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向崇祯陈说利弊
明末逐鹿2025-07-28 17:253,083

  “谢陛下!”

  道谢之下的二人,随即站了起来。

  杨衍拘谨的低着头,紧张的有些难以自己。

  韩烈则是不卑不亢,主动开口说道。

  “微臣斗胆,向陛下为山东,河北百姓,请个恩赐。”

  崇祯看着韩烈,表情威严的点头道。

  “韩将军说说看。”

  韩烈双手作揖,躬身说道。

  “自十月初旬,建奴鞑子从河北南下山东,所到之处,鸡犬不留,浮尸遍野,足有数十万百姓被杀。”

  “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德州,沧州二城,十万百姓,几乎被建奴屠杀殆尽。”

  “自古屠杀百姓之惨烈,非有今日之疯狂。”

  “建奴鞑子之恶,无异于厉鬼豺狼。”

  “为抚慰百姓受伤心灵,彰显朝廷恩德,微臣奏请陛下,免除遭到屠戮各府州县百姓一年的赋税。”

  “并派遣官吏,赈济救灾。”

  韩烈一番言辞切切,动情的陈词下。

  崇祯也不由动容,面露震惊的问道。

  “建奴鞑子,果真屠杀了德州,沧州十万百姓?”

  “陛下,微臣所言,若有一字不实,请诛臣三族。”

  韩烈痛心疾首的悲怆说道。

  “然而,造成如此恶果的原因,臣认为非首辅周延儒不可。”

  “周延儒奉命督师,畏敌怯战,龟缩不前,这才助涨了建奴威风。”

  “但凡他能够率军在河间,沧州镇守,臣这次定然能够率领山东军民。”

  “把这股恶贯满盈,双手沾满我大明鲜血的建奴鞑子,尽数斩杀殆尽。”

  在崇祯目瞪口呆之中,韩烈言辞激烈,慷慨陈词的把山东的战况。

  一五一十的如实给崇祯说了一遍。

  “陛下,建奴鞑子虽然凶残,但他们也不过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

  “他们也会害怕,也会胆怯怕死。”

  “只要陛下您一声令下,我大明将士,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定可扫灭建奴,平定叛乱,还我大明太平。”

  韩烈一番慷慨陈词,让坐在上首的崇祯,也不由的热血沸腾。

  自十七岁继位,深居宫中的崇祯,殚精竭虑,日夜勤政,费劲心血,批阅奏折,处理朝政。

  可十五年下来,才三十出头的年纪,却已经早生华发,可天下却日益糜烂。

  财政枯竭,吏治腐败,军费庞大,可无论是建奴,还是蚁贼,却是越剿越多。

  但这些年来,朝堂之上,满朝文武百官,说起应对之策,要么哑口无言,要么滔滔不绝,可事后却都是纸上谈兵。

  此刻,他却从一个小小的守备眼中,看到了平定天下的希望。

  韩烈身上那股睥睨天下的气势,犹如一把出鞘的利剑,让崇祯第一时间想到的人物,赫然是霍去病。

  “这是朕的冠军侯啊!”

  若有所思的崇祯,忍不住拍案而起,几乎是脱口而出的看着韩烈说道。

  大殿上的王承恩和骆养性,听到崇祯的盛赞之语,不由愕然的看向了韩烈。

  倍感压力的杨衍,紧张的再次跪倒在地。

  唯有韩烈昂首挺胸,拱手回道。

  “陛下,微臣更愿意做您的卫青,为陛下扫平天下逆贼,重振我大明雄风。”

  “说的好,好,好志向!”

  崇祯不由颔首大笑道:“哈哈哈……”

  很显然韩烈这话,是说到他的心坎里了。

  相比起霍去病锋芒毕露,大明现在显然更需要卫青这样的统帅。

  “传旨,敕封韩烈为长平侯,定国将军,滕骧卫总兵一职。”

  崇祯这话一出,连韩烈也不由有些动容。

  “微臣韩烈谢主隆恩。”

  跪倒在地的韩烈,作揖拜道。

  “承蒙陛下大恩,微臣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难怪韩烈动容,大明中后期封侯,可不是一件简单事情,那是需要无上的军功。

  而且一般还不封给武将,多封赏给带兵的文官进士。

  其次是定远将军,这可是从二品的武将勋职,含金量比总兵可高多了。

  要知道大明的总兵,属于临时差遣,并没有明确的品阶。

  至于滕骧卫,这可是皇帝亲军,又称之为滕骧四卫,属于皇帝的禁卫,也承担着重要的军事职责。

  崇祯这个人性格复杂,对于寄予厚望之人,他能够把你提拔到顶峰,也能够把你打入谷底。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非袁崇焕莫属,当初辽东局势糜烂,崇祯召见被先帝天启免职的袁崇焕,在听完袁崇焕提出的三年平辽策论后。

  崇祯直接授予了袁崇焕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大权。

  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蓟辽督师一职。

  除了袁崇焕外,还有一个人,也是崇祯直接提拔委以重任。

  这个人就是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

  当时的杨嗣昌尚在家中,为父母丁忧守孝。

  崇祯不顾黄宗周等一帮大臣反对,甚至不惜把反对的黄宗周等贬黜,直接任命了杨嗣昌为督师,以兵部尚书衔挂帅。

  这两个人最后的结局,一个满门抄斩,一个死于沙场。

  而崇祯一朝,死于任上的兵部尚书,更是多达七位之多。

  以至于满朝文武,谈兵部而色变。

  纵观崇祯一朝的用人制度,内阁首辅,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走马灯似的轮换。

  就可以看出崇祯启用官吏之时的急迫和任性心理。

  他一旦认为你行,就好毫不犹豫的推你上位。

  可要是在他预测的时间内,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就会把你弃之如敝帚。

  也正是这种猜忌,复杂心理。

  导致朝中大批官吏,一心揣摩圣意,实事不干,阿谀奉承盛行。

  眼下,韩烈一番进言。

  就获得崇祯下诏封赏,这是崇祯任性使然。

  当然,韩烈在山东的功绩,封候拜将也是应该的。

  至少以功绩封赏,韩烈是配的上这份封赏。

  韩烈在兖州府境内,斩杀清军饶余贝勒,奉命大将军阿巴泰,以及辅国公斐洋古,博和托。

  歼灭建奴鞑子三万人马,收复济南府,以及临清关,东昌府,一路北追建奴到达蓟州,收复沿途城池。

  这份功绩,即便是崇祯一朝,也没有一人能够达到。

  但他作为一个武将,即便立下大功,实际封赏,也达不到如此丰厚。

  若是他是一个文官进士,这份封赏倒也并不奇怪。

  不过,崇祯金口玉言之下,韩烈这份封赏,显然是板上钉钉了。

  “韩爱卿免礼,这是你应得的奖赏。”

  崇祯对于韩烈的态度,十分满意。

  紧接着他又道:“关于你弹劾首辅周延儒一是,朕已经让提督东厂王德化去核实调查。”

  “若有虚假,你可知道,这是何等大罪?”

  崇祯这么问,显然是相信了韩烈的话。

  否则他断然不会问出这话。

  “微臣一片公心,绝无私心,还请陛下明鉴。”

  韩烈坦然的回道:“若有半点虚假,请陛下斩下微臣脑袋,以儆效尤。”

  “韩爱卿此言,朕记下了。”

  崇祯颔首之余,随即话锋一转,问起了韩烈,有关军事上的应对策略。

  “韩爱卿,说建奴鞑子不足为惧,那么蚁贼李自成,张献忠又该如何平定呢?”

  韩烈拱手一拜,昂首应对道。

  “陛下,可知道蚁贼是何许人呢?”

  在崇祯的目光注视下,韩烈侃侃而谈道。

  “蚁贼是我大明百姓,是陛下的子民。”

  “他们为何从贼,难道是他们天生叛逆吗?”

  “答案显然不是。”

  “归根结底,是朝廷把他们推到到了叛贼一方去的,而不是百姓愿意投贼。”

  “陛下可听过蚁贼,蛊惑人心唱的歌谣?”

  “是何歌谣?”崇祯还真没有听过。

  韩烈随即高歌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么一首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歌谣唱出来。

  崇祯皇帝瞬间色变,身为大明皇帝,崇祯可不是一个文盲,也不是一个昏聩之人。

  虽然他性情乖张,猜忌寡恩,但他也是聪明人。

  这么短短一首歌谣,对于贫苦的百姓来说,杀伤力和蛊惑力有多大,但凡有些脑子都想得到。

  “好一个蚁贼,这是要亡我大明啊。”

  崇祯拍案而起,一脸愤怒的吼道。

  “为何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人,向朕说起过这歌谣?”

  大殿下的骆养性,王承恩见到皇帝盛怒,不由惶恐的跪倒在地。

  至于杨衍一直就在那跪着,压根没有起来过。

  “陛下息怒。”韩烈躬身一拜,沉声说道。

  “如今蚁贼大势已成,那李自成在襄阳,自称大顺王,要想剿灭,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但俗话说的好,成也王厚,败也王侯。”

  “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以前不过是流寇,如今僭越称王,那就是天下共敌。”

  “微臣建议陛下下诏,昭告天下地方督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在黄河北岸的山西,河北,山东,湖广,陕西,南直隶设立防线。”

  “把蚁贼人马困在河南一隅之地,蚁贼人马,势必缺衣少粮,如此不出一年,民心尽散,朝廷再派精兵出击。”

  “一战可定,李自成,张献忠不攻自破也。”

  韩烈这个建议,有没有可行性呢?

  答案显然是有的。

  但是,如今大明的财政,显然不可能支撑,在各地屯兵防守。

  这点,崇祯稍微思虑下,便想到了。

继续阅读:第71章 韩烈提出的战略防御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