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为韩烈请封王爵
明末逐鹿2025-07-28 18:125,281

  宣府城南大营。

  “孙提督放心,忠贞军上下,坚决服从首辅大人军令。”

  “承蒙首辅大人信任,我父子荣宠不绝。”

  “末将能够继承荣国公爵位,本就是首辅大人的恩宠。”

  “今日忠贞军各营参将,能够以总兵官,镇守九边,这是首辅大人对我们的信任。”

  “末将诚惶诚恐啊!”

  对于孙思克亲自前来安抚,李过和高一功,确实受宠若惊。

  忠贞军解散不假,可他们这些人的身份地位,权势不降反升。

  向李过改任陕西提督,节制陕西一省兵马大权。

  高一功担任宣府总兵,职务并没有变化,权利反而比忠贞军副将更大。

  要知道宣府可是九边重镇,又是拱卫京师的要地。

  其次贺珍,牛万才,冯雄诸将,皆升任边镇总兵官。

  将来韩烈封王,亦或者登基称帝。

  他们这些人,封侯拜爵,那也是时间问题。

  高一功也附和道。

  “李提督说的不错,如今京师光复,天下即将迎来太平。”

  “边境防务,乃是重中之重。”

  “承蒙首辅大人信任,委以重任,这是我等幸事。”

  “岂敢生出怨恨之心呢?”

  “还请孙提督回禀首辅大人,末将以人头担保。”

  “忠贞军帐下众将士,只要我高一功在。”

  “谁敢生出祸乱之心,我第一个砍了他的脑袋。”

  忠贞军四万将士,数十员高级将领。

  李过和高一功在军中,拥有绝对的威信。

  毕竟都是几十年的老兄弟,从参加农民起义开始算起,时间跨度已经长达二十年。

  李过虽然没有做过大顺的太子,但也是公认的李自成继承人。

  高一功作为李自成的大舅子,那也是大顺朝的皇亲国戚。

  这样的两个人,若不是本性敦厚,确实没有野心。

  韩烈还真不放心,把兵马大权交给二人。

  这次解散忠贞军,虽然不存在猜忌之心。

  但是韩烈仍旧有些私心。

  毕竟这帮人聚在一起,虽然身份地位的提升,难保手底下的人会滋生叛逆之心。

  把他们分散调任各地,也是防微杜渐。

  “二位将军的话,在下一定带到。”

  孙思克点点头,笑着说道:“既然二位将军没有意见,那就召集各营将军,前来宣布任命吧。”

  ……

  山西太原府。

  接到韩烈任命的李岩,已经率军休整多日。

  “诸位大人,将军,首辅大人已经收复燕京,满清酋首多尔衮殒命。”

  “首辅大人改任本官为三边总督,负责收复关中失地。”

  “我军即将开拔,山西的事务,本督就不再参与。”

  “总督府左参军魏裔鲁,右参军于成龙,随本督出征平阳。”

  “魏象枢,汤文斌,梁清标诸位大人,入京协助首辅大人参赞军务。”

  李岩这一年多来,在河北总督任上,也是网罗了大批人才。

  像魏象枢,汤文斌,梁清标,于成龙,王崇简,王士桢,梁清远,傅惟鳞等河北,山西名士,都得到提拔任用。

  不过,李岩倒也十分知进退,和懂得分寸。

  这些名士的任用,他都请示过韩烈,并向韩烈推荐过。

  比如这次河北行省和山西巡抚衙门设立。

  王崇简,王士桢等人,都在巡抚衙门获得了任用。

  名声最大的魏象枢几人,则被韩烈召回了京城录用。

  李岩身边只留下了魏裔鲁和于成龙二人。

  魏裔鲁善于外交,于成龙务实,精通政务。

  李岩要进军关中,身边肯定需要人才。

  这二人是他主动请求留下来的。

  相比河北总督,三边总督的权势地位更重。

  为此,新任的山西巡抚吴伯裔,以及李岩帐下的将领,以及巡抚衙门的一众官吏,都对李岩的升迁,表达了祝贺之意。

  “这一年来,与诸公共事,获益良多,今日一别,不知何日还能相聚。”

  “本督略备薄酒,敬诸公一杯。”

  “在此祝各位仕途顺利,前程似锦。”

  说完正事的李岩,端起酒杯,主动表达了感激之情。

  “李总督客气,我等预祝李公此去关中,旗开得胜!”

  吴伯裔,魏象枢等人纷纷举杯。

  李岩这个人温文尔雅,满腹韬略,性情温和,鲜少发怒。

  行军打仗,颇有章法,素有儒将之风。

  而且他也是第一个,劝说韩烈自立为王之人。

  早在甲申之变,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出后。

  他就在济州劝说韩烈,抓住时机,立足山东,鲸吞江淮,问鼎天下。

  这些年来,他也一直镇守在山东,为韩烈经营山东这块大本营。

  如今天下基本初定,韩烈封王已经迫在眉睫。

  他只要率军收复关中,拿下长安。

  那么韩烈登基称帝,就会是大势所趋。

  应天府南京城。

  十二月十五日,奉天殿大朝上。

  当兵部、陆军两部尚书孙传庭,汇报完燕京大捷战报后。

  满朝文武百官,虽然早就得知燕京光复的消息。

  但听到孙传庭,详细的汇报了燕京之战的过程和战果时,大殿上的文武百官,还是表现出了振奋之情。

  一时之间,大家交头接耳,纷纷盛赞韩烈收复燕京的功绩。

  “诸位大人肃静!”

  内阁次辅史可法,眼看秩序有些糟乱,抬手厉声呵斥了一句。

  待大殿上安静下来后,史可法这才手捧芴板向皇帝奏道。

  “启禀陛下,近日两广总督张肯堂送来奏报,说是冬月琼州三季水稻成熟。”

  “亩产稻谷五石,这是亘古未有之事,此乃天降祥瑞。”

  史可法这话一出,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都有些不敢相信的看向史可法。

  “陛下,太后,这是崖州知州送上的祥瑞图,有万民联名画押,此事绝对不会有假。”

  崖州就是后世的三亚,这个地方,属于热带雨林地区。

  四季如春,甚至一些年景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在二十多度。

  精心种植一批冬季稻谷,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这样的事情,在中原地区,以及江南来说,绝对可称得上是祥瑞了。

  要知道如今是十二月中旬,江南地区的南京,苏州平均温度都在零度上下。

  万物枯萎,草木凋零。

  崖州却能够收割稻谷,这不是祥瑞,那是啥?

  史可法此时的话并没有完。

  接着他又说道:“昨日夜里,南赣知府派人送来一头白虎,这是我大明百年来,都未见到的瑞兽。”

  “白虎主杀伐,预示我大明收复燕京的祥瑞之兆。”

  “史阁老所言甚是,天下有兆,万民之幸。”

  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路振飞紧接着出列说道。

  “陛下临朝,大明中兴,可喜可贺,理应封赏有功将士。”

  “臣附议,燕京收复,首辅大臣韩阁老,劳苦功高,理应嘉奖!”

  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袁枢出列奏道。

  上首龙椅上的小皇帝朱慈炤,原本听到各地祥瑞频出,还挺高兴的。

  随着路振飞和袁枢的开口,他那张小脸上的表情,瞬间就阴沉了下来。

  很明显史可法说的这些祥瑞,不过是铺垫。

  为的就是为韩烈请封。

  虽然他现在对于韩烈的敌意,已经不在流于表面。

  但内心之中的怨恨,实则一点没有少。

  “诸位爱卿所言甚是,首辅韩阁老收复燕京,功勋卓著,理当封赏。”

  坐在小皇帝身后的皇太后张嫣,担心小皇帝压不住情绪。

  从而引发朝堂之乱,故而抢先开口说道:“哀家认为,应该加封梁国公为东平郡王。”

  张嫣对于韩烈的心思也是颇为复杂。

  因为她很清楚,如今的大明朝,若没有韩烈,早就亡国了。

  可身为前朝皇后,当今太后,她也不忍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侄子,葬送在韩烈之手。

  “启禀太后,既然要封赏首辅韩阁老,就该晋爵为梁王。”

  “东平郡王的爵位,臣以为不妥。”

  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曾樱公然反对道。

  “东平郡王,虽然是王爵,虽然是王爵,但实际声望地位,还不如梁国公。”

  “这难道是明升暗降吗?”

  “朝廷如此不公平的封赏,岂不是寒了前线将士之心?”

  “曾阁老,此言差矣。异姓封王,本就有违礼法。”

  太子太保程注不满的站了出来,沉声反对道。

  “太后予以恩赏,封爵东平郡王,已经是开恩。”

  “身为人臣理该感激涕零,岂敢要求梁王爵位呢?”

  “梁王既魏王也,此乃亲王爵位。”

  “韩阁老他何德何能,安敢觊觎亲王名爵?”

  紧接着鸿胪寺卿刘理顺,也开口表态道。

  “身为人臣,为国尽忠,这是臣子本份。”

  “郡王也是王爵,也是朝廷天恩,岂有讨价还价的道理?”

  “韩阁老这莫非是要居功自傲?”

  “准备逼宫行那谋逆之事不成?”

  刘理顺是前朝老臣,在朝中威望很高,他这番措辞严厉的话语一出,满朝文武顿时一片哗然。

  “异姓封王,国朝不容,还请太后,陛下收回成命。”

  “韩阁老劳苦功高不假,可封爵梁国公,官居内阁首辅,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难道这份荣宠还不能不满足吗?”

  左都督,惠安伯张庆臻,也是情绪激动的反对道。

  有了这几人的反对,朝中一些忠直老臣,如通政使徐石鳞。

  左右都御史刘宗周,黄道周等人,也先后开口表示反对。

  眼看反对的人不少,向来耳根子软的史可法,立刻就偃旗息鼓了。

  对于请封韩烈为王,他内心之中其实也有些反对。

  只是挡不住路振飞,曾樱等人游说,才做了今日这个出头鸟。

  东阁大学士,刑部尚书祁彪佳碍于身份,不便出面。

  袁枢刚要出列,孙传庭则率先站了出来。

  “启奏太后,陛下,异姓不得封王,这是列朝列代的开国祖训。”

  “这本质上没有错。”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

  “国朝时至先帝崇祯十七年,历经二百七十六年,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燕京陷落,先帝罹难,天下百姓流离失所,闯贼横行,建奴寇关。”

  “若没有首辅韩阁老力挽狂澜,这大明早就国将不国。”

  “封王拜相,这固然不符合礼法。”

  “可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以韩阁老今时今日的权势声望,他就是在燕京自立称帝。”

  “诸位又能奈何?”

  “到时候皇太后,陛下又该如何自处?”

  “历朝历代,亡国之君,那个不是宗庙被毁,宗嗣绝后?”

  “与其走到哪一步,何不如效仿山阳公呢?”

  “昔日魏文帝,魏明帝父子,能够善待山阳公(汉献帝刘协)。”

  “微臣今日在此立下誓言,以保陛下一生无虞。”

  孙传庭这话一出,满朝文武皆惊。

  之前史可法以祥瑞之兆,为韩烈请封王爵。

  这还只是要封赏。

  可孙传庭这话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

  那就是封王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禅让。

  “请陛下下诏,赐封首辅韩阁老王爵,赐剑履上殿,参拜不名,加授九锡之礼。”

  所谓图穷匕首见,这个时候路振飞,直接露出了獠牙。

  曾樱紧跟着附和道:“请太后,陛下下诏。”

  “臣等附议!”袁枢,祁彪佳,以及朝中韩烈一派的官吏。

  黄毓祺,姜埰,蒋臣、杨廷麟等六部官吏,纷纷出列奏请道。

  “乱臣贼子,乱臣贼子……”

  程注,朱之臣等一帮忠于小皇帝的老臣,气的破口大骂,斥责着众人。

  “亲军卫何在?”

  “把这些祸乱朝纲之徒,尽数押解出去,打入诏狱。”

  面对这帮人的反对,孙传庭并没有再手软,只见他一声大喝。

  亲军卫提督崔定国,总兵李元忠帐下的大汉将军,手持长戟,冲入大殿把程注,朱之臣等人直接拖拽了出去。

  所谓的大汉将军,指的的是身穿明甲,手持长戟,戍卫宫城的铁甲士卒。

  这些大汉将军,本是宫城禁卫,护卫皇帝驻跸出行的御林军。

  不过嘛,如今的亲军卫,可是妥妥的韩烈手中爪牙。

  满朝文武官吏,追随韩烈者虽多,反对派也不少。

  但这些人真正不怕死的人其实很少。

  面对亲军卫的铁甲士卒,凶狠残暴的冲入大殿抓人举动。

  这一刻所有人都是战战兢兢,无不是选择了退让。

  “钦天监监正你来说说,星象天命如何?”

  眼看局面被控制,路振飞目光扫过人群,扬声喊道。

  “微臣钦天监博士陈于阶,叩见太后,陛下。”

  陈于阶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的天文形象学说,却是来自家传。

  因为他的父亲曾担任过钦天监五官灵台郎。

  而钦天监的官员,在明清两朝,乃至历朝历代,都属于技术性官员。

  故而属于世代相传。

  在秦汉时期,钦天监叫做太史令。

  而太史令的老祖,肯定非司马迁莫属。

  对于注重祭祀大礼的封建王朝,钦天监一直属于最神秘莫测的部门。

  陈于阶除了祖辈是钦天监官员外。

  他的舅舅更是明末最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

  这就是陈于阶的渊博家学。

  他这个钦天监监正位置,是史可法提拔的。

  在此之前,他只是钦天监的从七品灵台郎。

  钦天监这个部门,在民间看来,多少有些跳大神的赶脚。

  但对于鬼神痴迷的古人来说,信奉的人可不再少数。

  上至帝王,下至贫民百姓,对鬼神之说无不是趋之若鹜。

  陈于阶虽然如今身为正五品钦天监,但在朝堂之上,实际权利并不大。

  事实上钦天监这个职务的权利,不是来源于自身的职务。

  而是来自于皇帝。

  一旦皇帝信奉鬼神,他的权势就会无限放大。

  反之,皇帝不信奉这些,钦天监就会成为摆设。

  陈于阶是史可法提携的,但钦天监隶属礼部。

  史可法对他有知遇之恩,路振飞对他监管之权。

  而陈于阶对于天文星象之说,也确实有些研究。

  尤其是占卜和易经的能力,也是少有的精通。

  从星象之上来看,陈于阶早就发现,大明帝星暗淡,这是亡国之兆。

  从卦象上来看,帝位上的朱慈炤也没有天子命格。

  就像他的兄长前太子朱慈烺,同样不具备天子命格。

  一旦强行登基,必然名不长久。

  事实证明,他的占卜之术很准。

  朱慈烺登基不到一年而驾崩。

  如今朱慈炤登基也有一年多,若是再不退位,必然有性命之忧。

  反观北方帝星璀璨夺目,这显然是印证在韩烈身上。

  不过,陈于阶不知道的是,北方的帝星,实际上印证在满清顺治皇帝身上。

  只不过韩烈逆天改命,夺取了这份气运。

  陈于阶在满朝文武百官,太后,皇帝的注视下,强作镇定的作揖说道。

  “陛下,臣夜观天象,紫微帝星南移,晦暗不明,这代表国祚衰败,夭折之像。”

  “反观北方,帝星高照,犹如旭日东升,这是天命所归啊。”

  “如今首辅韩阁老收复燕京,大势所趋。”

  “蟒雀吞龙,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

  “臣昨日占卜得到一卦,得一字为夏。”

  “微臣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今日朝会之上,豁然明朗。”

  “夏乃华夏之意,也是夏商周之始。”

  “如今大明国祚不再,夏王当建立新朝,此乃万物更始。”

  “故,臣以为当封首辅韩阁老为夏王,以承继我华夏衣冠,文明薪火。”

  陈于阶这一席话,上托天像,下借文明传承,说的有理有据。

  以至于满朝文武百官,都被他给所唬住。

  但不管真假,为韩烈请封王爵,是孙传庭,路振飞等人的共识。

  至于是梁王还是夏王,其实并不重要。

  只要不是郡王就行。

  毕竟夏王也是亲王爵位,更是古今名王。

  “臣请奏陛下,加封韩阁老夏王!”

  路振飞率先喊道。

  “臣附议!”

  曾樱,袁枢等人,纷纷恭声奏请道。

  “臣等附议!”

  孙传庭,祁彪佳,史可法之后,满朝文武齐声拜道。

  “臣等启奏陛下,加封韩阁老为夏王!”

继续阅读:第595章 关于夏王,封地开封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