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琼英作伴,赶赴凤阳
明末逐鹿2025-07-29 11:205,451

  因为要赶赴凤阳,韩烈没有在武昌多做停留。

  晚宴结束之后,已经是深夜。

  散席之时,韩烈与左懋第、揭重熙等人做了告别。

  “人中兄,来亨你们也不要相送,明早天一亮,我就直接出发,咱们后会有期。”

  这样的酒宴上,大家都不会喝的大醉,主要还是联络感情。

  “卑职祝大将军一路顺风。”陈子龙和李来亨拱手拜别。

  “老将军,董小姐,就此别过,我让孙平陪你们入京,到了京城有孙平给你们做向导。”

  “就住在大将军府,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让他去办。”

  接着韩烈又向秦良玉说道。

  对于这位老将军,韩烈是打从心底的尊敬。

  历史上的传奇女性不少,但能够称得上巾帼英豪,为国尽忠,鞠躬尽瘁而死的女将军,除了秦良玉再无一人。

  七十岁的高龄,还能挂帅出征,这份忠诚和胆略,还有勇气,自问谁能够相比?

  “承蒙国公爷抬爱,老妪感激不尽。”

  秦良玉拱手作揖一拜,有些动容的她,有些感慨的道。

  “国公一路保重,期待国公凯旋之日,再有相聚之日。”

  秦良玉已经七十三岁,这个年龄在古代,可谓是高寿。

  虽说现在身体还健朗,但她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这次分别,下次还能不能相见。

  韩烈对她的尊重和重视,让秦良玉的内心也充满感动。

  自从丈夫马千乘去世后,她一个妇道人家,支撑起了石柱土司府,带领着马家和秦家子弟,征战沙场,浴血奋战。

  看着兄弟姐妹,儿子儿媳一个个战死沙场,这种心理打击,不足以与外人诉说。

  也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垂泪,以表内心的愧疚。

  但是,让秦良玉感动的是,与自己孙儿马万年一般大的韩烈,却像个知己一般,懂的自己内心的苦楚和想法。

  什么叫忘年交,这就是啊。

  若不是韩烈身份尊贵,她都想让韩烈拜自己为祖母。

  在石柱的时候,她还一直遗憾,没有一个孙女能够嫁给韩烈。

  但在看到董琼英的第一眼,她就发现董琼英身上的气质,不但像年轻的自己,甚至容貌之上,更是称得上绝色。

  这也是她会毫不犹豫收她为孙女,并带在身边亲自教导的原因。

  原本秦良玉是打算,到了京城在想办法,撮合二人。

  但今天知道韩烈即将前往凤阳,显然很难再在京城相遇。

  想到这里的秦良玉,遂决定让董琼英留在韩烈身边。

  当然,她这么做,也有自己的私心。

  那就是她希望与韩烈捆绑在一起,毕竟她年岁已高,想来也没有几年好活。

  现在她的两个孙儿都还年轻,失去她的庇护,今后马家和秦家子弟,未来的前途难以预测。

  但要是能够得到韩烈的庇护,至少孙儿和侄子这一代人,荣华富贵是有保障的。

  “国公爷,琼英是我认下的孙女,她能文能武,颇有老妪当年的风范。”

  “老妪如今年迈,无力再培养她,希望国公爷能够留下她,悉心栽培一番,等老身百年之后,让她继承我的衣钵。”

  秦良玉没有让韩烈娶董琼英,而是让韩烈带着她出征,让她历练一番。

  这个要求并不过份。

  韩烈无法拒绝,只得笑着回道。

  “老将军的请求,晚辈不敢推辞。”

  “不过,这事还是得问问琼英姑娘的想法。”

  “国公爷说的是。”秦良玉点点头,看着董琼英问道。

  “你是怎么想的呢?愿不愿意跟随在国公身边,学习一些军事经验?”

  “小女愿意。”董琼英也没有不好意思,落落大方的回道。

  这事在离开石柱的时候,秦良玉就跟她说了。

  不说韩烈权利地位滔天,就凭韩烈这份俊朗的形象,就颇为合她的眼缘。

  说起来这姑娘可是颜控,她那战死的前夫,就是一个翩翩公子。

  作为一个有蛮族血统的女子来说,改嫁属于稀疏平常的事情。

  她们可不像汉人女子,受到世俗礼法约束,要为丈夫守节的说法。

  再说她现在无依无靠,亲人都死于战火。

  认了秦良玉为祖母,那秦良玉就是她的长辈。

  这就等于父母之言,就是按照汉家礼仪,父母之言,媒妁之言。

  身为子女后辈,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那好,这事就这么定了,有劳国公爷照顾我家孙女。”

  秦良玉这也算是倚老卖老了。

  可韩烈还偏偏无法生气,毕竟人家女将军,还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

  当事人董琼英也愿意,他也只能笑着点头。

  “老将军的嘱咐,晚辈一定照做。”

  “琼英,待会回去收拾一下行李,带着你身边的女兵,好好跟着国公爷,照顾好国公爷的起居安全。”

  秦良玉得到韩烈的回答,也是喜逐颜开。

  这事办成了,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至于韩烈有没有夫人,今后能不能与董琼英成为一对,那就只能以后再考虑了。

  一夜无话,次日天色刚刚放亮,在武昌东门营地的韩烈,便醒了过来。

  这个时候,营地内的伙夫已经开始生火做饭,护卫的三千亲卫亲兵,也都陆续起身洗漱。

  “大将军,洗漱用品已经准备好了。”

  穿着一身鱼鳞甲的董琼英,在听到韩烈起床的声响时,端着一个脸盆走了进来。

  “嗯,早啊。”韩烈也没有奇怪,昨晚董琼英就带着十六名女兵,来到他的营地,就在他的隔壁营房住了下来。

  洗漱完的韩烈,在校场上活动了一下筋骨,董琼英带着女兵在旁观看。

  她带来的蛮族女兵,一个个身强体壮,但却英姿飒爽,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一幕,让王辅臣和吴六奇都忍不住侧目。

  很显然,这队女兵,都是秦良玉挑选的精兵,而且个个相貌出众,身材高挑,可不是赏心悦目嘛。

  昨天夜里韩烈还没有注意到,但现在这么一看,倒是让他有些苦笑不已。

  这些女兵,人人穿着鱼鳞甲,腰身细长,左腰悬挂着佩剑,右腰挂着弩箭,头戴红缨铁盔,肩上系着红袍,身姿挺拔。

  “咱们大将军还真是艳福不浅啊。”

  吴六奇现在已经娶妻,还纳了妾,可看到这队英姿飒爽的女兵,他还是有些羡慕的嘀咕道。

  “怎么,你老吴羡慕?要不要我去给大将军说一下,赏你两个?”

  王辅臣听到他的话头,笑着挤兑了他一句。

  “你小子别害我,大将军向来重情义,对兄弟们没得说,但女人这事可开不得玩笑。”

  吴六奇跟着韩烈也有些时日,对于韩烈的脾气性格,他也是颇为了解。

  玩笑归玩笑,但韩烈身边的女人,可不是谁都能够染指,更不能觊觎。

  “看把你吓得,这事我还能不知道。”王辅臣低声笑了一句,却也没敢继续说笑。

  很显然董琼英是赖上了韩烈,但她手下的女兵们,想要赖上韩烈,则是不大可能。

  这也是王辅臣敢打趣吴六奇的原因。

  吃过早饭,虽然韩烈让陈子龙和李来亨不要相送。

  当韩烈率队出城之时,陈子龙和李来亨他们,还是来到城门之上,目送着韩烈的队伍出城。

  “大将军,陈大人和李将军他们在城门上。”

  队伍之中的王辅臣,看到城头之上站在的二人,驱马来到韩烈身边提醒道。

  喝住战马的韩烈,回头看到城头的二人,抬手挥了挥手,示意二人不必相送。

  “大将军看到我们了。”李来亨见状,连忙挥手回应。

  “是啊,大将军这一路南征北战,来回奔波,肩挑着匡扶大明的重任,着实不容易啊。”

  微笑着挥手的陈子龙,有些感慨的说道。

  “大人说的是,大明有大将军,那是大明和百姓之幸。”

  “像大将军这样的英雄豪杰,纵观历史也是少见。”

  李来亨佩服韩烈的不是他有多勇猛。

  而是韩烈开阔的胸襟,以及那份爱民之心。

  这一路走来,从江西到湖广,所到之处,收复的每一座城池。

  韩烈关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百姓的问题。

  李来亨是义军出身,当年他祖父李自成号称“闯王来了不纳粮”。

  可事实上不过是竭泽而渔罢了,他们基本没有安民之策,所到之处就是劫掠杀戮地主豪绅,裹挟百姓一路以战养战。

  这么做短期虽然有利,可长期却是百害无一利。

  因为他们占领的地盘,基本变成一片荒土。

  归德府附郭睢阳城。

  满清豫亲王多铎行辕。

  自正月内拿下睢阳城以来,清军已经休整了快一个月。

  不是多铎不想出兵进攻,而是拿下睢阳城后,他先是接到朝廷的消息。

  获悉肃亲王豪格战死襄阳的消息。

  襄阳失守,湖广明军攻势猛烈。

  这个时候,襄阳的地理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因为襄阳失守,豪格战死,明军主力齐聚襄阳城。

  摄政王多尔衮给多铎的指示很明确,稳住防线,暂且按兵不动,以防明军攻击南阳,或者出击长安。

  随着阿济格和豪格的阵亡战败,满清能用的一线统帅,明显有些不足。

  为此,朝廷紧急调派了郑亲王齐尔哈朗前往长安坐镇。

  同时晋封了多罗贝勒瓦克达为谦郡王,前往南阳巡视安抚湖广战败的各路兵马。

  “豫亲王殿下,马上就是三月份了,春耕不能耽误,眼下要是大军继续南征,河南,河北,山西的春耕,将会无法执行。”

  “一旦耽误春耕,若南征又无法取得战果,来年就会举国陷入粮荒。”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襄阳的明军,基本可以确定,不会继续北进。”

  “这应该也是南明朝廷,也考虑到了春耕问题。”

  “下官建议暂且罢兵,等到秋冬之后,再举兵伐明,方为上策。”

  多铎的行辕大帐内,身为满清兵部尚书,总督河南,河北,山西军务的洪承畴,郑重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于洪承畴的建言,多铎也不得不考虑。

  事实证明洪承畴的能力,以及战略眼光,比他只高不低。

  这次拿下睢阳城,洪承畴可谓功不可没。

  在暴风雪来临前,是洪承畴敏锐的察觉到气候的异常。

  并且第一时间给全军准备了保暖的冬衣,以及大量的柴火木炭,从而保证了大雪来临将士们得以安全过冬。

  也正是这一举措,让他帐下大军,在关键时刻抓住战机,一举攻陷睢阳城,取得了南征的第一场空前大捷。

  “洪大人你说的对,就按你说的办。”多铎点点头,继续说道。

  “豪格那个竖子,虽然与我平日多有嫌隙,但如今他战死沙场,也不失为我满清的忠臣。”

  “皇上和摄政王准备在三月十五日为他举行葬礼,我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返回京城。”

  “既然暂时要罢兵,那本王就先回京师参加葬礼,汇报一下前线态势。”

  多铎这话倒是心里话,豪格战死沙场,他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有种兔死狐悲之感。

  二人虽然是叔侄,年龄上其实不相上下,若不是权势之争,彼此的关系必然是亲密的,毕竟同属一脉。

  “豫亲王殿下英明。”

  洪承畴恭维了一句,表情慎重的说道。

  “殿下回京,还请给摄政王带一句话,南明韩烈犹如擎天之柱,此人必然是我大清一统天下的死敌。”

  “接下来的战略部署,我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步向南明朝廷请和,以麻痹南明上下,然后想办法让南明朝堂内斗起来,最好是把韩烈赶下台去。”

  “咱们可以派奸细去南京,散布韩烈有谋反称帝之意。”

  “这种事情只要闹得人尽皆知,南明的君臣之间,必然相互猜忌,也就不需要什么证据,他们就会斗的你死我活。”

  “第二步,巩固现有的占领地盘,促进农耕发展,为大军出征,筹备钱粮。”

  “即便无法南征成功,也可以维持金与宋的南北局面。”

  “第三步,就是巩固西北和西南地区。”

  “西北虽然地广人稀,但是上好的牧场,能够源源不断提供战马牲畜,为我大清提供战略物资。”

  “西南有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自古都是中原的战略粮仓。”

  “若我们能够抢先一步,巩固西南和西北,就会在战略上取得先机。”

  “这三点务必请殿下回京之后,向摄政王上呈,派出精兵猛将坐镇西北和西南,为我大清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石。”

  “洪大人真乃我大清的武侯也。”多铎这一刻,由衷的发出了一声感慨。

  毫不例外,多铎也喜欢读三国演义,诸葛亮也是他最敬服之人。

  他能够把洪承畴比作武侯诸葛亮,足见他对洪承畴的认可。

  “豫亲王殿下谬赞了,卑职愧不敢当。”洪承畴并没有感到多少喜色。

  因为他知道,自己根本不配与诸葛亮相比,就凭他投降变节一事,将来的历史上,能够不把他列入贰臣传,他就烧高香了。

  永历元年也就是1646年二月二十六日。

  多铎率领镶白旗的五千骑兵,从睢阳返回了京师。

  当天,洪承畴也返回了开封,主持春耕工作去了。

  归德府睢阳城内,留下多罗贝勒尼堪,多罗贝勒博洛二人,共同执掌南征的三十万满蒙汉大军,暂住留守睢阳城。

  韩烈是二月二十五日,抵达的凤阳城。

  凤阳巡抚陈潜夫,驻防的忠贞军总兵李过,副总兵高一功,监军使王燮。

  以及早一步赶到的神机军主将罗平安,副将宋奎光。

  亲卫营主将孙思克等将领,亲自出城十里相迎。

  双方在城南十里亭遇上,一众文武百官,站立在道左,躬身相迎。

  “诸位不必多礼,一别数月,看到诸位一切安好,吾心甚慰啊。”

  韩烈上前与陈潜夫,李过等人亲切寒暄。

  董琼英带着的女兵护卫,则是策马而立,默默地注视着韩烈。

  王辅臣、吴六奇等人,则上前跟孙思克等人行礼打招呼。

  简单的寒暄行礼过后,韩烈与众人继续朝城中进发。

  与韩烈并辔而行的李过,陈潜夫三人缓缓而行。

  为韩烈介绍着目前睢阳方向的情况。

  “建奴驻足不前,看来是想稳住战线,这对于我们来说,倒也是有利之事。”

  得知清军主力这一个月来,一直没有采取行动。

  韩烈也是松了口气。

  现在他也没有资本,与清军硬拼。

  不是兵马和战斗力的问题。

  而是钱粮难以支撑他再打一场大仗。

  一旦发起睢阳之战,至少要集合二十万大军,以及十万民夫供应后勤。

  这一仗打下来,至少要准备五百万两的资金。

  收复湖广,韩烈基本耗尽了朝廷的财政,现在要是想要再筹备五百万两银子,那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加税赋。

  一旦增加税赋,必然会引起民乱。

  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绝非智者所为。

  来到巡抚衙门大厅,大家刚刚坐下,凤阳巡抚陈潜夫率先开口道。

  “大将军,建奴鞑虏虽然陈兵睢阳,但看其态势,暂时应该也不会出兵南下。”

  “如今春耕即将开展,下官认为,当采取屯边方式,先把春耕推行起来。”

  “淮河两岸,如今田地荒废不少,各军可以就地屯驻,以便做到自给自足。”

  “陈大人之言,甚合吾心。”韩烈点头之余,看向罗平安道。

  “老罗,神机军来日沿淮河北岸各县屯驻,执行屯田之策。”

  “忠贞军各营,沿淮河南岸各县布防,全面执行屯田。”

  “俗话说的好,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不过,睢阳之战,死伤的将士骸骨,必须迎回来。”

  “明日我率亲卫营前往徐州,集合忠义军,万骑军,以及徐州的各守备部队,前往睢阳讨要。”

  “建奴鞑子若敢拒绝,势必要战上一场,以免建奴鞑子,小觑我大明将士。”

  虽然韩烈没有打算展开决战,但战死睢阳的忠武军将士的骸骨。

  他必须迎回徐州安葬,若是置之不顾,让英勇牺牲的将士们流落他乡,如何让天下将士们信服?

  “我等谨遵大将军号令!”

  堂下一众文武官吏,在韩烈做出下一步决策时,无不是由衷的齐声应道。

  这个时候,韩烈能够冷静处理睢阳失守的问题,这显然是明智的选择。

  【作者题外话】:大年初二,给大家拜年了,祝兄弟们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前程似锦!

继续阅读:第497章 进驻徐州,接管江北大权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