身前身后名,那都只会是美誉。

  关于内阁首辅倪元璐告假,请求返乡侍奉病重老母。

  这是孝道,是当下社会普遍颂扬的美德。

  而且一旦倪元璐母亲去世,身为人子,他更是需要守孝三年。

  这点,别说是内阁首辅,就算是皇帝都要遵守制度。

  但是,这并不是皇太后张嫣,招韩烈入京赴任的理由。

  李辅国此次前来,主要是试探韩烈。

  姜曰广去意已决,倪元璐归乡在即,张慎言时日无多。

  史可法没有挑大梁的能力,而且他也没有对抗韩烈的勇气。

  至于孙传庭,路振飞,曾樱,吕大器四人,那都是韩烈的党羽。

  要说内阁首辅,倪元璐去职后。

  最有竞争力的人选,就是史可法和孙传庭两人。

  其次是姜曰广和吕大器。

  路振飞和曾樱年岁太大,不具备竞争力。

  为此,倪元璐和姜曰广经过一番商议后,才向皇太后张嫣推荐韩烈出任内阁首辅。

  二人的理由很简单,让韩烈陷入繁重的政务之中。

  从而放弃手中兵权。

  事实上大明内阁首辅,也没有掌握调兵的大权。

  韩烈要是入京担任内阁首辅,那就不得不放弃兵权。

  要相权,还是兵权,总要做一个选择。

  不得不说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

  可惜韩烈根本不接招。

  交出兵权,这不可能。

  相位他可以不担任,扶持自己人担任就行。

  李辅国走后,韩烈坐在客厅内喝了会茶。

  独自细想了一会,他就明白了其中关键。

  但是韩烈没有想通的是,就算自己入了内阁,交出兵权。

  这大军谁有能力掌控?

  小皇帝就算调动得了兵马,但他懂军事吗?

  想到这些的韩烈,一时还真想不通。

  “看来见白这次请封我为王一事,再次触动了朝堂文武百官的神经啊。”

  韩烈暗暗叹了口气。

  路振飞上疏请封他为梁郡王一事,事先是跟韩烈通过气的。

  不然他也不会大胆的独自上奏,挑起朝野的舆论。

  这事孙传庭几个也都知道。

  大家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试探一下各方反应。

  事实证明,这次试探的结果,基本可以确定。

  满朝文武官员,对于封王一事的反应,显然是十分激烈。

  尤其是现在太后竟然让他入朝出任内阁首辅。

  这其中的玄机,那就更值得玩味了。

  时间很快快到五月份。

  在四月底的时候,张慎言病逝任上。

  姜曰广则在四月中旬,辞职返回了江西老家。

  而告假回乡的倪元璐,也是在四月二十日离京的。

  回家仅仅十二天,也就是五月初一。

  其老母亲病故,倪元璐正式上表请辞。

  因为接下来他要丁忧三年。

  这样一来,内阁衙门就空缺了三位内阁大学士。

  内阁首辅倪元璐,不在其位,有内阁次辅史可法主持内阁事务,还能维持运转。

  但姜曰广离开后,留下的户部,却成了烫手山芋。

  因为户部没钱,欠饷达到三个月。

  这就导致满朝文武官吏,怨声载道,一时朝堂乱成一锅粥。

  而在姜曰广离任之后,曾亮出一份军费开支详表。

  表明这三年来,朝廷军费开支,高达三千五百万两白银。

  而朝廷每年财政收入,仅有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这份财政说明,矛头直指韩烈。

  意思很明白,朝廷的缺钱,是军费开支过大造成的原因。

  试想,朝廷每年一千五百万白银的收入,军费就花销掉一千一百多万两。

  户部没钱这不是很正常吗?

  对于朝堂上那些文官来说,他们可不管军费开支的重要性。

  前方打不打胜仗,他们无所谓。

  他们只在乎自己有没有俸禄,能不能升官发财。

  什么忠君爱国,那都是扯淡。

  只有落袋的银子,才是自己的东西。

  “大将军,朝廷又有诏书下达,让您回京主持内阁事务。”

  端午节当天一大早,朝廷的诏书,就再次送达大将军府。

  听到刘楗的汇报,韩烈淡淡的问道。

  “这是第几封诏书了?”

  “从四月二十九日开始,到今天已经是第七封了。”

  刘楗神情凝重的回道:“看来朝廷是真急了,要是再不回复的话,会不是有第十二封诏书下达。”

  “这样下去,可不是个好兆头啊。”

  “你去回复使者,明日一早,本将军启程回京,五月十日前将会抵达京城。”

  韩烈原本就打算过完端午节回京。

  如今在家住了快两个月,家中的儿女也都十分健康。

  夫人们也都做完月子,韩烈倒也放心回京。

  “是,卑职这就去安排。”

  刘楗走后,韩烈又对王德吩咐道。

  “你去告诉孙思克,亲卫营随我回朝。”

  “王平带领大将军府卫队,继续留守府邸,保护夫人们的安全。”

  “还有,传令护漕水师营的船只,在邳州接应我们,到时候大军从邳州渡口登船,顺流直下燕子矶渡口。”

  回京最快的路程,自然是乘船,省时省力。

  虽然京城有龙骧卫在,执掌龙骧卫的总兵更是韩烈的姐夫李元忠。

  但是韩烈这次回京,依旧选择了带领亲卫营的五万五千将士回京。

  因为韩烈有种预感,这次回京,怕是有大事发生。

  为了稳妥起见,以及自身的安全。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让大军护卫。

  亲卫营如今拥有五万五千将士,军中将领都是韩烈亲手提拔起来的。

  有这支军队护卫左右,即便是龙潭虎穴,韩烈也敢去闯一闯。

继续阅读:第553章 解决欠饷,户部官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