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韩烈的为人处事
明末逐鹿2025-07-28 18:075,457

  韩烈也是一个果决的人,原本在北方战场上,他就做了多手布置。

  首先在山东战场上,他在发动江西战役前,就任命了李岩为前线总指挥,出任山东、河南、江淮各镇提督。

  率领忠勇军驻防在兖州一线,负责山东防务。

  同时节制忠武军王希贤所部,而王希贤率领的忠武军,与河南巡抚熊汝霖驻防归德府,也就是著名的睢阳城。

  另外,任命了兵部右侍郎杨廷麟,坐镇徐州,负责第二道防线,节制凤阳,淮安各镇兵马。

  并节制李过,高一功率领的忠贞军。

  以及凤阳水师营左右二营各部人马。

  加上各地的守备营,如今山东,睢阳,凤阳,徐州,淮安各镇的兵马,总兵力高达二十万。

  单单防守的话,显然是足够的。

  杨廷麟的军事能力,比起孙传庭显然是不如的,但防守倒也勉强,更何况还是在徐州第二道防线。

  但是,如果孙传庭以兵部尚书身份,前往徐州坐镇,统筹北方全局战事。

  应对多铎,洪承畴的进攻,虽然不一定有必胜的把握,但拖住清军三五个月,应该问题是不大的。

  起身的韩烈,背着手来回走了几步,最终下定决心道。

  “伯雅先生,你立即启程回京,携我奏折回朝,以兵部尚书职,出任江北各镇总督,立刻前往徐州坐镇。”

  “节制山东,河南,凤阳,徐州各镇兵马,全权负责军政大事。”

  “徐州大将军府参军府所有人员,供你调遣。”

  “到任之后,让杨廷麟回朝,与张国维负责兵部事宜。”

  孙传庭听到韩烈的话语,当即拱手作揖拜道:“承蒙大将军信任,下官即刻出发。”

  “在此下官预祝大将军早日凯旋。”

  韩烈上前一步,握住他的手,郑重的嘱托道:“伯雅先生,国事艰难,还请保重身体!”

  “大将军保重!”孙传庭点点头,没多做停留,在韩烈的相送下,离营而去。

  “荩臣,传我军令,各军向九江靠拢,操江水师营进驻浔阳江口。”

  既然决定要打武昌,韩烈也就不再迟疑。

  除了各军主力外,攻打武昌府,水师营必不可少。

  没有水师,由南向北进攻,夏口城绕不过去。

  “末将遵命。”孙思克接令之后,立即安排传令快马,把军令传达了下去。

  次日,江西巡抚钱肃乐,布政使万元吉,郭维经,郑鸿逵,揭重熙等一行官吏,抵达九江大营。

  双方见面之余,韩烈亲切的与一行人进行了热情的交谈。

  说起来他还是第一次与按察使郭维经,巡按御史揭重熙见面。

  郭维经字六修,号云机,天启五年(1625年)高中进士,授行人一职,先后出任都察院御史多年。

  历史上明末抗清名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人。

  郭家兄弟数人,父子三人,皆在抗清之中,最后战死沙场。

  同为抚州人的揭重熙,也是进士出身,最后也是死在了抗清的战场之上。

  可以说在大明一朝,朝士半江西的江西士林,在明末清初的王朝更迭之中,无论是文官还是地方百姓,都对得起大明王朝。

  在满清统一天下的征程之中,江西的士子抗清义举,一直持续到康熙年间。

  直到满清末年,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依旧还在赣南地区活动。

  “诸位大人一路舟车劳顿,这是韩某的罪过啊。”

  迎接大家在大帐入座后,韩烈略表歉意的说道。

  “如今九江化为废墟,百姓困苦,你们这些父母官,只能辛苦一些,做好善后工作。”

  随后韩烈把重建九江城的想法,以及孙传庭提议合并南康府,瑞州府,建昌府的提议,与众人进行了一番交流。

  “就地合并府县,减少冗官,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下官坚决拥护大将军。”

  钱肃乐是祁彪佳举荐贤人,之前在南京时,钱肃乐拜访过韩烈。

  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二人当时的谈话和会面,无疑是一次相谈甚欢的会晤。

  身为祁彪佳的乡党,钱肃乐自然也就是韩烈的支持者。

  同样,万元吉本就是韩烈举荐赏识重用之人。

  作为江西本地人,眼下江西布政司,按察司,包括巡按衙门,各地知府,基本上都是江西人。

  揭重熙,郭维经,还有南赣巡抚傅鼎铨,那都是万元吉一手拉拢起来的人。

  现在这些人,无论是从上下级关系,还是私人关系,那都是韩烈的支持者。

  “下官等坚持朝廷,拥护大将军的决策。”万元吉紧接着一开口,在座的一众官吏,纷纷表示同意。

  “既然大家没有意见,钱巡抚你联名各司官吏,上一道折子给朝廷,就此形成决议。”

  韩烈点点头,微笑的说道。

  “关于九江知府的人选,你们也举荐个人选出来,接下来九江不但要大治,也会成为我军进军武昌的后勤补给站。”

  “昨日我与兵部的孙尚书,经过再三商议,以及慎重考虑,决定收复武昌三镇。”

  “眼下朝廷财政困难,我在收复江西期间,虽然缴获了部分战利品。”

  “但想要应对接下来的战事,还远远不够。”

  “不知诸位大人,是否能在江西,在筹措一笔军费?”

  韩烈知道经历了金声桓之乱,江西北部各府县,基本上是陷入贫瘠状态。

  但赣南地区,应该还是有些余力。

  前番收复南昌府的时候,韩烈其实收获是很大的。

  要知道当初金声桓在江西北部各府,烧杀抢掠,抢夺了数百万两银子,这笔钱财在攻下南昌时,都落入他的腰包。

  但光有这笔钱财,显然还不够支撑他发起武昌战役。

  因为韩烈计划出动二十万大军,争取在三个月内拿下武昌,乃至把兵锋推到襄阳。

  而这笔军费预算,至少需要五百万两银子。

  目前空缺还有一百五十万两银子,这笔银子如果江西能够填补上。

  就不用向朝廷要钱,那么浙江的钱粮,就可以通过运河,输送到徐州,支援北方战事。

  南直隶的各府州县的赋税,则可以支撑朝廷的开支。

  “大将军,不知您还缺多少军费?”江西巡按御史揭重熙,见大家沉默不言,他还是咬了咬牙开口问道。

  “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当然换算成一百五十万石粮草也行。”

  韩烈抬头看着对方,给出了一个准确数字。

  “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如果两年前,挤一挤,并不困难。”

  揭重熙脸色有些凝重,他没有想到韩烈一开口就是一百五十万两银子。

  作为临川士绅之家,揭重熙家族家底最丰厚的时候,一口气能够拿出十万两银子。

  但经历了这两年的战乱,他的家产基本消耗殆尽,现在家里出了几百亩良田外,一千两银子都拿不出。

  “大将军,一百五十万两银子,短时间怕是很难拿出来。”

  “不过,下官知道,赣州和南安府,还有一批豪绅,手中应该还有不少钱财。”

  “这些人主要是江西的茶商,陶瓷商和药材商人。”

  “如果大将军同意开通赣江到珠江广州的商道,保证他们商路安全,把江西庐山的茶叶,景德镇的陶瓷,临江和建昌的药材经营权给他们。”

  “或许能够筹到一笔钱财,至于究竟有多少,下官需要经过商洽,才能确定。”

  这会经过一番思虑下,布政使万元吉说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布政使本来就是管理政务的官吏,万元吉作为江西人,之前又在赣州待过,对于江西的特产优势,还是十分清楚的。

  江西在古代最著名的产业,世人只知道景德镇陶瓷。

  却不知道临江府和建昌府,都是古代有名的药材之都。

  除了药材外,江西的茶叶,在古代同样名气巨大。

  除了庐山云雾茶外,浮梁的绿茶还有红茶,都是鼎鼎有名的名茶。

  浮梁也就是广信府所在,景德镇的前身。

  宋明两朝江西人才辈出,经济繁荣,这可不是吹出来的。

  要知道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积极奋发的江西士林集团,造就了宋明两朝人杰地灵之名。

  “把瓷器,药材,茶叶交给商人独家经营,这是剥削民生,下官认为不妥。”

  “那帮商人可不是善茬,他们一旦获得经营权,那是会竭泽而渔。”

  按察使郭维经听到万元吉的提议,立马提出了反对意见。

  揭重熙也是眉头微皱,关系到江西民生,他同样十分重视。

  一直没有开口的巡抚钱肃乐,这会也开口反对道。

  “经商我不反对,但商人重利,官府绝对不能助涨商人的气焰,否则他们就会认为,有钱就能够买不到一切。”

  郑鸿逵是都司总兵,作为武将他没有发言权,所以他表现的很淡定,坐在下首的他,除了喝茶外,就是一副聆听的表情。

  相比起大家的反对,韩烈却来了兴趣。

  “诸位大人,先不要急着反对嘛,合理合法的经营,这是朝廷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

  “再好的商品,如果不能卖不出价格,那也是白搭。”

  “军队要吃饭,将士们要穿衣,手中的火枪每一颗子弹,刀枪箭矢,那都需要钱。”

  “说的通俗一点,打仗就打钱。”

  “老百姓都知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韩烈这番话,表明的就是他的态度。

  他这一开口,原本反对的声音,立马就压了下去。

  毕竟韩烈拥有绝对的权利,大家即便反对也没用。

  当然,郭维经,揭重熙都不是牵线木偶,他们也不会盲从。

  首先,必须不损害百姓和朝廷利益。

  “万大人,这事你可以先跟那些商人接洽一下,商议一个双赢的方案出来。”

  “这事由你专司负责,做事嘛,总会有得失,咱们不能因为有反对的声音,那就什么都不做。”

  韩烈面带微笑,看着万元吉,坚定的予以了支持。

  “钱大人,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面对韩烈的询问,钱肃乐知道这事,再反对已经没有意义。

  “请大将军放心,下官一定尽力配合万大人。”

  见钱肃乐表态,韩烈颔首而笑,一脸随和的他,看向其他几人道。

  “郭大人,揭大人,还有郑都司,你们也表个态。”

  “我们做事有分歧,这些都正常,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们应该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对事不对人。”

  郭维经和揭重熙在韩烈亲切态度下,感受到了韩烈的尊重。

  “大将军说的是。”揭重熙点头笑道。

  郭维经也颔首笑道:“大将军教诲,老朽受教了。”

  快六十岁的郭维经,自称一声老朽,倒也符合他的身份。

  说起来眼前这帮人,都称得上是少壮派了。

  要知道钱肃乐,万元吉他们都才四十出头的年纪。

  不到五十岁的年纪,做到正三品,从二品,正二品这样的高级官员,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算得上是年纪了。

  “大将军,都司营的将士,一定做好安全工作,保证地方治安,让境内的商人出行安全。”

  郑鸿逵也坚定的回道。

  “这就对嘛,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些掌舵之人,以身作则,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情。”

  韩烈脸上依旧带着亲切的笑容,看着大家说道:“诸位远道而来,一路辛苦,马上就到晚饭时间了,我请大家吃个便饭。”

  “今晚大家就在营地消息,明日咱们再一起聊聊,关于来年的民生方针,致力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

  韩烈的平易近人,张弛有度的说辞,让在座的众官吏,领略到了韩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行事风格。

  作为大将军,韩烈不可能事必亲躬,否则他一定会累死。

  在九江城外的废墟中,韩烈用简朴的生活方式,热情亲切的态度,招待了钱肃乐和万元吉一行官吏。

  短短的两天结束后,大家离开之时,对于韩烈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崇高的评价。

  大明朝的湖北和湖南是一个行政区域,统称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虽然到了明末时期,已经有了清晰的湖北和湖南概念。

  但在湖广行省治下,却没有向山东和江西那样,设立登莱巡抚和南赣巡抚这样的下辖机构。

  武昌府作为湖广布政使,巡抚衙门,按察司衙门,都司衙门所在地。

  在后世有武昌三镇之名。

  所谓的武昌三镇,指的是武昌,汉口,汉阳三地。

  而在明末是没有三镇这个说法。

  不过,这个时候,武昌三镇,更多是军事角度上的地理知识。

  后世的武昌三镇,更多是经济角度得出来的。

  武昌府地靠长江,又濒临汉水,与汉阳府,黄州府紧紧相依。

  所以这个时期的武昌三镇,指的是武昌,夏口和汉阳三城。

  三城之间水陆相依,其中武昌和汉阳位于长江北岸,夏口位于长江南岸。

  而夏口就是汉代的江夏郡,在三国时代,著名的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就是在江夏城中,躲过了曹操的追击,从而奠定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吴三桂,尚可喜,珠玛喇率领九江的人马,撤回武昌城之后。

  与满清湖广总督佟养和,巡抚何鸣銮,湖广总兵祖可法等人,迅速在武昌,夏口,汉阳建立了战备防线。

  湖广总兵祖可法率领三万人马进驻夏口,尚可喜率军三万,驻扎汉阳城。

  吴三桂和珠玛喇率领七万人马,进驻武昌城。

  为了集中兵力和收缩防线,他们主动放弃了黄州府,由水师总兵郝效忠,副总兵徐勇,率领三万水师驻扎长江之上。

  没错,阿济格损兵折将,战死在了铜官。

  但因为吴三桂,尚可喜二人的果断后撤,此时的湖广清军,兵力仍然不下二十万。

  除了武昌三镇的十六万人马外,清军在襄阳还有两万人马,荆州还有两万驻军。

  当然,这二十万大军,其中有十三万人马,是收编的左良玉旧部,以及李自成败亡后的旧部士卒。

  还有叛将刘良佐,张天禄的所部人马。

  真正的满蒙汉八旗精兵,只有七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尚可喜和吴三桂二人帐下的汉军为主力。

  就在吴三桂等人积极防御备战之际,他们向朝廷上报的阿济格战死的消息,也送到了紫禁城乾清宫。

  接到武昌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噩耗,正在文华殿处理公务的多尔衮,当场就瘫坐在了椅子上。

  “阿兄啊,国家大事正需要您的时刻,您怎么能够中道儿崩卒呢?”

  这一刻的多尔衮,有种天塌了之感。

  虽然,他与阿济格兄弟之间,一直多多少少有些嫌隙,但却没有根本的问题。

  在多尔衮的心中,阿济格也一直心中的大哥。

  虽然她的阿济格的哥哥很多,但同父同母的大哥,也就只有阿济格一个。

  阿济格的恸哭之声,很快就惊动了文华殿各个侧室内的文武百官。

  郑亲王齐尔哈朗听到这个噩耗时,那张俊朗的脸上,也瞬间变色,眼神充满震惊之色。

  “怎么会这样?武英郡王乃我朝名将,国之股肱啊,究竟是怎么回事?”

  齐尔哈朗声调也不由提高了三分,表情变得狰狞的他,厉声喝问之下,却根本没有人能够回答。

  很快这个阿济格战死的消息,便传遍了紫禁城。

  礼亲王代善接到的噩耗时,同样满脸不可置信。

  阿济格战死也就罢了,他的孙子勒克德浑也死了,这妥妥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啊。

  而在此之前,勒克德浑的父亲,也就是代善的三子萨哈璘,却在十几年前就病逝了。

  勒克德浑是代善孙子辈之中,最杰出的青年才俊,未来的宗室王爵人选啊。

  代善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么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孙子,就这么没了。

  “我的孙儿啊,我对不起你阿玛,对不起你啊。”

  代善哀嚎之声,响彻礼亲王王府。

  而这一天,偌大的燕京城内,这样的哀嚎之声,却是不绝于耳。

  原因很简单,跟随阿济格战死的八旗子弟,多达上万人。

  一次战死一万八旗子弟,这在满清立国以来,也还是头一次。

  这样的伤亡,对于不足百万人口的女真人来说,无疑是伤筋动骨的巨大伤害。

  “杀兄之仇,不可不报,我大清勇士不能白死,血债必须血偿。”

  哀嚎了一天的摄政王多尔衮,在次日的朝会上,引领着满朝女真贵族,在乾清宫大朝上,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呐喊。

继续阅读:第452章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