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郑芝龙认输,建设海军
明末逐鹿2025-07-29 08:585,669

  “首辅大人,大将军郑芝龙求见。”

  内阁衙门政事堂上,正在处理公务的韩烈,听到门下吏员来报。

  他随即放下了手中的公文,抬头说道。

  “请大将军到会客厅稍坐。”

  对于郑芝龙突然来访,韩烈一点都不奇怪。

  算起来郑芝龙入京,至今已经有二十五天。

  坐了快一个月的冷板凳。

  郑芝龙要是还分不清形势,那就不是愚钝,而是愚蠢了。

  戴上官帽的韩烈,整理了一下官服,这才来到会客厅。

  “下官郑芝龙,拜见首辅大臣。”

  此时,早已经明白自己这个大将军,就是一个傀儡的郑芝龙。

  虽然心中对韩烈充满怨恨。

  如果,此时此刻他要是有把握杀死韩烈。

  他一定会毫不犹豫拔剑刺死韩烈。

  但这个念头,终究只能想想罢了。

  因为进入政事堂前,他的佩剑就被卸下了。

  其次,他早就听过韩烈有霸王之勇的威名。

  虽然郑芝龙年轻的时候,也是以勇武狠辣著称。

  但如今年近五十的他,养尊处优多年。

  现在的他,手握佩剑,对付几个普通士卒或许可以。

  想要刺杀韩烈,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而且他也没有这个胆色。

  憋着满腔的怨恨和怒火,郑芝龙的脸上挤出一抹笑容。

  “郑大将军可是稀客啊,不知在京城吃住可还习惯啊?”

  韩烈笑着招呼着郑芝龙入座,见他面前的茶杯内,已经空了大半。

  更是亲手给他蓄满了茶杯。

  “有劳首辅大臣挂念,京城的饭菜倒是与福州差不多。”

  “就是天气太热了,相比起来福州要凉快一些。”

  面对韩烈的亲切笑脸,郑芝龙也只能陪笑的附和。

  “这倒是实话,夏天的南京,确实炎热。”

  “这样,我知会一下工部,让他们给你府上多送一些冰鉴过去。”

  “夜里在房间内多放几个冰鉴,就会凉快得多。”

  韩烈点点头热情的说道。

  “呵呵,那下官就多谢首辅大臣了。”

  郑芝龙也没有客气,冰鉴这东西,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虽然是奢侈品。

  但对于韩烈和郑芝龙这样身份地位的人来说,不过寻常之物罢了。

  所谓的冰鉴,就是装着冰块的箱子。

  相当于古代的冰箱。

  像冰镇西瓜,杨梅等水果,都可以放在冰鉴之中冷藏食用。

  同样,郑芝龙兄弟这几天,经过多次协商。

  却没有想出任何办法,无奈之下的他,只得登门向韩烈服软。

  而今天他就是来认怂的,既然是来讨好而来。

  姿态自然要放低。

  这一点,从底层摸爬滚打爬上来的郑芝龙,自然是懂得。

  故而面对韩烈的热情招待,他即便内心再愤慨不满。

  脸上始终保持着笑脸。

  嘴上也一直说着讨好的话语。

  郑芝龙的态度,韩烈自然也是看在眼里。

  不过,韩烈从来就没有想过杀郑芝龙。

  除非他率军反叛。

  这主要原因嘛,很简单。

  那就是这位生了一个好儿子,国姓爷朱成功的面子。

  韩烈多少要给一些的,毕竟这可是民族英雄。

  前世的韩烈在小学期间,就学习过国姓爷收复夷州岛的语文课。

  而郑芝龙在历史上的记载,虽然负面事迹较多。

  但同样中年之后,他的软弱无能,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要知道他当年可以坐拥福建沿海各个港口城池。

  手握十万战兵,其中主力水师,称之为当时的东方列国第一,那也是不为过。

  可就是这样的态势下,郑芝龙竟然选择了投降满清。

  不但主动交出了所有军队,还拖家带口的举族搬迁去了燕京。

  这就相当于是一头肥羊,自缚手脚,把自己送到狼窝。

  却还在做梦想象狼不会吃自己嘛。

  可现实大家都知道。

  国姓爷坚决不投降,召集旧部誓死抗清。

  满清鞑子最后恼怒不已,杀了郑芝龙以及郑家族人泄愤。

  而国姓爷却凭借着郑芝龙丢下的一些旧部人马。

  不但在沿海列岛站稳了脚跟,还红毛荷兰手中收复了夷州岛。

  成为了名垂青史的名族英雄。

  由此可见,郑芝龙的投降,是多么可笑和无能。

  对于这么一个脊梁骨已经软了的人。

  韩烈又何必脏了自己的刀杀了他呢?

  只需要高高挂起,让他成为一只笼中之鸟,作为一个吉祥物也没有什么不好。

  这样也可以让世人昭告他韩烈的仁慈宽厚之名。

  就这样两人你一句,我一句闲聊了大半个时辰。

  通过不断地试探,郑芝龙也看出来了。

  只要自己交出兵权,韩烈确实没有杀自己的心思后。

  郑芝龙随即站了起来,躬身作揖道。

  “承蒙陛下和首辅人的器重,让卑职出任兵部尚书和大将军这等重职。”

  “然而入职一月有余,卑职发现,朝务繁重。”

  “卑职才疏学浅,实在难以胜任如此重担。”

  “最近以来啊,卑职虽然努力学习朝务,可奈何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唯恐担心懈怠朝政,有负陛下和首辅大人的重托。”

  “着实是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故而卑职特请首辅大人,允许下官辞去兵部尚书和大将军之职。”

  郑芝龙在说出这话时,表现的十分卑微。

  同样也是十分的恭敬和虔诚。

  这一番话说出来时,对于她来说,也颇有些如负重释。

  “郑大将军说笑了,你是当朝大将军,岂能轻易辞职呢?”

  然而,出乎他预料的是,韩烈竟然没有立马同意,而是诚挚的说道。

  “兵部的朝务琐事多,郑大将军不适应,我能够理解。”

  “大将军府的军务,要说郑大将军也处理不好,本阁是不相信的。”

  “这样,兵部尚书的担子,你可以先卸下来。”

  “但是,大将军一职,还是你先挑着。”

  “来日大朝会上,你可以向陛下请辞兵部尚书之职。”

  “本阁也会请示陛下,今后我朝大将军明确为正一品武官衔。”

  “位列武官第一等,上将军衔为从一品衔。”

  “四征将军为正二品衔,四镇将军为从二品,四平将军为正三品,四安将军为从三品。”

  “正式在朝中推行武将军衔制度,以确定将军品级和待遇。”

  “以后得提督,总兵,参将等军职,品阶一律以军衔,享受俸禄待遇。”

  “郑大将军,你看本阁这么安排,是否妥当?”

  看着韩烈一脸微笑的看着自己。

  郑芝龙虽然心中腹诽不已,但脸上却极力抱着恭敬回道。

  “首辅大人深谋远虑,卑职佩服。”

  郑芝龙带兵多年,对于军务自然是精通的。

  按照韩烈的安排,推行所谓的军衔制度的话。

  以后前线带兵的提督,总兵,参将权利会进一步削弱。

  因为这些将领,今后只有指挥权,没有调兵权,也没有财权,加上监军使的监督。

  军权将会完全由朝廷集权。

  将会进一步防止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而大将军作为军衔,虽然位居正一品,但就像如今的三公一样。

  几乎没有半点实权,纯纯属于吉祥物和一种荣誉。

  “首辅大人说的是,卑职这就回去,起草一份奏疏,推行首辅大人的方案。”

  郑芝龙倒也光棍,知道反抗不了。

  他直接选择了摆烂。

  正一品大将军衔,虽然只是虚衔,但那也是当朝一品。

  “大将军,我送送你。”

  见郑芝龙如此识趣,韩烈也是心情大好,起身亲自把他送出了政事堂。

  而韩烈与郑芝龙在会客厅,谈了大半个时辰。

  最后还亲自把他送了出去一事,这会也在内阁衙门传了开来。

  这不当韩烈回到大堂时,孙传庭,史可法等一众内阁阁臣,都已经到了大堂上。

  大家正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着韩烈与郑芝龙见面这么久,究竟聊了什么。

  “看韩阁老这满面春风的表情,看来咱们那位大将军,这是前来服软了啊。”

  看着龙行虎步,意气风发的韩烈。

  史可法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猜测。

  “史阁老所言不差。”

  韩烈颔首笑看着众人,走到主位上落下道:“郑芝龙这个人嘛。”

  “年轻的时候,确实算得上是一条怒海恶龙。”

  “不过,现在嘛,顶多是条蜕了皮的赖皮蛇。”

  “为了活命,卑躬屈膝也是人之常情。”

  “毕竟,像吴三桂这样的辽东名将,世受皇恩的将门子弟。”

  “在关键时刻,为了活命,都会向建奴鞑子投降。”

  “这世上的人和事啊,总是一直在改变的。”

  发出一声感叹的韩烈,紧接着又把他和郑芝龙商谈好的事情,跟大家说了一遍。

  “韩阁老,其实下官一直有一事不明。”

  “既然您已经决定处置郑芝龙了,为何还要留下他那个儿子呢?”

  “俗话说的好,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难道你不怕他那个儿子,又遭一日会因为您处置郑芝龙一事,而报复朝廷和您吗?”

  听完韩烈已经彻底压服郑芝龙,对方也主动准备上疏,辞去兵部尚书一职。

  只保留一个大将军头衔,留在京城养老。

  张国维忍不住问出了,他想了很久都没明白的问题。

  在他看来,既然处置了郑芝龙,他的儿子郑森,即便不处置。

  也不该在让他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军务总兵官。

  这可是实打实的要职,即便推行军衔制度。

  至少也要授正二品的征东将军军衔。

  一个带兵的大将,要是跟朝廷不和,这无疑会有巨大危害的。

  “张阁老所言之事,下官对此也有所疑虑,还望韩阁老解惑。”

  现任吏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的袁枢。

  这会也起身附和了一句。

  对于国姓爷朱成功之事。

  一开始孙传庭,路振飞也都询问过韩烈。

  但张国维和袁枢都是新晋内阁阁臣。

  所以不清楚,倒也不奇怪。

  “这么说吧,在收复江西战役中,本阁与郑森,也就是朱成功,曾经并肩作战过。”

  “此人虽是武将,但拜在钱牧斋门下学过儒家学说。”

  “熟读经书,尤其对于春秋深有研究。”

  “可谓是文武全才,忠义无双之人。”

  “与此人的相处之中,他说的最多的话是,忠孝不能两全。”

  “对于其父的所作所为,他更是深以为耻。”

  “所以,我敢断言,他绝不会为了其父,而背叛朝廷。”

  ……

  韩烈做出的解释,多少有个人的主观意识。

  但是,有一点韩烈可以肯定。

  朱成功这个人,虽然能文能武,但做人做事,多少有些迂腐。

  从他的子孙后代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来。

  他的儿子郑经,孙子郑克爽,基本上可算得上是昏庸之辈。

  尤其是儿子郑经,十八岁娶了正妻唐氏。

  这个妻子是南明隆武帝时期的兵部尚书唐显悦之女。

  这明显属于联姻。

  但作为延平王世子,当时朱成功已经被永历皇帝朱由榔册封为延平王。

  郑经不喜欢联姻的发妻,也就算了。

  毕竟没有感情,也说的过去。

  然而,郑经却跟弟弟的奶娘通奸,还生下了长子郑克藏。

  这事吧,虽然不光彩。

  可却闹得人尽皆知。

  而当时的南明正处于礼教森严的时代,朱成功更是以儒家治国治家。

  标榜为忠君爱国的典范。

  结果儿子干出这样不伦,通奸的丑事。

  朱成功如何受得了,当即下令族兄郑泰,拿着令箭处斩妻子董氏,以及儿子郑经,孙子郑克藏。

  为何要杀妻子董氏呢?

  原因当时朱成功远在夷州岛坐镇,而他的妻子董氏和儿子郑经。

  都留在漳州府的思明城居住。

  董氏作为郑家主母,教子无方,被处置说得过去。

  而通奸生下的孙子郑克藏,杀了也没什么。

  可朱成功却下令连儿子,当世的延平王世子郑经一起杀了。

  这事,遭到留守思明城的文武百官一致反对。

  面对文武百官的抗命,朱成功愤怒不已,严厉要求必须杀了妻子,儿子和孙子。

  可当时的朱成功远在夷州岛,军令来回传递困难。

  这事一拖再拖,结果朱成功没能处死儿子。

  结果自己却先病死了。

  而且属于英年早逝。

  因为当时死的时候,朱成功年仅三十九岁。

  壮年病逝,不得不说是人间悲剧。

  如此一来郑经,不但没有死成。

  反而继承了延平王的王位,但正因为郑经在思明城,发生了通奸不伦之事。

  让夷州岛的朱成功手下文武百官,强烈反对郑经继承王位。

  从而爆发了一场内乱。

  也因此彻底削弱了朱成功苦心经营多年的势力版图。

  因为这场内乱,导致朱成功帐下多名大将被杀,还有一部分人怕郑经报复。

  而渡河回到福建,投降了满清朝廷。

  对于郑经通奸一事,朱成功的处置手段,多少有些过激。

  毕竟郑经通奸的对象,只是一个乳娘。

  说白了就是仆人,并不算什么大事。

  如果真要杀的话,也不必传令。

  直接让手下把妻儿孙子带来渡河来夷州,直接造成一起沉船事故便是。

  也不至于闹出这么大的风波。

  由此可见朱成功终究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

  夷州岛这块宝地,是他的成名之处,也是他的葬身之地。

  而韩烈也是这么想和安排的。

  所以韩烈一点都不担心,这位国姓爷将来能够对自己造成掣肘。

  等他收复夷州岛,功成名就之后。

  也就是他安享晚年的时候。

  说完郑芝龙的事情,韩烈看向张国维说道。

  “海军部成立也有段时间了。”

  “是时候开始运转了,张阁老你来说说看,你对江上作战和海上作战的看法。”

  这一点,张国维最近也一直在研究。

  为此,他这段时间,都在操江水师营,与姚启圣、黄蜚、吴志葵等水师将领研究这个问题。

  黄蜚可以说一众将领之中,最为熟悉水战,海战的将领。

  作为东江总兵黄龙的外甥,过继的子嗣。

  黄蜚在海上航行作战的时间,超过二十年。

  相比起长江,运河,黄河这样的内江水战。

  海上作战的复杂性,风险性,就要复杂得多。

  对于战船的要求,士兵的要求,都有严格和复杂的多。

  张国维起身向在座的一众阁臣拱手一揖,这才徐徐说道。

  “说句惭愧的话,我这个海军大臣,有些受之有愧啊。”

  “至今为止,我都没有出过海,也没有见过海沧船和福船。”

  “虽说从小我就生活在江南水乡,对于江河之中的船只都不陌生,也自诩颇通水性。”

  “可近来我去了操江水师营,与姚启圣提督,黄蜚总兵,吴志葵总兵深入聊过之后。”

  “我才知道我对大海,以及海船,海战知识的匮乏。”

  “但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承蒙韩阁老的提携和器重,我一定会把我大明的海军建立起来。”

  “这第一步,我打算把操江水师营,浙江的定海营。”

  “以及郑彩所部六万水师,打乱编为定海,镇海,平海三营。”

  “由姚启圣出任镇海营提督。”

  “黄蜚出任平海营提督。”

  “刘世勋出任定海营提督。”

  “郑彩以及郑家的将领,安排任命为海军三大营教头,负责教习海上作战。”

  “借此考验他们的忠诚度和执行力。”

  “若是可用的话,到时候可以任命为总兵,副将等要职。”

  “若是不能用,该杀头的杀头,该免职的免职。”

  “其次,撤销操江水师营,保留护漕水师营,负责长江,黄河,运河的护卫军务即可。”

  “这个设想,是根据韩阁老的建议,进行补充而来。”

  “具体是否全面推行,还需韩阁老,以及诸位阁臣的同意。”

  听完张国维对于海军的建设,而且一下子要设立三大营。

  财政大臣蒋臣,皱眉说道。

  “韩阁老,张阁老,下官有一事不明。”

  “敢问设立海军三大营,准备投入多少钱财?”

  张国维看了眼韩烈,见他示意自己回答。

  他当即回道:“三大营的兵力编制为十万人马,预计第一批投入,在三百万两白银。”

  “之后,每个月军饷不下于三十万两白银。”

  “韩阁老,这一年的投入算下来,接近四百万两银子。”

  “相当于三十万步卒的耗费。”

  “花费如此巨大的费用,来养一支海军,究竟有何意义呢?”

  这次开口的是史可法。

  对于韩烈建立海军部,还要花费重金建立三大营,他着实有些想不通。

  大明虽然有万里海疆,可一支近海水师,足以防范外敌。

  而且仅几十年来,倭寇之患基本消除。

  建立海军在他看来,万全是劳民伤财。

  有史可法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起码内阁一众阁臣之中,路振飞,祁彪佳,蒋臣,史可法四人都此举,表示无法理解。

  包括孙传庭也有些不解,但出于一个军事家的敏锐性。

  他认为韩烈此举,定有深意,故而并没有表示反对。

  起初张国维也不太理解,但如今他身为海军大臣,即便不理解,也会坚定支持和执行建设海军的方案。

  这里面唯有袁枢一人,对于建设海军的设想,高举双手表示赞成。

  为何袁枢会有如此认识呢?

继续阅读:第565章 未来的征程是大海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