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李自成殒命,大顺军分崩离析
明末逐鹿2025-07-28 17:253,535

  弘光元年,五月二十八日深夜,左良玉突然病逝于九江府的长江舟船上。

  左良玉的病逝,直接导致湖广大军,陷入混乱。

  然而,就在十几天前,也就是五月十八日的傍晚,位于九江不过三百多里的通城九宫山内。

  一代枭雄,大顺皇帝李自成,在九宫山一出山谷内,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民团袭击。

  起因是四月底武昌突围后,李自成帐下各营人马,分散突围。

  李自成率领中军营左威武将军赵应元,右威武将军白旺,果毅将军王体忠,都尉王得仁等数千将士。

  一路突围抵达通城,隶属武昌府的通城县,与江西九江接壤。

  当时大军被打散,李自成帐下的中权亲军五营将领,死的死,逃的逃,包括他的夫人高桂英,也都不知所踪。

  在通城待了几天,李自成陆续收拢了数千人,兵力达到七八千人。

  从溃兵口中,李自成得到一个消息。

  全权亲军左营制将军刘芳亮,右营制将军袁宗第,护送家眷和一部将士,往云梦泽方向突围而去。

  至于之子李过,小舅子高一功等人,因为分散突围,不知所踪。

  得知这个消息的李自成,考虑到通城夹在武昌,九江之间,随时会遭遇吴三桂的清军追击,以及左良玉这个老对手的攻击。

  李自成遂决定率部前往云梦泽,与袁宗第和刘芳亮汇合。

  因为通城三边环山,一边环水。

  李自成所部不熟悉路径,为寻找路径,李自成于五月十八日午后,安排白旺率队留守通城。

  他与赵应元率领精骑,分散出城寻找过境出路。

  李自成带着二十多骑亲兵,出城转了大半个下午,傍晚时分进入九宫山山区。

  不料,误闯了一个结寨自保的村寨。

  这个村寨叫做程家寨,全村大部分都兴程,有一百三十户多人家,人口四百余人。

  因为世代居住深山,靠打猎耕种为生,村里青壮都善于射猎。

  当得知有一队匪军入山,里正程九伯担心他们是来抢劫村寨。

  立即召集村中五十多名青壮,在村口山坳埋伏。

  夜幕降临之际,视野模糊,李自成一行人在山中迷路,才来到此处。

  远远见到前方有村寨,李自成带着手下准备前往村寨讨口吃的,顺便问下道路。

  结果,刚到村口山坳下,程九伯率领的村中青壮,箭矢齐发。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李自成,手下士卒纷纷中箭倒地。

  李自成坐下的黄骠马,也连中两箭,受伤惊跳而起,把李自成掀翻马背。

  眼见这些匪军死伤过半,程九伯提起朴刀,大吼一声:“随我杀贼!”

  五十多青壮,手持长矛,铁铲冲杀了上来。

  李自成帐下亲卫,这会死伤过半,本就二十余人,仅剩下七八人,虽然武艺都不弱,但惊慌之下。

  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敌人,加上近来一直被清军追杀,这些士卒早成了惊弓之鸟。

  以至于十成力量,连一半都没有发挥出来。

  李自成被战马掀翻在地,摔得眼冒金星,后脑勺撞在石块上,血流不止,疼痛不已的他,拔刀在手。

  奋力连续砍翻数人,被程九伯提刀杀了上来,二人缠斗之下,李自成一刀劈在程九伯肩上,一脚更是把他踢翻在地。

  正当李自成要上前补刀之际,后方一人手持铁铲,冲了上来,手中铁铲狠狠砸在李自成受伤的后脑勺上。

  “轰!”李自成本就受伤,这一下重击下来,剧烈的疼痛让他发出一声惨叫。

  “贼子敢尔。”拼着一口怒气,李自成挥刀重重刺入偷袭自己那人腹部,面色狰狞,独眼圆睁的他,虽然想要站立身体,可最终因为伤势严重,摇摇晃晃的倒在了血泊之中。

  “想我堂堂大顺皇帝,义军闯王,竟然死在了一群宵小之手,苍天待我何薄乎?”

  死不瞑目的李自成,仰望夜空,充满遗憾与不甘的他,痛苦的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李自成死后的第三天,他手下的将领赵应元,白旺等人才在九宫山找到他的遗体。

  “陛下被这些贼子杀了,给我杀光他们。”

  愤怒的赵应元,下来屠杀了整个村落,随后把李自成的遗体,安葬在了九宫山。

  李自成的死,导致通城的一众义军将领,彻底失去了主心骨。

  当赵应元回到通城时,白旺百王体忠和王得仁所杀,二人一合计,率部进入九江府,准备投降左良玉。

  赵应元带领一部分残兵,投奔岳州马士秀。

  大别山南边山麓下的麻城县。

  李过,李来亨父子,与高一功,谷可成,牛万才,冯雄等人,护卫着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等一众家眷,自武昌突围之后,陆续在麻城停下了脚步。

  “当初在郧阳撤离时,宋先生飘然而去,说大别山是我们的生路。”

  “如今陛下不知所踪,我等不过五六千人,前有大别山,后有清军追兵,我等生路在哪里呢?”

  麻城不过是一个山区小县城,几千溃兵入城,一番劫掠过后,也仅仅获得数日粮草。

  这让高一功颇为彷徨,对前路充满了迷惘。

  “舅公莫要担心,当年我们在车厢峡溃兵时,手下兵马尽数溃散,不也卷土重来了吗?”

  年轻的李来亨,虽然看起来有些消瘦,但坚毅的脸庞上,一双目光却是灼灼有神。

  “大别山横跨三省,千里之地,咱们先入山,甩掉身后追兵,寻找落脚之地,再出山筹粮,何愁不能东山再起?”

  李来亨的话,让在座的众将,多少重拾了一些信心。

  唯有李过一言不发,因为他深刻的明白,农民起义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作为李自成的侄子,又是养子,李过可是陪着李自成从一个小卒,走上皇帝宝座。十几年来的风雨征程,李过从一个农家子,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军事过硬,政治成熟的军政精通的干将。

  早年李自成为什么能够成功,愿意是关中,中原百姓贫苦。

  一句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欺骗了多少百姓?

  然而,李自成入京之后,做了皇帝都干了什么?

  拷诘百官,勒索官绅士族钱财,对百姓同样执行了征税。

  如此做派,与大明朝廷的做法,基本没有任何区别。

  还得罪了天下的官绅士族,现在他们义军的名声,已经烂大街。

  无论是官绅士族,还是黎民百姓,对于他们都充满仇恨。

  想要东山再起,再拉起义军,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过,李过却没有反对儿子的提议。

  以后这么走,先管不了,但入山,先稳定下来,让士卒们休整,这是必要的。

  现在他手下这些将士,大部分人都是从长安一路退下来的残兵败将。

  大家早已经筋疲力尽,再不休整,军队必然哗变。

  “先入大别山,找个地方休整之后,再考虑下一步方向。”李过是李自成的养子,也是亲侄子。

  他在军中的地位声望,毋庸置疑。

  “此事我看行。不过,还是得先向皇后娘娘汇报一下。”

  威武将军冯雄,沉吟了片刻,抬头说道。

  “那就来亨去汇报一下,大家就在这里等候消息。”

  李过看了眼儿子说道。

  李来亨时年也有二十六岁,个头消瘦,皮肤黝黑的他,目光灼灼有神。

  说起来他虽是李过之子,实际却也是养子。

  李自成早年战斗受了创伤,而无法人道生育,从而没有子嗣。

  李过虽然是李自成侄子,但年龄与李自成相仿,也就小三岁,时年也有三十九岁。

  早年李过有个儿女,但在战争之中死亡。

  李来亨是李自成的本族子弟,年少失孤后,由李过收养,留在身边悉心教育成人。

  在大顺军立国之前,李来亨基本没有担任过重要职务。

  主要工作就是跟随李过身边学习,一直到大顺灭亡,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时期。

  他才崭露头角,并且在李过战死后,他挑起抗清义军大旗,在夔东地区,与高一功坚持抗清十余年。

  直至战到最后弹尽粮绝,血染战场而死。

  讽刺的是大明灭亡后,大明的文武百官,纷纷投降了满清,成为建奴鞑子的马前卒。

  而原来反明的反贼头目,如李过,高一功,李来亨,袁宗第等义军将领,包括名将李定国,郝永忠反而成为抗清将领。

  整个南明历史,就是一部农民反贼,化身大明忠臣良将,勇斗投降满清建奴的大明官吏的抗争史。

  高桂英是李自成的第三任妻子,也是李自成的同乡陕西米脂人。

  李自成先后三任老婆,第一任老婆偷情被李自成发现所杀。

  第二任老婆邢夫人,跟着押粮官高杰私奔,投降了明军。

  唯有高桂英矢志不渝,一直追随李自成左右,并且亲率了一支娘子军,为李自成效命沙场。

  都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高桂英时年不过三十出头,跟着李自成十余年,守了十几年的活寡,但她对自己的丈夫,却始终坚贞不移。

  他的大哥高立功为义军战死沙场,他的弟弟高一功,为义军军前马后,立功无数。

  高桂英在军中,为李自成管理军中家眷,率领女兵营护卫后营,为安定军心,立下赫赫大功。

  现如今军中一千三百多妇孺儿童,就是高桂英带领的五百女兵,一路保护突围活下来的。

  即便是贵为大顺军的皇后,高桂英在军中的打扮,都是将军装束。

  头戴红缨铁盔,身穿玲珑甲,肩披红锦袍,束腰皮带左右,悬挂着佩剑和箭袋,后背挂着一杆白桦弓。

  面容姣好,柳眉星眸的她,皮肤呈小麦色,鼻梁高挺,朱唇白牙,尽显飒爽之气。

  身形七尺,约一米七的高个头,让她看起来英气十足。

  三十二岁的年纪,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显然是最具成熟风情的年龄。

  身为李夫人,大顺朝的皇后,高桂英身上的贵气,自是不言而喻。

  得知李来亨的来意,高桂英没有多言,而是很干脆的说道。

  “军中大事,让李过,高一功决定便好,我一个妇道人家,就不插手了。”

  “谨遵皇后娘娘旨意,孙儿告退。”李来亨恭敬的作揖一拜,把高桂英的话带了回去。

  “唉,都是一群好儿郎啊,如今却走上这般绝路,这究竟是天意如此?还是得罪上苍,降下的天罚呢?”

  高桂英起身看着李来亨离去的背影,走到窗前看着阴云密布的天空,不由深深的叹了口气。

  想着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丈夫李自成生死未卜,她那双杏眸之中,流露出一抹浓浓的愁云。

继续阅读:第383章 左梦庚降清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