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一脸平静挺身而立,一弹衣袖,向皇太后孝庄,皇帝顺治行了一礼。
“燕京有外七门,内九门,城防坚固,钱粮充足。”
“八旗精锐士卒五万将士,皆是百战之师。”
“更有五十万百姓,居于京城之内。”
“京中王公大臣府上的包衣奴才,侍卫家丁,集中起来少说有一万人。”
“这些都是守城的力量,稍加编练,拉上城头,皆可用作守城之用。”
多尔衮这话一出,立即得到大殿上的一众王公大臣点头附和。
但这个时候多尔衮的话没有停下来。
所以也没有人插嘴打断。
“除了城中的兵力外,我们在京师外围,还有几支有生力量。”
“远的不说,保定府的豫亲王多铎,手握八万将士。”
“随时可以回援京师。”
“其次,山西的尼堪贝勒,手中也有五万精锐,同样可以抽调回援。”
“还有,十天前本王已经下令,安西大将军,智顺王尚可喜所部三万将士,从平凉返回京师。”
“这三支兵马,加起来就有十六万兵马。”
“另外,盛京总管苏纳额驸处,加上辽东李朝王国。”
“朝廷下旨征召的话,可得五万兵马。”
“如此一来,我朝可用之兵,不下三十万。”
多尔衮这话的水份,明眼人听得出来。
但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指出他的夸大其词。
因为眼下战事紧张,为了鼓舞军心士气,振奋民心。
虚张声势的宣传口号,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接下来,本王再来分析敌情。”
“根据情报显示,出现在城外的明军,不过十余万人马。”
“他们之所以突然出现在城外,不是他们有多强大。”
“而是他们走的水路,从海上突然攻入天津卫。”
“趁我军不备,才来到了京城脚下。”
“十余万人马,别说攻下京城,就是围城都不可能。”
“现在他们只能屯驻在东南两门外,虚张声势攻城罢了。”
“别说攻进内城,就是外城他们都休想撼动半分。”
多尔衮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一番说辞,慷锵有力,不由让人感到信服。
“另外本王已经任命鳌拜护军统领,负责外门守卫职责。”
“索尼担任内大臣,负责协助外门防务。”
“班布尔善出任东门统领,率军一万,镇守东门。”
“苏克萨哈出任南门统领,率军一万,镇守南门。”
“罗硕担任西门统领,统军五千,镇守西门。”
“浑塔出任北门统领,统军五千,镇守北门。”
“鳌拜率军一万,负责接应各门战斗。”
“本王亲自坐镇正阳门,负责外城战事。”
“节制全城兵马大权,如有违令者,杀无赦!”
多尔衮接下来这番话一出,大殿上的王公大臣,纷纷交头接耳的小声议论了起来。
“郑亲王,多尔衮这么一安排,你我二人岂不是被架空了?”
礼亲王代善眉头微皱,低声对身后的济尔哈朗说了一句。
“而且一旦豫亲王率军入京,再打赢了这一仗,你我受排挤事小。”
“只怕皇上也会被他兄弟联手给逼迫下去啊。”
老谋深算的代善,深知济尔哈朗是保皇派。
被夺了权济尔哈朗或许会忍让。
但他绝不会眼睁睁看着皇帝被赶下台。
果然,听到代善这番话。
济尔哈朗明知代善挖了坑,但他还是出列向上位的皇太后和皇帝说道。
“启奏太后,皇上,摄政王这般安排,虽然十分周密。”
“但皇上乃一国之君,岂能困守孤城呢?”
“臣认为,既然明军尚未围城,可皇上和太后可移驾巡幸盛京。”
“毕竟盛京才是我大清龙兴之地。”
“燕京有摄政王坐镇,胜利固然可喜,败了也不至于影响我大清国祚。”
济尔哈朗这话一出,不等其他人开腔。
代善便第一个站了出来:“太后,皇上,郑亲王所言有理。”
“燕京守卫无论成败,皇上都不该留守孤城。”
“请太后,皇上巡幸盛京。”
代善作为满清三朝老臣,当朝资格最老的亲王。
他这一开口,满城王公大臣,纷纷开口附和。
“臣等附议!”
像原大明朝臣冯铨,党崇雅这些汉奸大学士。
可都是经历过李自成入京,满清入关之人。
如果再经历一次,那就是第三次坐看京师陷落了。
在这些投降的大明朝臣来看,燕京虽然看似坚固,牢不可破。
可事实上却像是纸糊似得。
李自成来了,不费吹灰之力就破了城。
满清来了,又不攻自破的占领了燕京。
现在南明卷土重来,直到兵临城下,城中才知道消息。
就这样的情况,要说京城守得住的话。
冯铨和党崇雅这些汉臣汉奸们,显然是不大信。
故而当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说出移驾盛京提议一出。
这帮人无不是望风附和。
因为他们很清楚,这一次要是京城再打破。
等待他们的一定是抄家灭族。
相比起抄家灭族,他们的第一选择,自然是先逃离京城再说。
“混账,尔等怂恿太后,皇上出京,这是畏战逃跑。”
勃然大怒的多尔衮,厉声大喝之余,躬身向孝庄太后行礼道。
“太后,天子出京,军心民心动荡,万万不可取。”
“还请太后,皇上明鉴。”
多尔衮虽然在朝堂之上,权势滔天,身为摄政王的他,确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他毕竟不是皇上,没有一言九鼎的威慑。
面对代善和济尔哈朗这样的辅政亲王。
他同样没有绝对性的压倒力。
坐在皇位后面,垂帘听政的孝庄皇太后,全名应该叫做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也就是影视剧之中著名的大玉儿。
而孝庄太后这个名号,这个时候显然是不存在的。
因为孝庄属于追谥,属于追封死者的封号。
孝庄生前的尊号有两个,一个是顺治时期的昭圣皇太后。
以及康熙年间的太皇太后。
头戴凤冠,身穿凤袍的皇太后,脖子上挂着一串晶莹剔透的东珠。
作为蒙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
布木布泰嫁给皇台极,就是一桩彻彻底底的政治联姻。
因为布木布泰家族的女子,至少有数十名蒙古格格嫁入满清皇室。
就拿她的丈夫皇台极来说。
皇台极的皇后哲哲,就是布木布泰的亲姑姑。
但因为哲哲没有生下儿子。
当年只有十几岁的布木布泰,作为联姻嫁给了皇台极。
这还没完,皇台极在娶了布木布泰之后。
又迎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
传说之中的蒙古第一美女。
而且多尔衮的嫡福晋,影视剧中的小玉儿,也是这个蒙古部族之女。
这样一来,满清皇帝,亲王等于与布木布泰家族,彻底绑在了一起。
皇台极更是娶了布木布泰两姐妹,以及她的亲姑姑。
甚至顺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孟古青,也是布木布泰哥哥的女儿。
缕缕关系的话,顺治和孟古青,那可是血缘亲近的表兄妹。
一个是姑姑的儿子,一个是舅舅的女儿。
这种复杂的血缘政治联姻。
在后世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
可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包括世界历史,这种血液联姻关系,几乎遍及了整个历史史册。
鉴于孝庄太后身上名字标签太多。
为了便于叙述,后文一律以大玉儿为名。
大玉儿时年多大呢?
年仅三十三岁,长得珠圆玉润的大玉儿,年轻的时候身材高挑,眉眼弯弯,一双大眼睛,格外的漂亮。
但入宫做了宾妃之后,这些年来养尊处优下来。
无论是面容还是身材,明显丰腴了不少。
可即便如此,她依旧算得是上是少见的美人。
尤其是现今皇太后的身份地位,让她更显得雍容华贵。
论政治手段,以及看人眼光,大玉儿也绝对是一等一的存在。
这几年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
她一边与摄政王多尔衮眉来眼去。
一边又对礼亲王代善,厚加赏赐,牢牢的把代善执掌的两红旗,控制在自己手中。
同时,又对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子弟大肆封赏拉拢。
另一边又重用汉臣,维持朝廷平衡。
甚至,还让儿子顺治加封多尔衮为摄政王父。
并多次亲自登临摄政王王府。
这事引发的非议,就是太后下嫁,与摄政王有私情。
但事实上嘛。
这一切不过是大玉儿把多尔衮卷入漩涡的一种手段。
现实之中,二人属于叔嫂身份。
二人年龄也相仿,但作为皇台极的贵妃,当朝天子的母后。
大玉儿即便要选面首,也绝不会选多尔衮。
原因很简单,多尔衮现实的身体,属于体弱多病,连自家媳妇都满足不了的尴尬情景。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多尔衮仅有一个女儿。
而且还是早年身体好的时候生下的。
后来身体垮了之后,就再也没有生下孩子。
这样背景下的多尔衮,又怎么可能有精力与大玉儿发生奸情呢?
也正是这个历史背景。
演变出另一种说法。
那就是多尔衮因为没有儿子,虽然他有权势谋夺皇位,却因为没有儿子,而选择了放弃谋夺皇位。
那么现实真是如此吗?
显然不是。
多尔衮没有儿子不假,但他同父同母的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都有儿子。
而且到多尔衮病逝前,他弟弟多铎才病逝。
但他哥哥阿济格却依旧还活着。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多尔衮要是真能够夺取皇位。
他完全可以夺了皇位,在死前传给自家兄弟,或者亲侄儿。
这种皇位继承法,在辽金元三朝的游牧民族之中,可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可现实就像眼前的情况。
多尔衮在朝堂根本无法做到一言堂。
礼亲王代善一直执掌着两红旗,父子,祖孙几代人,都是满清铁帽子王,牢牢控制两红旗。
郑亲王父子几代人,虽然没有向代善一样,牢牢掌握着两旗。
却也一直把持着两蓝旗中的一旗人马。
而多尔衮兄弟三个,则掌握着两白旗。
根据满洲八旗议政制度,想要继承皇位,必须掌握五旗人马,才能坐稳皇位。
显然,多尔衮兄弟三人,自始至终都没能掌握满洲八旗中的五旗。
这也是多尔衮到死也没敢,或者说没能谋夺皇位的原因。
眼下的朝堂之上,代善和济尔哈朗一旦联手。
加上皇帝手中的两黄旗,那就等于手握五旗席位。
多尔衮就算是摄政王,也无法挑战皇权。
小皇帝顺治,如今才九岁,虽然做了几年皇位,但朝堂之事,都是几位亲王和太后大玉儿在把持。
让他明鉴,做出决定,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对于多尔衮,这个所谓假父,他本能心生厌恶。
哪怕多尔衮说的话有道理,他也不愿意听。
皇太后大玉儿看了眼附议不断的声音。
心中权衡了一下轻重缓急,毅然说道。
“燕京有摄政王王父在,哀家很放心。”
“但皇上毕竟年少,留在燕京于事无补。”
“不如返回盛京,这样摄政王王父,也可以放手一搏。”
“正如二位亲王所言,天子巡幸盛京,哪怕燕京有失,我大清依旧确保关外江山。”
“倘若天子留守京城,真要有个闪失,哀家与诸位,又有何面目,却面见先帝和列祖列宗呢?”
皇太后大玉儿这番话一出,无疑表明了立场。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更是齐声附和道。
“太后英明,臣等誓死护卫皇上巡幸盛京,以确保我大清江山万年。”
而这个时候大殿上那些汉臣汉奸们,也是异口同声的附和道。
“太后英明,皇上圣明,我大清江山万年!”
看着这帮人一唱一和的嘴脸。
多尔衮气的脸色铁青,双目冒火的他,咬牙切齿的吼道。
“太后,皇上离京,军心、民心必乱,大势去矣!”
“摄政王此言是不是过于矛盾了?”
“刚才王兄明明听到你说,京城固若金汤,何至于皇上离京,就大势去矣?”
代善这个笑面虎,当场予以了言语上的反击。
“礼亲王,你这是诡辩,皇上离京,与坐镇京城,情况能一样吗?”
多尔衮皱眉看着代善,据理力争道。
对于这个王兄,他是真的憎恨不已。
可奈何这厮就是个笑面虎,当年先帝皇台极在位时,都对他忌惮三分。
“摄政王,太后和皇上巡幸盛京,我承认确实会对京城军民造成一些影响。”
“但反过来说,太后和皇上离京,不也可以让守城军民没了后顾之忧吗?”
“凡事总有利弊,天子乃是万金之躯,岂能立于危墙之下?”
论起口才辩论,代善绝对是满清诸王之中的第一人。
要知道当年老奴努尔哈赤病重期间。
代善跟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私通之事被告发。
气的老奴努尔哈赤就要宰了代善这个不孝子。
生死存亡之际,代善当场诅咒发誓,陈述自己是被冤枉的。
并且主动承诺,放弃后金汗位继承权,永不争夺可汗之位,也就是皇位继承一事。
从而赢得了努尔哈赤的原谅。
由此可见代善的政治手腕,以及能屈能伸的性格。
总管满清开国三朝,亲王贝勒无数。
能够保住爵位,还能够活到寿终正寝者,唯有代善一人。
就可以说明此人智商之高。
甚至有野史记载,代善与大妃阿巴亥的绯闻,根本就是代善故意传出来的。
因为在努尔哈赤病重期间,代善位高权重,又是顺位继承的第一人。
从而受到各方的猜忌,随时都有杀身之祸。
预感到危险的代善就巧使妙计,制造谣言,自污放弃了可汗继承权。
从而得以保全性命和荣华富贵。
值得一提的是,大清这个国号,是皇台极继位之后,才改国号称皇帝。
皇台极继位之前,满清一直叫后金,或者大金。
按照游牧民族习俗,自称大汗,而不是皇帝。
代善能言善辩,在他的一番说辞下。
朝堂之上的一些王公贵族,原本是站在多尔衮一方的,也转头支持了太后和皇帝巡幸盛京的建议。
对于这些王公贵族来说,他们入关也才短短几年时间。
大半辈子都在辽东的盛京和建州生活。
如今再返回盛京,自然没有什么不妥。
反之,留在燕京城内,万一城破了,岂不是小命不保?
“臣等附议,请太后,皇上巡幸盛京。”
弘文院大学士希福,虽然认同多尔衮的说辞。
但考虑到皇帝和太后留在京城,虽说能够稳定军心士气。
可要是一旦城破,大清就要亡国灭种。
毕竟现在满清的皇室子弟,可都在京城,这样的代价显然太大。
所以最终他也坚定的站在了代善一方。
“摄政王,既然众臣意见已定,此事就这么办。”
皇太后大玉儿最终拍板道。
“由摄政王留守燕京,郑亲王,礼亲王,三院大学士,六部朝官,与哀家和皇帝,即刻收拾行装,巡幸盛京。”
皇太后大玉儿一锤定音,彻底击碎了多尔衮那颗心脏。
“臣等遵旨!”
看着满朝文武百官,那一张张脸庞,多尔衮的脸上,尽失落寞和沧桑。
这几年来,他呕心沥血,维持着朝政的运转。
期望着建立一个属于女真人的强大王朝。
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忍气吞声。
努力的平衡着各方的争夺,小心翼翼的伺候着皇太后。
以至于私底下非议不断。
说他跟皇太后有奸情。
甚至她的发妻嫡福晋博尔济吉特巴特玛,对此也是深信不疑。
巴特玛也就是影视剧之中的小玉儿。
事实上她真名叫巴特玛,是大玉儿孝庄堂兄弟的女儿,论辈分是大玉儿的侄女,而不是妹妹。
“太后,皇上,臣还需要布置城防,离京之事,就由礼亲王和郑亲王负责吧。”
一脸落寞的多尔衮,走到大殿中间,一弹衣袖,郑重的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响头。
之所以如此郑重其事,是在这一刻,多尔衮预感到,今日一别,必将是永别。
“摄政王,燕京之事,让您费心了,还请保重身体。”
看到多尔衮如此举动,皇太后大玉儿眼神之中,露出一抹复杂的情绪。
二人虽说没有奸情,但实际私交还不错。
如今走到这一步,大玉儿也不由生出一丝恻隐之心。
“多谢太后关心,臣告退!”
叹了口气的多尔衮,毅然决然的走出了乾清宫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