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打击土豪的手段
明末逐鹿2025-07-28 17:233,526

  沛县的一场暴雨,差点淹没了三万亩麦田。

  但在神武军留守副将杨朴,参将王辅臣,关武,张扬等人的率领下,三万将士经过两天抢收,三万亩麦田的麦子颗粒归仓。

  加上今年冬麦长势良好,亩产达到二百三十斤一亩。

  根据知县吴永孚的统计,他在沛县任知县三年来,今年的冬麦是收成最好的一年。

  前年也就是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全县亩产平均收成,是一百九十八斤一亩,去年崇祯十七年的亩产,平均降到一百八十二斤。

  今年收成提高到了二百三十斤,几乎提高了三成收入。

  这样的平均年产,甚至达到二十年来历史最高。

  吴永孚翻看过县衙记录,亩产达到二百斤以上,自万历二十年的记录,亩产二百零五斤,其余年份都只有一百九十斤上下。

  深耕地,多施肥,勤驱虫这九字秘诀,果然有增产效果。

  吴永孚看着手中的统计数据,激动的说道:“大将军真乃神人也。”

  原来这九字种地秘诀,是韩烈总结出来的,并以总督手令,传达到各州府州县。

  如今几乎每个村落,土墙之上都有这九个字。

  深耕地就是在犁地的时候,把土地翻深一些,让土壤更加松软。

  多施肥不单单是施肥,更重要的是如何沤肥,要知道古代可没有化肥,那怎么多施肥呢?

  自然是要采取沤肥和烧草木灰,把六畜的粪便存储起来,进行沤肥,从增加土地的肥料。

  勤驱虫不难理解,就是多去田间驱赶虫害,配以一些草药水毒死虫子,亦或者在田间地头焚烧草木,驱赶和烧死虫子。

  开春以来,吴永孚这个知县,每少往田间地头跑。

  他是个耿直的人,不会那么多弯弯绕绕,知府衙门怎么指示,他就怎么落实到位。

  也正是他的勤劳付出,才让今年的收成,大幅度的提高。

  “恭喜县尊,今年的政绩评价,必然是优等,来年再保持中等,四年任期一到,下一步县尊定然可以高胜。”

  师爷见吴永孚高兴,赶忙拍了一个马屁。

  “升官不升官,本县到无所谓,只要能够让城中百姓吃饱穿暖,本县也就无愧于心了。”

  吴永孚十年寒窗苦读,在翰林院待了一年,便下放到沛县做知县。

  三年下来他切身的体会就是百姓疾苦,吴永孚家属于小地主出身,早年他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还真不了解民间的疾苦,直到来到沛县做知县,切身实际走入民间,他才发现大明的百姓,竟然已经贫困到了,几乎要易子而食的惨况。

  沛县有三万七千在册人口,这是今年的统计数据。

  但崇祯十六年,他初来沛县担任知县时,县衙黄册人口数量,仅有一万七千口,户籍五千二百户。

  崇祯十七年初春,随着北方人口涌入,人口增加到两万三千余口。

  但是,到十七年十一月,新任徐州知府黄锡衮,派出徐州守备营一个大队的官兵进驻沛县清查人口后。

  全县人口突然就暴涨到了三万七千八百三十人,人口一下子多出一万四千多人。

  上好的田地也多出了一万三千亩,现在沛县的水田,共有三万二千亩,旱浇地五万七千亩。

  比崇祯十六年,多出了一半土地数量。

  为什么一个县,半年时间,会多出三分之一人口,以及三分之一的土地。

  原因很简单,县里大大小小的豪绅,地主都隐瞒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

  隐瞒人口和土地的目的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偷税漏税,大明的税赋征收,主要是人丁税,田亩税两类,其它的还有商业关税,以及各种杂税。

  人丁税和田亩税虽然收的不高,但挡不住人多地多,就按人丁税来收,每年一个男丁收一百文铜钱,也就是一斗粮食价格。

  一亩地的征收赋税,也就是一斗粮。

  加上一些杂税,一个人一年交五斗粮食就够了。

  即便是加了三饷之后,一个老百姓,一年交纳的粮食,也不会超过一石粮食价格。

  按照一亩地收成一百八十斤粮食收成,那就是一石八斗。

  一家三口只要身体健康,种植五亩到十亩地,小日子一般就过得下去。

  甚至每年还会有些剩余。

  然而,老百姓苦就苦在没有土地。

  没错,就是没有耕种的土地。

  沛县土地超过十万亩,在册人口两年前不足两万,平均分配的话,一人足有五亩土地。

  可事实却是,城中主要的土地,掌握在大大小小的地主手上。

  去年十一月份,清丈土地的守备营大队人马,一夜间屠杀了沛县最大的地主刘仁福。

  从他家清缴出来的地契,多达两万五千亩,隐匿在他名下的人口,多达三千五百多口。

  刘仁福的祖上据说是汉高祖的后代,刘家在大明立国后,先后出过三个进士,十几个举人,累积的财富比沛县一百年赋税总和还多。

  刘家一脉三百多口,被杀五十六人,女眷一百二十余人冲入教坊司,一百多多人流放戍边。

  小小的一个县城,一个大地主掌握了五分之一的土地。

  每年索要交纳的赋税,只有三百口人丁税,三千亩土地税,总计下来仅有家产的百分之一。

  而沛县百姓,手中的土地,平均下来人均不到一亩。

  大明的灭亡,在与党争,在与贪官污吏,在与天灾人祸,更在于土地兼并。

  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为什么很难有三百年的王朝?

  强大的元朝不过百余年国祚,明清两朝,分别二百七十多年和二百八十年。

  最大的原因是土地兼并的顶峰就是三百年。

  封建王朝最大的生产力就是土地。

  当一个王朝,百分之九十的老百姓,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怎么努力也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这个王朝也就到了结束的时候。

  所以说大明王朝灭亡,最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兼并问题。

  一个大地主什么都不用做,躺着吃喝都花费不完钱粮。

  而一个农民日夜劳作,却吃不饱肚子,这样的王朝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沛县的现象只是大明朝的一个缩影。

  知县吴永孚虽然不是一个干吏,但他能够不贪污,不压榨百姓,在这个时代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好官。

  不过,随着韩烈主政江淮,山东开始,官场已经焕然一新。

  韩烈虽然没有喊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

  但却一直在打击豪强,从崇祯十五年开始,他亲手杀了了房可壮,张四知,抄没了谢升等原大明大学士重臣开始。

  地方上那些恶贯满盈的豪强,就成为了他重要的打击对象。

  而且是雷霆打击,一旦发现问题,各地守备营直接派出军队,以勾结匪徒,欺压百姓为名,直接灭族。

  收缴的无主的田地,由官府均分给当地无地的百姓。

  打击土豪劣绅,韩烈也不是一棍子全打死,他的做法是严惩主犯,恐吓小地主交出土地,释放隐匿人口。

  如此一来,既起到成效,也不至于让那些小地主活不下去,从而聚众造反。

  韩烈这些一系列手段,行之有效的让山东,以及现在的江淮地区,政治面貌为之一新。

  不但清缴出上数百万亩土地,更让各地多出了一百五十多万人口。

  现如今山东,江淮两地的人口,由崇祯十五年的八百万人口,增加到了九百五十五万人口。

  不减反增,这并不是韩烈有撒豆成兵的本事。

  而是各地释放出的隐匿人口结果。

  户曹参军吴伯裔,在三月份的时候,向韩烈汇报江淮各府州,以及山东一月收入不过三十万两。

  但在四月份和五月份两个月,月入就翻了一倍。

  税赋收入高达六十万两银子,之所以增加了这么多,主要来源于漕运和榷盐税收归巡盐御史衙门,从而减少了走私,加大了税收。

  这是史可法在淮安府两个月的功劳。

  五月十日,韩烈收到徐州知府黄锡衮,送来的沛县知县吴永孚递来的喜报和感谢书信。

  黄锡衮看到喜报和感谢信,连忙连忙来到大将军府,向韩烈报喜。

  “这个吴知县,倒是一个干实事的人。”韩烈看到吴永孚的喜报,说今年的亩产,达到二百三十斤,全县增收提高了四成,也是颇为高兴。

  而他代表沛县百姓,感谢神武军抢收一事,韩烈也认为这是一项值得大力宣传,军民鱼水情的关系文章。

  “袁参军,你是礼曹参军,沛县这件事,值得大力宣传,你要安排刊发。”

  “为了今后的更好宣传,我们可以应该创办一个类似塘报的刊物,我看就叫江淮日报。”

  “平均五天发一期,报纸内容主版可以刊登一些大事记,副刊可以发表一些名人文章,亦或者小说之类的杂记。”

  “报纸内容由礼曹主审,刊发时由参军府三个参军交叉审阅进行刊发。”

  “同时山东,淮扬,凤阳行省巡抚,以及所辖府,州,县衙门,必须订阅,地方平民购买,一文钱一份即可。”

  袁赋诚是山东巡抚袁枢的儿子,也是明末名臣前登莱巡抚,兵部尚书袁可立的嫡长孙。

  此人家学渊博,文采斐然,更继承了祖父和父亲遗风,是明末有数的忠孝节义之人。

  “请主公放心,卑职一定把江淮日报的创刊工作做好。”

  时年还不到三十岁的袁赋诚,笔杆子肯定没有问题,他在担任礼曹参军期间,书写过大量礼仪文章,颇得韩烈赞赏。

  如今大将军府的参军府,徐作肃,吴伯胤和长史黄毓祺都在南都任职。

  贾开宗以吏曹参军,兼任了长史一职,李之芳去了神武军,刘楗接任了参军主薄。

  黄基接任了刑曹参军,杨遇吉接任了工曹参军。

  黄基和杨遇吉都是山东即墨人,黄基是黄宗昌之子,杨遇吉则是黄宗昌的学生。

  黄宗昌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曾担任过北直隶雄县知县,后升任都察院侍御史,如今已经是花甲之年的他,现在彭城书院担任教授。

  到五月中旬,江淮和山东地界的夏收基本结束。

  正当韩烈沉浸在各地汇报的丰收喜报之中时,新任巡盐御史曹玑,淮扬巡抚越其杰先后送来一封公文。

  “提督盐运使高起潜?一个阉人也敢来染指本候的盐税?”

  看到曹玑和越其杰送来的公文,都是请示如何应对提督盐运使高起潜之事。

  韩烈不屑的冷冷一笑,扬声看向贾开宗问道。

  “我记得卢公(卢象升)之弟,卢象观现在在海州担任知州?”

继续阅读:第376章 为父报仇,孝之所在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