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行夏王之礼
明末逐鹿2025-07-29 09:045,447

  在孙思克和河南巡抚王燮的安排下。

  侍卫军中军营抽调了三千精兵,并在城中征召三百名工匠。

  经过六天的修筑,在朱仙镇修筑起一座高九丈的祭坛。

  二月初五一大早,韩烈与祁德琼,在侍卫军中军营,骑兵营的护卫下。

  以及史可法,路振飞,王燮等朝中和地方官吏簇拥下。

  登临祭坛,主持了盛大的祭祀天地仪式。

  同行的祁德琼,头戴四屏凤冠,身穿大红色翟衣。

  这一身绣纹翟衣,衣身分九等,配有蔽膝、玉革带等搭配。

  凤冠上配饰主要为珠玉,牡丹花纹饰,左右各二屏。

  皇后的凤冠为六屛,四屏为皇妃凤冠。

  另外,明初马皇后曾有懿旨。

  凡是大明女子成婚,皆可头戴凤冠霞帔,举行婚礼。

  这份殊荣,是前朝历朝历代所没有的殊荣。

  祁德琼今日如此盛装出席,则是韩烈晋爵夏王。

  她作为正妻,明媒正娶的国公夫人。

  自然也被晋封为夏王妃。

  虽说在家中,韩烈对于众女,一视同仁,待遇也没有区别。

  但在外头,该有的礼仪还是要遵守。

  祁德琼出身名门世家,又是正妻。

  夏王王妃这个头衔,自然非她莫属,谁也无法跟她争夺。

  就韩烈目前后院的众女,论身份地位,家世背景,还真没有人能够与之抗衡。

  长平公主本来是最有希望,成为韩烈正妻的人。

  也是唯一身份地位,家世背景强过祁德琼的女人。

  只是因为阴差阳错,二人兜兜转转,都未能正式大婚。

  反倒让祁德琼捡了个大便宜。

  现在祁德琼唯一的短板,就是没有生出长子。

  不然她的儿子,必然会成为名正言顺的夏王世子。

  祭祀大礼盛大而宏伟,参加的人,除了护卫的人马。

  还有河南巡抚衙门一应官吏,以及开封府的大批官绅世族和看热闹的百姓。

  因为这样的祭祀大典,祭祀完后,通常要撒钱。

  还要发放祭品,称之为祈福钱。

  故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不但是个热闹事。

  还是一次获得钱财和好运的机会。

  因此,开封城内的十万余百姓,从开封东门开始,狭路列队二十余里,沿途追逐着韩烈的车驾。

  负责,撒钱的王辅臣,明安达礼率领的骑兵营将士。

  五千士卒,每人携带两贯铜钱,在祭祀大礼结束后。

  一路策马徐行,沿途直接把一万贯铜钱,尽数全部给撒了出去。

  虽然钱财不多,但对于观礼看热闹的百姓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狂欢。

  这一天的开封百姓,简直比过年还开心。

  沿途的百姓,你追我赶,满脸都是兴奋之情。

  除了撒钱外,这一天开封府东南西北四门,还设立粥棚,免费给百姓发放粥饭一天。

  另外,在登坛祭祀完毕后,头戴王冠,身穿王袍,玉带佩剑的韩烈,还宣布了封地百姓。

  免除今年一年的赋税,以作为晋爵对治下百姓的恩典。

  祭祀大典结束后,韩烈与祁德琼夫妇,乘坐辇车入城巡视全城,接受军民朝贺。

  史可法和路振飞同乘一辆马车,入城之后与巡抚王燮一众官吏,返回巡抚衙门参加午宴。

  “夏王封王,实至名归,未来的天下,必须有一个有胆有识,爱民如子的天下共主。”

  路振飞透过车窗,看着受到万民追逐的韩烈辇车。

  听着全城欢呼雀跃的喊声,有感而发的感慨道。

  “路阁老说的是,天下纷乱多年,事实证明,这个天下,确实需要一位新的明主。”

  史可法身为老臣,一度对于大明,也是忠心耿耿。

  但这几年来面对朝野局势的困境。

  他几乎是束手无策。

  就像当年朝廷让他督师徐州,他才发现自己对军事的认知,犹如纸上谈兵的赵括。

  之后,韩烈让他坐镇淮安,督查两淮盐运,漕运事务。

  他依旧眼高手低,被下面那些贪官污吏,官绅地主忽悠的团团转。

  表明上大家对他唯唯诺诺。

  可暗地里他下令整顿的事情,个个阳奉阴违,谁也没把他当回事。

  后来还是韩烈出手,镇压屠杀了数千漕帮盐帮之人。

  才把漕运和盐务收归朝廷。

  还有在拥立福王和前太子朱慈烺一事上。

  他更是表现迟钝,差点酝酿政变。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

  让史可法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至此他才改变了想法,在朝堂官吏多次,针对韩烈弹劾事件之中。

  他都坚定的选择站在了韩烈这边。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清楚的认识到。

  这大明朝要是没了韩烈,即便不被异族鞑子所吞并。

  也会被朝廷那帮善于阴谋诡计之徒所祸乱。

  巡城结束的韩烈,牵着祁德琼的手,在一众官吏的行礼下,参加了巡抚衙门的午宴。

  从早上清晨时分开始,到午宴结束。

  整整持续了四个时辰,也就是八个小时的典礼仪式。

  韩烈倒是很轻松,他的脸上始终都面带着微笑。

  但祁德琼身娇体贵,这么长时间下来,却是累得不行。

  当回到夏王王府时,她再也支撑不住的拉着韩烈的手,一脸苦笑的说道。

  “王爷,臣妾站不住了,你能不能扶我回去?”

  “你这身子骨,还得多锻炼,有些弱了,体重也要增重一些。”

  韩烈转身一把把她拦腰抱在怀中。

  看着祁德琼那因为喝了酒而通红的俏脸,叮嘱着她说道。

  祁德琼的个头也有一米六出头,身材明显偏瘦,体重最多九十斤。

  完全就是一个瘦美人。

  “妾身听王爷的就是。”被韩烈抱在怀中,还是这大白天的,她难免有些娇羞的把头埋在了韩烈怀中。

  “王妃,这都回家了,有啥不好意思嘛。”

  韩烈打趣的笑道。

  “讨厌,侍卫和仆人都看着呢,你要么放下人家,要么赶紧回后院啦。”

  一脸娇羞的祁德琼,握着拳头轻拍着韩烈的胸膛,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对于祁德琼来说,今天显然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说实在的她,虽然出身官宦世家。

  但她却从没有想过,长大要去入宫当秀女。

  这点在大明朝的官宦世家女手中,选择权还是很大的。

  大明朝为了防止后宫干政,抑制帝后做大。

  皇帝和亲王的妻子,也就是皇后和王妃,都是从平民之中挑选。

  这一点,当今太后张嫣,包括崇祯的周皇后,都是普通平民出身。

  像祁德琼这样的官绅世家女,首先就被排除了入宫的条件。

  所以,祁德琼从小到大,都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入宫。

  嫁给韩烈之前,她与韩烈也没有见过面。

  二人在徐州成婚,首先是偶然。

  其次是顾媚促成的。

  当时的韩烈既不是国公,也不是首辅。

  甚至还处于隐退避难的时刻。

  但韩烈在山东担任提督,征战抵抗建奴的事迹,祁德琼却早就听说过。

  故而当家人说到要嫁给韩烈时,她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因为婚后的生活,韩烈对他关爱有加不说。

  家中的姐妹们,对她也是十分敬重,个个把她当做主母。

  如今,韩烈晋封夏王,她也晋封为夏王妃。

  这份殊荣,一开始让她多少有些震惊。

  但毕竟是世家女出身,从小读书的她。

  包括身边的陈圆圆,李香君,顾媚诸女,别看一个个与世无争。

  在家中相处和睦,姐妹情深。

  那是因为她们知道取舍,了解韩烈的心思。

  并不是她们愚笨,不懂自家男人,这些年的奋斗成果。

  事实上在韩烈收复燕京的消息传回徐州时。

  顾媚就在家中说过,凭借这次大功,国公必然要封王,至少也得是一个郡王。

  这话顾媚不说,陈圆圆,李香君心中都清楚。

  祁德琼当时还担心的问姐妹们道:“异姓封王,功高震主,将来皇帝和夫君必有一争。”

  “你我还有孩子们,该当如何自处呢?”

  性情恬淡的陈圆圆,当场就说道:“小皇帝若是不仁,国公必然会反击。”

  “咱们都是国公的夫人,无论是富贵还是生死,都只能追随左右。”

  顾媚也是毫不迟疑的说道。

  “都说出嫁从夫,此生我生是国公府的夫人,死也是国公府的鬼。”

  虽说以小妾之名嫁过人,但顾媚与前汉奸丈夫龚鼎孳的关系,更多是买卖的交易关系。

  自从跟了韩烈之后,她不但对韩烈情根深种,更是一心一意的为韩烈解决后宅生活。

  李香君则是一脸坚信的说道。

  “自古以来,权臣与君王之争,只能有一方胜利。”

  “妾身相信国公,即便是为了我等妻儿子女,也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晋封夏王的韩烈,因为封地在开封。

  所以把家从徐州,搬迁到了开封城。

  同时,彭城书院,江淮讲武堂的搬迁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作为韩烈一手操办的彭城书院,江淮讲武堂,这几年培养了大批中下层人才。

  为何说是中下层人才。

  那是因为两座学府中毕业的文武学生,无论是进入军队,还是地方任职。

  都是从从九品开始任职。

  至今最早毕业的学生,如今也不过两年时间。

  自然不可能升迁到高层。

  说是中层都是凤毛麟角。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夏完淳,也就是夏允彝的儿子。

  夏完淳是彭城书院的第一批学子。

  前年在徐州府参加的乡试,获得头名解元。

  去年在南京举行的春闱科举应试之中,以十七岁的年龄,高中状元。

  高中状元的夏完淳,在国子监担任正七品翰林学士。

  直到去年年底韩烈收复燕京之后,夏完淳由吏部推选,出任顺天府大兴县正七品县令。

  也是目前彭城书院出来,职务和名望最高的学生。

  夏完淳乳名端哥,字存古。

  松江府华亭县县人,在明末历史上,他不但有着诗人的名号,更是南明的抗清英雄,被后世尊称为民族英雄。

  从小夏完淳就有神童的美誉。

  年仅九岁就能作诗赋词,还能赋写古文。

  十四岁时追随父亲夏允彝起兵抗清。

  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夏允彝兵败自尽而死。

  夏完淳追随陈子龙投奔浙东监国鲁王政权继续抗清。

  鲁王朱以派不以年龄小而轻视他,当时的夏完淳年间十五岁,就被封中书舍人。

  十六年兵败被俘的他,当时在江宁担任招抚大学士的洪承畴,想要拉拢江南的文人名士。

  就亲自出面劝降夏完淳,并承诺只要他投降,保证他的荣华富贵。

  但夏完淳却慨然拒绝,选择了从容赴死,成全了名节。

  而根据南明史学家,屈大均著作的《皇明四朝成仁录》中,则是记载了一则洪承畴劝降夏完淳的对话。

  这段话的意思尽显夏完淳的聪明机智,以及民族气节。

  夏完淳如今命运被改写,还成为南明永历朝第一届科举之中的状元。

  为彭城书院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自从夏完淳高中状元这一年来,彭城书院的学生,至少增加五倍。

  因为书院规模有限,容纳不下这么多学生。

  这才有了韩烈搬迁书院的举措。

  虽然彭城书院和江淮讲武堂进行了搬迁,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生员,继续留在老书院学习。

  置办学校,培育人才,这是韩烈近几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不单单是是这两座学堂。

  在山东,河南各地,韩烈对于地方巡抚,知府都有指示。

  那就是每一个省城,必须有省学,府治必须有府学,县治要有县学。

  像省一级的提学使,府一级的学政,县一级的教谕。

  在河北,山西,包括如今的顺天府,像提学使这个职务的任免。

  韩烈都会亲自过问,必须要任命有学问,有品德的人担任。

  从书院出来的学子,即便没有考中举人,进士。

  都可以进入县衙,州衙担任从九品官吏。

  同样,讲武堂毕业的学生军,进入军队之后,要么在基层担任从九品队率。

  要么进入监军司,负责思想教育。

  要知道在此之前,明军序列之中,能够识文断字的官兵比例,只有百分五。

  也就是一百个人之中,只有五个人识字,能写的人更少。

  甚至只有百分之二。

  但是这几年下来,韩烈帐下各军之中。

  识文断字的官兵,比例已经达到百分十五。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每年递增。

  韩烈在各军主将,副将的会议上,也一直强调,军队的文化每年,必须保持百分之三到五的增速。

  直到全军扫盲结束。

  从思想文化上改造旧军人风气。

  也是韩烈帐下各军将士,这几年战斗力提上的重要因素。

  一直军备完整,思想过硬,军纪严明的军队,要是还不能打胜仗。

  那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有人在玩忽职守。

  封王大典结束后,韩烈与史可法和路振飞,三人进行了一次私人会面。

  因为二人要返京。

  之所以要进行这次私人的会面。

  主要是了解韩烈下一步计划。

  这样他们回朝之后,才能配合韩烈,应对和处理朝局。

  “夏王殿下,以您如今的声望地位,上演一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旧事,并非什么难事。”

  “不知您对此,是否有过安排?”

  能够如此直白说这番话的人,也就路振飞这样的嫡系追随者了。

  虽说在内心之中,史可法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

  但路振飞就这么直白的说了出来,他的内心多少还是有些愧疚。

  “夏王殿下,臣以为这样做,有些不妥。”

  史可法硬着头皮反驳道。

  “前朝宋太祖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确实窃取了后周政权。”

  “但也遗留下了防范武将的弊端,以及欺负孤儿寡母的骂名。”

  “也为两宋重文轻武埋下了隐患。”

  “史阁老此言有理。”韩烈对此深以为然,当下起身一揖道。

  “还请史阁老不吝赐教。”

  “夏王殿下言重了。”史可法连忙拱手回道。

  “臣以为越是到这个时候,越不能操之过急。”

  “有句话叫做水到渠成。”

  “当天陛下年少,身边也没有班底近臣。”

  “朝廷旨意连宫门都出不了。”

  “殿下如今以夏王之尊,主持内阁朝务,侍卫亲军大臣主持军务。”

  “臣提议我等回京之后,升格开封为中都,由夏王开府,另立朝廷处置天下大事。”

  “如此不出三年,天下只知道有夏王命,而不知道有皇帝旨意。”

  “到时候各督抚,士子文人集体上书,奏请皇帝禅位。”

  “夏王顺理成章的继承大统,建国开元,岂不是顺理成章?”

  史可法这个说辞,虽然没有问题。

  但多少存了几分保护皇帝的心思。

  今年已经是永历二年,小皇帝要是在干三年,那就有了五年的帝位。

  少年末帝,禅让皇位,这在后世来看,多少能够获得几分同情。

  将来史书之上,也会留下一笔。

  主少国疑,夏王取而代之。

  “路阁老,您看,史阁老此言如何?”

  韩烈点点头,微笑的看着路振飞问道。

  时年已经五十八岁的路振飞,绝对是明末的亲历者。

  历史上的路振飞,早在天启五年就高中进士。

  在崇祯一朝,尤其是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官至正二品漕运总督。

  并且解救了历史上的隆武帝朱聿键,并奔走福建,广东抗清,直至花甲之年,依旧矢志不渝的坚持抗清,直至年迈去世。

  对于大明,他同样也有感情。

  若没有韩烈,他的人生肯定也会如历史上一般。

  韩烈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些老臣的支持。

  主要原因是韩烈同属汉人,这些年来所作所为附和天下民情舆论。

  而且彼此志同道合,都是为了天下安定,国富民强。

  “史阁老此言有一定的道理,可以作为备选之策。”

  路振飞作揖一拜,沉声说道:“如今殿下刚刚封王,贸然登基,确实容易让人诟病。”

  “可以先收复关中,平定巴蜀,恢复我大明所有疆土。”

  “等到了那个时候,天下安定,世人再如何置喙,又有什么关系呢?”

  虽然史可法的建言,不无道理,但也就中规中矩。

  不过等多久,韩烈只要称帝建国,都免不了遭人非议。

  正如路振飞所言,只要他做到了天下一统。

  世人的议论也好,诽谤也罢,也无法影响大局。

  想到这里的韩烈,不由抚掌笑道:“路阁老此言,与孤王所想不谋而合也。”

继续阅读:第599章 韩烈的家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