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多尔衮的落寞时刻
明末逐鹿2025-07-29 08:585,441

  多尔衮一脸平静挺身而立,一弹衣袖,向皇太后孝庄,皇帝顺治行了一礼。

  “燕京有外七门,内九门,城防坚固,钱粮充足。”

  “八旗精锐士卒五万将士,皆是百战之师。”

  “更有五十万百姓,居于京城之内。”

  “京中王公大臣府上的包衣奴才,侍卫家丁,集中起来少说有一万人。”

  “这些都是守城的力量,稍加编练,拉上城头,皆可用作守城之用。”

  多尔衮这话一出,立即得到大殿上的一众王公大臣点头附和。

  但这个时候多尔衮的话没有停下来。

  所以也没有人插嘴打断。

  “除了城中的兵力外,我们在京师外围,还有几支有生力量。”

  “远的不说,保定府的豫亲王多铎,手握八万将士。”

  “随时可以回援京师。”

  “其次,山西的尼堪贝勒,手中也有五万精锐,同样可以抽调回援。”

  “还有,十天前本王已经下令,安西大将军,智顺王尚可喜所部三万将士,从平凉返回京师。”

  “这三支兵马,加起来就有十六万兵马。”

  “另外,盛京总管苏纳额驸处,加上辽东李朝王国。”

  “朝廷下旨征召的话,可得五万兵马。”

  “如此一来,我朝可用之兵,不下三十万。”

  多尔衮这话的水份,明眼人听得出来。

  但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指出他的夸大其词。

  因为眼下战事紧张,为了鼓舞军心士气,振奋民心。

  虚张声势的宣传口号,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接下来,本王再来分析敌情。”

  “根据情报显示,出现在城外的明军,不过十余万人马。”

  “他们之所以突然出现在城外,不是他们有多强大。”

  “而是他们走的水路,从海上突然攻入天津卫。”

  “趁我军不备,才来到了京城脚下。”

  “十余万人马,别说攻下京城,就是围城都不可能。”

  “现在他们只能屯驻在东南两门外,虚张声势攻城罢了。”

  “别说攻进内城,就是外城他们都休想撼动半分。”

  多尔衮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一番说辞,慷锵有力,不由让人感到信服。

  “另外本王已经任命鳌拜护军统领,负责外门守卫职责。”

  “索尼担任内大臣,负责协助外门防务。”

  “班布尔善出任东门统领,率军一万,镇守东门。”

  “苏克萨哈出任南门统领,率军一万,镇守南门。”

  “罗硕担任西门统领,统军五千,镇守西门。”

  “浑塔出任北门统领,统军五千,镇守北门。”

  “鳌拜率军一万,负责接应各门战斗。”

  “本王亲自坐镇正阳门,负责外城战事。”

  “节制全城兵马大权,如有违令者,杀无赦!”

  多尔衮接下来这番话一出,大殿上的王公大臣,纷纷交头接耳的小声议论了起来。

  “郑亲王,多尔衮这么一安排,你我二人岂不是被架空了?”

  礼亲王代善眉头微皱,低声对身后的济尔哈朗说了一句。

  “而且一旦豫亲王率军入京,再打赢了这一仗,你我受排挤事小。”

  “只怕皇上也会被他兄弟联手给逼迫下去啊。”

  老谋深算的代善,深知济尔哈朗是保皇派。

  被夺了权济尔哈朗或许会忍让。

  但他绝不会眼睁睁看着皇帝被赶下台。

  果然,听到代善这番话。

  济尔哈朗明知代善挖了坑,但他还是出列向上位的皇太后和皇帝说道。

  “启奏太后,皇上,摄政王这般安排,虽然十分周密。”

  “但皇上乃一国之君,岂能困守孤城呢?”

  “臣认为,既然明军尚未围城,可皇上和太后可移驾巡幸盛京。”

  “毕竟盛京才是我大清龙兴之地。”

  “燕京有摄政王坐镇,胜利固然可喜,败了也不至于影响我大清国祚。”

  济尔哈朗这话一出,不等其他人开腔。

  代善便第一个站了出来:“太后,皇上,郑亲王所言有理。”

  “燕京守卫无论成败,皇上都不该留守孤城。”

  “请太后,皇上巡幸盛京。”

  代善作为满清三朝老臣,当朝资格最老的亲王。

  他这一开口,满城王公大臣,纷纷开口附和。

  “臣等附议!”

  像原大明朝臣冯铨,党崇雅这些汉奸大学士。

  可都是经历过李自成入京,满清入关之人。

  如果再经历一次,那就是第三次坐看京师陷落了。

  在这些投降的大明朝臣来看,燕京虽然看似坚固,牢不可破。

  可事实上却像是纸糊似得。

  李自成来了,不费吹灰之力就破了城。

  满清来了,又不攻自破的占领了燕京。

  现在南明卷土重来,直到兵临城下,城中才知道消息。

  就这样的情况,要说京城守得住的话。

  冯铨和党崇雅这些汉臣汉奸们,显然是不大信。

  故而当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说出移驾盛京提议一出。

  这帮人无不是望风附和。

  因为他们很清楚,这一次要是京城再打破。

  等待他们的一定是抄家灭族。

  相比起抄家灭族,他们的第一选择,自然是先逃离京城再说。

  “混账,尔等怂恿太后,皇上出京,这是畏战逃跑。”

  勃然大怒的多尔衮,厉声大喝之余,躬身向孝庄太后行礼道。

  “太后,天子出京,军心民心动荡,万万不可取。”

  “还请太后,皇上明鉴。”

  多尔衮虽然在朝堂之上,权势滔天,身为摄政王的他,确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他毕竟不是皇上,没有一言九鼎的威慑。

  面对代善和济尔哈朗这样的辅政亲王。

  他同样没有绝对性的压倒力。

  坐在皇位后面,垂帘听政的孝庄皇太后,全名应该叫做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也就是影视剧之中著名的大玉儿。

  而孝庄太后这个名号,这个时候显然是不存在的。

  因为孝庄属于追谥,属于追封死者的封号。

  孝庄生前的尊号有两个,一个是顺治时期的昭圣皇太后。

  以及康熙年间的太皇太后。

  头戴凤冠,身穿凤袍的皇太后,脖子上挂着一串晶莹剔透的东珠。

  作为蒙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

  布木布泰嫁给皇台极,就是一桩彻彻底底的政治联姻。

  因为布木布泰家族的女子,至少有数十名蒙古格格嫁入满清皇室。

  就拿她的丈夫皇台极来说。

  皇台极的皇后哲哲,就是布木布泰的亲姑姑。

  但因为哲哲没有生下儿子。

  当年只有十几岁的布木布泰,作为联姻嫁给了皇台极。

  这还没完,皇台极在娶了布木布泰之后。

  又迎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

  传说之中的蒙古第一美女。

  而且多尔衮的嫡福晋,影视剧中的小玉儿,也是这个蒙古部族之女。

  这样一来,满清皇帝,亲王等于与布木布泰家族,彻底绑在了一起。

  皇台极更是娶了布木布泰两姐妹,以及她的亲姑姑。

  甚至顺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孟古青,也是布木布泰哥哥的女儿。

  缕缕关系的话,顺治和孟古青,那可是血缘亲近的表兄妹。

  一个是姑姑的儿子,一个是舅舅的女儿。

  这种复杂的血缘政治联姻。

  在后世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

  可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包括世界历史,这种血液联姻关系,几乎遍及了整个历史史册。

  鉴于孝庄太后身上名字标签太多。

  为了便于叙述,后文一律以大玉儿为名。

  大玉儿时年多大呢?

  年仅三十三岁,长得珠圆玉润的大玉儿,年轻的时候身材高挑,眉眼弯弯,一双大眼睛,格外的漂亮。

  但入宫做了宾妃之后,这些年来养尊处优下来。

  无论是面容还是身材,明显丰腴了不少。

  可即便如此,她依旧算得是上是少见的美人。

  尤其是现今皇太后的身份地位,让她更显得雍容华贵。

  论政治手段,以及看人眼光,大玉儿也绝对是一等一的存在。

  这几年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

  她一边与摄政王多尔衮眉来眼去。

  一边又对礼亲王代善,厚加赏赐,牢牢的把代善执掌的两红旗,控制在自己手中。

  同时,又对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子弟大肆封赏拉拢。

  另一边又重用汉臣,维持朝廷平衡。

  甚至,还让儿子顺治加封多尔衮为摄政王父。

  并多次亲自登临摄政王王府。

  这事引发的非议,就是太后下嫁,与摄政王有私情。

  但事实上嘛。

  这一切不过是大玉儿把多尔衮卷入漩涡的一种手段。

  现实之中,二人属于叔嫂身份。

  二人年龄也相仿,但作为皇台极的贵妃,当朝天子的母后。

  大玉儿即便要选面首,也绝不会选多尔衮。

  原因很简单,多尔衮现实的身体,属于体弱多病,连自家媳妇都满足不了的尴尬情景。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多尔衮仅有一个女儿。

  而且还是早年身体好的时候生下的。

  后来身体垮了之后,就再也没有生下孩子。

  这样背景下的多尔衮,又怎么可能有精力与大玉儿发生奸情呢?

  也正是这个历史背景。

  演变出另一种说法。

  那就是多尔衮因为没有儿子,虽然他有权势谋夺皇位,却因为没有儿子,而选择了放弃谋夺皇位。

  那么现实真是如此吗?

  显然不是。

  多尔衮没有儿子不假,但他同父同母的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都有儿子。

  而且到多尔衮病逝前,他弟弟多铎才病逝。

  但他哥哥阿济格却依旧还活着。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多尔衮要是真能够夺取皇位。

  他完全可以夺了皇位,在死前传给自家兄弟,或者亲侄儿。

  这种皇位继承法,在辽金元三朝的游牧民族之中,可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可现实就像眼前的情况。

  多尔衮在朝堂根本无法做到一言堂。

  礼亲王代善一直执掌着两红旗,父子,祖孙几代人,都是满清铁帽子王,牢牢控制两红旗。

  郑亲王父子几代人,虽然没有向代善一样,牢牢掌握着两旗。

  却也一直把持着两蓝旗中的一旗人马。

  而多尔衮兄弟三个,则掌握着两白旗。

  根据满洲八旗议政制度,想要继承皇位,必须掌握五旗人马,才能坐稳皇位。

  显然,多尔衮兄弟三人,自始至终都没能掌握满洲八旗中的五旗。

  这也是多尔衮到死也没敢,或者说没能谋夺皇位的原因。

  眼下的朝堂之上,代善和济尔哈朗一旦联手。

  加上皇帝手中的两黄旗,那就等于手握五旗席位。

  多尔衮就算是摄政王,也无法挑战皇权。

  小皇帝顺治,如今才九岁,虽然做了几年皇位,但朝堂之事,都是几位亲王和太后大玉儿在把持。

  让他明鉴,做出决定,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对于多尔衮,这个所谓假父,他本能心生厌恶。

  哪怕多尔衮说的话有道理,他也不愿意听。

  皇太后大玉儿看了眼附议不断的声音。

  心中权衡了一下轻重缓急,毅然说道。

  “燕京有摄政王王父在,哀家很放心。”

  “但皇上毕竟年少,留在燕京于事无补。”

  “不如返回盛京,这样摄政王王父,也可以放手一搏。”

  “正如二位亲王所言,天子巡幸盛京,哪怕燕京有失,我大清依旧确保关外江山。”

  “倘若天子留守京城,真要有个闪失,哀家与诸位,又有何面目,却面见先帝和列祖列宗呢?”

  皇太后大玉儿这番话一出,无疑表明了立场。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更是齐声附和道。

  “太后英明,臣等誓死护卫皇上巡幸盛京,以确保我大清江山万年。”

  而这个时候大殿上那些汉臣汉奸们,也是异口同声的附和道。

  “太后英明,皇上圣明,我大清江山万年!”

  看着这帮人一唱一和的嘴脸。

  多尔衮气的脸色铁青,双目冒火的他,咬牙切齿的吼道。

  “太后,皇上离京,军心、民心必乱,大势去矣!”

  “摄政王此言是不是过于矛盾了?”

  “刚才王兄明明听到你说,京城固若金汤,何至于皇上离京,就大势去矣?”

  代善这个笑面虎,当场予以了言语上的反击。

  “礼亲王,你这是诡辩,皇上离京,与坐镇京城,情况能一样吗?”

  多尔衮皱眉看着代善,据理力争道。

  对于这个王兄,他是真的憎恨不已。

  可奈何这厮就是个笑面虎,当年先帝皇台极在位时,都对他忌惮三分。

  “摄政王,太后和皇上巡幸盛京,我承认确实会对京城军民造成一些影响。”

  “但反过来说,太后和皇上离京,不也可以让守城军民没了后顾之忧吗?”

  “凡事总有利弊,天子乃是万金之躯,岂能立于危墙之下?”

  论起口才辩论,代善绝对是满清诸王之中的第一人。

  要知道当年老奴努尔哈赤病重期间。

  代善跟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私通之事被告发。

  气的老奴努尔哈赤就要宰了代善这个不孝子。

  生死存亡之际,代善当场诅咒发誓,陈述自己是被冤枉的。

  并且主动承诺,放弃后金汗位继承权,永不争夺可汗之位,也就是皇位继承一事。

  从而赢得了努尔哈赤的原谅。

  由此可见代善的政治手腕,以及能屈能伸的性格。

  总管满清开国三朝,亲王贝勒无数。

  能够保住爵位,还能够活到寿终正寝者,唯有代善一人。

  就可以说明此人智商之高。

  甚至有野史记载,代善与大妃阿巴亥的绯闻,根本就是代善故意传出来的。

  因为在努尔哈赤病重期间,代善位高权重,又是顺位继承的第一人。

  从而受到各方的猜忌,随时都有杀身之祸。

  预感到危险的代善就巧使妙计,制造谣言,自污放弃了可汗继承权。

  从而得以保全性命和荣华富贵。

  值得一提的是,大清这个国号,是皇台极继位之后,才改国号称皇帝。

  皇台极继位之前,满清一直叫后金,或者大金。

  按照游牧民族习俗,自称大汗,而不是皇帝。

  代善能言善辩,在他的一番说辞下。

  朝堂之上的一些王公贵族,原本是站在多尔衮一方的,也转头支持了太后和皇帝巡幸盛京的建议。

  对于这些王公贵族来说,他们入关也才短短几年时间。

  大半辈子都在辽东的盛京和建州生活。

  如今再返回盛京,自然没有什么不妥。

  反之,留在燕京城内,万一城破了,岂不是小命不保?

  “臣等附议,请太后,皇上巡幸盛京。”

  弘文院大学士希福,虽然认同多尔衮的说辞。

  但考虑到皇帝和太后留在京城,虽说能够稳定军心士气。

  可要是一旦城破,大清就要亡国灭种。

  毕竟现在满清的皇室子弟,可都在京城,这样的代价显然太大。

  所以最终他也坚定的站在了代善一方。

  “摄政王,既然众臣意见已定,此事就这么办。”

  皇太后大玉儿最终拍板道。

  “由摄政王留守燕京,郑亲王,礼亲王,三院大学士,六部朝官,与哀家和皇帝,即刻收拾行装,巡幸盛京。”

  皇太后大玉儿一锤定音,彻底击碎了多尔衮那颗心脏。

  “臣等遵旨!”

  看着满朝文武百官,那一张张脸庞,多尔衮的脸上,尽失落寞和沧桑。

  这几年来,他呕心沥血,维持着朝政的运转。

  期望着建立一个属于女真人的强大王朝。

  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忍气吞声。

  努力的平衡着各方的争夺,小心翼翼的伺候着皇太后。

  以至于私底下非议不断。

  说他跟皇太后有奸情。

  甚至她的发妻嫡福晋博尔济吉特巴特玛,对此也是深信不疑。

  巴特玛也就是影视剧之中的小玉儿。

  事实上她真名叫巴特玛,是大玉儿孝庄堂兄弟的女儿,论辈分是大玉儿的侄女,而不是妹妹。

  “太后,皇上,臣还需要布置城防,离京之事,就由礼亲王和郑亲王负责吧。”

  一脸落寞的多尔衮,走到大殿中间,一弹衣袖,郑重的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响头。

  之所以如此郑重其事,是在这一刻,多尔衮预感到,今日一别,必将是永别。

  “摄政王,燕京之事,让您费心了,还请保重身体。”

  看到多尔衮如此举动,皇太后大玉儿眼神之中,露出一抹复杂的情绪。

  二人虽说没有奸情,但实际私交还不错。

  如今走到这一步,大玉儿也不由生出一丝恻隐之心。

  “多谢太后关心,臣告退!”

  叹了口气的多尔衮,毅然决然的走出了乾清宫大殿。

继续阅读:第575章 建奴皇帝离京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