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再请封王,拿下山海关
明末逐鹿2025-07-29 08:565,542

  正阳门外临时营地内,韩烈接受众将恭贺下,返回大帐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

  “黄锡衮,本阁任命你担任顺天府府尹,全权负责安民理政事宜。”

  黄锡衮是个难得的政务人才,韩烈这一年来,把他带在身边培养。

  就是让他熟悉一些军务,用来独挡一面。

  顺天府长官初称知府,但在明成祖朱棣定都燕京,也就是永乐十年之时,知府品阶升格为正三品后。

  方才有了府尹的尊称。

  以区别与地方知府的身份和地位。

  要知道地方知府,一般为四品。

  资历高,府地繁荣地区为正四品。

  资历低,府治地方偏僻,人口稀少的知府为从四品。

  只有京都首府的知府,为正三品官阶。

  作为京畿要地的府尹,不但要能力出众,更要清廉正直。

  虽说韩烈帐下,能够担任这个职务的人不少。

  比如刘楗,顾炎武,亦或者魏裔介,魏象枢,乃至南京的一些官员都可以胜任。

  但韩烈却选择了黄锡衮,这多少有些近水楼台先得月。

  毕竟黄锡衮这一年来,一直在韩烈帐下,担任参军长史,算的是亲近之人。

  为什么不用刘楗,是韩烈身边离不开刘楗。

  要知道刘楗跟随韩烈多年,彼此在工作上配合默契。

  把刘楗外放出去,韩烈短时间之内,想要培养一个这样得心应手的参军主薄,几乎是不大可能。

  “卑职谢首辅提携。”黄锡衮沉稳的起身一揖,向韩烈表达着提携之情。

  能够担任收复后的第一任顺天府尹。

  这显然是莫大的荣誉,只要干好,干满一届。

  下一步,六部侍郎过度一下,四十岁他就可以做到六部尚书的位置。

  五十岁做到内阁大学士,入阁拜相这显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石庵,你的忠心,本阁知道,你安心把顺天府治理好,就是对本阁最大的回报。”

  韩烈点点头,示意他入座。

  “老罗,陈德兄,顺天府虽然拿下,但京城的安全,并没有得到巩固。”

  “现在忠义军还在整编休整。”

  “杨衍兄伤势未愈,忠贞军也还在攻打宣府。”

  “京师的安危,就靠你们了。”

  韩烈说到这里,看着罗平安和陈德继续说道。

  “你们休整一天,后日兵发山海关,务必拿下山海关,并守住山海关防线。”

  “请首辅大人放心,末将等定会不辱使命。”

  罗平安和陈德慨然拱手应道。

  “荩臣,你统领侍卫军,把守京城内外各门。”

  “左右二营驻扎外城七门。”

  “前后二营驻扎内城九门。”

  “中军营负责紫禁城禁卫,协助顺天府衙门,整顿治安,维护京城内外秩序。”

  韩烈紧接着又对孙思克做出了安排。

  “末将遵命!”

  孙思克答应之下,韩烈又对刘楗吩咐道。

  “立即起草奏疏,向太后和皇帝报捷,告知天下我军收复燕京,满清酋首摄政王多尔衮城破自杀身亡。”

  “卑职明白。”韩烈在刘楗应道之下,又沉声对帐下的姚启圣,黄蜚二人下令道。

  “你二人率领海军各营,返回城外营地驻扎。”

  “严令帐下将士,严守军纪,不得扰民。”

  “若想入城游玩参观,可由将官带领有序入城。”

  “末将,卑职遵命!”

  姚启圣和黄蜚率领的镇海营和平海营,五万将士在这次围城,攻城之战中,也是立下了汗马之功。

  不过为了维护京城的秩序,让百姓能够尽快安定下来。

  军队不入城,无疑可以减少一些麻烦。

  “今日大家都辛苦了,都下去休息吧。”

  安排好善后之事,韩烈宣布散会时,却见众将竟然不为所动。

  “怎么?诸位想要留下来吃晚饭?”

  韩烈一愣,笑着说道:“如今城中百废待兴,本阁可没有酒菜招待。”

  “诸公还是各自返回营地,自己解决肚子。”

  “首辅大人,末将等有一言,不吐不快。”

  罗平安率先拱手一拜,沉声说道。

  “末将跟随首辅起于微末,数年以来,南征北战,历经九死一生。”

  “说白了,无非是博个荣华富贵。”

  “如今燕京收复,大功即将告成。”

  “吾等至今连个爵位都没有,实在是不甘心啊。”

  罗平安这话一出,陈德,紧随其后的说道。

  “末将请求封候拜爵,还望首辅大人成全。”

  不等韩烈开口,姚启圣,黄蜚也先后附和。

  就连孙思克,刘楗、黄锡衮等人也拱手拜道。

  “请首辅大人,为我等讨封爵位。”

  “你们,你们这是要逼宫吗?”

  韩烈一开始还以为,罗平安讨要封爵,只是个人行为。

  但看到众人一致要求后,他算是明白了。

  所谓讨要爵位是假,逼宫才是众人的心思。

  而且看众人这架势,明显是有过串联,不然不会这般众口一词。

  “末将,卑职等不敢。”

  面对韩烈严肃的表情,众人作揖回道。

  “首辅大人,天下之功,莫过于从龙。”

  “将帅之功,莫过于开疆拓土。”

  “自古以来,收复京师,击败大敌,可谓中兴之臣。”

  “遥想北宋末年,岳武穆北伐中原,连连击败强敌,收复汴京在即,却落得一个莫须有之罪名。”

  “我等跟随首辅大人,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若不能为您讨封。”

  “难道要看着您封无可封,最后功败垂成吗?”

  刘楗拱手一拜,目光坚定的直视韩烈说道。

  “卑职等今日讨封,非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首辅大人。”

  “我等将联名上奏皇帝,请封首辅大人梁王爵位。”

  “开府燕京,执掌燕京一切军政事务。”

  “我等愿意联名上奏皇帝,为首辅大人晋爵梁王。”

  刘楗话音刚落,帐下众将齐声响应道。

  眉头微皱的韩烈,看着群情汹汹的众将,沉声道。

  “封王乃是朝廷的事情,岂能由做臣子的置喙?”

  “异姓封王,国家动乱的源头。”

  “况且如今天下未定,难道为了区区爵位,就要君臣猜忌,相互攻伐吗?”

  “尔等要封爵,吾愿意辞去梁国公爵位,请求陛下封赏诸公。”

  “还请诸公以国家为己任,休要做祸国乱民之事。”

  韩烈这番话倒不是客套话,而是他心里话。

  年前收复中原之时,他就试探过封王之事。

  结果朝廷反对之声,层出不穷。

  如今旧事重提,虽说有了收复燕京功劳加持。

  但主动请封王爵,显然不是人臣该做的事情。

  异姓封王,自古以来,那都是篡位谋逆的前兆。

  韩烈现在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去做好那个皇帝。

  故而,他对于封王之事,仍然心存顾虑。

  “首辅大人此言差矣。”

  黄锡衮慨然辩驳道:“天下纷乱,少帝年幼,百姓渴望太平盛世。”

  “当今天下,能够安定国家,开创盛世之主,非首辅大人莫属。”

  “若首辅不晋爵梁王,军中将士寒心不说,天下万民,又如何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还请首辅大人莫要在推辞,以免寒了天下人心。”

  “请首辅大人莫要再推辞。”

  帐下众将再次齐声响应。

  面对众将的一再请求,韩烈深知人心不可违的道理。

  之前他就拒绝过一次封王的机会。

  这次收复燕京,若再次拒绝,势必让帐下将士,心生怨念。

  正如罗平安所言,大家出生入死,忠心韩烈,博取得无非是一个前程。

  韩烈现在虽然权倾朝野,但要是不跨出哪一步,终究只是一个权臣。

  一个权臣,不说给不了手底下追随者封侯拜爵的权势地位。

  即便是为他们请封到了爵位。

  那也是皇帝的恩典,而不是韩烈的。

  这种尴尬的身份地位,时间一长定然会造成相互猜忌。

  “诸公所请,本阁答应便是。”

  韩烈最终松口,挥手示意重新入座,目光深邃,面色平静的看着众人说道。

  “自古以来,异姓封王,前进一步,成功则一步登天。”

  “失败,则是粉身碎骨。”

  “诸公可要想清楚了,这一步一旦踏出,就再也没有回头路。”

  没有片刻迟疑,众将齐声拱手回道。

  “吾等愿与首辅大人共进退,生死相随。”

  既然要做那逆天改命之事,韩烈也不在犹豫,当即说道。

  “既如此,当立下生死状。”

  “今后我等共患难,同富贵,若违誓言,天诛地灭。”

  说罢,韩烈亲笔写下誓词,让众人上前签字。

  “誓言已成,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韩烈背手而立,沉思良久徐徐说道。

  “公愚,你准备一下,立即回京。”

  “与孙阁老,路阁老等人商议,请封王爵一事,毕竟是违背人臣之事。”

  “内阁、六部大臣,不可做这个出头鸟。”

  “可从下到上,由地方到朝堂,安排地方的知县,知州先上报祥瑞。”

  “再安排人请奏封王事宜。”

  “必须把各项礼仪做足,至少也要在礼数站稳脚跟,方可接受王爵。”

  “首辅大人放心,卑职此番入京,绝不辜负所托。”

  刘楗欣然应道。

  “姚启圣,你率军返回镇江驻防,协助刘楗在京城的运作。”

  “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你可持本阁令箭,调动亲军卫戒严京师。”

  既然要做,那肯定要做到万无一失。

  谋定而动的韩烈,做事向来面面俱到。

  虽然现在亲军卫提督提督崔定国,副将总兵李元忠,都是韩烈心腹。

  但二人都是收成之人,遇到突发大事,必然应对失措。

  让姚启圣回京坐镇,没事自然一切都好。

  一旦发生意外,姚启圣可以接管军队,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至于为何不让孙传庭做这些事情。

  那是因为孙传庭是宰相,天下人的表率。

  脏了手那就是污水,一辈子洗不清。

  但现在的姚启圣则不同。

  首先他现在是武将,官职不大,名声不响,而且年龄又轻。

  即便做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把他雪藏几年,再提拔重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卑职遵命。”姚启圣接过韩烈的令箭,拱手应道。

  “荩臣,传令杨衍、马进忠率军入京休整。”

  “另外,派人询问李过,宣府何时能够拿下。”

  “石庵,起草一份任命文书。”

  韩烈的行动能力,一向都是高效的。

  既然决定要做的事情,他就会把它做到最好。

  “任命吴伯裔改任山西巡抚,高进库为山西都司营总兵。”

  “全面接管山西军政事务,撤销宣大总督府,大同归建山西布政司行省节制。”

  “魏裔介继续担任河北巡抚,乙邦才担任河北都司营总兵。”

  “河北巡抚衙门,设立保定府,节制广平府,真定府,大名府,河间府,宣府、顺德府。”

  “永平府,山海关以内的大宁,承德各州县,包括天津卫并入顺天府。”

  “设立北直隶总督府,节制山西,河北,顺天府三地。”

  “总督府设立在天津卫,由杨衍出任北直隶总督。”

  负责记录命令的黄锡衮,听到这里的他,手中毛笔都不由顿了顿。

  他没有想到韩烈竟然把这样重要的一个位置给了杨衍。

  “改任李岩为陕甘宁三省总督,节制忠勇军,近卫营,神武军,对关中形成合围。”

  “开春前即便拿不下长安,也必须收复潼关,武关之地。”

  至此,韩烈已经任命了三位武将,出任封疆大吏。

  分别是李岩由河北总督,改任三边总督,也就是陕甘宁总督。

  杨衍出任北直隶总督。

  李定国出任云贵总督。

  战争时期,武将出任总督,远比文官战斗力更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和平时期,文官出任总督,远比武将更容易节制。

  这些都是历朝历代以文制武的惯用手段。

  韩烈现在启用三名大将出任总督,为的就是集中兵权。

  至于天下安定之后,再进行变更,也不会太迟。

  随着韩烈的部署,收复京城后的韩烈,开始在京城处理北方军政事务。

  罗平安,陈德率领神机军,万骑军两军,在京城休整一日,奉命离京。

  二人率军出蓟州,直驱永平府,也就是后世的唐山。

  大军直至山海关下,几乎没有任何抵抗。

  镇守山海关的满清蒙古镶黄旗都统吴巴什,见到明军抵达后。

  原本打算撤退的他,见到万骑军中军营参将伊尔都齐时,这位蒙古台吉,当即率军打开城门,选择了向明军投降。

  吴巴什之所以会如此痛快投降。

  除了因为与伊尔都齐这位同族私交不错外。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手中只有三千人马。

  以及多尔衮殒命,多铎率领的兵马,放弃山海关,从承德方向,撤回盛京之前,把山海关给放弃了。

  现在辽东走廊的关宁锦防线,从山海关到锦州,只有锦州有兵马驻扎。

  沿途的宁远,广宁,义州各卫,都没有兵马驻防。

  不是多铎不想派兵驻防,实在他手中无兵可用。

  撤离昌平前,多铎手中只有三万五千人马。

  沿途一路收拢各地驻军,回到锦州之时,他手中的兵马虽然扩充到五万余人。

  但军心士气低落,战斗力低下,人人归心似箭,谁也不愿意留下来驻防。

  无奈的多铎,在锦州与祖大寿一番商议之后,留下祖大寿继续镇守锦州。

  他则率领残兵败将返回了盛京。

  祖大寿自松锦战役投降满清之后,虽然接受了满清的封赏,但却把兵权全部交了出来。

  甚至没有担任朝中职务,领了一份虚职,这两年一直在锦州养老。

  倒是他的儿子,侄子们,如祖可法曾在湖北战场,被韩烈所歼灭。

  山海关作为进入辽东的关隘屏障,即便是明末最危急的时候,都没有丢失。

  可见大明朝廷对山海关的重视。

  此时,在山海关总兵衙门内,听完吴巴什说起,眼下辽东走廊情况。

  罗平安一时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诸位,是继续出兵拿下宁远,还是按兵不动,向首辅大人汇报过后,再行出兵?”

  “辽东千里之地,白雪皑皑,天寒地冻,我军多是关内子弟。”

  “这个时候深入辽东腹地,我认为不是明智选择。”

  陈德抬头看了眼窗外的大雪天气,明确的表态道。

  “守住山海关,先稳定京师安全,来年开春之后,再挥师进军辽东,覆灭满清鞑子,重建努尔干都司。”

  “这是完全之策。”

  “正好趁这冬春时节,让将士们适应一下辽东的气候和生活。”

  “如果贸然出关,将士们水土不服,引发疫病,这将会是一场灾难。”

  说到这里的陈德,顿了顿继续说道。

  “现在我们军中有毕力克图,明安达礼诸位蒙古将军。”

  “他们熟悉漠南草原各蒙古部落情况。”

  “正好借此机会,让他出关去做一些游说工作。”

  “若是能够拉拢草原各部,归顺我朝,消灭建奴鞑子,则可事半功倍。”

  陈德的提议,得到在座众将的一致赞同。

  神机军主将罗平安,副将宋奎光,都监军使徐作霖。

  万骑军副将翁之琪,都监军使孙枝蔚,包括左右总兵张国柱,王遵坦皆纷纷同意了陈德的建议。

  在罗平安,陈德率军收复山海关之际。

  李过,高一功率军也顺利攻陷宣府。

  留守宣府的满清总督耿敦,总兵李岗破城时,被明军斩杀。

  当捷报传到京城时,韩烈亲手拟了一份嘉奖令。

  “荩臣,起草一份任命。”

  韩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这才开口说道。

  “任命高一功为宣府总兵,祁熊佳为宣府知府。”

  “任命冯雄为大同总兵,所部人马归建总兵府。”

  “任命李过为陕西提督,牛万才为宁夏总兵,贺珍为甘肃总兵。”

  “忠贞军正式解散编制,郝永忠率部返回京城,所部人马归建侍卫军。”

  “这份军令,你亲自去宣府传达,当面跟李过,高一功,以及诸位将军沟通一下。”

  “解散忠贞军,让他们出镇各方,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边镇。”

  “也是为了下一步收复陕甘宁三边做准备。”

  “希望他们不要有顾虑,这是本阁对他们的重用。”

  “如今天下即将平定,边境的戍卫,更为重要。”

  “忠贞军聚可成山岳,散可为流沙。”

  “忠贞军的旗号,他们在边镇,依旧可以使用保留。”

  “本阁希望他们,时刻铭记,忠贞二字。”

  解散忠贞军,把李过和高一功等将领,分调各镇镇守。

  韩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样即可迅速恢复九边各镇,建立边境防线。

  也可以解决朝廷一统之后,兵力过剩问题。

  越早解散的军队,得到的安置实际越好。

  相反,越晚解散,位置越少。

  一旦解散,那就只能回乡务农。

继续阅读:第594章 为韩烈请封王爵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