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布局江淮,经济和农业生产
明末逐鹿2025-07-29 11:333,825

  “之所以前期三个月,军费会这么大,想必诸位也知道,我军新扩编,需要储备军需物资。”

  韩烈看着厅署内的一众参军,语气平和的徐徐说道。

  “诸位都是我韩烈的手足兄弟,今后我们要做什么,路该怎么走,大家心理都清楚。”

  “要做大事,成就大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掌握核心军队。”

  “没有军队的支持,一切都是枉然。”

  “眼下我有三十万大军,裂土封王,对于我来说,就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要成就大事,光靠武力只能称王称霸,而难成帝王之业。”

  “自后汉以来,曹操,刘备,孙权裂土封王,再到南北朝时期的前秦,北燕,东魏,西魏,王者层出不穷。”

  “前秦天王苻坚,北齐神武帝高欢,有着英雄天子之称的高洋,武悼天王冉闵,哪一个不是一代枭雄豪杰。”

  “可他们的成就,严格意义上来说,都称不得上天子,顶多也就是割据政权的诸侯罢了。”

  “难道他们不想一统天下?”

  “非也,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他们忽略了一统天下的基础是天下黎民。”

  “也就是所谓的民心,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农工商,他们代表的就是天下民心。”

  “我朝太祖开国之初,枫林先生朱升,向太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即便到了现在,同样也是不过时的国策。”

  “建奴一日不灭,闯贼,八大王一日不除,你我皆是大明的忠臣。”

  “这点还请诸位铭记在心,正所谓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想要做大事,首要一条,树立民望,以人为本,抓牢军权,徐徐图之。”

  韩烈的一番推心置腹之言,引得堂下贾开宗,徐作霖等一众参军,无不是热血澎湃。

  他们跟随韩烈左右,谋得无非是一条出路。

  像他们这些人,科举之路断绝,功不成,名不就,唯有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才能扬名立万,青史留名。

  大将军府的六曹参军,朝廷给的恩典,也不过是八品,九品官阶。

  基本属于最底层的小吏,也全靠韩烈而活。

  然而,如今韩烈的身份地位,他帐下的六曹参军,虽然只是八九品小吏,可在山东,江淮各府州,他们代表的是韩烈的脸面。

  只要他们出去巡视,即便是巡抚都要对他们礼敬有加。

  “主公高瞻远瞩,卑职等心悦诚服。”

  贾开宗等人纷纷起身由衷拜道。

  看到众人恭敬的态度,韩烈不以为意的摆手笑道:“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还是说说正题。”

  “军费只能优渥,而不能克扣缩减,这是掌握军队的前提。”

  “山东,江淮,凤阳既然养不活我的三十万大军,那就想办法找到赚钱的法子。”

  “我听说海上贸易利润巨大,下一步咱们在登莱开海禁,向李朝王国,和东瀛岛国进行海上贸易。”

  韩烈一说到开海,出身归德府的贾开宗等人,却是一知半解。

  毕竟大明禁海多年,海上贸易又牢牢掌握在江浙士绅手中,内陆的士人,还真不知道其中利益所在。

  “主公,我大明在松江府,宁波府,泉州府,广州府先后设立过市舶司,负责海上贸易,但这百余年来,断断续续开放关闭,我等也不熟悉啊。”

  吴伯裔迟疑之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都说还是贸易利润巨大,但隔行如隔山,他虽是户曹参军,可也不是万事通。

  这会贾开宗也开口道。

  “主公,昔日在睢阳之时,我常听侯方域,侯方夏兄弟说,江南士绅之富,源于海上产业。”

  “您要是开海,必然会与当地士绅起冲突,利益驱使下,必然会产生流血牺牲。”

  “江南士绅盘踞江南二百年,东林党人盘根错节,得罪他们的话,势必对主公名声产生影响啊。”

  徐作霖也附和道:“主公您如今权倾一方,再插手江南士林之利,那帮贪官,庸官,必然会口诛笔伐,声讨主公的不是。”

  “还请主公慎重,考虑开海之事。”

  韩烈端起茶杯,喝了口茶,面露微笑的看着众人:“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这事也并非需要我亲自出面嘛。”

  “史阁老在淮安执行榷盐一事,据说已经初见成效。”

  “下一步让他去扬州坐镇,负责在通州,松江建立市舶司,负责开海事宜。”

  韩烈这话一出,贾开宗,徐作霖几人无不是眼前一亮。

  史可法是当朝大学士,兵部尚书,他现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师江淮事务,在通州设立市舶司,全盘接手松江府的市舶司,这事完全就是顺利成章。

  而且史可法也是江南士林集团的领袖之一,他铁了心要办事,即便江南士林反对,只要韩烈在背后支持他。

  即便是皇帝小儿反对,那都没有用。

  “主公英明。”贾开宗恭维一句,作揖说道:“淮扬巡抚越其杰是我们自己人,但他这个人性子有些软。”

  “漕运和榷盐事关重大,卑职担心史阁老一离开淮安,越其杰怕是镇不住场面,卑职建议调任山东左参议曹玑,出任巡盐御史,专司负责漕运,榷盐事宜。”

  “曹子玉吗?”韩烈脑海之中,快速闪过一个人。

  曹玑字子玉,苏州府江阴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临清关督钞官,与黄毓祺私交甚笃。

  韩烈提督山东时候,孙传庭担任临清关兵备道时,就举荐过此人。

  如今此人正在山东布政司担任左参政一职。

  “那就这么定了,你负责起早文书,送往吏部。”韩烈点头之余,又对刘楗道。

  “你以我们军令,给袁枢写一封书信,让曹玑前往淮安赴任巡盐御史。”

  “是。”贾开宗和刘楗拱手应道。

  韩烈紧接着说道:“光有上述两项工作还不够,扬州府,通州,松江府,庐州府四地的主官,必须换上我们的人。”

  堂下的徐作霖闻言,振奋的附和道:“主公此举高明,如此一来,长江北岸尽入我们掌控矣。”

  没错,韩烈这么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掌控江北之地。

  所谓的江北之地,就是后世江苏北部的徐州,淮安,扬州全境,其中包括南通,盐城,海州(连云港)全境。

  以及后世安徽的庐州(合淝),以及长江北岸的淮河两岸全境。

  在大明时期,这一片统称南直隶,还没有江苏,安徽的地名,一直到清朝中后期,才有了两省行政和地名的区分。

  韩烈要是把这片区域掌控在手,那就彻底掌握了江北和山东两地,不但有了纵深战略要地,也有了广阔的粮仓之地。

  “主公,黄毓祺现在在朝,担任礼部主事,徐作肃也在吏部谋了一个主事,吴伯胤也在兵部任职。”

  “现在南都有大批流亡的官吏,黄毓祺根据您的指示,拉拢了不少有志之士。”

  “只要您一声令下,我们就可以把人推上去。”

  贾开宗深以为然的点头附和道。

  “此事一步步来,月底我要回京一趟,到时候入京之后,我会亲自接见可用之人。”

  韩烈早前安排黄毓祺,徐作肃,吴伯胤三人入朝,为的就是在京城扎上一颗钉子。

  如今随着韩烈的崛起,追随韩烈的吕大器,入阁办事,以兵部左侍郎身份,拜东阁大学士。

  路振飞以吏部左侍郎,主持吏部,曾樱以工部右侍郎入朝。

  孙传庭以兵部右侍郎一职,主持兵部之事。

  姜埰以右副都御史,在都察院任职。

  黄端伯出任了应天巡抚,韩烈现今在朝中的权柄,可是日益加重。

  韩烈月底准备入京,就是为孙传庭和路振飞入阁出力。

  随着马士英**的何瑞征被弹劾罢官,丢了大学士之位后,阮大铖也被罢免,丁启睿也被外放,调任贵州巡抚。

  而朝中这些变故,都是韩烈授意下,由吕大器联合高弘图,姜曰广,倪元璐,张慎言,张国维等朝中大臣搞的政治斗争。

  为此,张慎言也以右都御史,入阁办事,拜为东阁大学士。

  虽然同为东林党人,但高弘图,姜曰广,倪元璐,张慎言等人,却与钱谦益,吴伟业这帮以道德文章装扮自己之徒,走的道路截然不同。

  钱谦益明显是务虚派,以道德文章行走天下。

  高弘图等人则是务实派,他们主张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知行合一,以振兴家国为己任。

  可以说同为东林党人,也并不是铁板一块。

  事实上明末很多东林党人,是被迫打上东林标签的。

  因为天启和崇祯两朝,阉党,浙党,楚党,齐党,包括东林党党同伐异,互相拆台,把朝堂弄得一团糟。

  崇祯继位后,阉党覆灭,很多人为了自保,被迫加入东林党,为的就是寻求政治庇护。

  其中孙传庭就是这类人,他一个山西人,莫名其妙就成为了东林党人。

  还是史可法,他是河南人,就因为跟东林党人走得近,也就列入了东林党人。

  事实上东林党在万历末年,天启初年的势力,远不如阉党,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其它各大派系的成员。

  只因为东林后来崛起,从而浙党啊,齐党之人,也都加入了东林一派。

  以至于后世说起明亡罪魁祸首,统统都加到了东林一派身上。

  虽然他们责任不小,但称之为罪魁祸首,他们还真担不起。

  缘由很简单,因为明末的官场上,最大的问题就是贪官污吏横行,庸官坐吃等死,整个官场秩序混乱。

  加上天灾人祸,起义不断,最终演变为国破家亡。

  从兖州回到徐州的韩烈,虽然忙于整编军队,但同样没有忽视农耕问题。

  三月中旬,韩烈亲自带领徐州知府黄锡衮,铜山县令薛广,县丞姚启圣等一众官吏。

  在铜山城南,举行了春耕祭祀和犁田活动。

  之所以搞得这么隆重,主要是为了推广红薯,土豆,玉米的种植。

  这三种新式农作物,在广东,福建,浙江山区,在万历末年就有百姓耕种,包括江西也有试种。

  但在徐州府,乃至山东境内,却还是头一次。

  铜山县作为徐州府附郭,境内有水田十万倾,旱地也有好几万倾。

  旱地灌溉困难,往年百姓主要种植大豆,苎麻,桑树养蚕为主。

  但韩烈通过浙江巡抚祁彪佳,从浙江运来一批红薯,土豆,玉米种子,决定在铜山的旱地,试种一万倾。

  只要今年这一万倾土地试种成功,来年整个山东布政司行省,包括江淮各地,都可以全面推广。

  红薯,土豆,玉米这些新农作物,虽然是从海上先传入广东,福建沿海地区。

  但在清朝中期,却在中原地区,得到发扬光大,反而江南地区种植的少。

  归根结底是江南水田多,旱田少,无法形成大规模种植。

  但在中原北方地区,雨水少,旱田多,更适合种植这些农作物。

  加上这些物种适合中原土地和气候,亩产又高,从而成为重要粮食生产。

  控制漕运和盐业,开海通商,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那么推广新农业的种植,那就是为了粮食生产。

  韩烈想要掌控军队,就离不开钱财和粮食。

  要想获得民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老百姓吃饱肚子。

  所以粮食更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所以韩烈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一手拿枪,一手种粮,只有两手都硬,才是硬道理。

继续阅读:第371章 彭城书院,名师荟萃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