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外临时营地内,韩烈接受众将恭贺下,返回大帐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
“黄锡衮,本阁任命你担任顺天府府尹,全权负责安民理政事宜。”
黄锡衮是个难得的政务人才,韩烈这一年来,把他带在身边培养。
就是让他熟悉一些军务,用来独挡一面。
顺天府长官初称知府,但在明成祖朱棣定都燕京,也就是永乐十年之时,知府品阶升格为正三品后。
方才有了府尹的尊称。
以区别与地方知府的身份和地位。
要知道地方知府,一般为四品。
资历高,府地繁荣地区为正四品。
资历低,府治地方偏僻,人口稀少的知府为从四品。
只有京都首府的知府,为正三品官阶。
作为京畿要地的府尹,不但要能力出众,更要清廉正直。
虽说韩烈帐下,能够担任这个职务的人不少。
比如刘楗,顾炎武,亦或者魏裔介,魏象枢,乃至南京的一些官员都可以胜任。
但韩烈却选择了黄锡衮,这多少有些近水楼台先得月。
毕竟黄锡衮这一年来,一直在韩烈帐下,担任参军长史,算的是亲近之人。
为什么不用刘楗,是韩烈身边离不开刘楗。
要知道刘楗跟随韩烈多年,彼此在工作上配合默契。
把刘楗外放出去,韩烈短时间之内,想要培养一个这样得心应手的参军主薄,几乎是不大可能。
“卑职谢首辅提携。”黄锡衮沉稳的起身一揖,向韩烈表达着提携之情。
能够担任收复后的第一任顺天府尹。
这显然是莫大的荣誉,只要干好,干满一届。
下一步,六部侍郎过度一下,四十岁他就可以做到六部尚书的位置。
五十岁做到内阁大学士,入阁拜相这显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石庵,你的忠心,本阁知道,你安心把顺天府治理好,就是对本阁最大的回报。”
韩烈点点头,示意他入座。
“老罗,陈德兄,顺天府虽然拿下,但京城的安全,并没有得到巩固。”
“现在忠义军还在整编休整。”
“杨衍兄伤势未愈,忠贞军也还在攻打宣府。”
“京师的安危,就靠你们了。”
韩烈说到这里,看着罗平安和陈德继续说道。
“你们休整一天,后日兵发山海关,务必拿下山海关,并守住山海关防线。”
“请首辅大人放心,末将等定会不辱使命。”
罗平安和陈德慨然拱手应道。
“荩臣,你统领侍卫军,把守京城内外各门。”
“左右二营驻扎外城七门。”
“前后二营驻扎内城九门。”
“中军营负责紫禁城禁卫,协助顺天府衙门,整顿治安,维护京城内外秩序。”
韩烈紧接着又对孙思克做出了安排。
“末将遵命!”
孙思克答应之下,韩烈又对刘楗吩咐道。
“立即起草奏疏,向太后和皇帝报捷,告知天下我军收复燕京,满清酋首摄政王多尔衮城破自杀身亡。”
“卑职明白。”韩烈在刘楗应道之下,又沉声对帐下的姚启圣,黄蜚二人下令道。
“你二人率领海军各营,返回城外营地驻扎。”
“严令帐下将士,严守军纪,不得扰民。”
“若想入城游玩参观,可由将官带领有序入城。”
“末将,卑职遵命!”
姚启圣和黄蜚率领的镇海营和平海营,五万将士在这次围城,攻城之战中,也是立下了汗马之功。
不过为了维护京城的秩序,让百姓能够尽快安定下来。
军队不入城,无疑可以减少一些麻烦。
“今日大家都辛苦了,都下去休息吧。”
安排好善后之事,韩烈宣布散会时,却见众将竟然不为所动。
“怎么?诸位想要留下来吃晚饭?”
韩烈一愣,笑着说道:“如今城中百废待兴,本阁可没有酒菜招待。”
“诸公还是各自返回营地,自己解决肚子。”
“首辅大人,末将等有一言,不吐不快。”
罗平安率先拱手一拜,沉声说道。
“末将跟随首辅起于微末,数年以来,南征北战,历经九死一生。”
“说白了,无非是博个荣华富贵。”
“如今燕京收复,大功即将告成。”
“吾等至今连个爵位都没有,实在是不甘心啊。”
罗平安这话一出,陈德,紧随其后的说道。
“末将请求封候拜爵,还望首辅大人成全。”
不等韩烈开口,姚启圣,黄蜚也先后附和。
就连孙思克,刘楗、黄锡衮等人也拱手拜道。
“请首辅大人,为我等讨封爵位。”
“你们,你们这是要逼宫吗?”
韩烈一开始还以为,罗平安讨要封爵,只是个人行为。
但看到众人一致要求后,他算是明白了。
所谓讨要爵位是假,逼宫才是众人的心思。
而且看众人这架势,明显是有过串联,不然不会这般众口一词。
“末将,卑职等不敢。”
面对韩烈严肃的表情,众人作揖回道。
“首辅大人,天下之功,莫过于从龙。”
“将帅之功,莫过于开疆拓土。”
“自古以来,收复京师,击败大敌,可谓中兴之臣。”
“遥想北宋末年,岳武穆北伐中原,连连击败强敌,收复汴京在即,却落得一个莫须有之罪名。”
“我等跟随首辅大人,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若不能为您讨封。”
“难道要看着您封无可封,最后功败垂成吗?”
刘楗拱手一拜,目光坚定的直视韩烈说道。
“卑职等今日讨封,非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首辅大人。”
“我等将联名上奏皇帝,请封首辅大人梁王爵位。”
“开府燕京,执掌燕京一切军政事务。”
“我等愿意联名上奏皇帝,为首辅大人晋爵梁王。”
刘楗话音刚落,帐下众将齐声响应道。
眉头微皱的韩烈,看着群情汹汹的众将,沉声道。
“封王乃是朝廷的事情,岂能由做臣子的置喙?”
“异姓封王,国家动乱的源头。”
“况且如今天下未定,难道为了区区爵位,就要君臣猜忌,相互攻伐吗?”
“尔等要封爵,吾愿意辞去梁国公爵位,请求陛下封赏诸公。”
“还请诸公以国家为己任,休要做祸国乱民之事。”
韩烈这番话倒不是客套话,而是他心里话。
年前收复中原之时,他就试探过封王之事。
结果朝廷反对之声,层出不穷。
如今旧事重提,虽说有了收复燕京功劳加持。
但主动请封王爵,显然不是人臣该做的事情。
异姓封王,自古以来,那都是篡位谋逆的前兆。
韩烈现在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去做好那个皇帝。
故而,他对于封王之事,仍然心存顾虑。
“首辅大人此言差矣。”
黄锡衮慨然辩驳道:“天下纷乱,少帝年幼,百姓渴望太平盛世。”
“当今天下,能够安定国家,开创盛世之主,非首辅大人莫属。”
“若首辅不晋爵梁王,军中将士寒心不说,天下万民,又如何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还请首辅大人莫要在推辞,以免寒了天下人心。”
“请首辅大人莫要再推辞。”
帐下众将再次齐声响应。
面对众将的一再请求,韩烈深知人心不可违的道理。
之前他就拒绝过一次封王的机会。
这次收复燕京,若再次拒绝,势必让帐下将士,心生怨念。
正如罗平安所言,大家出生入死,忠心韩烈,博取得无非是一个前程。
韩烈现在虽然权倾朝野,但要是不跨出哪一步,终究只是一个权臣。
一个权臣,不说给不了手底下追随者封侯拜爵的权势地位。
即便是为他们请封到了爵位。
那也是皇帝的恩典,而不是韩烈的。
这种尴尬的身份地位,时间一长定然会造成相互猜忌。
“诸公所请,本阁答应便是。”
韩烈最终松口,挥手示意重新入座,目光深邃,面色平静的看着众人说道。
“自古以来,异姓封王,前进一步,成功则一步登天。”
“失败,则是粉身碎骨。”
“诸公可要想清楚了,这一步一旦踏出,就再也没有回头路。”
没有片刻迟疑,众将齐声拱手回道。
“吾等愿与首辅大人共进退,生死相随。”
既然要做那逆天改命之事,韩烈也不在犹豫,当即说道。
“既如此,当立下生死状。”
“今后我等共患难,同富贵,若违誓言,天诛地灭。”
说罢,韩烈亲笔写下誓词,让众人上前签字。
“誓言已成,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韩烈背手而立,沉思良久徐徐说道。
“公愚,你准备一下,立即回京。”
“与孙阁老,路阁老等人商议,请封王爵一事,毕竟是违背人臣之事。”
“内阁、六部大臣,不可做这个出头鸟。”
“可从下到上,由地方到朝堂,安排地方的知县,知州先上报祥瑞。”
“再安排人请奏封王事宜。”
“必须把各项礼仪做足,至少也要在礼数站稳脚跟,方可接受王爵。”
“首辅大人放心,卑职此番入京,绝不辜负所托。”
刘楗欣然应道。
“姚启圣,你率军返回镇江驻防,协助刘楗在京城的运作。”
“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你可持本阁令箭,调动亲军卫戒严京师。”
既然要做,那肯定要做到万无一失。
谋定而动的韩烈,做事向来面面俱到。
虽然现在亲军卫提督提督崔定国,副将总兵李元忠,都是韩烈心腹。
但二人都是收成之人,遇到突发大事,必然应对失措。
让姚启圣回京坐镇,没事自然一切都好。
一旦发生意外,姚启圣可以接管军队,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至于为何不让孙传庭做这些事情。
那是因为孙传庭是宰相,天下人的表率。
脏了手那就是污水,一辈子洗不清。
但现在的姚启圣则不同。
首先他现在是武将,官职不大,名声不响,而且年龄又轻。
即便做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把他雪藏几年,再提拔重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卑职遵命。”姚启圣接过韩烈的令箭,拱手应道。
“荩臣,传令杨衍、马进忠率军入京休整。”
“另外,派人询问李过,宣府何时能够拿下。”
“石庵,起草一份任命文书。”
韩烈的行动能力,一向都是高效的。
既然决定要做的事情,他就会把它做到最好。
“任命吴伯裔改任山西巡抚,高进库为山西都司营总兵。”
“全面接管山西军政事务,撤销宣大总督府,大同归建山西布政司行省节制。”
“魏裔介继续担任河北巡抚,乙邦才担任河北都司营总兵。”
“河北巡抚衙门,设立保定府,节制广平府,真定府,大名府,河间府,宣府、顺德府。”
“永平府,山海关以内的大宁,承德各州县,包括天津卫并入顺天府。”
“设立北直隶总督府,节制山西,河北,顺天府三地。”
“总督府设立在天津卫,由杨衍出任北直隶总督。”
负责记录命令的黄锡衮,听到这里的他,手中毛笔都不由顿了顿。
他没有想到韩烈竟然把这样重要的一个位置给了杨衍。
“改任李岩为陕甘宁三省总督,节制忠勇军,近卫营,神武军,对关中形成合围。”
“开春前即便拿不下长安,也必须收复潼关,武关之地。”
至此,韩烈已经任命了三位武将,出任封疆大吏。
分别是李岩由河北总督,改任三边总督,也就是陕甘宁总督。
杨衍出任北直隶总督。
李定国出任云贵总督。
战争时期,武将出任总督,远比文官战斗力更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和平时期,文官出任总督,远比武将更容易节制。
这些都是历朝历代以文制武的惯用手段。
韩烈现在启用三名大将出任总督,为的就是集中兵权。
至于天下安定之后,再进行变更,也不会太迟。
随着韩烈的部署,收复京城后的韩烈,开始在京城处理北方军政事务。
罗平安,陈德率领神机军,万骑军两军,在京城休整一日,奉命离京。
二人率军出蓟州,直驱永平府,也就是后世的唐山。
大军直至山海关下,几乎没有任何抵抗。
镇守山海关的满清蒙古镶黄旗都统吴巴什,见到明军抵达后。
原本打算撤退的他,见到万骑军中军营参将伊尔都齐时,这位蒙古台吉,当即率军打开城门,选择了向明军投降。
吴巴什之所以会如此痛快投降。
除了因为与伊尔都齐这位同族私交不错外。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手中只有三千人马。
以及多尔衮殒命,多铎率领的兵马,放弃山海关,从承德方向,撤回盛京之前,把山海关给放弃了。
现在辽东走廊的关宁锦防线,从山海关到锦州,只有锦州有兵马驻扎。
沿途的宁远,广宁,义州各卫,都没有兵马驻防。
不是多铎不想派兵驻防,实在他手中无兵可用。
撤离昌平前,多铎手中只有三万五千人马。
沿途一路收拢各地驻军,回到锦州之时,他手中的兵马虽然扩充到五万余人。
但军心士气低落,战斗力低下,人人归心似箭,谁也不愿意留下来驻防。
无奈的多铎,在锦州与祖大寿一番商议之后,留下祖大寿继续镇守锦州。
他则率领残兵败将返回了盛京。
祖大寿自松锦战役投降满清之后,虽然接受了满清的封赏,但却把兵权全部交了出来。
甚至没有担任朝中职务,领了一份虚职,这两年一直在锦州养老。
倒是他的儿子,侄子们,如祖可法曾在湖北战场,被韩烈所歼灭。
山海关作为进入辽东的关隘屏障,即便是明末最危急的时候,都没有丢失。
可见大明朝廷对山海关的重视。
此时,在山海关总兵衙门内,听完吴巴什说起,眼下辽东走廊情况。
罗平安一时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诸位,是继续出兵拿下宁远,还是按兵不动,向首辅大人汇报过后,再行出兵?”
“辽东千里之地,白雪皑皑,天寒地冻,我军多是关内子弟。”
“这个时候深入辽东腹地,我认为不是明智选择。”
陈德抬头看了眼窗外的大雪天气,明确的表态道。
“守住山海关,先稳定京师安全,来年开春之后,再挥师进军辽东,覆灭满清鞑子,重建努尔干都司。”
“这是完全之策。”
“正好趁这冬春时节,让将士们适应一下辽东的气候和生活。”
“如果贸然出关,将士们水土不服,引发疫病,这将会是一场灾难。”
说到这里的陈德,顿了顿继续说道。
“现在我们军中有毕力克图,明安达礼诸位蒙古将军。”
“他们熟悉漠南草原各蒙古部落情况。”
“正好借此机会,让他出关去做一些游说工作。”
“若是能够拉拢草原各部,归顺我朝,消灭建奴鞑子,则可事半功倍。”
陈德的提议,得到在座众将的一致赞同。
神机军主将罗平安,副将宋奎光,都监军使徐作霖。
万骑军副将翁之琪,都监军使孙枝蔚,包括左右总兵张国柱,王遵坦皆纷纷同意了陈德的建议。
在罗平安,陈德率军收复山海关之际。
李过,高一功率军也顺利攻陷宣府。
留守宣府的满清总督耿敦,总兵李岗破城时,被明军斩杀。
当捷报传到京城时,韩烈亲手拟了一份嘉奖令。
“荩臣,起草一份任命。”
韩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这才开口说道。
“任命高一功为宣府总兵,祁熊佳为宣府知府。”
“任命冯雄为大同总兵,所部人马归建总兵府。”
“任命李过为陕西提督,牛万才为宁夏总兵,贺珍为甘肃总兵。”
“忠贞军正式解散编制,郝永忠率部返回京城,所部人马归建侍卫军。”
“这份军令,你亲自去宣府传达,当面跟李过,高一功,以及诸位将军沟通一下。”
“解散忠贞军,让他们出镇各方,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边镇。”
“也是为了下一步收复陕甘宁三边做准备。”
“希望他们不要有顾虑,这是本阁对他们的重用。”
“如今天下即将平定,边境的戍卫,更为重要。”
“忠贞军聚可成山岳,散可为流沙。”
“忠贞军的旗号,他们在边镇,依旧可以使用保留。”
“本阁希望他们,时刻铭记,忠贞二字。”
解散忠贞军,把李过和高一功等将领,分调各镇镇守。
韩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样即可迅速恢复九边各镇,建立边境防线。
也可以解决朝廷一统之后,兵力过剩问题。
越早解散的军队,得到的安置实际越好。
相反,越晚解散,位置越少。
一旦解散,那就只能回乡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