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小心。”
面对飞射来的匕首,右谕德项煜大叫一声,冲了上去推了一把太子,虽然躲过了致命的一击。
那匕首还是射落在朱慈烺的右臂上,入肉一寸有余的匕首,溅起一片血花。
疼的太子朱慈烺惨叫一声,加上惊吓过度,使得他当即晕死了过去。
“找死!”
眼见高胜临死的反扑,依旧射伤了太子,震怒的百户,刺入高胜腹中的雁翎刀,被他果断抽了出来。
“噗!”
随着雁翎刀的离体,高胜一口鲜血喷出,扑倒在地而死。
“走水了,走水了……”
就在这时,明月楼内突然起火,楼内的酒客,歌姬无不是大惊失色的冲出了房间。
“我是锦衣卫南镇抚司,下辖百户武元庆,奉命暗中保护太子。”
直到这时,杀了高胜的武元庆,才亮出了自己的腰牌,扬声对包厢内的众人,说明了自己的身份。
“太子伤势无碍,只是受到惊到了惊吓昏迷,诸位大人请随我立即撤离。”
一脸从容的武元庆,一边给太子检查了一下伤势,一边对屋内的众人说道。
“那就好,那就好。”听到武元庆的花,屋内的周鉴,周铉兄弟,詹事屈可伸,翰林杨世聪等人,无不是松了口气。
这会走廊外负责击杀完刺客的几名锦衣卫力士,也跟着走进了厢房。
其中一人背起太子,在武元庆的带路下,一行人匆匆冲出了明月楼。
来到大街之上,接应的太子卫队士卒,迅速围了上来。
紧跟着接到刘文耀汇报的刘文炳,也带着一队人马在半路上碰上。
“太子若有什么闪失,吾当夷灭尔等三族。”
看到受伤昏迷的太子,新乐伯刘文炳,双目冒火的呵斥了随行的官吏。
而这时那帮死士,随着高胜带着的小队覆灭,剩下的人群龙无首,也早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太子行刺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济州。
听到消息的城中一众官吏,倪元璐,姜曰广,王铎,巩永固等大批官员,齐齐来到太子居住的客馆探望。
好在匕首没有毒,又没有伤到要害,经过随行太医的救治之后,太子朱慈烺很快便醒转了过来。
只是失血过多,加上受到惊吓,醒来的太子朱慈烺,神情惊慌,眼神躲闪,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怀疑和猜忌。
“叫国丈来,孤要见国丈。”
朱慈烺醒来之后,担心害怕的他,内心之中国丈周奎,成为了他最信任的人。
实际上,这个时候懿安皇后张嫣,也在济州城内驿馆居住。
在听到太子遇刺的消息,她也带着长平公主朱媺娖,以及永王朱慈炤来到客馆探望。
当初韩烈带着人马,从宫中把她带出来时,曾经给过她选择。
要么隐姓埋名,韩烈表示会安排她,在山东隐居,过上平静的生活。
要么跟随太子南下,前往南都。
张嫣当时与韩烈并不熟悉,自然不敢相信韩烈的承诺,故而她选择了公开身份,来到济州南下队伍。
张嫣与长平公主朱媺娖关系不错,与永王朱慈炤更是亲密。
原因很简单,朱慈炤的生母田贵妃,病逝的时候,朱慈炤只有六岁。
田贵妃为了确保儿子健康长大,临终前托付崇祯把儿子,交给了没有子嗣的张嫣养育。
此时的朱慈炤也不过九岁,但他却是崇祯皇帝三个儿子之中。
长相最像崇祯的孩子,相貌也是秀气,加上继承了田贵妃的恬静性格,这孩子看起来眉清目秀,肌肤白嫩,十分的惹人喜爱。
“出去,你们都给孤出去。”
见到懿安皇后张嫣,带着朱媺娖和朱慈炤来看自己。
心中内疚羞愧不已的太子朱慈烺,顿感无颜面对皇后大娘,以及妹妹弟弟的他,恼羞成怒的把人赶了出去。
国丈周奎在旁,连忙起身把张嫣几个请了出去。
“太子哥哥怎么变成了这样?”
走出客馆的太平公主,充满不解忧虑的看着张嫣问道。
“人总要学会成长,我们要相信,太子殿下会好起来的。”张嫣心中暗叹一声,脸上却没有过多表现出忧虑。
五官精致秀美的她,面露微笑的伸手拍了拍朱媺娖的小手。
“大娘娘,太子哥哥是不是因为父皇驾崩,才伤心难过呢?”
永王朱慈炤一双清澈的大眼睛中,泛着泪珠看着张嫣,委屈巴巴的说道。
“我也想父皇,想母妃呢。”
“永王乖,我们一定要坚强,大明的天下,未来还要靠你来支持你太子哥哥。”
张嫣心疼的帮着朱慈炤擦拭着眼角的泪痕。
太子遇刺的消息,这会早就传到了不远处的郭虎住处。
“想不到这个时候,竟然会有刺客,看来是我大意了。”
听到卢力的汇报,郭虎自责的皱眉道。
“接下来你们两个,除了监视外,要加强护卫工作。”
“太子绝对不能在大将军的地盘上出现闪失,再有下次,你我只能以死谢罪了。”
站在郭虎面前的百户卢力,苏华二人,一脸严肃的拱手应道。
“是,大人。”
“立即把消息送往凤阳,告知大将军。”
在郭虎派出快马,把消息送出去的时候。
作为济州守备营守备的严忠,也对全城展开了戒严与搜查。
但最近随着太子车驾在济州的原因,南来北往的官绅,豪绅,流民大批涌入城中。
可以说现在的济州城内,完全就是鱼龙混杂,人口暴涨了一倍。
严忠手下的三千人马,想要对城中每个人,做到彻查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凤阳总督府衙门。
对于攻取凤阳城,立下头功的黄得功,韩烈可谓是大为赞赏。
“靖南伯,这次拿下凤阳,你部人马,当为头功。”
“本将军定当向太子殿下,为你请功授奖。”
韩烈毫不吝啬的对黄得功,表达了欣赏和赞赏之情。
“大将军过誉了,末将不过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黄得功为人虽然有些狂傲,但经历了南都之事,面对手握兵马大权的韩烈,他表现的倒是很是谦恭。
“靖南伯,如今京师陷落,先帝驾崩,国家正是多事之秋。”
韩烈很是客气的邀请黄得功面对面入座,还亲自为他倒茶。
“我现在很是担心,闯贼会入侵山东,如今我主力都在江淮,我希望你能够率领你帐下人马,移驻临清关。”
“以东昌府为中心,守住临清关和黄河渡口,防止闯贼入侵。”
“我会奏报朝廷,让你担任临清关总兵,加左都督衔,指挥东昌府,以及德州,濮州河北各部人马。”
“不知你意下如何?”
韩烈这个安排,到没有排挤黄得功的意思,而是出于对他的信任。
眼下韩烈手中的兵马,需要应对江淮的乱局,还要拥戴太子继位,他根本没有太多精力,兼顾山东的局面。
虽然之前,他就让孙传庭在临清关,重新建立天雄军,但一支新军不可能有多大战斗力。
而且韩烈担心的不是闯贼,而是建奴入关。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现在一片石之战估计结束,李自成战败撤出京师,建奴大军将会以雷霆之势,入侵山东,河北。
横扫中原各省,进而推进到江淮。
这个时候,他必须做好准备。
山东总督张凤翔,山东巡抚刘汉儒,包括左右布政使祁彪佳,曾樱都不擅长军务。
现在这个时候,让黄得功率领帐下三万人马驻守临清关。
让孙传庭率领新编的天雄军,以济南兵备道身份,负责山东军务,下一步推荐孙传庭担任山东巡抚,全权负责山东军政大事。
这才是韩烈的目的。
“末将愿为朝廷效劳,请大将军下令,末将随时可以开拔。”
黄得功略作思考,便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对大明忠心耿耿的黄得功,向来不以危难而趋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