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轻取天津卫,进攻北通州
明末逐鹿2025-07-28 18:065,414

  “这事交给你来安排,无论是攻打北通州,还是燕京城。”

  “都离不开重炮。”

  韩烈点点头,赞同了姚启圣的提议。

  眼下韩烈的军中,侍卫军后军营虽然有二十四门红夷大炮。

  但都是十二磅的大炮,这种口径的火炮,对于燕京这样的城墙来说,几乎几乎起不到多大破坏力。

  但是,三桅战舰之上的二十四磅重炮,一旦弹药足够,足以掀翻城门楼。

  这种二十四磅的重炮,是荷兰人制造的前装滑膛加农炮。

  炮身长达三米有余,口径达到一百五十毫米,射程可达一千五百米。

  炮弹重达十二公斤一颗。

  一颗爆炸弹的威力,可达直径五米范围。

  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重炮之王。

  而这样的重炮,重量达到两千五百斤,移动十分困难。

  这也就导致这种大炮,无法在陆军之中装备的原因。

  目前三桅战舰之上,也只有前后甲板上,各装备了一门。

  而且其中还有五门损毁无法使用。

  但可用的火炮依旧还有四十一门。

  这些重炮,无疑就是韩烈手中的利器。

  也是他攻打燕京城门的最大屏障。

  虽然移动不便,但天津海河口,到燕京城东大门,直径不过一百多里路程。

  其中主要还是水路。

  只需要把火炮拆卸下来,运到中型的苍山船上,就可以直达通州码头。

  拿下通州之后,再通过车马运输到燕京城下,路程更是不到五十里。

  可以说把海船重炮,用到攻打燕京城的战事上,完全行得通。

  天津卫作为明朝初年,四大卫所之一。

  实际包含的范围不仅仅是后世的天津地区。

  还包括了沧州、南皮、盐山、庆云等一部分区域。

  天津卫在朱元璋之前叫做直沽,后来设立海津镇。

  为什么后来设立卫所,并改名为天津卫的原因。

  是因为朱棣在建文二年,起兵靖难之时。

  在此渡过运河南下,一举奠定了皇位。

  故而在此建城纪念。

  并且后来又增设了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也就说天津卫巅峰时期,实际有三个卫所。

  总兵力更是达到一万六千八百余人。

  随着明末后期卫所崩溃,天津左右二卫,早已经名存实亡。

  到李自成攻陷京城,满清入关定都燕京之后,天津卫的价值,进一步削弱。

  此时,天津卫的守备参将叫张士奇。

  虽然此人名声不显,但其祖上世代,却都是大明边将出身。

  镇守辽东长达百年之久。

  其兄张士彦曾是大明辽东巡抚王化贞帐下参将守备。

  后来举家投降满清,受到皇台极赏识提拔,隶属汉军正蓝旗,被授予甲喇章京之职。

  张士奇在满清入关不久之后,就被调任天津城守备参将。

  统率三千士卒,负责镇守天津城防事务。

  几年下来,虽然没有获得升迁。

  但窝在天津城内的张士奇,小日子却也过得惬意舒适。

  已经年过半百的他,也没有了进取之心。

  能够安稳的干到退休,他就十分知足。

  这三年来在天津城内,守着运河码头,靠着参与私盐贩卖。

  他也是赚的盆满钵满,还维护了一个清官形象。

  因为贩卖私盐赚了钱,他也就不用再去干贪墨这样让人诟病之事。

  有权又有钱的他,几年下来他足足纳了十五房小妾。

  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就是给他一个总兵位置,他也不换。

  相比起在辽东的几十年,天津城物产丰富,商业发达,南来北往的货物,通过天津码头进京城。

  他这个守备官,简直就是一个土皇帝。

  为了保住自个的位置,他每年都要给自家主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府邸,送上一万两银子。

  但是最近几天,张士奇却有些忧心忡忡。

  原因是郑亲王济尔哈朗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书信。

  要求他加强天津守卫,以防明军来犯。

  虽然这几年没有上前线。

  张士奇对于朝廷的情况,其实还是知道一些。

  总之这几年对于南明的战争,朝廷一直都是败多胜少。

  到如今折损在战场上的亲王王爷已经高达四位。

  贝勒,贝子,都统、总兵大将,死伤多达上百人之多。

  死伤的兵马更是高达三十万的恐怖数量。

  现如今满清朝廷之上,不说谈明色变,却也是无人敢主动请缨出战。

  “唉,咱小小的天津城,咱就被明军惦记上了呢?”

  愁眉苦脸的张士奇心中很清楚。

  他手下的三千汉军旗士卒,战斗力低下,多是老弱病残。

  根本不堪一战。

  因为他手中这支士卒,本就是战场上受伤的士卒。

  朝廷为了安置这些人,才安排在后方负责城防治安事务。

  真要上战场,充其量就是炮灰。

  “老爷,今日为何如此唉声叹气,莫不是遇上难事了?”

  张士奇身边的宠妾王氏,见到张士奇面对满桌子的酒菜,却一口未吃。

  “夫人,咱儿子呢?”

  张士奇答非所问的问道。

  “儿子刚由奶娘带去午睡了,小孩子贪睡着呢。”

  王氏之所以能够受宠,是因为给张士奇生了一个儿子。

  张士奇的发妻生了三个女儿,后来娶的几个小妾,也都生的是女儿。

  现在他有正妻一人,小妾十七个,女儿多达十二个,唯有王氏生下的一个儿子。

  这对于已经四十五岁的张士奇来说,算得上是老年得子了。

  故而对于这个宝贝儿子,宠爱的不行。

  现在他的发妻和三个大女儿,都在广宁老家生活。

  这三个大女儿都是发妻所生,而且都已经嫁人。

  陪他留在天津生活的,自然都是年轻的貌美的小妾。

  还有那几个待嫁和未成年的女儿。

  其中老四、老五、老六、老七四个女儿,如今都到了待嫁的年龄。

  张士奇正准备待价而沽,寻思把她们嫁入京城的王公贵族之家。

  哪怕是做个小妾,也能确保自己的官位。

  “夫人,你去收拾一下,明天带咱儿子,回广宁老家去。”

  张士奇虽然把女儿当做了筹码,但对于唯一的儿子,却是宝贝的很。

  这不担心天津会有战事的他,准备把妻儿送回广宁安置。

  “老爷,你不要妾身了吗?”

  “妾身还能生儿子的,你不要赶我回老家好不好?”

  王氏闻言顿时梨花带雨的哭了起来。

  在天津张家宅院内,她虽然是小妾,却主管着整个家宅。

  可要是回了广宁,张家正牌夫人,定会把她给撕了。

  要知道张夫人可是善妒的很,要不是家族显赫。

  张士奇都恨不得休了她。

  奈何惹不起,只得把对方留在广宁老家。

  “说什么傻话呢,老爷怎么会不要你呢?”

  张士奇对于王氏,虽然是老夫少妻,但确实是真爱。

  王氏是天津人,是本地豪绅妾室之女。

  张士奇赴任天津迎娶的,二人成婚一年后便生下一个儿子。

  时年这位也才二十二岁,比张士奇小了二十三岁。

  年貌貌美,还粗通琴棋书画,能说会道,还能生儿子。

  这样的女人,张士奇岂能够不爱呢?

  “妾身不走,妾身父母家人,都在天津,老爷你要赶我去广宁,妾身不活了。”

  王氏一来是真怕回广宁被欺负。

  二来她从小生活在天津,而广宁地处广外,天寒地冻,她可受不了这份苦。

  “好,好,咱不去便是。”

  张士奇见状,只得苦笑答应。

  好不容易哄好了王氏,张士奇这才出门,来到城中巡视。

  天津卫承平多年,城墙早就年久失修。

  即便是李自成和满清入关,天津卫因为名存实亡,几次变换大王旗,都没有经历战斗。

  来到城头的张士奇,看到那些要么年迈,要么缺胳膊断腿的老弱病残士卒。

  不由得摇头叹了口气。

  就这些残兵败将,明军要是真来了,他拿什么守城啊。

  在城头之上巡视了一圈,时间很快来到黄昏时分。

  正准备回城之际,城外突然传来一股惊天动地的马蹄声。

  “骑兵,大股骑兵杀过来了。”

  紧接着城头方向,便传来示警的鼓声。

  急匆匆跑到城门上的张士奇,放眼望去。

  只见城外一支浩浩荡荡的骑兵队伍,犹如汪洋大海般席卷而来。

  那赤色的日月龙旗,在烟尘之中迎风飘扬。

  如此震撼的一幕,让他差点瘫坐在城墙之上。

  张士奇不是没有打过仗。

  要知道早年他可是参加过辽东多次战役,甚至还参加了松锦之战。

  可单独面对一支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的骑兵。

  他还是第一次。

  顷刻之间,张国柱率领万骑军左营六千骑兵,已经抵达城外一箭之地。

  “城头之上的建奴鞑子听着,给你们一刻钟时间考虑。”

  “打开城门投降,本将军保你们性命无恙。”

  “负隅顽抗者,城破之际,鸡犬不留!”

  纵马冲到城下的张国柱,高举手中战刀,指着城头方向大声喊话道。

  紧接着陈德,王遵坦率领率领的中军营,右军营合围而至。

  万骑军主力两万铁骑,一人双马,人人衣甲鲜明,手持刀枪,肩挎弓矢。

  后军营六千士卒,则是辅兵和预备人员。

  “守备大人,明军围城,我等如何是好?”

  城头的千总,看着城外的明军骑兵,有些惊恐的看着张士奇问道。

  “李千总,我要没有记错的话,你的家人都在城中吧?”

  张士奇眉头紧皱,看着独眼瘸腿的李千总问道。

  这名李千总也是辽东明军出身。

  十年前在辽东战败投降了满清。

  再后来的几次与明军交战之中,被射瞎了左眼,腿部骨折重伤留下残疾。

  满清入关之后,被编入天津卫担任千总。

  至今也有三年时间。

  “回守备大人的话,卑职妻儿子女都在城中。”

  李千总迟疑的回道。

  “那你说说,是要与城池共存亡,还是答应明军的条件?”

  张士奇在问出这句话时,实际上心中已经做出了决定。

  很显然抵抗只有死路一条。

  但他不想死,也不想仅有一岁多的儿子,以及家中的爱妾,沦为明军的战利品。

  如果有选择,他肯定会带着家人跑路。

  可现在明军已经围城,要么战死,要么投降,再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要不答应明军投降?”

  李千总犹豫了一下,抬头看着张士奇说道。

  “嗯,你去问问将士们吧。”

  张士奇故作深沉的说道。

  “我张士奇不怕死,但也不愿连累将士们和满城百姓啊。”

  “若将士们愿意随我死战,那我张士奇就带着弟兄们跟明军拼了。”

  “可要是将士们愿意投降,那我张士奇就下令投降。”

  “就算有罪,就让我一个人来承担。”

  张士奇这番大义凛然的话,立马得到李千总,以及城头上一众将士拥护。

  “我等愿意听从张守备号令。”

  李千总也算是一个老兵油子了。

  同样是年过半百的年龄,又因打仗落得个残疾。

  这几年在天津城内,日子过得安逸。

  前半生一直在打仗,最近几年才安家娶妻生子。

  今天要是拼命的话,那么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但要是张士奇带着大伙投降,即便没了官职。

  妻儿子女能够保住性命,加上这几年的攒下的钱财,后半生也可以无忧。

  “感谢诸位兄弟们的支持,我张士奇谢过了。”

  张士奇拱手一拜,这才走到墙垛口喊道。

  “我乃天津守备张士奇,原开城归顺大明官军。”

  “还请将军言而有信,入城之后莫要伤及无辜百姓。”

  “若要问罪,请斩我一人便是。”

  说罢,张士奇当即下令打开城门。

  又让李千总把自己衣甲脱了,自缚双手,簇拥道城门下请罪。

  不得不说张士奇这一手,确实玩的很高明。

  他主动投降,又以罪人姿态请罪。

  若是张国柱入城再杀他,那就是违背承诺,必然会有损声誉和民心。

  “传我军令,入城之后,严守军纪,违反军纪者斩!”

  对于张士奇这样一个小小的守备参将。

  张国柱根本不屑一顾。

  劝降不过是常规手段,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城池。

  这自然是大功一件。

  他又何必去杀这么一个降将?

  岂不是脏了自己的手嘛。

  随着张国柱率军进驻天津卫,中军之中的陈德当即下令道。

  “立即向首辅大人汇报,我军已经兵不血刃拿下天津卫。”

  这个时候,韩烈率领的侍卫军各营,则刚刚在海河码头登陆。

  接到消息的韩烈,心情大好的笑道。

  “这天津守备张士奇,倒是一个识时务之人。”

  “理应重赏,作为榜样人物。”

  “公愚,拟令,张士奇归降有功,加授正三品平北将军,仍旧担任天津卫守备参将一职。”

  “卑职遵命。”

  刘楗连忙拱手应道。

  “荩臣,传令各营立即开拔,向霸州,蓟州展开攻势。”

  “王德,传令海军各营,按照原计划部署,沿河向北通州推进。”

  “王辅臣,你率侍卫骑兵营,先行一步,与陈德将军汇合,立即向北通州发起攻击。”

  随着军令下达,侍卫军五万五千人马,万骑军两万六千人马。

  加上海军五万将士,换乘中小型战场,沿着海河推进。

  并留下一万将士留守码头,看守海军的大型战船。

  以及后续的钱粮物资输送。

  这次攻打燕京,韩烈亲自指挥各部,汇集了十三万一千人马。

  为了拿下燕京,韩烈这一次也算是孤注一掷。

  十月十一日凌晨时分。

  韩烈率领侍卫军中军,后军,骑兵营,以及万骑军所部人马。

  以及姚启圣、黄蜚率领的五万海军士卒。

  经过一夜急行军,抵达了北通州城下。

  之所以被称之为北通州,除了通州位于运河最北端外。

  还有就是这个时候的南直隶,也就是江苏境内还有一个重名的通州。

  故而在一些记载之中,为了划分两地之名,而称之为北通州和南通州。

  北通州隶属顺天府,是进入燕京东大门的门户。

  因为地处永定河,运河交汇和终点。

  北通州自大明定都燕京以来,都是漕运和仓储的重要集散地。

  同时,也是顺天府治下,最大的一块产粮平原。

  建立在平原上的通州城,宛若鹤立鸡群一般,屹立在开阔的地面之上。

  很显然,通州城并不是一座坚城。

  甚至因为商贸发达,导致城池一再扩建。

  以至于最外面的城墙,城郭只不过一面土墙。

  仅有最里面的内城,还保留城防的坚固。

  镇守北通州的满清守将叫祖泽润。

  隶属汉军正黄旗都统,也叫固山额真。

  祖泽润这个名字,或许名气不大。

  但他的养父祖大寿,可是明末辽东的风云人物。

  身为锦州总兵的祖大寿,可以称得上将门世家。

  并且在明清两朝之间,多次背叛投降,却岿然不动。

  可见祖家在锦州,乃至辽东势力之强大。

  称之为辽东第一将门世家也不为过。

  祖泽润也曾是大明锦州的副将。

  然而,早在崇祯四年,祖大寿第一次投降满清时,他便成为降将。

  之后即便祖可法又归顺了大明朝廷,他却一直留在了满清朝廷效力。

  并在崇祯十五年时,就升迁到了汉军正黄旗都统。

  自满清入关之后,祖泽润耽于享乐,多次贪污受贿。

  被人举报后,去年被贬为通州总兵,负责镇守通州。

  黎明的通州城内外,一片寂静。

  城头之上巡哨的士卒,这会都无精打采的在城头转悠着。

  只等着天亮之后,换班的人来了之后,就可以回营休息。

  “轰隆!”

  突然一道火星划过天际,紧接着数以百计的炮火,不间断在东门、南门方向落下。

  “轰隆!轰隆……”

  紧接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掀起的热浪以及烟尘,彻底惊醒了城池内外的军民。

  “敌袭!敌袭!”

  爆炸声中的守军士卒,惊叫着敲响了示警的鼓声。

  然而,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

  侍卫军中军营参将刘登瀛,后军营参将余世忠二将。

  在韩烈的军令下,各自率领的五千步卒,抬着云梯,飞梯,一路呐喊着,朝着前方的城墙,发起了冲锋。

  “弟兄们,随我冲啊!”

  带队的刘登瀛,余世忠纵马飞奔,高举着手中刀枪,遥指城头方向怒吼喊道。

  “冲~啊!”

  身后的将士,士气高昂,健步如飞,抬着攻城的云梯,飞梯如潮水一般冲了上去。

继续阅读:第573章 兵临城下,诱敌霸州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