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九锡之礼该不该接受
明末逐鹿2025-07-29 11:333,400

  中秋节当晚,韩烈带着家中的夫人们,登矾楼,游汴河,与民同乐,一直游玩到半夜,才返回夏王府。

  原本还想在家中,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陪陪妻儿子女的韩烈,却不料才过了几天时间。

  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路振飞,送来的一封公文,让韩烈一时都感到莫名奇妙。

  路振飞送来的公文之中,呈报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河北巡抚魏裔介,山西巡抚吴伯裔,先后奏请了韩烈西征大捷。

  收复河西失地,还把疆土扩充到天山南北的庭州,怱岭等地。

  另外还例举了韩烈收复陕西之时,歼灭吴三桂,擒拿洪承畴,孟乔芳等贼首功绩。

  请求朝廷为夏王加九锡。

  “胡闹,这不是胡闹吗。”

  看到路振飞转送来的文书,韩烈大为不满的拍案而起。

  “谁给他们胆子,上表为我加九锡的?”

  由于这封公文送来时,正是午饭时间。

  刚吃过午饭的韩烈,正在王府后院喝茶消食,看到这份公文,导致他悠闲的心情,瞬间就变得不好了起来。

  “琼英,你去对值守的王平说一声,让王德和孙平去查一下。”

  “谁给魏裔介,吴伯裔他们出的馊主意。”

  韩烈想了想便想通了,这事肯定是自己身边的人,为了拍自己马屁干的事情。

  然而,这个马屁显然拍到了马蹄上。

  因为韩烈是真不想要九锡。

  不是九锡之礼不重,而是这份大礼,名声实在太臭了。

  为什么说臭呢?

  因为历史上那些某朝篡位的权臣,基本上都受过九锡之礼。

  像历史上篡位夺权的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都接受过九锡之礼。

  后来的魏晋南北朝的刘宋开国皇帝刘裕。

  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南陈皇帝陈霸四人,也都曾从前朝加授九锡,然后篡位创立新朝。

  包括后来的隋唐的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也接受了九锡。

  从而篡位称帝。

  可以说说自西汉末年开始,凡是加授九锡的臣子,就没有不篡逆的。

  这就导致本是《礼记》之中,最高礼遇的九锡之礼,变得臭不可闻。

  谁要加九锡,谁就是篡逆之臣。

  这就好比历代皇帝封禅泰山一个道理。

  秦皇汉武封禅泰山,那是文治武功,一统天下的功绩。

  天下之人无不折服,那也是泰山的荣幸。

  而宋真宗赵恒封禅泰山,则成为了碰瓷泰山。

  以至于宋朝之后,元明清历代皇帝,都以封禅泰山为耻。

  同样,加授九锡之礼,对于韩烈来说,那就是莫大的耻辱。

  因为历史上,最后一位加九锡篡位之人是隋唐时期的王世充。

  王世充篡位称帝之后,就被李世民所俘虏,自此唐宋元明以来,再也没有人愿意加授九锡。

  以至于五代十国那帮的乱世藩镇头子,更是没有一个人对加九锡有好感。

  大家心思都明白,所谓加九锡,就是脱了裤子放屁。

  就像宋太祖赵匡胤,直接掏了一件黄袍,在一个驿站就完成了黄袍加身的戏码。

  与其玩加九锡的戏码,把天下人当傻子,还不如光明正大来干。

  至少从唐代以来,天下人都明白了。

  所谓的加九锡,就是假仁假义,图惹天下人反感。

  这也是韩烈看到有人,上表朝廷,让他加九锡,会让他恼怒生气的原因。

  因为在韩烈看来,这帮人不是在帮他,而是在陷他与不义。

  “大王,臣妾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坐在韩烈身旁的柳如是,见韩烈因为九锡之事而不高兴,遂看向他问道。

  “姐姐但说无妨,自家人无需藏拙掖着。”

  韩烈转身拉着柳如是的手,面露微笑的说道。

  “臣妾认为,九锡之礼本身没有什么错。”

  “之所以会被后人诟病,是因为加了九锡之人,最后都篡位了。”

  “这才导致世人把九锡与谋逆窜连在了一起。”

  “大王如今官拜内阁首辅领侍卫亲军大臣,封爵夏王。”

  “天下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登基称帝,那是迟早的事情。”

  “这跟加不加九锡,其实并什么关系?”

  “难道不加九锡,大王就不称帝了吗?”

  “既然都要走到哪一步,加授九锡”

  “又有何不可呢?”

  柳如是的这一番安慰之言,让韩烈多少有些释怀。

  “此事容我考虑一下,等回京之后,与众阁臣商议再定吧。”

  韩烈想了想,拍了拍柳如是的手背。

  “眼下秋高气爽,正是出行的好时节。”

  “你们要不要随我入京,或者去嵩山,泰山,各地去走走呢?”

  说到这里的时候,韩烈抬头看向了厅堂内的众女问道。

  “大王入京是办正事,臣妾就不掺和了。”

  陈圆圆慵懒的回道。

  “妾身倒是想去洛阳和长安看看,不知道那位姐妹愿意通往啊?”

  “小妹愿意同往。”卞玉京第一个附和道。

  “还有我,我也要去。”李香君紧跟着说道。

  “还有我。”寇白门悠然神往道:“我早就想要去洛阳,逛逛白马寺和邙山。”

  “还有长安的大雁塔以及前唐的大唐气象了。”

  “那我也跟你们一起吧,正好一路游玩下,时间来得及的话,咱们可以从太原,真定返回开封。”

  柳如是想了想也觉得这条线路走下来,一定很有意义。

  “好耶,那咱们姐妹一起同行。”寇白门高兴的拍手称道之余,看向其她几女笑问道。

  “你们几个呢?有什么想法?”

  “我想回南京看看太后和陛下。”朱媺娖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的说道。

  “我也想回南京,看看父亲和母亲。”祁德琼紧跟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阿努要跟着庆之哥哥。”年龄最小的阿努,这会正痴恋韩烈,恨不得每天都跟在韩烈身旁。

  “我留下来照顾家人和孩子吧,文艺队也需要人管理。”

  顾媚有些口是心非的说道。

  其实她内心也想跟着韩烈回南京,但见王妃祁德琼,还有两位公主都要同行。

  她也只等放弃这个念头。

  因为她心中很清楚,跟着她们一起南下,自己可得不到多少宠幸,反而会在韩烈面前失分。

  “臣妾也留下来,陪伴孩子们,照顾父母。”

  董琼英前番河西之行,陪伴韩烈多时,所以她也想把这份爱,让给其她姐妹们。

  “小宛你也留下来安胎,横波和琼英你们多照顾点小宛。”

  韩烈没有干涉其她人的决定,唯独对董小宛做了安排。

  原因是董小宛怀孕了,现在已经有三个月身孕的她,行动不便。

  “妾身听相公的。”董小宛对于腹中的胎儿,自是十分珍爱。

  对于韩烈的关爱,也是心中感动。

  “那这两天大家准备一下,做好出行的准备。”

  韩烈说罢,看向柳如是道:“出门在外,安全第一,我会让王平,带亲卫暗中保护你们的安全。”

  “这是我的王命令箭,你贴身收好,若是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

  “拿我的令箭,可以前往督抚衙门,调动驻军。”

  虽然韩烈可以放任众女出游,但安全问题,他却不会忽视。

  毕竟古代信息传递困难,若没有完全的准备,遇上突发事件,她们这些弱女子,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王平作为韩烈帐下的亲卫将领,虽然基本没有上过战场。

  但韩烈每次出征,都是他带着亲卫,在后方护卫韩烈家眷的安全。

  要知道当年在鱼台百户所时,这小子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

  身为杨朴的小舅子,这些年来靠着忠心护卫。

  如今还不到二十岁的他,就已经被韩烈提升为游击将军,并授予了正四品官阶。

  从开封回京,最舒适的方式,莫过于乘坐车马去济宁或者徐州。

  然后换乘船只,顺着运河,直达南京城外。

  虽说京城有亲军卫在,韩烈出行依旧,安排了王德,孙平,王进宝三人,从骑兵营抽调了两千骑兵护卫南下。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是韩烈一向的行事风格。

  虽说在战场上,韩烈时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但私底下出行,他却常常身穿软甲,率领军队护卫左右。

  这事看似矛盾,实则一点都不矛盾。

  战场上冲锋陷阵,是为了鼓舞士气,激励将士作战。

  私下出行,率军护卫,则是为了防范小人。

  纵观历史,刺客行刺的事情,可是数不胜数。

  那些权倾朝野的將相王侯,大多数都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小人之手。

  八月二十三日,韩烈带领参军府的文官,以及祁德琼,朱媺娖,阿努三女。

  在两千骑兵的护卫下,乘坐马车踏上南下路途。

  韩烈选择的路线是走归德府,从徐州府登船,直达南京城。

  一行人马,经过数日行军,在徐州登船之时,已经是九月初一。

  按照时间推算,一路顺利的话,重阳节前倒是可以抵达京城。

  运河虽然水流相对平缓,但从小出身在漠北的阿努公主,登船之前,还兴奋不已。

  毕竟第一次乘坐船只,兴奋难免。

  可不久之后,她却焉了吧唧了。

  因为这小妮子晕船,晕乎乎的吐的黄疸水都出来了。

  “呜呜呜,庆之哥哥,阿努是不是要死啦。”

  毕竟还是个小姑娘,哦呕吐不止的她,有些后怕的抱着韩烈的手臂,泪眼汪汪的模样,别提有多让人心疼。

  “傻丫头,晕船而已,过两天习惯就好。”韩烈拿起手帕为她擦拭着眼泪,温柔的安慰了一句。

  “阿努妹妹,快做起来,喝口酸梅汤,缓缓就好。”

  祁德琼这会也把侍女熬好的汤汁,亲自端到了面前。

  祁德琼虽然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大小姐出身,她性子温和的她,可是一点架子都没有。

  即便如今身为王妃,她也从不摆架子,跟所有人都是和和气气。

  “好酸。”在韩烈的搀扶下,喝了一口的酸梅汤的阿努,一脸表情痛苦的吧唧着小嘴道。“酸就对了,咱们的天山公主,不是草原上的胭脂马吗?”

  “怎么到了江南就成了一头骡子呢?”

  与阿努一样出身公主的朱媺娖,性格可没有祁德琼这般温和。

  见这小妮子一直独霸着韩烈,这不由让她有些不高兴。

继续阅读:第621章 外戚干政可不是好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