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个月时间,韩一下子多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加上董琼英二月份生下的女儿。
韩烈膝下就有了两儿两女,加上远在开封养胎的柳如是和寇白门。
这一年之中,韩烈将会拥有六个孩子。
有了儿子,也就意味着后继有人。
以至于消息传到京城,皇太后张嫣,小皇帝朱慈炤也送来诏书。
四月二十八日,祁德琼的女儿,陈圆圆的儿子满月当天。
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辅国,亲自带着封赏的诏书,来到徐州的大将军府邸。
因为李辅国出京之日,韩烈就接到锦衣卫南镇抚司谢山的消息。
以及封赏的内容。
为此,当李辅国到达之时,韩烈并没有感到丝毫惊讶。
韩烈儿女的满月酒,虽然没有广邀宾客。
但这一天到来时,满朝文武百官,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
都给韩烈送来了一份贺礼。
有的官吏更是亲自赶到徐州道贺,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攀上交情。
对此,韩烈特意吩咐王德,王平一律拦下。
无论是谁的礼,他一文钱没有收。
也仅仅摆了十二桌酒席,宴请了徐州当地的官吏,以及彭城书院和江淮讲武堂的一些老教授。
再有就是亲卫营游击将军以上的将军。
而且同样一文钱礼金没有收。
自从大名府之战后,韩烈率领的北进大军,先后收复怀庆,洛阳,南阳等失地。
又把大汉奸范文程,叛将徐勇,田雄,李率泰生擒,送往京师审判斩首。
加上韩烈控制的江淮日报,大肆宣传北伐的大捷。
致使韩烈现在的威望,在朝野内外日益提升。
这不前不久,韩烈一派的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路振飞。
在内阁议政会议上,就提出韩烈功勋卓著,理应加封为郡王。
路振飞的这个提议,得到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曾樱的支持。
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传庭。
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吕大器选择默认态度。
但是路振飞这个提议,遭到内阁首辅倪元璐,以及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姜曰广的强烈反对。
内阁次辅,建极殿大学士大学士史可法,也认为大明没有异姓封王的先例。
东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张慎言也提议异议。
因为这事,在朝堂之上闹得不可开交。
倪元璐和姜曰广为此表态,如果朝廷封韩烈为郡王,他们就辞职下野。
张慎言也表示,自己会辞职反对。
史可法虽然对韩烈的功业赞赏支持,但在大义面前。
他也无法接受韩烈封王。
因为他很清楚,韩烈一旦封王,那么下一步,必然是黄袍加身的结果。
为此,关于韩烈是否封王的消息传开后。
满朝文武百官,都先后参与了讨论。
就连湖广总督陈子龙,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同时他也给韩烈写了一封私人信笺。
信中的内容开端,陈子龙就引用了明初,朱元璋帐下幕僚朱升提出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著名的战略方针,阐述了他的个人观点。
陈子龙认为如今天下未定,女真建奴虎视眈眈。
韩烈身为三军统帅,应该坚决表明忠诚的态度。
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君臣一心,共抗异族的决心。
一旦称王,朝野沸腾,君臣猜忌,这是内乱的开端。
……
除了陈子龙外,韩烈的岳父浙江巡抚祁彪佳,也给韩烈写了书信。
让他不可轻易称王,以免把这些年积攒的名声败坏。
祁彪佳的意思很直白,要么不做,要么就一步到位。
这位大明的忠臣,因为韩烈做了自家女婿。
加上这些年来,韩烈建立的不世功勋,让他坚定的站到了韩烈这边。
而闽浙总督蒋德璟,福建巡抚黄景昉,也先后上了奏疏。
包括福建都司总兵朱成功,也都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韩烈封王。
但倒是福建提督郑芝龙,水师总兵郑彩,却上疏表示支持韩烈称王。
江西巡抚钱肃乐,代表府衙官吏,上疏表示,并陈述了韩烈的功绩,足以封王的事实。
湖南巡抚堵胤锡,以及神武军总兵张名振,各自发表了封王的利弊。
这事自四月一日开始,在朝堂传去后。
一直闹了大半个月,满朝文武百官,各省的督抚,都参与到了讨论之中。
眼看舆论越来越大,韩烈这才公开出面。
在江淮日报头版头条,韩烈公开露面,表示自己受两代先帝所托。
自当效忠国事,不敢有私心杂念。
并重申了异姓封王,不但不符合祖制礼法。
也是天下纷乱的开端,自己绝不会做这种不忠不孝之事。
在报纸的最后,韩烈更是引用了大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话。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意思是说现在燕京沦陷,建奴鞑子肆虐北方。
此生不收复燕京,匡扶大明天下,谁也不配封王。
韩烈这话,既表明了态度。
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
前朝北宋一朝,历代宋朝皇帝,曾多次许诺天下。
收复幽云十六州失地者,异姓封王。
韩烈这番话的意思,就算要封王。
那也必须是收复燕京,把建奴鞑子赶出大明的那一天。
韩烈的出面,虽然把这次舆论风波压了下去。
但他话中之意,依旧透露出了强烈的信号。
使得倪元璐,姜曰广这些忠于大明的朝臣,无不是忧心忡忡。
为了庆贺,韩烈喜获子嗣。
皇太后张嫣,小皇帝朱慈炤派出司礼监太监李辅国,亲自来到徐州宣读封赏诏书。
韩烈这次北伐中原,收复河南,黄河两岸大片土地。
歼灭清军多达三十万,斩杀建奴郡王,贝勒,将领多达百人之多。
这份功勋肯定还是要封赏的。
既然韩烈封无可封,那就换个封赏方式。
这不,李辅国带来了两封诏书。
一封是皇太后张嫣颁下的懿旨,晋封为韩烈诞下子嗣的几女。
一封是皇帝朱慈炤颁发的诏书,晋封的则是韩烈的两个儿子。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梁国公讳名韩烈,功勋卓著,护国有功,赏赐黄金一千两。”
“锦袍两件,白马四匹,蟒服一套,金甲一副……”
“为表彰梁国公功勋,特晋封国公长子韩煦为永城伯。”
“次子韩昭为安平伯,钦此!”
很显然,这封诏书前面的赏赐,不过是锦上添花。
真正的封赏是韩烈的两个儿子。
韩烈的长子,也就是陈圆圆诞下的儿子。
取名为韩煦,今日刚刚满月。
李香君诞下的儿子,韩烈取名为韩昭,出生刚刚十二天。
为了嘉奖和笼络韩烈,他两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婴儿。
就这么被封为了伯爵。
这样的恩宠礼遇,是多少人奋斗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要知道韩烈帐下各军主将,现在也没有一个人获得封爵。
可现在韩烈一门三爵,他是手握几十万大军兵权的梁国公,征虏大将军,当朝太傅。
现在两个儿子,又成为了伯爵。
这在世人看来,不亚于天恩浩荡。
“微臣谢主隆恩。”
韩烈没有拒绝这份圣旨,因为他知道。
他走到这一步,已经没有退路。
要么一路走下去,知道登顶那天。
要么满门抄斩,夷灭三族。
这就是权利的斗争,没有善恶对错。
接下来李辅国,又宣读了皇太后张嫣的懿旨。
这封懿旨主要是晋封陈圆圆,李香君,董琼英,顾媚四女为二品诰命夫人。
至于祁德琼,她本就是梁国公公爵夫人,已经封无可封。
只是象征性的赏赐凤冠霞帔等待遇。
宣读完诏书的李国辅,向韩烈行礼道。
“奴婢参见梁国公,祝贺小公子生辰快乐,身体健康。”
“李公公客气了,请上座。”
李辅国现在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但却没能执掌提督东厂。
故而他这个大太监,在宫中的实权并不重。
虽然掌印太监是司礼监的一把手。
但现在的司礼监的大权,却一分为了三。
秉笔太监张国元,分走了批红大权。
提督东厂太监张云汉,分走了人事大权。
李国辅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成为了一个传话筒。
这也是他会亲自来传旨的原因。
张国元和张云汉这对表兄弟,如今早投靠了韩烈。
李辅国忠于皇室,但由于被架空了大权。
韩烈也就没有动他,否则随便让几个言官弹劾一下,他就得滚蛋。
一场满月酒宴,因为都是自己人。
自然气氛融洽,心情大好的韩烈,也是喝的酩酊大醉。
午宴结束后,韩烈倒头睡到黄昏时分才醒。
“庆之,李公公下午见过公主后,说是想要拜见,一直在客房等候。”
一直在照顾韩烈的董小宛,见到韩烈睡醒后。
先是给她端来洗漱水,又安排侍女送来了醒酒汤。
“好,我这就去见他。”
喝下醒酒汤,恢复了一些精神头的韩烈,微笑的看着董小宛。
“小宛谢谢你的照顾,这些天你也辛苦了。”
“晚上为夫好好犒赏你。”
“要让夫君失望了,妾身来了月事,可陪不了你。”
董小宛娇笑一声,柔声说道。
“公主这段时间,跟着妾身忙上忙下,要不今晚你跟她好好谈吧?”
“好,我听你的。”
韩烈拉着董小宛的手,目光温柔的看着她说道。
“有劳李公公等候,还望恕罪啊。”
来到前院客厅的韩烈,刚进门就笑着告了一声罪。
李国辅哪里敢责怪韩烈,对方有这个态度,本就是给他面子。
“国公今日家中大喜,本不该打扰才是。”
李国辅起身拱手一揖,在韩烈入座下,这才坐下说道。
“实不相瞒,冒昧打扰,实在是奉太后所托。”
“希望大将军能够入朝辅政。”
“近来姜阁老数次请辞,张阁老也卧病不起。”
“倪阁老的母亲患病,据说怕是撑不住了,我离京之日。”
“倪阁老已经上表告假,希望能够返乡探望老母亲。”
“朝堂一众大臣,又都相互谦让,不愿意承担内阁首辅重担。”
“故而太后希望您能够入朝,出任内阁首辅一职。”
李辅国这一番话,着实有些出乎韩烈的预料。
“太后娘娘太抬举微臣了,某一介武夫,凭啥出任内阁首辅?”
韩烈淡淡一笑:“李公公先回去复命吧。”
“我家孩儿刚刚出生,需要我这个父亲陪伴。”
“劳烦你转告太后,端午节后我会回京述职。”
“至于内阁宰执人选,那是皇帝和朝臣的事情。”
“我就不参与了。”
韩烈的回答,虽然出乎李辅国的预料。
但他却没有表现出丝毫惊诧,而是恭声拜道。
“梁国公的话,奴婢一定会带到。”
“公公慢走。”随后韩烈亲自送他出了府门。
作为传旨的太监,朝廷使者,韩烈自然不会怠慢。
李辅国一行人在徐州的衣食住行,都有参军府的参军,安排的妥妥当当。
回到驿馆的李辅国,也不由暗自叹了口气。
他就知道这一趟出行,不会这般顺利。
姜曰广请辞,除了不满韩烈党羽,把持朝政外。
主要原因是朝廷确实没钱。
江南的赋税,他这个户部尚书,连三成都收不上,这让他如何当这个家?
张慎言已经年过古稀,七十多岁的他,从去年年底就一直患病。
看样子时日确实不多了。
毕竟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七十多岁的人,也算是高寿。
能够在东阁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任上去世。
无论是身前身后名,那都只会是美誉。
关于内阁首辅倪元璐告假,请求返乡侍奉病重老母。
这是孝道,是当下社会普遍颂扬的美德。
而且一旦倪元璐母亲去世,身为人子,他更是需要守孝三年。
这点,别说是内阁首辅,就算是皇帝都要遵守制度。
但是,这并不是皇太后张嫣,招韩烈入京赴任的理由。
李辅国此次前来,主要是试探韩烈。
姜曰广去意已决,倪元璐归乡在即,张慎言时日无多。
史可法没有挑大梁的能力,而且他也没有对抗韩烈的勇气。
至于孙传庭,路振飞,曾樱,吕大器四人,那都是韩烈的党羽。
要说内阁首辅,倪元璐去职后。
最有竞争力的人选,就是史可法和孙传庭两人。
其次是姜曰广和吕大器。
路振飞和曾樱年岁太大,不具备竞争力。
为此,倪元璐和姜曰广经过一番商议后,才向皇太后张嫣推荐韩烈出任内阁首辅。
二人的理由很简单,让韩烈陷入繁重的政务之中。
从而放弃手中兵权。
事实上大明内阁首辅,也没有掌握调兵的大权。
韩烈要是入京担任内阁首辅,那就不得不放弃兵权。
要相权,还是兵权,总要做一个选择。
不得不说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
可惜韩烈根本不接招。
交出兵权,这不可能。
相位他可以不担任,扶持自己人担任就行。
李辅国走后,韩烈坐在客厅内喝了会茶。
独自细想了一会,他就明白了其中关键。
但是韩烈没有想通的是,就算自己入了内阁,交出兵权。
这大军谁有能力掌控?
小皇帝就算调动得了兵马,但他懂军事吗?
想到这些的韩烈,一时还真想不通。
“看来见白这次请封我为王一事,再次触动了朝堂文武百官的神经啊。”
韩烈暗暗叹了口气。
路振飞上疏请封他为梁郡王一事,事先是跟韩烈通过气的。
不然他也不会大胆的独自上奏,挑起朝野的舆论。
这事孙传庭几个也都知道。
大家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试探一下各方反应。
事实证明,这次试探的结果,基本可以确定。
满朝文武官员,对于封王一事的反应,显然是十分激烈。
尤其是现在太后竟然让他入朝出任内阁首辅。
这其中的玄机,那就更值得玩味了。
时间很快快到五月份。
在四月底的时候,张慎言病逝任上。
姜曰广则在四月中旬,辞职返回了江西老家。
而告假回乡的倪元璐,也是在四月二十日离京的。
回家仅仅十二天,也就是五月初一。
其老母亲病故,倪元璐正式上表请辞。
因为接下来他要丁忧三年。
这样一来,内阁衙门就空缺了三位内阁大学士。
内阁首辅倪元璐,不在其位,有内阁次辅史可法主持内阁事务,还能维持运转。
但姜曰广离开后,留下的户部,却成了烫手山芋。
因为户部没钱,欠饷达到三个月。
这就导致满朝文武官吏,怨声载道,一时朝堂乱成一锅粥。
而在姜曰广离任之后,曾亮出一份军费开支详表。
表明这三年来,朝廷军费开支,高达三千五百万两白银。
而朝廷每年财政收入,仅有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这份财政说明,矛头直指韩烈。
意思很明白,朝廷的缺钱,是军费开支过大造成的原因。
试想,朝廷每年一千五百万白银的收入,军费就花销掉一千一百多万两。
户部没钱这不是很正常吗?
对于朝堂上那些文官来说,他们可不管军费开支的重要性。
前方打不打胜仗,他们无所谓。
他们只在乎自己有没有俸禄,能不能升官发财。
什么忠君爱国,那都是扯淡。
只有落袋的银子,才是自己的东西。
“大将军,朝廷又有诏书下达,让您回京主持内阁事务。”
端午节当天一大早,朝廷的诏书,就再次送达大将军府。
听到刘楗的汇报,韩烈淡淡的问道。
“这是第几封诏书了?”
“从四月二十九日开始,到今天已经是第七封了。”
刘楗神情凝重的回道:“看来朝廷是真急了,要是再不回复的话,会不是有第十二封诏书下达。”
“这样下去,可不是个好兆头啊。”
“你去回复使者,明日一早,本将军启程回京,五月十日前将会抵达京城。”
韩烈原本就打算过完端午节回京。
如今在家住了快两个月,家中的儿女也都十分健康。
夫人们也都做完月子,韩烈倒也放心回京。
“是,卑职这就去安排。”
刘楗走后,韩烈又对王德吩咐道。
“你去告诉孙思克,亲卫营随我回朝。”
“王平带领大将军府卫队,继续留守府邸,保护夫人们的安全。”
“还有,传令护漕水师营的船只,在邳州接应我们,到时候大军从邳州渡口登船,顺流直下燕子矶渡口。”
回京最快的路程,自然是乘船,省时省力。
虽然京城有龙骧卫在,执掌龙骧卫的总兵更是韩烈的姐夫李元忠。
但是韩烈这次回京,依旧选择了带领亲卫营的五万五千将士回京。
因为韩烈有种预感,这次回京,怕是有大事发生。
为了稳妥起见,以及自身的安全。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让大军护卫。
亲卫营如今拥有五万五千将士,军中将领都是韩烈亲手提拔起来的。
有这支军队护卫左右,即便是龙潭虎穴,韩烈也敢去闯一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