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返回开封,王府议事
明末逐鹿2025-07-29 11:265,766

  分别之际,性格天真烂漫的阿努公主,也是颇为伤感。

  抱着她的母亲依依不舍的告别。

  “额吉,阿努走了,你要多保重身体。”

  “有机会你和个个一定要看阿努。”

  对于这个最小的女儿,作为母亲的她,向来疼爱,如今女儿即将远行。

  她也只能强撑着泪水,拍着女儿的手叮嘱说道。

  “阿努,额吉不在你身边,你要好好侍奉丈夫,不可任性,等你生下孩子后,我就去看你。”

  得到母亲的承诺,阿努这才露出一丝羞涩的点了点头。

  坐上蒙古人的勒勒车,在鄂齐尔带领的族人相送下。

  从西州城,也就是吐鲁番返回开封,还真是万里之遥。

  四月份韩烈西进时,率领十几万人马前行。

  回去之后,只有王辅臣,明安达礼率领的侍卫军骑兵营八千士卒。

  以及王德,孙平的二百亲卫队,加上阿努公主帐下陪嫁的三百侍女。

  当然,还有魏裔鲁等一众参军府的文官。

  说起来阿努公主的陪嫁侍女,可不是一群娇滴滴的女人。

  她们都是能够骑射的娘子军,而且个个能歌善舞。

  长相也是各异,甚至其中还有昆仑奴,也就是黑皮肤的种族人。

  也有蒙古人和回鹘人,还有沙俄的欧罗巴人。

  这群侍女队,当真是环肥燕瘦,让人眼花缭乱。

  以至于后世关于大夏帝国太祖武皇帝好女色,宫中收罗了天下各族女子的记录,就是从这个时候传起来的。

  在河西来回两个月,上次来伊州也就是哈密时,当地的甜瓜还未成熟。

  当这次韩烈返回时,哈密地区的甜瓜,正是甜瓜成熟之际。

  哈密的甜瓜,虽然自古就有种植。

  但基本包括西域和甘肃都统称为甜瓜。

  历史上直到康熙年间,才改名为哈密瓜,成为朝廷的贡品。

  这一次重回到哈密,见到城外沙地之上,成片成片的瓜果园地。

  韩烈对作陪的总兵吴汝义,以及新任的哈密土司昆都,指着城外的甜瓜园地说道。

  “此地甜瓜瓜皮肉厚,甜而不腻,确实是难得佳品。”

  “可列入朝廷供果,改名哈密瓜吧。”

  “以后每年六月下旬到到七月下旬,专属供应朝廷。”

  “有当地官府派遣车马,运输入京。”

  “进贡哈密瓜的农户,免除一切赋税,并每亩补偿银子,不得低于五两银子。”

  “此项专供,你们都司营,土司府一定要执行到位。”

  “本王的本意不是为了吃哈密瓜,是保证哈密百姓的产业收入。”

  “哈密这地方干旱缺水,耕地稀少,放牧也不易。”

  “百姓难得有一项特色种植,我们要扶植起来,让百姓能够依靠这片土地,过上宁静祥和的生活。”

  在韩烈的叮嘱下,作为首任伊州知州,兼都司营总兵的吴汝义。

  以及首任哈密土司宣慰使的昆都,无不是恭敬的回道。

  “大王请放心,臣等竭尽所能,不负大王的信任,让百姓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次日午后,在哈密住了一个晚上的韩烈,再次率军启程东归。

  不过,在离开前,韩烈装了一百多车的哈密瓜走。

  还给护卫的骑兵营将士,一人赏赐了十个哈密瓜,用作路上解暑食用。

  一百二十车哈密瓜,足有一万多斤。

  加上将士们携带的,以及昨天宿营下来吃掉的。

  这一趟,韩烈他们带领的九千余人的队伍,直接消耗了超过三万斤哈密瓜。

  往年的哈密瓜因为最远也就销售到关中地区,农户卖给商贩价格基本也就是三五文钱一斤左右。

  亩产一千五六百斤的哈密瓜,每亩产出价格,也就是六七贯钱。

  交了佃租和人丁税,辛苦一年到头,亩产收入最多只有两贯钱。

  但因为西域的物价差距,因为缺粮少水。

  故而生活物资的价格,远比中原地区更高。

  加上游牧民族统治,制度混乱,百姓的生活也是十分疾苦。

  所谓的每天吃肉,喝马奶酒,载歌载舞的幸福生活,那都是贵族们的享受。

  普通百姓逢年过节能够吃上羊肉,喝一顿马奶酒,那都是幸福的一件事情。

  这次韩烈在哈密,带走和吃掉的哈密瓜,统一按照进贡价格,十文钱的价格,从当地百姓收购的。

  故而当地瓜农得知这个消息,无不是感恩戴恩,在韩烈离开城池时。

  得到实惠的瓜农们,纷纷涌到城门口相送。

  “大王千岁,千岁,千岁!”

  数以万计的百姓自发夹道欢送的场面,即便是韩烈也是感动莫名。

  马背上的韩烈,一路挥手跟百姓做告别。

  “乡亲们,感谢你们的相送。”

  “你们种的哈密瓜很甜,我很喜欢,也希望你们来年取得更大的丰收。”

  一声声的欢呼告别声中,韩烈率领的队伍,浩浩荡荡的离开了伊州也就哈密城。

  离开哈密之后,队伍陆路东归,不日便进入瓜州。

  瓜州与玉门关,作为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军事重镇,与肃州的嘉峪关,有着河西双子关的称号。

  如今的瓜州,肃州官吏,守备营都已经设立。

  河西总督府,河西提督府正在高速运转,各州县的官府和军事体系都已经恢复。

  虽然仅仅只是短短的两个月时间,河西走廊的官道上,已经陆续可以见到往来的商贩。

  都说商人重利,但一个国家若没有商人,经济必然会崩溃。

  商人除了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也给地方上带来了商品和金钱的流通。

  促进了市场的繁荣,这点是功不可没的。

  只要依法经商交税,韩烈认为商人是应该值得提倡和保护的。

  尤其是河西走廊这样的荒芜之地,商人的价值更高。

  为此,在瓜州宿营时,韩烈亲自接见了新任的沙洲知州和守备营守备。

  叮嘱他们务必要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打击隐藏在暗处的马匪,以保证商人和百姓的出行安全。

  河西走廊地大物博,作为丝绸之路,自古商贩不绝,同时马匪土匪横行。

  在韩烈看来,想要保护商人利益,打击灭绝马匪和土匪也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过了嘉峪关后,下一站就是甘州。

  接着就是凉州的武威城。

  七月三日从吐鲁番出发,到凉州的路程足有两千多里。

  韩烈率领的侍卫军骑兵营,虽然人皆是一人双马,但没有刻意急行军的情况下。

  走了半个月才回到武威城。

  阔别了两个月的董小宛,董琼英和长平公主,见到韩烈去了一趟西域,竟然带回来一队肤色发型各异。

  身穿奇装异服的番族女子不说,还娶回来一个绿蓝色眼眸的异族公主。

  作为一个女人,几女心中难免有些不高兴。

  但面对阿努这个小美人时,几女却又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态度。

  “阿努妹妹真漂亮,眼眸就像绿宝石一样漂亮。”董小宛拉着阿努的手,毫不吝啬的赞美道。

  董琼英也是一脸惊奇的看着阿努说道。

  “你的皮肤怎么这么白嫩呢,就像婴儿般润滑呢。”

  长平公主朱媺娖虽然早年在紫禁城,见过来进贡的异族之人。

  但像阿努这样漂亮像个精灵般的美人,她也是头一次见到。

  有些吃味妒忌的她,忍不住嘀咕道。

  “难怪我们的大王,会乐不思蜀呢,原来在西域迷恋上了天山公主呢。”

  “姐姐,你可冤枉庆之哥哥了。”阿努别看天真烂漫,可在部落王庭长大的女人,你要说她不会察言观色,那绝对小瞧了她。

  这小妮子当初在西州城外,被俘的情况下,还能把韩烈给拿下。

  绝对是有心计的。

  当时要不是她主动亲吻了韩烈,也不会有二人干柴烈火的第一次见面就滚床单之事。

  一脸天真模样,不过是她的伪装罢了。

  这不听到长平公主的嘀咕声,她立马拉着朱媺娖说道。

  “姐姐是大明公主,天生贵胄,还如此这般美丽。”

  “阿努就是个草原上的野孩子,可比不上姐姐这般高贵呢。”

  被阿努这么一夸赞,朱媺娖尴尬的笑了笑,拉着阿努的手笑道。

  “阿努妹妹谬赞了,你这般年轻貌美,小嘴还这么甜,姐姐都喜欢的紧呢。”

  一场原本充满烟火味的碰撞,就此消弭殆尽。

  最后,韩烈倒是被排挤了出去。

  四女则是聊得火热,韩烈只能在一旁端茶倒水,给几女切哈密瓜的份。

  在凉州城内住了一晚上,韩烈带着众女,以及队伍继续东归。

  下一战是兰州。

  在兰州城内,韩烈同样没有多待,只住了一晚上,与河西总督张煌言促膝交谈了一番。

  交代了一番河西事务,韩烈率领队伍再次前行。

  离开兰州之后,很快便进入关中的凤翔府,长安府,过潼关进入洛阳。

  直到抵达开封,这一趟河西之行,行程长达半年之久,却也是完美收官。

  八月九日,韩烈的车驾,抵达开封城西门外时。

  受到河南巡抚王燮,以及提前回到开封休整的各军将领的热情相迎。

  城门外侍卫军副将李来亨,坐镇总兵杨捷,参军府的魏象枢,梁清标。

  以及忠烈营的袁宗第,党守素一众将领。

  恭敬的站立的道旁,向韩烈行礼参拜道。

  “臣等参见夏王千岁。”

  头戴乌纱帽,身穿轻纱蟒袍,腰缠玉带佩剑的韩烈,骑着战马白龙驹,来到众人跟前下马,扬声喊道。

  “诸位大人,将军免礼。”

  一番寒暄之下,韩烈在众文武百官的簇拥下,一路来到城中的夏王府。

  随着征西战役结束,原临清关转运衙门撤销。

  魏象枢这个夏王府参军长史,以及参军主事梁清标,汤文斌,魏裔讷也官复原职,回到了夏王府。

  魏裔鲁这个参军主薄,被韩烈留在了陕西担任布政使。

  “诸公,这是孤王从伊州带回来的哈密瓜。”

  “虽然路上经过一月时间,这瓜不但没有坏,反而更加爽口香甜,大家都尝尝鲜。”

  来到夏王府大堂排位坐下后,在韩烈的安排下,王德带人把切好的哈密瓜,送到了众人面前。

  哈密瓜因为产于河西,这些年战乱不停,即便是达官贵人也很难买到。

  堂上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品尝过。

  加上现在又是韩烈不远万里带回来的,众人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也都表现十分热衷。

  这就是权势带来的价值。

  老话说的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韩烈权势滔天,与帝王也就差了一步之遥。

  他身边的文武百官,对他无论是不是忠心,表明上显然都是恭敬异常的。

  至少眼下的夏王府大堂上,韩烈看不出那个人,表情和眼神之中有对自己不满的情绪。

  “大王,此瓜与咱们中原的甜瓜颇为相似,但口感确实更加甜蜜。”

  “而且这么远的长途运输,竟然没有损坏和腐烂,这点中原的甜瓜和西瓜,几乎是做不到的。”

  身为河南巡抚的王燮,对于韩烈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身为布政司行省的最高长官,主管行省政务军务的他,吃了一块哈密瓜后,一脸惊叹的称赞道。

  “此等瓜果,若能够中原种植,倒是可以成为夏天解暑上好水果。”

  “加上它耐储存和便于运输的自身条件,必然会畅销大江南北。”

  “一旦种植起来,定然可以为百姓提供不少的经济价值。”

  王燮这话固然有恭维韩烈之意,但说的也不无道理。

  就在众人附和,表示认同王燮之语时,顾炎武却淡淡的说道。

  “王抚台此言差矣。”

  “顾藩台有何高见?”王燮皱眉看向顾炎武,眼神中透着对其的不满之色。

  王燮资格老,又是较早投靠韩烈的人。

  进士出身的他,能力也不差。

  但比起顾炎武这个后起之秀,正午方面的能力,确实要稍逊一筹。

  而且顾炎武这个刚正不阿,对朝廷忠心耿耿。

  要不是他不肯向韩烈表忠心,以顾炎武的能力,也不会被压在布政使的位置上动弹不得。

  “王抚台莫非没有听过,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谚语吗?”

  “哈密瓜据我所知,汉元狩年间,河西酒泉有乡绅进贡甜瓜,武帝品尝过后,盛赞甜如蜜,果肉可口。”

  “曾派人在关中试种,却都没有成功。”

  顾炎武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他这个说辞一出。

  王燮顿时哑口无言。

  事实胜于雄辩嘛。

  不过,顾炎武这番所谓真理,却没有获得满堂彩。

  因为在座的文武百官心中都很清楚,韩烈很推崇这哈密瓜。

  人家王燮这么说,也是好意,不一定就要推行。

  而你顾炎武这么辩解,看似在辩驳王燮,实际在扫韩烈的脸面。

  为此,下首右边座位上的一众将领,李来亨,袁宗第,党守素,王辅臣等人,脸上都露出不快之色。

  反倒是上首的韩烈,并没有因为顾炎武的直言敢谏而生气。

  “顾藩台所言有理,我们身为朝廷命官,自当实事求是。”

  “咱们拍板决策的任何一件事,都必须慎重考虑。”

  “有句老话说的好,上官一句话,下民跑断腿。”

  “哈密瓜好吃不假,但就目前的气候条件,以及河南的风土人情,显然是不适合种植的。”

  “但是,咱们也应该因地制宜,促进产业化的种植,为百姓谋福利。”

  “比如哈密瓜在河南不合适种植,但红薯,土豆,玉米这些新式农作物,在河南就很有推广种植价值。”

  “如今马上就要秋收了,今年河南各府州的农作物丰收情况。”

  “你们巡抚衙门,布政司衙门,是否实地考察过呢?”

  韩烈这一开口,就把争端话题,带入到了现实之中。

  河南自去年收复后,人口锐减了七成。

  要知道天启二年,河南有人口八百万余口,到去年河南收复,二十余年间,河南人口只剩下不到三百万。

  土地更是大片荒芜,甚至有些县城,人口只有千余人,而且都是老弱病残。

  为了促进河南的发展,韩烈去年免除了河南一年的赋税。

  而且还从浙江和江苏两地,迁移了一百六十万口人,安置在开封,归德,洛阳各地充实人口。

  并且强制性的推广了红薯,土豆,玉米等新式农作物的种植。

  如今到了第二年丰收季节。

  韩烈很是很期待,河南的重建收获情况的。

  巡抚王燮务虚,作为行省最高长官,他主管的全面事务。

  这事只有各司衙门汇总之后,他才有数据。

  故而此刻他还真没有办法回答韩烈。

  但顾炎武却可以回答,因为他是布政使。

  布政使相当于后世的省长,主管政务和地方工作。

  加上顾炎武为人务实,从他的肤色上可以看出,这几个月来他肯定没往野外跑。

  没错,今日的顾炎武虽然穿着一身绯红补子官袍,但他面容消瘦,面色黝黑,一看就是经常在原野奔走,才会有这般容颜。

  “回禀大王,河南自去年遗民落实后,今年新生儿增加了九万余口,这是自崇祯三年来,人口新增最大的一次。”

  “其次,今年的赋税银收入,已经完全可以维持河南行省的军政开支。”

  “粮食今年丰收在即,下官预计可达一千二百万石。”

  “按照十抽一征收粮税,可征收一百二十万石粮食。”

  “今年制订的征收粮价为两贯三百文一石,百姓亩产钱粮,剩余足以丰衣足食。”

  “按照这个政策执行,最多十年时间,河南人口就可以恢复到天启年间的数据。”

  ……

  不得不说,顾炎武确实是个务实的干吏。

  无论是抚民理政,还是各项数据,都时刻铭记在他的脑海之中。

  “很好,顾藩台之功,善莫大焉,今年吏部绩效考核,顾藩台可列为甲等。”

  说完河南之事,韩烈眼看时间不早了。

  遂起身招呼大家道:“午饭时间到了,孤王已经安排了便饭,大家入席,边吃边聊吧。”

  中午入城的韩烈,明明到了王府,却连回后院看下子女的时间都没有。

  就在大堂上召见了开封城内的文武百官,听取了大家的工作汇报。

  还要给大家准备午饭,这就是一个勤政之王,所过的日子。

  这要是昏庸享受的君王,早把人打发,自己麻溜的跑回家中享受娇妻美妾的伺候了。

  午宴吃的很简单,一桌八个人,六菜两汤,加一坛酒。

  一共准备了五桌,韩烈也没有劝酒,只是上来敬了大家三杯酒,便大口的吃了一碗饭菜。

  很显然这就是一顿便饭,可不是宴会。

  对此,一众文武百官倒也没有意见。

  他们来见韩烈,本就不是为了吃喝。

  更多的是联络感情,加深了解,以此来获得韩烈的赏识和信任。

  三两下吃饱肚子的韩烈,主动与袁宗第,党守素,杨捷等一众将领,进行了一些交谈。

  询问了一下关于军队的情况。

  “军队是国家的根本,思想教育,军事训练,是一支军队的灵魂所在。”

  “如今天下初安,但远远没有到马放南山的时候。”

  “你们这些军中大将,切记不可懈怠。”

  “接下来的辽东战役,你们都是先锋。”

  “能不能封候拜将,封妻荫子,就要看你们的表现了。”

  韩烈在与众将谈话时,做出的许诺,让一众将军们,无不是摩拳擦掌,热血沸腾。

继续阅读:第618章 参军府的成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