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建奴皇帝离京
明末逐鹿2025-07-29 11:365,275

  多尔衮的离开,并没有阻止满清皇室离京的决心。

  经过一番商议,皇太后大玉儿颁下懿旨。

  由礼亲王、郑亲王领头,率领正红旗,镶蓝旗两旗一万五千八旗精锐。

  护卫太后和皇帝,以及满城王公大臣,包括家属队伍。

  与次日午后,从北门的安定门出城。

  出城之后,护驾队伍快速翻越长城,走承德方向,进入蒙古喀喇沁部落。

  然后沿大凌河北岸行进,抵达朝阳之后,转入锦州。

  再继续向北前行,直至返回盛京。

  也就是后世的沈阳。

  京城之中,本就只有五万八旗人马。

  皇帝离京,要带走一万五千八旗精锐。

  这对于多尔衮的布防,无疑造成不小的困扰。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燕京外城,东西周长可是达到几十里。

  南北虽然稍短一些,可也有二十多里。

  如此长度的城池,即便是十万大军守城,都有些捉襟见肘。

  更别说只有五万人马。

  如今还要抽调一万五千人马离京。

  当消息传开之时,鳌拜、索尼等一众将领,纷纷来到正阳门内的多尔衮王府。

  虽然鳌拜和索尼如今年龄,都比多尔衮大一些。

  但这个时候的鳌拜和索尼职务并不高,只能算是中层官吏。

  像乾清宫议政这样的大事,他们肯定没资格参与。

  毕竟这个时候,才顺治四年。

  他们二人,包括遏必隆,苏克萨哈二人。

  真正发迹都是在多尔衮死后,也就是顺治十年之后的事情。

  而那个时候,天下也基本统一。

  等到顺治病逝前,这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四人,也都年近五十岁。

  索尼更是已经六十多岁。

  也就是在顺治帝后期,这四人因为获得顺治帝的赏识。

  逐渐升为当朝最有权势的大臣。

  从而有了历史上康熙初年,四大辅政大臣身份地位。

  “摄政王殿下,皇上巡幸盛京,这事一旦传开,军心士气必然受挫,民心人心必然尽失。”

  “这燕京城还怎么守得住啊?”

  心急如焚的索尼,见到多尔衮之时,跪倒在地上,坚定的陈述着自己的意见。

  一向冷静的索尼,现在是真的急了。

  才会毫不犹豫的说出这番话。

  反倒是鳌拜,偷偷看了眼瘫坐在上首的多尔衮,默默的跪在地上一言不发。

  善于察言观色的鳌拜,已然看出多尔衮情绪不对。

  想来多尔衮肯定也反对过皇帝离京。

  但现在的情况,明显皇帝和太后心意决绝。

  这才让多尔衮这般失落。

  前年襄阳一战,豪格战死之后。

  鳌拜和索尼就回到京师,差点被下狱问罪。

  这两年来一直都在坐冷板凳,被免职留在京城待罪。

  这一次二人重新被多尔衮启用。

  一来是京城能用的战将不多。

  二来鳌拜和索尼,确实是难得的文武兼备的将才。

  “起来吧。”多尔衮看了眼跪在地上的二人,有些意兴阑珊的摆了摆手。

  时年只有三十五岁的多尔衮,这个年龄算得上正当年。

  但历史上的多尔衮,却在三十九岁那年,就早早的病逝了。

  身居高位,却英年早逝。

  这在古代历史之中,这样的英雄人物,却是不胜枚举。

  对于大明来说,多尔衮无疑头号反贼。

  但对于满清来说,无疑是个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

  毕竟顺治登基之时才五岁,到多尔衮死前,顺治也才十岁出头年纪。

  而这个时候满清基本完成了天下统一大业。

  这里面最大的功绩,显然是非多尔衮莫属。

  如果,多尔衮能够多活二十年,并生下儿子。

  或许满清的历史,将会改写也不是不可能。

  很显然,多尔衮没有重来的机会。

  十三岁他就跟着老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在辽东征战。

  历经无数次大战,身处多处创伤。

  这些年来,他之所以没有领兵出征。

  一来固然有朝务繁重,二来也是他身体一直不好。

  不断复发的旧伤,不断的折磨着他。

  此时的他,身体消瘦,眼窝深陷,给人一种病态之感。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根本原因。

  在缺乏医疗条件的年代,伤势无法得到有效救治。

  每天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政务。

  他要是能够命长,那才是怪事。

  待鳌拜和索尼起身之后,多尔衮这才稍稍坐直了身体。

  “皇帝巡幸盛京,这是太后和王公大臣的决策,谁也无法更改。”

  “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整合全城力量,守住燕京。”

  “这是我大清的基业,本王虽然贵为亲王,有些事情也不能为所欲为。”

  “能做的事情,就是尽忠职守。”

  “本王希望你们也要做到这点,誓死与燕京共存亡。”

  多尔衮目光锐利,消瘦的脸庞上,看不出多余表情。

  “喳!”

  话说到这份上,索尼和鳌拜都知道,多说无益。

  只能再次行礼告退。

  燕京东门外的东各庄,距离燕京东城的东便门仅有十五里。

  韩烈的行营就设立在这座庄子内。

  侍卫军中军营,后军营,万骑军总兵力四万余人。

  则在十里外的东门外,扎下了营寨。

  东各庄内只有王辅臣,率领的五千骑兵营护卫。

  同时韩烈帐下的参军府,多达三百余人的文官队伍。

  以及王德,孙平二人各自率领的百人侍卫。

  虽然抵达燕京已经两天。

  但韩烈却一直没有下达攻击命令。

  而是下令城外的陈德,刘登瀛,余世忠一种将领,建立营垒,挖掘壕沟工事,先扎下营寨。

  同样东门外的姚启圣,率领的海军五万将士,以及万骑军右营王遵坦率部六千骑兵。

  背靠通惠河,距离永定门外五里左右,建造营垒。

  “昨晚霸州方面,有情报送来吗?”

  东各庄一座带院子的民宅内。

  韩烈睡觉办公场地。

  眼下对于韩烈来说,攻打燕京的关键,根本不在燕京城。

  而是在霸州。

  为此,这两天来,负责情报收集的刘楗,已经被韩烈询问了三次。

  可奈何霸州方向,却一直没有消息传来。

  不过,这一次询问的则是刘楗。

  询问的对象是值守的孙平。

  “目前还没有情报送达。”

  这一大清早的,刘楗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询问情报的事情。

  “记住了,如果有霸州方面的情报,立刻送上来,不得耽误。”

  吩咐了一句的刘楗,只得返回韩烈的房间汇报。

  临近中午的时候,霸州方面虽然没有消息传来。

  但京城的细作,却送来了一份密报。

  “建奴太后和皇帝要逃跑,现在京城之内,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当接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密探,从京城内送出的密报,韩烈倒是有些惊喜。

  听到这个消息,堂下的孙思克,刘楗,黄锡衮几人,无不是起身站了起来。

  “在这个关键时刻,建奴皇帝要跑了,这对于我们拿下燕京来说,无疑增加了三成胜算啊。”

  黄锡衮一脸振奋的笑道。

  刘楗也是抚掌笑道。

  “看来建奴这是大势去矣。”

  “皇帝离京北逃,燕京军民势必大乱,这真是天赐良机啊。”

  而这会沉吟了一会的孙思克,则开口问道。

  “首辅大人,建奴皇帝太后出逃,唯一的出路,定然是北门。”

  “是不是派万骑军,前往北门拦截阻击一下?”

  “孙将军这个想法不错,若是成功,擒获建奴皇帝太后,那对于我军拿下燕京,将会形成更大的助力。”

  黄锡衮现在是参军长史,主管后勤统筹事务。

  与参军主薄刘楗,二人分工明确。

  刘楗负责军务,也就是军功登记,参谋军务等事情。

  孙思克作为侍卫军提督军务总兵官,则是韩烈亲兵头目。

  “卑职认为不妥。”

  刘楗则直接提出了否定意见。

  “建奴皇帝太后离京,必然护卫严密,不会轻易让我们阻击成功。”

  “其次,燕京四门间隔数十里,我军现在分兵驻扎在东门和南门外,兵力分散。”

  “万骑军一旦调往北门,若被建奴守军发现。”

  “对我们东门营垒发起反击,反而会得不偿失。”

  “而且,建奴皇帝离京,本就是好事。”

  “若因为我们的阻击,把他们吓回了城内,岂不是得不偿失?”

  刘楗这么一分析,孙思克也不由醒悟道。

  “主薄分析有理,是我思虑不周。”

  黄锡衮也讪讪笑道:“主薄考虑周全,在下不及也。”

  对于刘楗的成长,韩烈自然是看在眼里。

  出身官宦世家的刘楗,与韩烈年龄相当。

  但他却有举人功名,属于文官出身。

  他父亲刘汉儒,在设立江南行省之后,卸任了安庆巡抚,调任户部担任了侍郎一职。

  “公愚说的有道理,你们的想法也没有错。”

  韩烈看了眼三人说道。

  “其实这就是我所想看到的事情。”

  “这次咱们兵临城下,我认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才是取胜的关键。”

  “真要强攻的话,燕京外城七门,内城九门,真要一路强攻的话。”

  “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的胜利,不是我所希望的。”

  “建奴皇帝太后离京,我们应该欢送。”

  “他们这一走,无非是返回沈阳中卫,也就是建奴所谓的盛京。”

  “眼下对于我朝来说,收复燕京城,远比拿下建奴小皇帝,更具有政治利益。”

  “接下来咱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屯驻燕京城郊。”

  “给燕京守军制造压力,同时震慑山西、保定府、乃至关中的清军。”

  “只要我们屯驻在燕京城下一天。”

  “外围的建奴将领,官员就会每天牵肠挂肚,担心燕京的安危。”

  “等到我们拿下山西,保定府,围歼了多铎、尼堪这部建奴人马。”

  “三军汇聚到燕京城下,那距离燕京陷落,也就不远了。”

  韩烈这一番话,才是他真正的战略核心。

  也是他率领十二万大军,兵临燕京城下的原因。

  以燕京为诱饵,调动山西,保定府的清军。

  然后在外围逐个消灭,围歼他们,最终达到收复山西,河北目的。

  包括眼前的大明京师燕京城。

  吃过午饭后,睡了一会的韩烈,刚醒来就见王德送来了一份密报。

  这封密报还是燕京城内的细作送出来的。

  因为韩烈率军在东门和南门外驻扎,燕京西门和北门两个方向,每天都有大量的百姓外逃。

  这就给了城内细作传递情报的机会。

  “行动倒是挺快,这建奴皇帝和太后一走,倒是给我们省事了不少。”

  打开密封的情报,看了一遍的韩烈一脸轻松的笑了起来。

  燕京北门城头之上。

  多尔衮、鳌拜、索尼等一众留守的将领,全身披挂,集结了一万八旗铁骑,汇聚在城门之内。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护送皇帝和太后出城。

  若出城之际,明军来袭,鳌拜将会第一时间率领骑兵出击。

  等了一个下午,护卫皇帝的人马,早已经远离京师。

  也没有见到明军的踪迹。

  对于这个结果,多尔衮多少有些复杂。

  他既盼望明军出现,又担心皇帝车驾安全。

  “摄政王殿下,天色已晚,探马来报。”

  “皇上和太后的车驾,已经抵达长城脚下,明军应该不会再出现。”

  索尼叹息一声,开口说道。

  “回去吧,接下来一段时间,燕京的守卫,就拜托你们了。”

  多尔衮起身朝着关外的方向,有些留恋的看了眼。

  明明才三十五岁的年纪。

  可多尔衮身上却有了英雄迟暮的神态。

  这让跟随在一旁的索尼,内心不由充满了惆怅。

  “咳咳咳……”

  就在这时,一阵秋风吹过。

  多尔衮猛然发出了剧烈的咳嗽之声,虽然他掩藏的很好。

  但在他用手巾擦拭嘴唇之时。

  鳌拜和索尼却都看到了他嘴角的血丝。

  “摄政王殿下……”

  二人想要上前搀扶时,却被多尔衮挥手阻止了。

  “本王没事,你们下去吧。”

  “喳!”

  二人对视一眼,默默的退下了城头。

  这个时候,无论是索尼,还是鳌拜实际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担忧之色。

  但是下了城头之后,二人却都没有过多交流。

  而是匆匆返回了各自的府宅。

  现实中鳌拜代表的瓜尔佳氏家族,以及索尼代表的赫舍里氏家族。

  都是满清开国功臣之后。

  甚至瓜尔佳氏家族在军中的势力,要远比文官家族中的赫舍里家族更强。

  在满清开国三代皇帝之中,满洲最著名的四大姓氏。

  就是瓜尔佳,赫舍里,钮钴禄,那拉氏。

  而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四大辅政大臣,就是出自这四个氏族。

  其他几个氏族,分别是董鄂,佟佳,觉尔察等满洲氏族。

  多尔衮这次把他们这些人,启用任命出任各门统领。

  就是为了拉拢这些人背后的氏族力量。

  可惜,事与愿违。

  因为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搅局,皇帝和太后离京返回盛京。

  这就导致京城的王公贵族们,家小族人尽数随着皇驾撤离了京城。

  留下的子弟,要么军务在身,要么就是家族之中式微之人。

  就如现在的鳌拜,索尼等人。

  之所以留在京城,皆是身负要职,根本无法脱身。

  眼下偌大的京城之内,谣言四起,民心纷乱。

  守城的数万八旗将士,都是各族八旗精锐。

  有满洲女真八旗,也有蒙古八旗,还有汉军八旗。

  这些八旗将士,能够镇守京师,自然都是良家子。

  何谓良家子呢?

  就是身世清白,祖上有功勋,或者战死沙场的遗孤子弟。

  良家子自古以来,都是皇家征兵的第一选择。

  因为这些人知根知底,忠诚有保障。

  索尼有六子二女。

  除了次子早夭外,其他五个儿子现今都已经成年。

  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岳乐。

  岳乐战死高唐州后,如今成了寡妇。

  小女儿与豫亲王多铎四子已经结亲,但因为还未成年,所以还没有成婚。

  索尼的五个儿子,历史上最出名的自然是属康熙朝的宰相索尔图。

  但真正发扬光大赫舍里一族的人,其实是索尼长子赫舍里噶布喇。

  噶布喇继承了索尼一等公爵位,而且他的两个女儿,都是康熙的宾妃。

  大女儿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废太子胤礽生母。

  小女儿是康熙的平妃,生有皇子胤禨。

  而今天皇帝离京,索尼的家小,也全部跟随皇帝车驾返回了盛京。

  现在在燕京城内,索尼府上只剩下一些奴仆以及几房小妾。

  同样,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以及班布尔善这些留守将领家族嫡系。

  也都离京返回了盛京。

  无论燕京能不能守得住,对于满清王公贵族来说,家族后人北返,是符合大家的利益。

  这也是代善,济尔哈朗提出皇帝离京时,大家一面倒支持的原因。

  道理很简单,如果皇帝和太后不离京。

  大家的子孙后代,也就没有借口离京。

  多尔衮正是看到了这个利害关系,才会大失所望,心痛落寞。

  因为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满朝的王公大臣,早没有了入关前,那份浴血奋战,与国同休的血性。

  十月十七日下午。

  燕京城东各庄韩烈行营。

  韩烈等待多时的霸州军报,终于送达了他手中。

  原来就在前一天夜里。

  李岩率领的忠义军四万将士,在夜色的掩护下,抵达了霸州城外。

  顺利进入杨朴、吴六奇率领的两万侍卫军,花费了两天三夜挖掘的城北和城西壕沟工事之内。

  而在当天下午,满清豫亲王多铎,率领的五万兵马,也从南门外,进入了霸州城内。

  双方人马,几乎是无缝衔接的进入霸州城。

  多铎率领的兵马,还未入城时,探马就把消息,第一时间便传到杨朴和吴六奇耳中。

  但杨衍率领的忠义军,悄然抵达城外的消息。

  却是神不知鬼不觉。

  这份情报的信息差距,实则是这几年来,韩烈率领的明军,与清军交战,屡屡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继续阅读:第576章 霸州城下之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