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大捷,吴三桂被击毙的消息,于次日上午,送到了韩烈手中。
“干得不错,吴三桂这个奸贼,死的好啊。”
收到消息的韩烈,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抚掌笑道。
“立即回令,同意李岩的建议,各军向河西展开攻击。”
“务必第一时间拿下平凉,收复河西之地。”
听到韩烈的吩咐,魏裔鲁迅速把韩烈的命令记录下来。
随后由王德安排传令信使,第一时间送去了陈仓。
韩烈原本是没有计划,离开长安,前往河西的。
但是次日,李过从赴任宁夏镇的牛万才总兵哪里,转呈了一封军报给韩烈。
这封军报的内容,着实让韩烈有些震惊。
因为这封军报的内容上,竟然汇报说河西的甘州,出现一支十几万人马的明军。
现在这支明军队伍,已经占领了凉州,兰州、狄道之地。
而这支明军的统帅则是肃王之后,大明宗室延长王朱识锛。
这个所谓的延长王朱识锛,韩烈的印象之中,还真没有这号人物。
实在是这人名气真不大。
着实算得上是历史冷门人物。
事实上也是确实如此。
原因很简单,出现在河西这支明军,并不是朱识锛拉起来的。
而是原甘州回民米剌印,丁国栋拉起来的反清队伍。
米剌印,丁国栋二人,都是原大明甘州的守备武将。
自前年陕甘宁三边总督孟乔芳赴任后,招抚了米剌印和丁国栋这些边境将领。
原本这些边境将领,得知大明亡了,对于归顺新朝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但去年满清要求境内文武百官,推行剃发令。
彻底激怒了这些边境回民将领。
从而引起他们的兵变。
为了制造声势和扩大影响力,米剌印和丁国栋这些将领。
遂把肃王之后朱识锛,拥立为延长王,企图控制河西之地,恢复大明的统治。
不得不说米剌印和丁国栋的策略,在初期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历史上二人制造的这起反清复明事件,一度横扫河西走廊,对满清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打击。
同样,孟乔芳,张勇这些人,也正是在镇压他们的反清复明起义中,积累了大量的功勋。
当然,韩烈对于这起历史事件,所知甚少。
这也是他接到李过,转来的这封军报时,感到有些吃惊。
一位大明的亲王,在河西拉起了十几万的军队。
这在韩烈看来,可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如今他的军队,正在发起河西战役。
双方要是发生冲突,无论胜败,损失的都是自己的血脉根基。
“孙平,传令李来亨集合人马,明日启程前往平凉。”
眼下韩烈在长安的队伍,只有侍卫军中军营的一万人马。
不过,中军营虽然人数只有一万,但可是韩烈帐下的精锐。
由总兵李来亨节制,另有参将毕力克图,郭中杰领军。
还有王德,孙平,王进宝等一众将领协助。
“王德,你携孤王军令,今天就出发,前往平凉。”
“把甘州,兰州出现的明军告诉李岩。”
“让他派出人马,前往兰州接洽,打探这支明军情况。”
“最好能够说服他们,接受朝廷招抚,若实在无法沟通,可以先稳住他们。”
“等我们解决了平凉的孟乔芳,洪承畴残部后,再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虽然李过在军报中说,朱识锛他们有十几万人马。
但韩烈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所谓的十几万人马。
只怕大多是乌合之众,以及裹挟的河西各地百姓。
这样的义军,真要打硬仗肯定不行。
但搞破坏肯定是好手。
说白了这些人,就相当于一群蝗虫,所过之处,对于百姓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河西自古是汉人的家园。
韩烈是绝对不愿意看到,河西的百姓被这群所谓的明军给祸祸的。
在长安城相聚短短几日,得知韩烈要赶往平凉。
董小宛几女虽然不舍,却也只能陪着笑容,以免让韩烈担忧牵挂。
“都别假装高兴了,这次去平凉,你们带文艺队一起同行。”
晚上吃饭期间,韩烈开始只是说了明日要出征。
却没有说可以带她们同行。
“相公,你不是哄妾身开心吧?”
董小宛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
董琼英、朱媺娖二女也有些惊喜的看着韩烈,同样有些不敢相信,韩烈这话的真假。
“平凉这次没有什么大事,吴三桂这个逆贼全军覆灭后。”
“逃窜到平凉府的洪承畴,孟乔芳手中虽然还有几万人马。”
“但在我看来,不过是强弩之末。”
“用不了多久,就可以一战而定。”
韩烈笑着看着几女说道。
“都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
“河西走廊可是汉唐的边塞之地,我也没有去过,趁此机会我带你们一路向西,去嘉峪关,敦煌看看我汉家的大好河山。”
得到韩烈的肯定答复,几女无不是兴奋的欢呼了起来。
“相公,妾身早就对西域心驰神往呢。”
董小宛拉着韩烈的手臂,兴奋的说道。
“前唐的边塞诗人,所描绘的西域列国,大漠豪情,戍边将士的辛苦,一直是妾身向往的地方。”
对此,董琼英和朱媺娖的感受,到没有董小宛强烈。
但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风土人情。
对于饱读诗书的二女来说,同样颇有吸引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一点是,他们可以陪伴在韩烈身边。
这才是最重要的。
平凉府属于陕西布政使司管辖,在后世则属于甘肃平凉市。
作为河西走廊的要冲之地,平凉府一度是南来北往客商的要道。
但随着明末关中大旱连年,李自成,张献忠叛军连年作乱。
平凉府这些年来不说商贩绝迹,却也是经济萧条。
四月十三日,退守平凉府的满清三边总督孟乔芳,陕西总兵徐大贵。
以及招抚大学士洪承畴,镇国将军汉岱率领的各路溃逃清军。
获悉了吴三桂在陈仓关败亡的消息。
与此同时,李岩,李定国,张煌言三人率领的各路兵马。
加上王辅臣的骑兵营,十二万余人马,抵达了平凉城外。
袁宗第率领的忠烈营,奉命攻占了天水,收复了巩昌府等陇西各州县。
另一边李过,贺珍率领的两万明军,也进占了庆阳府和固原镇。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大明军队,已经完成对平凉府形成了四面包围。
平凉东门外,李岩的营寨大帐内。
接到韩烈关于,甘州方向的明军指示。
李岩召集各军主将,副将,监军使召开了一次商讨会议。
“诸位将军,大人,夏王派来王德将军,传来王命。”
“关于甘州,兰州方向的延长王,率领的抗清明军,需要派人前往接洽。”
“不知那位将军和大人,愿意走一趟兰州,或者甘州。”
参加这次会议的人选,主要是忠信营主将卢鼎,副将刘文秀,云贵总督李定国,还有都监军使章旷。
以及近卫营提督张煌言,副将柏永馥,都监军使李颙。
还有李岩所部的忠勇军都监军使孙奇逢,包括骑兵营主将王辅臣等人。
不说韩烈对于延长王朱识锛不熟悉,在座的众人对于这号人物,也都是一知半解。
以至于咋一听到这事,大家都不由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既然此人自称大明宗室藩王,那就必须听从朝廷指挥。”
短暂思虑之下,章旷拱手说道。
“吾身为朝廷钦命大臣,招抚之事,自当义不容辞。”
“请李总督下令,下官当率领参军护卫队前往甘州,向那位延长王传达朝廷旨意。”
出使西域,建功边塞。
这可是汉唐文武将官,前仆后继的功业之地。
到了宋明两朝,西域诸国要么隔绝,要么消遁。
致使无数的文武官吏,痛失边塞建功,扬名机会的。
“章大人壮哉。”李岩见章旷主动请缨,不由为他胆色钦佩。
“不知章大人,帐下参军护卫队,有多少人马?”
李岩紧接着问道。
“一百五十骑。”章旷沉声回道。
“太少了,此去甘州,少说也有千里之遥。”
“这样,王辅臣将军,你调拨两千骑兵,安排一员偏将,护卫章大人出行如何?”
听到章旷手下只有一百五十骑,李岩随即转头看向王辅臣,以商量的语气问道。
“既然是夏王军令,吾自当配合。”王辅臣拱手回道。
“末将这就安排副将明安达礼,亲自率队与章大人同行。”
“好,那就这么办。”
对于众人的配合,李岩既高兴,也十分满意。
“大家都说说看,平凉城该如何打。”
说起攻城之事,大家的表现就要积极活跃的多。
毕竟这事都是大家擅长的事情。
“李总督,平凉不过是一座小城,如今我们十几万大军围城。”
“采取老办法,以炮火,火器,弓弩先消耗守军兵力。”
“同时进行攻心之策,招抚守军,让他们主动投降。”
“如此不出半月,城内守军必然内外交困。”
对于平凉城的进攻策略,李定国早就有了想法。
这不李岩刚询问,他便把自己的部署说了出来。
“攻心,招抚,军事打击,三管齐下,这倒是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张煌言寻思之下,点头附和道。
“既然二位提督意见一致,那就这么定了。”
李岩想想也点头道:“诸位将军,大人下去执行战略战术吧。”
奉命出使甘州的章旷,在监军参将李师膺。
侍卫军骑兵营副将明安达礼,率领的两千骑兵护送下,从平凉城出发。
不日便抵达了兰州城下。
此时的兰州,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行省的临洮府管辖。
不过,这个时候的兰州,已经被义军统帅米剌印,丁国栋率领的明军占据。
自去年年底发动起义,到现在四个月过去。
米剌印和丁国栋率领的义军,已经发展到十万人马。
对外宣称百万之众,并且占据了河西大片土地。
自上个月拿下兰州后,米剌印和丁国栋,本想继续向平凉,巩昌发动进攻。
也就是在这时,他们接到了大明军队,打回关中的消息。
而且沦陷三年的燕京,也已经被大明王师给收回来了。
身为大明边将出身的米剌印,丁国栋无论怎么说。
能够在大明亡国后,忍辱偷生数年下,依旧能够不畏艰险,起兵抗清,就无愧为大明边将。
占据兰州的这段时间,米剌印和丁国栋也在积极派人向中原联络。
只是因为道路不通,所以一直没能联系上。
至少,起义之初,二人的初心都是心向大明朝廷的。
历史上他们的起义,不到半年就被覆灭。
二人都先后战死沙场,自然更不会生出野心和私心。
因此,当章旷率领的使者团,来到兰州城外,送上朝廷官凭印绶,韩烈的王命令箭证据时。
米剌印和丁国栋没有丝毫迟疑,便率众打开了兰州城门。
“末将甘州守备米剌印。”
“卑职甘州副将丁国栋。”
“参见朝廷上使章大人。”
二人率领帐下亲军人马,在城门口跪拜迎接的举动。
倒是让章旷有些意外和惊喜。
原本他以为这次的出使,即便能够说服这帮义军将领,只怕也要费一番唇舌。
却不想竟然如此顺利。
“二位将军快快请起。”
头戴乌纱帽,身穿绯红色补子官袍的章旷,翻身下马之际,连忙上前伸手扶起二人说道。
“米将军,丁将军,你们在甘州举义,反抗建奴的义举,朝廷和夏王殿下都已经知晓。”
“本官奉陛下旨意,夏王王命,特来向你们宣达朝廷的封赏。”
“二位将军意下如何呢?”
章旷面带笑容,一脸温和的询问之语。
米剌印和丁国栋对视一眼,再次跪地拜道。
“末将恭请圣安,誓死效忠陛下。”
显然还没有搞清楚状况的二人,还以为章旷真的是代表皇帝前来宣传圣旨而来。
“陛下口谕,米剌印,丁国栋举义有功,收复甘州,兰州失地,不失臣节,功在西陲,敕封米剌印为临洮府总兵,加封临夏伯。”
“丁国栋为固原镇总兵,加封华亭伯。”
“延长王朱识锛,继先辈肃王爵位,就藩兰州。”
“河西各部义军人马,接受新任甘肃巡按御史章旷,在兰州就地整编。”
……
章旷这份口谕,显然是矫诏颁布的。
毕竟皇帝远在南京,他手中自然没有升职。
但既然事情到了现在这个地步,若是不加封几人,收归兵权。
一旦他们发现天下局势巨变,大明朝廷被韩烈控制,而生出叛乱之心。
那势必会引起新的兵变。
与其产生不必要的后果,还不如就地解决这个麻烦。
不得不说章旷的随机应变能力。
彻底的扼杀了这个隐患。
米剌印和丁国栋骑兵反清的初衷,说白了并没有那么伟大。
他们之所以反清,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不满满清的剃发令。
二是满清朝廷下令征召河西各部投降的明军,进入关中参与与明军的战争。
要知道他们这些河西将领,都是当地土著。
他们都有自己的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
剃发就是要改变他们的信仰和习俗,这就触发了他们的底线。
其次,征召他们进入中原,参与对明军的战争。
那就是要他们去拼命。
既然横竖都是死,那还不如反了。
现如今大明使者到来,直接就对他们进行封赏,还不用打仗。
米剌印和丁国栋这些义军将领,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事实上现在他们这支义军,别看如日中天,聚众十几万。
可现实就是河西本就贫瘠,起义之初,靠着烧杀抢掠,维持的后勤补给,随着时间的推移。
导致钱粮短缺,兵器甲胄不足,队伍缺乏训练,军纪败坏。
战斗力低下,一旦打逆风仗,迅速就会瓦解。
米剌印和丁国栋本身,也只是甘州守备,不过是中下级的武将。
自身的政治能力,统军能力都很一般。
统率十几万人马,对于他们来说,早已经筋疲力尽。
如今朝廷给他们封爵拜将,让他们出任地方总兵官,他们自然心满意足。
在把章旷,李师膺,明安达礼迎入城中后,二人很爽快就交出了兵权。
进入城池的章旷,看着满大街的乱兵,正在四处游荡。
还有不少士卒,还在劫掠百姓,凌辱妇女。
偌大的兰州城,被这些所谓的义军,搞得乌烟瘴气,他一时也是眉头紧皱。
在他看来,这那是义军,分明就是叛军匪徒。
面对这个情况,章旷一脸严肃的下令道。
“米总兵,丁总兵,传本官命令,城中所有兵马,回营待命,若发现街头劫掠,凌辱,杀戮百姓者。”
“一律严惩不贷!”
面对这样一群乱军,章旷可不会手软。
他身后有两千一百五十名精锐骑兵,正要惹毛了他,就这样的乱哄哄的义军。
即便他只是一个文官,他也有胆气带队进行冲杀。
章旷的强势态度,以及强硬手段。
短短几天时间,就把聚集在兰州城中的十三万所谓大军,给梳理整编完成。
“米总兵,你带五千士卒,前往甘州把延长王迎回兰州。”
“丁总兵,你带五千士卒,前往固原赴任。”
“其余一万士卒,由本官节制,留守兰州。”
“其余人马就地解散,愿意留在兰州安家的,赐予田地住宅。”
“不愿意留下的,发放路费路引,返回故地安顿。”
随着章旷命令下达,十三万多人马,最后只留下两万青壮精锐。
其余的人马被就地解散。
在解决了这支义军问题后,章旷便派人,给平凉府的李岩送去了捷报。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韩烈也已经抵达平凉城下。
平凉东门外大营内。
接到章旷的捷报时,韩烈也不由抚掌赞道。
“章旷不愧铮臣也,兰州之举,实有汉使风采,孤王甚慰也。”
“魏主薄,立即起草奏疏,请求朝廷下诏。”
“按章旷所言,封赏米剌印,丁国栋诸将,改封延长王为肃王。”
“加封章旷为甘肃巡抚,加兵部侍郎衔,节制甘肃一切军政大权。”
出于章旷在兰州的表现,韩烈毫不吝啬的对他位于了重任。
虽然这个时候的大明,并没有甘肃和宁夏巡抚官署。
但是,甘肃和宁夏的名字,却早就存在。
如今既然收复河西走廊在地,那么设立甘肃巡抚衙门,管辖河西之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甚至,下一步韩烈准备恢复青唐和哈密建制。
青唐是后世的青海西宁,哈密则是新疆的哈密,这两地在明朝断断续续都有卫所。
但随着吐蕃,漠北察哈尔蒙古汗国的侵占,而逐渐失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