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元年五月初旬,正是冬小麦丰收的季节。
今年年初,兖州府,归德府两地,虽然爆发了一场大战,韩烈亲率各军,先后在曹州击败尼堪贝勒,兖州斩杀叶臣。
又在睢阳一战之中,击杀刘之源率领的二十万汉军。
但江淮地区的徐州府,淮安府,凤阳府三地,包括山东布政司行省的济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境内。
却没有经历过战事,加上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冬小麦迎来了一次大丰收。
“徐参军,下令各地驻军,五月份这个月,全面取消训练和假期,督促各军总兵,守备,协助百姓抢收。”
“收割完冬小麦之后,要及时为当地兴修水利,修筑水库,进行夏季种植,以确保秋粮。”
为了确保夏收成功,以及改善军民关系。
这几年韩烈在山东担任提督期间,他帐下的兵马,夏收这一个月,都会全军出动,协助百姓抢收。
“卑职这就立即安排,把军令传达到各军驻地。”
徐作霖是大将军府的兵曹参军,专司负责军务事宜。
眼下韩烈的六军,忠勇军驻扎在东平州,济南府一线的黄河南岸。
忠武军驻扎的兖州府境内。
忠义军驻扎在归德府,负责河南防务。
万骑军,神机军,神武军驻扎在徐州府境内。
一旦动起来,可以延升到江淮和山东各地。
“主公,今年徐州府的夏粮长势不错,我看了各地送来的公文,青州府和登莱各地的夏粮也十分喜人。”
“江淮地区,土地肥沃,水利便利,收成也错不了。”
户曹参军吴伯裔,也是面露喜色的汇报道。
“可惜今年来不及,全面推广新农的种植,否则秋季的收成一定会更客观。”
韩烈这段时间,在徐州府境内各县,也进行过走访。
田间地头的冬小麦,长势喜人,收成确实不错。
在这个时代,老百姓种植完冬小麦后,良田一般会继续种植小麦或者水稻。
但是,连续耕种一种农作物,因为生长环境相同,容易导致土壤劣化和产量下降,因此不是良田,老百姓都会选择改种其它农作物。
但是在明代,老百姓种植的选择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大豆,苎麻,油菜,瓜果为主。
这样换种的原因,有利于土壤变化,利于冬小麦下季节的生长。
如今后世大名鼎鼎的红薯,土豆,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基本上在中原地区,还没有进行种植。
这也是韩烈感触的原因。
人口的增长,为何几千年来,都没有像满清时期般井喷暴涨?
主要原因就是粮食物种的匮乏,加上天灾人祸,兵火战乱,遏制了人口的增长。
自明末以来,随着更多新式农作物进入华夏,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在王朝稳定时期,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这才是人口暴涨的根本原因。
大明开国之初,到明末二百七十余年,人口才从几千万涨到一亿出头。
可过了一百年多年,到乾隆时期,人口增长到三亿。
除了朝廷稳定,没有大的战事外,主要就是各种新式农作物涌入,增加了粮食的增长,从而解决温饱问题。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不是我们老祖宗赖以生存的五谷,水稻麦子不好。
恰恰相反,也正是五谷的种植,才确保了华夏五千年的延续。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但凡是一种农作物,如果周而复始的在一块地上种植,都会导致土壤贫瘠,进而减产。
甚至衍生虫病灾害。
而引进的新式农作物,比如土豆,玉米,红薯,花生等新农作物,交替种植下,可以有效改变土壤肥力,以及水分利用效率,从则增加农作物产量。
加上这些农作物产量相对比较高,这就间接提高了粮食产量,进而改变了人口吃饭问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这也是后世有那么一批人,国人的增长,全是红薯,土豆、玉米的功劳。
客观上来说,确实起到作用,但也是相辅相成的作用。
因为即便到后世,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依旧还是水稻和麦子,而红薯,土豆等新农作物,始终只是五谷杂粮。
为什么要在在五月,让军队抢收?
原因有两个,五月端午前后,大部分地区都会有一场龙舟雨,一场大雨下来,成熟的麦子浸泡水中,收成必然大减。
这是其一,还有其二,那就是五月份是正是仲夏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佳时节。
早一天抢收完,进行第二轮耕种,将会对第二季农作物的生长,争取更多的生长条件。
一旦过了五月份,进入六月份,降雨减少,天气酷热,这对于第二季农作物前期的生长是极为不利。
这也是为何冬小麦,都会尽量在五月份收割完成。
随着韩烈的军令下达,整个江淮,山东的三十万大军,除了一部分防守任务外,超过二十万军队,投入到助农之中。
这样的盛世,在山东部分地区,已经持续了三年。
但在徐州府,淮安府,凤阳府却是头一次。
沛县,汉高祖刘邦的老家,徐州治下的小城。
一座仅有三万六千余口的县城,五月初三日,一场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雨降临,导致城郊三万亩麦田陷入水泽之中。
沛县知县吴永孚,冒雨来到城墙上,看着城外黄澄澄的麦穗,即将在水中淹没,急得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城墙下一个个穿着短褂,赤脚的百姓,挑着箩筐,冒雨出城,冲进自家的麦田之中,只希望在洪水彻底淹没麦田前,尽量抢收回一些麦子。
“老天爷不公啊,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如此大雨,今年夏收,怕是要减产七成了。”
吴永孚是崇祯十三年的三甲进士,在沛县任上已经三年时间。
他虽然算不上一个干吏,但却颇为清廉,在任期间,修缮学堂,兴修水利,尽量减免地方杂税,从而颇得百姓爱戴。
但此刻的他,站在城墙之上,沐浴在雨中,急得像个老农似的,仰望着漫天大雨大声的控诉着苍天的不公。
然而,苍天从来都不会做出回应,瓢泼的大雨依旧下个不停,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
“知县大人,快看,那是什么?”
站在一旁撑着雨伞的师爷,蓦然抬头之际,却见大雨之中,一面面旌旗招展,一队队穿着短褂,撸起裤脚,打着赤脚的士兵,冒雨冲进了水田之中。
“神武军,那是驻扎在城南砀山脚下的神武军。”
起身的吴永孚,看着那迎风招展的旌旗,吃惊之余,很快就看到数以万计的士卒,冲进水田之中,开始了抢收。
同样与吴永孚一般震惊的还有田中的百姓,当看到那一队队,健壮彪悍的军卒,手持着镰刀,提着箩筐冲进水田时。
这些百姓无不是目瞪口呆,正当他们不知所措时,耳边随之响起一阵阵喊声。
“乡亲们不要害怕,我们奉大将军的军令,来帮助你们抢收粮食的,你们现在告诉我们你们的地界,我们来帮你们抢收。”
听着这一声声亲切的喊声,田间的村民们,从最初的紧张害怕,到后来的惊喜和热情,很快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将军仁义啊!”沐浴在大雨中的吴永孚,看到这一幕,不由感动的喊道。
“军民鱼水情,风雨同舟的守望相助,这是上古才有的盛事啊!”
“我大明当兴,当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