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养性,你可敢对你说的话负责?”
崇祯皇帝一脸严肃,盯着骆养性,一字一句的问道。
“微臣所言,句句属实,绝不敢欺瞒陛下。”
“若陛下不相信微臣之言,可派东厂番子,前往北通州查探一番。”
“根据微臣所接到的消息,以及韩烈,杨衍所汇报的情况显示。”
“周阁老自十月初出京以来,至今两月时间,中军大纛未出北通州一步。”
骆养性跪倒在地,双手作揖拜道。
“王德化。”
崇祯怒吼着一声喊出。
“微臣在。”
王德化连忙拱手应道。
“去,你立即派人去北通州,查明情况,若有半点作假,朕诛灭你三族。”
崇祯愤怒异常的吼道。
此刻的崇祯,之所以愤怒,是因为欺骗,周延儒如果战败了,他都会好受一些。
可堂堂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天下百官楷模,却谎报军情,天天把他这个皇帝,耍的团团转。
而他还每天沾沾自喜,多次当着朝臣之面,盛赞周延儒是忠臣。
“骆养性,去把韩烈,杨衍带进来,朕要亲自问问他们,究竟在山东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手一挥的崇祯,把王德化和骆养性二人,给赶出了大殿。
“王大伴,你告诉朕,他们当中,谁说的话是真的?”
一脸疲惫的崇祯,瘫坐在龙椅上,有气无力的看着王承恩问道。
他的内心之中,是多么希望,韩烈和杨衍说的是假话。
周延儒说的都是真的。
毕竟韩烈和杨衍只是地方上小小武夫,即便弹劾了首辅,说了假话,也对朝廷没有影响。
可周延儒要是欺骗了他,还杀良冒功,欺君罔上,贪赃枉法,结党营私,那就实在太可怕了。
“奴婢不知。”王承恩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上。
“陛下,此去北通州,不足百里,两日之内,必有消息,到时自有公断。”
“呵呵呵……”
崇祯在位十五年来,内阁首辅就换了十九位之多,平均下来,不到一年就要换一个内阁首辅。
其中周延儒先后两次拜相,出任内阁首辅,一次是崇祯三年。
一次是崇祯十四年。
周延儒两次拜相,出任内阁首辅,都达一年多时间。
可见崇祯对其信任程度。
要知道在崇祯一朝的内阁首辅,短命的只有一个月时间,能够担任一年多的,仅仅只有五位。
在位最长的两个内阁首辅,就是周延儒和温体仁。
而这两个人,历史证明,都是奸臣。
由此可见,崇祯用人的失败。
至于内阁成员,也就是大学士的更迭,那就更加频繁。
短短十五年下来,已经接近五十人之多。
而未来的崇祯十六年,到十七年三月下旬,大明亡国这一年多时间。
还有三位内阁首辅上位,多达九个内阁大学士更换。
内阁朝臣的频繁更迭,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朝堂内部的党争倾轧严重,皇帝猜忌刻薄,用人不专。
内阁首辅位置,很多时候,根本不是朝廷选出来的。
而是各派别为了控制朝廷话语权,选出来的代表。
周延儒第二次拜相,就是当争最好例子。
当时崇祯皇帝憎恶东林党人,大肆打压在朝东林党官吏。
周延儒不属于东林党人,但他是江南士族代表。
故而朝野的东林党人,明里暗里制造舆论,把周延儒推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而周延儒上位之后,投桃报李,启用了大批东林党人士。
如此以来,就引发了朝中各派别的争斗。
这种争斗的持续深入,就造成官吏心理的极度私人化。
朝中百官,人人关注自我的生存和利益。
地方上的利益团体,官绅和乡绅们,相互勾结,隐瞒土地和民户数字,大肆偷税漏税,甚至拒绝交赋税。
更可恨的是,那些地方官吏,为了敛财。
假借朝廷颁布的税收,巧立名目,压榨收取额外的非法的赋税,大肆中饱私囊,贪污腐败。
而满朝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无不是为了自己小家,枉顾朝廷法度。
人人自我堕落,腐蚀着朝廷财政,盘剥百姓。
最终导致大明国库空虚,百姓疾苦,土地兼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而士大夫和文武百官,个个家财万贯,锦衣玉食,百姓饥寒交迫,皇帝和国库永远缺钱。
如此的死循环,归根结底,既有崇祯皇帝的无能,也有东林党人自私自利,还有大明皇亲国戚的不作为。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举国上下,人人为己,自私自利,不亡国,那才是怪事了。
韩烈和杨衍二人,是被骆养性,率领的锦衣卫,带入紫禁城。
带着怒气的崇祯,在王承恩安排的东厂番子护卫下,在紫禁城前朝的谨身殿,召见的韩烈和杨衍。
对于入宫面圣,杨衍充满忐忑与不安。
相反韩烈,则是一脸平静。
据他所了解的历史上,有关崇祯的记载,韩烈对于崇祯,不说了如指掌,那也是颇为熟悉。
所以,对于面圣,他显得从容而淡定。
以至于暗中观察着二人的骆养性,也不由暗暗称奇。
杨衍的表现,是大多数第一次觐见皇帝官吏,都会产生的期待与不安情绪。
但向韩烈这般镇定,从容自信的官吏,骆养性则是第一次见。
在他的印象之中,满朝文武百官,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皇帝第一次召见时,如韩烈这般坦然处之。
“微臣山东镇参将杨衍!”
“泰安州守备韩烈!”
“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走进谨身殿大殿,韩烈杨衍二人跪地,向上首的崇祯皇帝行了一个朝拜大礼。
之前二人在入宫之时,已经换了一身袍服,兵器甲胄都留在了宫门外。
坐在上首龙椅上的崇祯,目光炯炯的看着二人,昂首阔步走进大殿,再到跪拜大礼。
崇祯的目光,一直在杨衍和韩烈身上打转。
第一眼,崇祯的感觉,是二人身形着实高大魁梧。
毕竟杨衍和韩烈,都是正宗的山东大汉,一米八的大高个,身材魁梧,虎背熊腰,面容端正,颇为英武。
“二位将军平身。”
崇祯见杨衍和韩烈如此年轻,却又英武非凡,不免对二人,产生了一丝亲近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