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关于夏王,封地开封
明末逐鹿2025-07-29 08:595,730

  面对文武百官的逼宫,小皇帝朱慈炤脸色铁青。

  一双小眼睛恶狠狠的盯着大殿上的官吏,双唇紧闭,一言不发。

  最终还是皇太后张嫣松口道。

  “众位爱卿所奏,哀家代陛下答应便是。”

  “今日朝会到此为止,具体事宜,由内阁阁臣商议,具体上报陛下,再做决议。”

  “退朝吧!”

  虽然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但真到了这一天,张嫣也是意兴阑珊。

  她没有想到自己如此命苦。

  早年丧夫丧子不说,人到中年还要面临亡国之祸。

  这太后的位置,也是坐的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臣等恭送陛下,太后……”

  见太后张嫣答应了下来,孙传庭和路振飞等人,也没有再继续逼宫。

  正如张嫣所言,封王之事,可是一件大事。

  所需要准备的事情很多,可不是在朝堂之上,三言两语就能决定。

  如果真这么匆忙行事,韩烈也绝不会答应。

  要是真这么做,岂不是显得迫不及待?

  脸面还要不要了?

  散朝之后,文武百官各自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而退。

  史可法、孙传庭,路振飞,曾樱,袁枢,祁彪佳六位内阁大学士,一道回到内阁衙门。

  现在的内阁成员实际是八人,韩烈是首辅,另外还有海军大臣,兼兵部侍郎的张国维。

  此时的张国维还在临清关,负责各军后勤保障调度。

  “来人啊,请刘公愚,以及陈于阶前来参会。”

  孙传庭在进入衙门前,吩咐了内阁衙门的小吏,把刘楗和陈于阶请来。

  刘楗早在数日之前,就奉韩烈之命抵达京城。

  今日晋爵封王之事,就是他奔走的结果。

  至于陈于阶的奏对,多少有些出乎大家的预料。

  实际上孙传庭和路振飞这些人,对于韩烈封王爵的看法,也有不同的意见。

  孙传庭、史可法,祁彪佳三人主张,韩烈晋封燕王。

  毕竟燕王是明成祖朱棣藩王封爵。

  又因为发动靖难之役,而取得皇位。

  如果韩烈晋封燕王,走朱棣这条路,无论是靖难,还是逼迫小皇帝禅让,也算是顺应民心。

  袁枢,曾樱,路振飞三人则认为,梁国公晋爵为梁王,这样的晋升,是符合韩烈军功所需。

  而且梁王封地在归德府,也就是睢阳。

  战国时期的魏国,汉朝的梁国所在地,当时叫做大梁。

  梁王实则是魏王,自古由魏王登基者,也是多不胜数。

  比如曹魏时期的魏王曹丕,就是魏王登基为帝。

  可无论是燕王,还是梁王,显然比夏王名声更大更响亮。

  原本孙传庭和袁枢等人,还在为晋封燕王还是梁王而争辩时。

  陈于阶在朝堂之上,直接来了一句天象示警。

  韩烈当封夏王,这就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而关于封王一事,韩烈派刘楗入京,也是主张晋升为梁王。

  封燕王实在有些过于招摇,给人一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感。

  韩烈本人也是不同意的。

  而袁枢、路振飞,曾樱都是韩烈多年盟友和支持者。

  这也是他们坚持,主张韩烈晋升梁王的原因。

  刘楗身为韩烈帐下的参军主薄,如今也兼任陆军部侍郎之职。

  今日的朝会上,他实际也参加了。

  不过因为职务不高,他也就做了一会听众,并没有参与奏对。

  接到消息的他,很快就来到内阁衙门。

  陈于阶几乎与刘楗前后脚赶到。

  “陈监正,你可知你今日朝堂所言,打乱了首辅大人部署?”

  史可法率先发问道。

  倒不是为了责怪陈于阶,反倒是为了保护他。

  首先陈于阶与他私交不错,陈于阶曾给他算过命。

  说他位极人臣,但是四十三岁那年有场劫难,若能够度过,后半生封侯拜相,贵不可言。

  其次,史可法对陈于阶的舅舅徐光启,十分崇拜。

  当年求学之时,就拜访过徐光启,并得到对方的教导。

  也就是那个时候,史可法与陈于阶就认识,并且结下深厚的友谊。

  今天陈于阶在朝会上,擅自说出封夏王的谶言。

  直接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

  无论是梁王,还是燕王,事实上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唯独夏王这个封号,有些名不正则言不顺。

  因为历史上的夏王,自夏国灭亡后,一直到秦汉魏晋历朝历代,都没有列入封号爵位。

  直到隋朝末年,反王窦建德自立为夏王,夏王爵位才重新启用。

  而之后的唐朝,宋朝、包括元朝和明朝,获得夏王名号者也仅仅只有五人。

  除了反王窦建德外,分别是唐玄宗第九子李嗣一,一个刚出生一年就夭折的王子。

  夏王爵位还是追封的。

  此后唐朝就没有再封夏王。

  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定难军节度使党项人首领李彝殷,在宁夏戍边称藩,与北宋交战抗衡多年。

  宋太祖赵匡胤在李彝殷死后,为了安抚党项人,才追封了李彝殷为夏王。

  此后的第四个夏王,名叫李明德,此人是李彝殷孙子。

  也是历史上的西夏国太宗。

  但李明德实际上是西夏皇帝,而且在此之前,他不但接受了宋朝的夏王封爵。

  同时也接受了辽国的夏王封爵。

  一个自立的皇帝,同时接受了两个国家的封王,这明显是政治上的需要。

  从这里就看出来,李明德这个夏王,人家本身是不认可的。

  接下来是第五个夏王,此人是北宋初年的将军,名叫曹芸。

  但从名字上来看,还以为是个女人。

  事实上这个人,几乎可以用冷门历史人物来点评。

  同样,他的夏王也是追封所得,生前几乎无人知晓。

  不过,曹芸生了一个好儿子。

  他的儿子叫曹彬,北宋初年的名将。

  曹彬在北宋初年,算得上一代名将。

  但他即便是名将,也同样没有资格,获封王爵。

  那么他为何会是夏王呢?

  原因跟他父亲曹芸一样,被追封的。

  追封的原因嘛很简单,那就是曹彬的孙女,是宋仁宗的曹皇后。

  这位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曹氏’的曹皇后,活了六十多岁,位列太皇太后,一生伴随了大宋仁宗,英宗,神宗三帝。

  还养了一个养女高滔滔,成为宋英宗皇后,宋神宗嫡母皇太后。

  曹家有这么一个牛逼的皇后,曹芸,曹彬,曹玘祖孙三代,先后被追封为王。

  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历史上这六位夏王爵位经历来看,除了窦建德和李明德二人,是生前获得夏王爵位外。

  其余四人,都是死后被追封的夏王爵位。

  而且其中五人,都属于异姓王爵。

  如此一来,自曹彬之后,宋元明清之后,夏王这个爵位,也就彻底封存。

  归根结底,有两个原因。

  一是夏王大多是追封,要么就是死于非命。

  比如窦建德和李嗣一,一个被杀,一个夭折。

  二是西夏李明德称帝立国,而且是异族党项人建国称帝。

  这对于之后的宋朝,元朝,明朝各朝,对于这个王爵,产生了延误。

  宋朝与西夏战争一百多年,可谓是世仇。

  元朝的建立者成吉思汗,也是在征战西夏途中,中箭受伤病逝。

  对于西夏的夏王爵位,自然没有好感。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汉人正统自居,自然更不会封夏王这样不吉利的王爵给自己的儿子。

  这也就导致历史上的夏王,名声不佳,以至于被摒弃不用的原因。

  孙传庭,路振飞这些人,都是饱学之士。

  那个不是学富五车,学识渊博之人?

  韩烈要封爵,无论是梁王,还是燕王,哪怕是魏王,赵王,韩王,也比夏王强吧?

  更别说秦王,吴王这类一等一的亲王爵位。

  面对史可法的询问,孙传庭,路振飞,曾樱等人审视的目光。

  陈于阶也是心慌不已,连忙跪倒在地,作揖回道。

  “回禀史阁老,诸位阁老,下官所言,绝无半句谎言。”

  “半月前,韩阁老收复燕京之际。”

  “下官夜观天象,见北方真武大帝帝星照耀天空,代表南方的紫薇帝星,在真武大帝帝星的照耀下,南方紫薇帝星黯淡无光。”

  “东北女真贪狼七杀星光规避,由此推测出天下将诞生雄主明君。”

  “故沐浴更衣,占卜算卦,所得一字,名曰夏。”

  “起初下官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日朝堂之上。”

  “文武百官为韩阁老请封王爵,下官才醒悟,夏乃二十四气节阳气最盛的时节。”

  “代表着日上中天,韩阁老晋爵夏王,这是开创中兴之意。”

  “正如下官在朝堂所言,自三皇五帝立国为夏,至今三千年来,朝代更迭。”

  “大夏当兴,这是天命所归。”

  “若韩阁老晋爵夏王,必可如日中天。”

  陈于阶作为一个神棍,胡说八道的本事,肯定是有的。

  毕竟神棍最靠谱的不是算卦有多准。

  而且那张嘴有多能忽悠。

  面对一众阁臣那不善的目光,陈于阶虽然内心慌得一笔。

  但他知道这个时候要是露怯,这帮大佬捏死他,犹如踩死一只蚂蚁搬简单。

  正在众人迟疑不决,不知道该不该信陈于阶时。

  刘楗神情郑重的说道。

  “华夏衣冠,大夏帝国,这个夏字,下官在韩阁老口中,曾多次听到过。”

  “想必首辅大人,应该是钟意夏王爵位。”

  “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

  “诸位阁老,下官有个建议。”

  “那就是把梁王,燕王,夏王三个爵位,上报给韩阁老,由他来定夺。”

  “等韩阁老决定之后,内阁再联名上奏,正式请封王爵之名。”

  袁枢闻言,也点头道:“说起来,本阁也确实听韩阁老多次提到过,炎黄血脉,华夏衣冠之词。”

  “想必韩阁老,对此应该也是认可的。”

  “毕竟自秦汉以来,大一统王朝虽多,但华夏王朝却没有出现过,用此国号倒也合适。”

  袁枢家学渊博,他这一开口。

  立即得到众人的点头认可。

  曾樱这会也开口说道:“华夏的意思,在前唐时期,解释为‘礼仪与服章之美’。”

  “而更早的说法,华出自华胥氏,代表上古仙神伏羲、女娲之母。”

  “夏传承于第一个王朝姒姓夏后氏。”

  “华夏衣冠,代表的就是先民的文化传承。”

  “炎黄血脉,实际也是来源与华胥氏,代表的是华夏子民的血脉延续。”

  “从这个寓意上来说,无论是华,还是夏,都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路振飞这会也附和道。

  “夏王之爵,这般看来,确实可行。”

  “不过,夏王封地目前争议颇多,是不是应该选择一地呢?”

  正如路振飞所言,夏王可封在山西的安邑,平阳,晋阳。

  也可以封在河南的阳翟,老丘,西河。

  以上六个地名,都是古地名。

  也是夏王朝故都所在地,当然夏王朝除了这六个古地名,其实还有多个故都城池。

  不过以这六个地名最为出名。

  安邑是后世山西运城,平阳是临汾,晋阳则是太原。

  阳翟是后世的河南许昌禹州。

  老丘则是开封府的陈留一带。

  西河是安阳境内。

  而夏王朝最后一代君主,也就是夏桀,定都之地则是斟鄩,后世改名为河南偃师。

  封王肯定要有封地,一块封地的大小,以及名声同样代表权势地位。

  随着历史的变迁,以上这些地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比如安邑,平阳,安阳,亦或者阳翟和偃师。

  基本上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军事价值,亦或者地方人口和经济,都已经沦落。

  用后世的话说,那叫十八线小县城。

  王城显然不能坐落在这样的小县城。

  “夏王封地,毋庸置疑,必须定在开封。”

  “开封乃是前朝宋朝国都,又是中原首府,夏王封地开封府,这才名副其实。”

  说到封地问题,几乎没有任何争议。

  孙传庭率先开口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事不宜迟,既然诸位阁老,没有什么意见。”

  “那卑职就先行告退,亲自返回燕京,向韩阁老汇报。”

  眼看事情商量妥当,刘楗拱手向众人拱手一拜。

  “年轻人就是有干劲,此去燕京数千里,公愚这次赶回去,怕是要到元日节了。”

  史可法虽然本身就年富力强,可看着更年期的刘楗,有些感慨的说道。

  “有劳史阁老挂念,这是卑职职责所在。”

  刘楗再次向众阁臣作揖一拜,这才躬身而退。

  看着刘楗这番成熟稳重的态度。

  孙传庭也不由颔首赞道:“刘汉儒生了个好儿子啊。”

  刘楗的父亲刘汉儒,曾任山东布政使,之后又调任安庆巡抚,现在在户部担任侍郎。

  这些年来刘汉儒的功绩,那也是有目共睹。

  如今他的儿子刘楗,跟随韩烈左右多年。

  深受韩烈重用不说,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令人刮目相看。

  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刘楗是十二月十六日一早,乘坐快船离京,返回燕京。

  也就在这一天,韩烈率领侍卫军中军营,骑兵营一万八千人马,踏上返回开封之路。

  十二月十日,韩烈接到罗平安,陈德收复山海关的捷报。

  在看过陈德在捷报上,陈述了辽东天气寒冷,冬季不利于进军的建议后。

  韩烈也特意叫来毕力克图,明安达礼询问了,关于辽东的问题。

  二人的回答,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为此,经过一番考虑。

  韩烈任命陈德率军驻扎山海关,兼任山海关总兵,与罗平安率领的神机军留守山海关,防范建奴。

  同时任命杨衍为燕京留守,率领忠义军驻防燕京。

  杨朴为副留守,率领侍卫军前后左右四营四万人马,协同驻守燕京。

  值得一提的是,原侍卫军右营参将张名扬,率领的右营人马,被编入燕京守备营。

  原忠贞军前军营参将,郝摇旗所部人马,编入侍卫军右营。

  这样以来,留守燕京的人马,高达九万余人。

  加上山海关的六万六千人马。

  韩烈在燕京布置了十五万六千人马,只等来年开春,这支人马就可以出山海关,向辽东发起进攻。

  在此之前,姚启圣率领镇海营,已经返回松江府。

  黄蜚率领平海营,也返回沧州的黄骅港海军营地驻防。

  十二月二十四日,韩烈率领护卫的人马进入临清关。

  驻扎在临清关的海军大臣张国维,这几个来,一直都在负责后勤保障的工作。

  保障后勤供应,无疑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

  自战争打响以来,前线几十万大军的吃喝拉撒,以及军备运转,都压在了他身上。

  张国维为了更好做好手头的工作。

  不但全心全意扑在了工作上,还把两个儿子都带在身边协助。

  历史上的南明隆武年间,张国维带领长子张世凤,次子张世鹏退守浙江东阳。

  城破之际,他招来儿子问道:“国破家亡在即,吾当为国尽忠,汝二人如何处之?”

  长子张世凤回道:“愿为国捐躯,城破人亡。”

  次子张世鹏犹豫了片刻,张国维拿起桌上的砚台,砸向堂下的张世鹏呵斥道。

  “汝要投敌不成?”

  张世鹏跪倒在地涕泪回道:“为国尽节,人臣本份,儿身为大明臣子,岂敢背弃国朝祖宗教诲呢?”

  “只是祖母年迈八旬,母亲也年过五旬,若父亲,兄长死节,祖母和母亲怎么办呢?”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父亲和兄长为国尽忠,成全了名节和忠义。”

  “若小儿跟随父兄尽忠,岂不是不孝乎?”

  张世鹏的肺腑之言,无疑打动了张国维。

  张国维随后拜别老母,投河自尽。

  长子张世凤不屈抵抗被俘,拒不投降而被清军杀害。

  张世鹏战败被俘,被关在杭州大牢。

  时任浙江巡抚的满清大臣张存仁,念在同姓份上,加上敬佩张国维忠义份上,而释放了张世鹏。

  张国维另有一子,早年病逝。

  此时的临清关内,张世凤和张世鹏二人,以张国维帐下幕僚,协助军政事务。

  为人正直清廉的张国维,并没有为儿子谋取一官半职。

  以他现在东阁大学士,海军大臣的身份,想要给儿子谋取官职,显然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但是张国维却没有这么做,甚至多次对儿子说道。

  “朝廷的官职,是国家公器,断不可私相授受。”

  “汝二人想要官职,可以走武举和科举之路,唯有获得功名,方可名正言顺的走上仕途。”

  对于父亲的教诲,张世凤和张世鹏也是铭记在心。

  二人多年苦学,去年的秋试,他们在浙江乡试之中,都高中举人。

  不过在今年的春闱之中,却又双双落榜。

  对此,兄弟二人倒也没有丧气,准备下次继续再考。

  张国维也鼓励儿子们不必气馁,并把他们招到帐下,学习处理军政事务。

  这次韩烈回师开封,路过临清关获悉张国维家事时,也是备受感动。

  “魏长史,以我本阁名义,向吏部写一封举荐信,任命张世凤和张世鹏兄弟为临清州知事。”

  “允许他们带职参加下一届的恩科考试,不管中不中进士,都该赐恩贡生员。”

  听到韩烈的吩咐,新任参军府长史魏象枢,连忙拱手应道。

  张国维则是连忙拒绝道:“首辅大人不可,万万不可啊!”

继续阅读:第596章 钱粮问题,家人团聚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