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赶赴凤阳,韩烈没有在武昌多做停留。
晚宴结束之后,已经是深夜。
散席之时,韩烈与左懋第、揭重熙等人做了告别。
“人中兄,来亨你们也不要相送,明早天一亮,我就直接出发,咱们后会有期。”
这样的酒宴上,大家都不会喝的大醉,主要还是联络感情。
“卑职祝大将军一路顺风。”陈子龙和李来亨拱手拜别。
“老将军,董小姐,就此别过,我让孙平陪你们入京,到了京城有孙平给你们做向导。”
“就住在大将军府,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让他去办。”
接着韩烈又向秦良玉说道。
对于这位老将军,韩烈是打从心底的尊敬。
历史上的传奇女性不少,但能够称得上巾帼英豪,为国尽忠,鞠躬尽瘁而死的女将军,除了秦良玉再无一人。
七十岁的高龄,还能挂帅出征,这份忠诚和胆略,还有勇气,自问谁能够相比?
“承蒙国公爷抬爱,老妪感激不尽。”
秦良玉拱手作揖一拜,有些动容的她,有些感慨的道。
“国公一路保重,期待国公凯旋之日,再有相聚之日。”
秦良玉已经七十三岁,这个年龄在古代,可谓是高寿。
虽说现在身体还健朗,但她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这次分别,下次还能不能相见。
韩烈对她的尊重和重视,让秦良玉的内心也充满感动。
自从丈夫马千乘去世后,她一个妇道人家,支撑起了石柱土司府,带领着马家和秦家子弟,征战沙场,浴血奋战。
看着兄弟姐妹,儿子儿媳一个个战死沙场,这种心理打击,不足以与外人诉说。
也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垂泪,以表内心的愧疚。
但是,让秦良玉感动的是,与自己孙儿马万年一般大的韩烈,却像个知己一般,懂的自己内心的苦楚和想法。
什么叫忘年交,这就是啊。
若不是韩烈身份尊贵,她都想让韩烈拜自己为祖母。
在石柱的时候,她还一直遗憾,没有一个孙女能够嫁给韩烈。
但在看到董琼英的第一眼,她就发现董琼英身上的气质,不但像年轻的自己,甚至容貌之上,更是称得上绝色。
这也是她会毫不犹豫收她为孙女,并带在身边亲自教导的原因。
原本秦良玉是打算,到了京城在想办法,撮合二人。
但今天知道韩烈即将前往凤阳,显然很难再在京城相遇。
想到这里的秦良玉,遂决定让董琼英留在韩烈身边。
当然,她这么做,也有自己的私心。
那就是她希望与韩烈捆绑在一起,毕竟她年岁已高,想来也没有几年好活。
现在她的两个孙儿都还年轻,失去她的庇护,今后马家和秦家子弟,未来的前途难以预测。
但要是能够得到韩烈的庇护,至少孙儿和侄子这一代人,荣华富贵是有保障的。
“国公爷,琼英是我认下的孙女,她能文能武,颇有老妪当年的风范。”
“老妪如今年迈,无力再培养她,希望国公爷能够留下她,悉心栽培一番,等老身百年之后,让她继承我的衣钵。”
秦良玉没有让韩烈娶董琼英,而是让韩烈带着她出征,让她历练一番。
这个要求并不过份。
韩烈无法拒绝,只得笑着回道。
“老将军的请求,晚辈不敢推辞。”
“不过,这事还是得问问琼英姑娘的想法。”
“国公爷说的是。”秦良玉点点头,看着董琼英问道。
“你是怎么想的呢?愿不愿意跟随在国公身边,学习一些军事经验?”
“小女愿意。”董琼英也没有不好意思,落落大方的回道。
这事在离开石柱的时候,秦良玉就跟她说了。
不说韩烈权利地位滔天,就凭韩烈这份俊朗的形象,就颇为合她的眼缘。
说起来这姑娘可是颜控,她那战死的前夫,就是一个翩翩公子。
作为一个有蛮族血统的女子来说,改嫁属于稀疏平常的事情。
她们可不像汉人女子,受到世俗礼法约束,要为丈夫守节的说法。
再说她现在无依无靠,亲人都死于战火。
认了秦良玉为祖母,那秦良玉就是她的长辈。
这就等于父母之言,就是按照汉家礼仪,父母之言,媒妁之言。
身为子女后辈,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那好,这事就这么定了,有劳国公爷照顾我家孙女。”
秦良玉这也算是倚老卖老了。
可韩烈还偏偏无法生气,毕竟人家女将军,还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
当事人董琼英也愿意,他也只能笑着点头。
“老将军的嘱咐,晚辈一定照做。”
“琼英,待会回去收拾一下行李,带着你身边的女兵,好好跟着国公爷,照顾好国公爷的起居安全。”
秦良玉得到韩烈的回答,也是喜逐颜开。
这事办成了,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至于韩烈有没有夫人,今后能不能与董琼英成为一对,那就只能以后再考虑了。
一夜无话,次日天色刚刚放亮,在武昌东门营地的韩烈,便醒了过来。
这个时候,营地内的伙夫已经开始生火做饭,护卫的三千亲卫亲兵,也都陆续起身洗漱。
“大将军,洗漱用品已经准备好了。”
穿着一身鱼鳞甲的董琼英,在听到韩烈起床的声响时,端着一个脸盆走了进来。
“嗯,早啊。”韩烈也没有奇怪,昨晚董琼英就带着十六名女兵,来到他的营地,就在他的隔壁营房住了下来。
洗漱完的韩烈,在校场上活动了一下筋骨,董琼英带着女兵在旁观看。
她带来的蛮族女兵,一个个身强体壮,但却英姿飒爽,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一幕,让王辅臣和吴六奇都忍不住侧目。
很显然,这队女兵,都是秦良玉挑选的精兵,而且个个相貌出众,身材高挑,可不是赏心悦目嘛。
昨天夜里韩烈还没有注意到,但现在这么一看,倒是让他有些苦笑不已。
这些女兵,人人穿着鱼鳞甲,腰身细长,左腰悬挂着佩剑,右腰挂着弩箭,头戴红缨铁盔,肩上系着红袍,身姿挺拔。
“咱们大将军还真是艳福不浅啊。”
吴六奇现在已经娶妻,还纳了妾,可看到这队英姿飒爽的女兵,他还是有些羡慕的嘀咕道。
“怎么,你老吴羡慕?要不要我去给大将军说一下,赏你两个?”
王辅臣听到他的话头,笑着挤兑了他一句。
“你小子别害我,大将军向来重情义,对兄弟们没得说,但女人这事可开不得玩笑。”
吴六奇跟着韩烈也有些时日,对于韩烈的脾气性格,他也是颇为了解。
玩笑归玩笑,但韩烈身边的女人,可不是谁都能够染指,更不能觊觎。
“看把你吓得,这事我还能不知道。”王辅臣低声笑了一句,却也没敢继续说笑。
很显然董琼英是赖上了韩烈,但她手下的女兵们,想要赖上韩烈,则是不大可能。
这也是王辅臣敢打趣吴六奇的原因。
吃过早饭,虽然韩烈让陈子龙和李来亨不要相送。
当韩烈率队出城之时,陈子龙和李来亨他们,还是来到城门之上,目送着韩烈的队伍出城。
“大将军,陈大人和李将军他们在城门上。”
队伍之中的王辅臣,看到城头之上站在的二人,驱马来到韩烈身边提醒道。
喝住战马的韩烈,回头看到城头的二人,抬手挥了挥手,示意二人不必相送。
“大将军看到我们了。”李来亨见状,连忙挥手回应。
“是啊,大将军这一路南征北战,来回奔波,肩挑着匡扶大明的重任,着实不容易啊。”
微笑着挥手的陈子龙,有些感慨的说道。
“大人说的是,大明有大将军,那是大明和百姓之幸。”
“像大将军这样的英雄豪杰,纵观历史也是少见。”
李来亨佩服韩烈的不是他有多勇猛。
而是韩烈开阔的胸襟,以及那份爱民之心。
这一路走来,从江西到湖广,所到之处,收复的每一座城池。
韩烈关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百姓的问题。
李来亨是义军出身,当年他祖父李自成号称“闯王来了不纳粮”。
可事实上不过是竭泽而渔罢了,他们基本没有安民之策,所到之处就是劫掠杀戮地主豪绅,裹挟百姓一路以战养战。
这么做短期虽然有利,可长期却是百害无一利。
因为他们占领的地盘,基本变成一片荒土。
归德府附郭睢阳城。
满清豫亲王多铎行辕。
自正月内拿下睢阳城以来,清军已经休整了快一个月。
不是多铎不想出兵进攻,而是拿下睢阳城后,他先是接到朝廷的消息。
获悉肃亲王豪格战死襄阳的消息。
襄阳失守,湖广明军攻势猛烈。
这个时候,襄阳的地理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因为襄阳失守,豪格战死,明军主力齐聚襄阳城。
摄政王多尔衮给多铎的指示很明确,稳住防线,暂且按兵不动,以防明军攻击南阳,或者出击长安。
随着阿济格和豪格的阵亡战败,满清能用的一线统帅,明显有些不足。
为此,朝廷紧急调派了郑亲王齐尔哈朗前往长安坐镇。
同时晋封了多罗贝勒瓦克达为谦郡王,前往南阳巡视安抚湖广战败的各路兵马。
“豫亲王殿下,马上就是三月份了,春耕不能耽误,眼下要是大军继续南征,河南,河北,山西的春耕,将会无法执行。”
“一旦耽误春耕,若南征又无法取得战果,来年就会举国陷入粮荒。”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襄阳的明军,基本可以确定,不会继续北进。”
“这应该也是南明朝廷,也考虑到了春耕问题。”
“下官建议暂且罢兵,等到秋冬之后,再举兵伐明,方为上策。”
多铎的行辕大帐内,身为满清兵部尚书,总督河南,河北,山西军务的洪承畴,郑重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于洪承畴的建言,多铎也不得不考虑。
事实证明洪承畴的能力,以及战略眼光,比他只高不低。
这次拿下睢阳城,洪承畴可谓功不可没。
在暴风雪来临前,是洪承畴敏锐的察觉到气候的异常。
并且第一时间给全军准备了保暖的冬衣,以及大量的柴火木炭,从而保证了大雪来临将士们得以安全过冬。
也正是这一举措,让他帐下大军,在关键时刻抓住战机,一举攻陷睢阳城,取得了南征的第一场空前大捷。
“洪大人你说的对,就按你说的办。”多铎点点头,继续说道。
“豪格那个竖子,虽然与我平日多有嫌隙,但如今他战死沙场,也不失为我满清的忠臣。”
“皇上和摄政王准备在三月十五日为他举行葬礼,我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返回京城。”
“既然暂时要罢兵,那本王就先回京师参加葬礼,汇报一下前线态势。”
多铎这话倒是心里话,豪格战死沙场,他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有种兔死狐悲之感。
二人虽然是叔侄,年龄上其实不相上下,若不是权势之争,彼此的关系必然是亲密的,毕竟同属一脉。
“豫亲王殿下英明。”
洪承畴恭维了一句,表情慎重的说道。
“殿下回京,还请给摄政王带一句话,南明韩烈犹如擎天之柱,此人必然是我大清一统天下的死敌。”
“接下来的战略部署,我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步向南明朝廷请和,以麻痹南明上下,然后想办法让南明朝堂内斗起来,最好是把韩烈赶下台去。”
“咱们可以派奸细去南京,散布韩烈有谋反称帝之意。”
“这种事情只要闹得人尽皆知,南明的君臣之间,必然相互猜忌,也就不需要什么证据,他们就会斗的你死我活。”
“第二步,巩固现有的占领地盘,促进农耕发展,为大军出征,筹备钱粮。”
“即便无法南征成功,也可以维持金与宋的南北局面。”
“第三步,就是巩固西北和西南地区。”
“西北虽然地广人稀,但是上好的牧场,能够源源不断提供战马牲畜,为我大清提供战略物资。”
“西南有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自古都是中原的战略粮仓。”
“若我们能够抢先一步,巩固西南和西北,就会在战略上取得先机。”
“这三点务必请殿下回京之后,向摄政王上呈,派出精兵猛将坐镇西北和西南,为我大清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石。”
“洪大人真乃我大清的武侯也。”多铎这一刻,由衷的发出了一声感慨。
毫不例外,多铎也喜欢读三国演义,诸葛亮也是他最敬服之人。
他能够把洪承畴比作武侯诸葛亮,足见他对洪承畴的认可。
“豫亲王殿下谬赞了,卑职愧不敢当。”洪承畴并没有感到多少喜色。
因为他知道,自己根本不配与诸葛亮相比,就凭他投降变节一事,将来的历史上,能够不把他列入贰臣传,他就烧高香了。
永历元年也就是1646年二月二十六日。
多铎率领镶白旗的五千骑兵,从睢阳返回了京师。
当天,洪承畴也返回了开封,主持春耕工作去了。
归德府睢阳城内,留下多罗贝勒尼堪,多罗贝勒博洛二人,共同执掌南征的三十万满蒙汉大军,暂住留守睢阳城。
韩烈是二月二十五日,抵达的凤阳城。
凤阳巡抚陈潜夫,驻防的忠贞军总兵李过,副总兵高一功,监军使王燮。
以及早一步赶到的神机军主将罗平安,副将宋奎光。
亲卫营主将孙思克等将领,亲自出城十里相迎。
双方在城南十里亭遇上,一众文武百官,站立在道左,躬身相迎。
“诸位不必多礼,一别数月,看到诸位一切安好,吾心甚慰啊。”
韩烈上前与陈潜夫,李过等人亲切寒暄。
董琼英带着的女兵护卫,则是策马而立,默默地注视着韩烈。
王辅臣、吴六奇等人,则上前跟孙思克等人行礼打招呼。
简单的寒暄行礼过后,韩烈与众人继续朝城中进发。
与韩烈并辔而行的李过,陈潜夫三人缓缓而行。
为韩烈介绍着目前睢阳方向的情况。
“建奴驻足不前,看来是想稳住战线,这对于我们来说,倒也是有利之事。”
得知清军主力这一个月来,一直没有采取行动。
韩烈也是松了口气。
现在他也没有资本,与清军硬拼。
不是兵马和战斗力的问题。
而是钱粮难以支撑他再打一场大仗。
一旦发起睢阳之战,至少要集合二十万大军,以及十万民夫供应后勤。
这一仗打下来,至少要准备五百万两的资金。
收复湖广,韩烈基本耗尽了朝廷的财政,现在要是想要再筹备五百万两银子,那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加税赋。
一旦增加税赋,必然会引起民乱。
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绝非智者所为。
来到巡抚衙门大厅,大家刚刚坐下,凤阳巡抚陈潜夫率先开口道。
“大将军,建奴鞑虏虽然陈兵睢阳,但看其态势,暂时应该也不会出兵南下。”
“如今春耕即将开展,下官认为,当采取屯边方式,先把春耕推行起来。”
“淮河两岸,如今田地荒废不少,各军可以就地屯驻,以便做到自给自足。”
“陈大人之言,甚合吾心。”韩烈点头之余,看向罗平安道。
“老罗,神机军来日沿淮河北岸各县屯驻,执行屯田之策。”
“忠贞军各营,沿淮河南岸各县布防,全面执行屯田。”
“俗话说的好,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不过,睢阳之战,死伤的将士骸骨,必须迎回来。”
“明日我率亲卫营前往徐州,集合忠义军,万骑军,以及徐州的各守备部队,前往睢阳讨要。”
“建奴鞑子若敢拒绝,势必要战上一场,以免建奴鞑子,小觑我大明将士。”
虽然韩烈没有打算展开决战,但战死睢阳的忠武军将士的骸骨。
他必须迎回徐州安葬,若是置之不顾,让英勇牺牲的将士们流落他乡,如何让天下将士们信服?
“我等谨遵大将军号令!”
堂下一众文武官吏,在韩烈做出下一步决策时,无不是由衷的齐声应道。
这个时候,韩烈能够冷静处理睢阳失守的问题,这显然是明智的选择。
【作者题外话】:大年初二,给大家拜年了,祝兄弟们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