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彭城书院,名师荟萃
明末逐鹿2025-07-28 18:042,502

  弘光元年四月初五,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建,徐州城外,茱萸山下的两座学堂,在韩烈的安排下,正式完工。

  韩烈率领徐州城中的文武官吏,在四月初九一早,亲自参加了开学仪式。

  “玉坡公,知道您老喜欢清净,不问世事,然学院乃培养人才的地方,如今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江南士人顾炎武,振臂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还望您老能够屈尊,出任彭城书院山长一职。”

  茱萸山下的彭城书院,是韩烈昔日的别院,茱萸山别院改建而成。

  整座书院占地五百亩,能够容纳四千学子就读。

  可以说至今江淮和山东地区,最大的一座公立书院。

  韩烈早在一个月前,就下令山东巡抚袁枢,凤阳巡抚陈潜夫,淮扬巡抚越其杰,下了告示给各府州县。

  凡是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男子,前来彭城书院,可以免费学习一年,而且包吃住。

  每个月还发放一两银子作为生活所需。

  学习满一年后,想要继续学习,则需要通过考试,只有学业合格后,方能继续学习深造。

  学校分为三个学龄段,既启蒙年纪,八岁到十三岁为小学班。

  十四岁到十八岁为中学班,十九岁到三十岁为成年班。

  小学班的学生可以学到中学班毕业,则可以选择毕业,也可以选择继续上成年班。

  中学班的学生可以学满四年,也可以中途参加科举考试,若能够通过科举考试,高中秀才,举人,亦或者进士者。

  可以保举做官,选择为朝廷效力。

  成年班的学子,也是如此,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学院内部考试,满一年之后,由学院推荐,在韩烈手底下做事。

  比如在地方上,担任典史,巡检使,县衙六曹小吏等基层官吏。

  也可以投军,在军中担任文吏。

  另外,也可以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书院供给考试费用,考中秀才,可以获得贡生,禀生资格,享受朝廷禄米待遇。

  考中举人可以做官,也可以继续学习考进士。

  总之,彭城书院办学宗旨,就是一心一意为国家培养人才。

  实际就是为韩烈培养人才。

  时年已经六十五岁的范复粹,就是韩烈口中的玉坡公。

  这位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佬,因为在崇祯十四年,他就被崇祯皇帝,加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建极殿大学士。

  主持内阁事务,成为内阁首辅。

  虽然仅仅十一个月后,他就因为朝局糜烂,选择了请辞退休。

  这也让他成为崇祯一朝,少有安全退休的内阁首辅。

  要知道他前后多位内阁首辅,可都是死于非命。

  比如周延儒,陈演,魏藻德皆是如此。

  虽然已经六十五岁,但范复粹却是红光满面,一头发丝黝黑光泽,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五十岁出头的年龄。

  历史上这位可是活到七十九岁,也就是说他可是还有十几年寿命,也难怪六十多岁的他,依旧气色红润。

  不得不说这家伙,确实是个懂得韬光养晦的。

  明亡之后,他隐居山东老家登莱黄县卢山之中,不问世事,多次拒绝清廷招揽。

  甚至连当地学子拜访,他也以年老为由拒绝交流,为的就是怕招惹是非。

  与之相比,当年被韩烈杀了张四知,房可壮,以及抄家的谢升,这几位同为明末重臣,当朝大学士,他们可是骨头软的多。

  满清一入山东,他们就做了顺民,还投入了满清怀抱,做了贰臣汉奸。

  这一次范复粹是韩烈派原登莱巡抚姜泻里,前侍御史黄宗昌等山东退休官吏。

  以及登莱总兵陈永福,派人架上马车,送到徐州城来的。

  原因还是他拒绝了韩烈三次书信招揽。

  得知这位大佬如此不给面子,韩烈只是不在客气,随即下令陈永福派兵,亲自去请他出山。

  同时让姜泻里和黄宗昌二人作伴,威逼利诱之下。

  范复粹为了范家子孙十几口,最后也只得屈服。

  最主要是韩烈让新任登莱巡抚宋应亨,给了他孙子一份功名,那就是录取秀才功名。

  范复粹虽然才识渊博,学富五车,可子孙后人数人,却都不是读书的料,竟然无一人考中秀才,更别说举人。

  这也是范复粹有感后继无人,而甘于平淡隐居生活的原因。

  说起来范家祖上,可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也算是显贵之后。

  范复粹曾经作为内阁首辅,不但在山东名声在外,即便在大明朝士林之中,也是一代名士。

  韩烈把他请来,出任彭城书院山长,既校长的目的,也是借用他的名气。

  摄于韩烈的淫威,范复粹虽然屈服,一人来到徐州时,他还是一副不服气的模样。

  直到来到彭城书院,见到这所当时,可称之为最大的一座书院时,他才真正相信,韩烈却是是真心想要办学。

  起初他还以为韩烈办书院,请他出山教学,不过是为了扬名立万,做的表面工作。

  但看到这座能够容纳四千人学员,还免费教书育人的学院,以及韩烈请来的教学老师时,他才彻底服了。

  此刻,彭城书院大门口,开学仪式上,与韩烈,范复粹并排而站的人员,左边分别是原亳州知州宋应星。

  原钦天监出身的火器专家西洋人汤若望,原登莱巡抚姜泻里,原侍御史黄宗昌,原凤阳总督兼兵部右侍郎高斗光。

  右边则是毕懋康,毕懋良兄弟,徐州知府黄锡衮,以及从扬州赶来的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可法。

  除了讲台上的这些人外,台下还有万骑军,神机军,以及从归德府完成整编,驻军在沛县的神武军的一众将领。

  可以说今日的开学仪式,那是人才云集,将星璀璨。

  除了这些人外,徐州府本地数百学子,也是闻风而至,个个翘首以盼,神情激动的看着高台上的一众大佬。

  对于普通的学子来说,台上这些人,只要获得一人赏识,未来那也是前途无量。

  “现在我宣布,彭城书院开学典礼完成。”

  “欢迎天下学子,前来彭城书院就读。”

  头戴官帽,身穿蟒服,腰缠玉带,悬挂佩剑的韩烈,站在高台前,手捧一封红册扬声宣读道。

  “现在我任命,范公讳名复粹,出任彭城书院山长。”

  “宋应星,汤若望,姜泻里,高斗光,毕懋康,毕懋良,黄宗昌等人为教授,负责授业解惑。”

  韩烈宣读的这份彭城书院教授名单,个个都是学富五车的当代名士,最次的宋应星和汤若望,那都是科学巨匠。

  宋应星兄弟二人,青年世代,就在号称地狱级的江西乡试之中,高中举人。

  一时传位佳话,然而之后的十余年间,兄弟二人先后参加六次会试,皆折羽而归。

  直到快四十岁的宋应星,遂绝了科举之念,于崇祯八年补缺做了分宜县教谕,之后十余年都在地方上佐官,知州之类的小官。

  去年韩烈征讨凤阳的卜从善期间,宋应星刚辞去亳州知州,被堵在亳州城中,后来韩烈攻下亳州后。

  他得以脱身,后来韩烈得知他的消息,特意让返乡的曾樱前往拜访,并邀请他前来徐州讲学会友。

  作为江西老乡,曾樱属于宋应星的前辈,加上曾樱与韩烈关系,卸任山东总督的曾樱,回乡不过数月,便起复回朝先后担任刑部侍郎,副都御使。

  现在又担任了工部左侍郎,全面负责了工部事宜,实际掌控了工部大权。

继续阅读:第372章 第二座学堂,江淮讲武堂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