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韩烈回家,才算是一次真正的团圆。
时值中秋佳节来临,韩烈的回来,让这个家变得热闹非凡了起来。
这些年来,韩烈南征北战,一年之中,至少多半的时间不在家。
如今他身居高位,封爵夏王。
家中王妃夫人虽然众多,但大家也都分居各地。
而真正大家团聚在一起,这还是第一次。
中秋节那天上午,韩烈带着王妃祁德琼,在身穿甲胄的董琼英,阿努公主的陪伴下,视察了城外的大营。
给屯驻在城外大营的侍卫军中军营,骑兵营,左镇各部人马。
以及忠烈营的三军将士,送去了节日祝福。
同时,给所有将士,每人发放了五两银子的节日福利。
并给将士们放了一个月的假期。
允许将士们八月十六日,到九月十六日期间,可以返家探亲。
侍卫军中军营一万将士,骑兵营八千将士,左镇一万人马。
忠烈营四万将士,全军多达七万余人。
韩烈一口气撒出三十五万两银子,作为将士们的福利奖赏,着实让三军将士激动万分。
军中将士来自天南地北,除了骑兵营的一部分将士,来自漠南草原,而无法返家外。
大多数将士,其实都来自山东,江淮,湖广和关中地区。
一个月时间,足够他们返家一趟,与家人们团聚一些时间。
五两银子说多不多,但也足够一个士卒来回路费。
加上他们平日里的军饷,以及作战的封赏。
这些士卒手中的钱财,应该是有些盈余。
除了这些节日祝福和福利外,韩烈还让人,准备了酒菜犒赏三军将士。
以至于当韩烈携带王妃祁德琼,在身穿甲胄的董琼英,阿努二女陪同下,乘坐一辆战车,进入大营时。
早已经列队迎候的众将士,无不是神情肃穆,目光随着那辆战车而移动。
“大王千岁!”
随着一声高喊响起,三军将士振臂响应。
“大王千岁!”
韩烈夫妻四人乘坐的战车,是仿制的古代战车,没有车厢覆盖,前后左右都有扶手。
驾车的人是王德,孙平二人,由四匹毛发雪白的白马拉车。
王辅臣,明安达礼率领一队一百人的玄甲骑兵,戴着诡异的彩色面罩,跟随在战车之后,缓缓沿着营地走了一圈。
马背上的玄甲骑兵,除了戴着面具外,人人身披玄甲,肩扛着一杆日月赤色条形旗帜。
明明只是一百人的骑兵队伍,却给人一种千军万马的气势。
韩烈与祁德琼各自穿着蟒服凤袍,面对微笑,一路挥手向将士们示意打着招呼。
宛如一对璧人,庄严而亲切,让人油然生起一股敬意。
左右站立的董琼英和阿努,都是身高一米七的高个头,身穿鱼鳞甲,头戴红缨六瓣铁盔的二女。
肩披大红刺绣锦袍,腰缠朱雀腰带,左右配有弓箭佩剑。
这等装扮下的二女,若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是女人。
反倒更像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
“将士们辛苦了。”
检阅完队伍,韩烈走上高台,扬声喊道。
“今日是中秋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
“在此佳节之日,我韩烈在此祝福弟兄们节日快乐,平安顺遂!”
……
没有过多的废话,韩烈送上祝福之后,便宣布了发放节日福利,以及放假一个月的消息。
虽然军中中高级将领,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但普通的士卒可不知道,当听到发放路费,放一个月探亲假时,三军将士瞬间沸腾了。
“大王千岁!”
“大王威武!”
……
检阅完军队,韩烈这才重返城中,与家人团聚。
中秋月圆,天色刚刚黑了下来,天边一轮圆月高挂,把开封城映照的如同白昼。
为了庆祝佳节,今日的开封城内,汴河两岸的十里街市,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韩烈原本是不想去凑热闹的,但架不住众女的要求。
他只得留下父母,以及家中侍女,照顾孩子们。
他则与众女换上常服,并知会了王德,孙平,王进宝各带一小队亲卫,暗中护卫安全。
虽说如今开封是他的封地,城内治安秩序稳定。
但街市之上人潮汹涌,难保不会发生意外。
为此,出面之前,韩烈特特意众女,贴身穿了一件软甲。
对于韩烈的谨慎小心,以及关切之情。
虽说软甲在身不舒服,但对于韩烈的爱护之心,众女自然是十分领情。
汴河支流穿城而过,河岸两岸的街市,平日里本就热闹。
中秋之夜,更是张灯结彩,更是热闹非凡,充满人间烟火气息。
来到重建的矾楼之上,登上最高的五层高楼,几乎半个开封的风光一眼在望。
矾楼是北宋著名的青楼,据说北宋名妓李师师,就是矾楼的头牌花魁。
因为艳名在外,以至于宋徽宗赵佶都偷偷溜出宫,潜入矾楼与李师师秘密相会。
北宋的矾楼对面街道,就是赵佶的行宫艮岳宫。
而艮岳宫之中的奇花异石,就是北宋末年花石纲的由来。
艮岳宫号称汴京第一皇家园林。
然而,赵佶花费一生心血营造的皇家园林,最后却被金人铁蹄踏碎,沦为国破山河碎的靖康之耻。
矾楼不是韩烈下令重建的,而是当地教坊司的官妓们,筹钱营造的官办教坊。
不过如今的矾楼,可不是乌烟瘴气之地。
而是开封的才子佳人以文会友的会馆。
即便是有钱,若是无德无才之人,也入不了矾楼。
因为这座矾楼背后之人,是巡抚王燮的小儿子王坤。
教坊司的主事李妈妈,有个女儿嫁给了王坤为妻。
王坤这个人放荡不羁,不慕功名,喜好吟诗作画。
他最崇拜的人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其所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没错,张择端就是《清明上河图》的画手。
矾楼的重建,就是王坤一手促成落地的。
每逢初一十五,王坤都会在矾楼宴请宾客,以文会友。
并请来教坊司的歌伎表演歌舞,以至于如今的矾楼,已然成为开封文人墨客心中的胜地。
韩烈不认识王坤,久不在开封的他,也不知道矾楼的名声。
但是柳如是,寇白门,卞玉京几女,却知道矾楼之名。
不过碍于身份,她们虽然向往,却也没有来过矾楼。
这不,今天有韩烈带队,几女这才提议,说要去矾楼看看。
一来是凑热闹,二来是矾楼五楼阳台之上,可以看到开封城内的清明上河图风景。
清明上河图之所以闻名于世,不是它的画作有多精美。
而是画中展现出来的风土人情,以及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观,尽数在画作呈现了出来。
这对于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这也是清明上河图价值非凡的原因。
除了这些原因外,清明上河图从北宋末年到后世,一直都有明人保存收藏。
大明期间,先后被大学士徐溥,奸臣严嵩父子所收藏。
万历年间落入司礼监太监冯保之手。
哪怕是经历了明末李自成和满清入关,这幅国宝图画,依旧完好无损的保留在了紫禁城宫城之内。
千年岁月的流转,却一直能够保存完好的流传下来。
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登上矾楼五楼的雅座,韩烈看着墙壁上临摹的清明上河图,笑着说道。
“这位王公子倒是一个雅人,下次要是看到真迹,孤王倒是可以请他前来当面品鉴一下。”
对于画作,韩烈没有什么爱好和水平。
但柳如是,李香君她们,却都是丹青妙手。
“相公,这幅画虽然临摹的不错,但其实只有形,而缺乏灵魂。”
擅长画作的李香君细细观察下,指着画作上的桥梁道。
“这座桥梁叫做虹桥,文史之中记载明确,桥形如飞虹,故名虹桥。”
“它是一座木质拱桥,结构精巧,属于榫卯结构,原画上据说榫卯清晰可见。”
“可这幅画作上,明显构图不清。”
李香君这话一出,立即得到柳如是和卞玉京的认可。
“香君妹妹不愧眼光独到。”柳如是颔首笑道。
“香君姐姐观察入微,小妹不及也。”卞玉京也是由衷的敬佩道。
说起来李香君擅长国画,柳如是和卞玉京更擅长花鸟这类画作。
当然,董小宛,寇白门,顾媚还有陈圆圆几女,其实画工都不差。
但也各有擅长。
祁德琼和长平公主朱媺娖的画画水平也还可以。
只是比起柳如是她们,稍逊一筹而已。
众女之中,要说没有画工的也就是董琼英和阿努二女了。
见众女围绕图画讨论的不亦乐乎,韩烈遂拉着董琼英和阿努二女,来到观景的阳台上,欣赏起了城内的烟火气息。
“好美啊,阿努还是第一次见到,夜晚的城中,竟然如此光彩夺目。”
挽着韩烈手臂的阿努,看着眼前的美景,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惊叹。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今日她所看到的景色。
与北宋末年的汴京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董琼英站在韩烈另一旁,双手扶着栏杆的她,看着眼前璀璨夜色,悠然的说道。
“这样热闹的日子真好,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
如今韩烈家中女人虽多。
但以他现在夏王的身份地位,一妻多妾,却又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
更何况众女对于韩烈,都是真心爱慕,彼此之间相互礼让。
姐妹虽多,却也十分和谐。
虽说不是亲姐妹,却胜过亲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