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贾琰尽力保持着冷静,叩别了皇帝,方快步往庆隆殿方向去。
风筝送达时,老爷子正裹这被褥,在榻上瑟缩着,床前的炭火也是忽明忽暗,快要熄灭了。
贾琰见状,忙撂下手里的风筝,上前去给炭盆儿加了几块炭,又伸手一探太上皇的额头,滚烫!
不好!
在脑海中搜寻古籍,根据那上头的记载,骨寒症周身寒凉彻骨,即便是受寒发热,额头也不过会呈人体寻常的温度。而现在太上皇的额头滚烫,这说明病情危重,已经几乎到了无力回天的境地!
怎么会突然这样?
贾琰忙拿起一旁的茶杯,想倒一杯热水给他喝下,可奈何无人侍奉,茶壶里的水早已经变得冰凉。
这可如何是好!
古籍中并无有效治疗骨寒症的记载,昨夜的梦里,零零一也未对此病症做出过多的解释。
现在,贾琰简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看着病人的生命在自己眼前流逝,却无能为力,这简直是医者最痛苦的事情了!
“别,别忙了。”
太上皇的声音传来,似乎比昨日苍老了许多。
贾琰回过头,看着老者冲自己招手,心中不禁升起一阵悲凉。
只得叹了口气,去门口将风筝捡起来,送到床前。
“老爷子,你要的燕子风筝。”
“好,好极了。”
老者略带浑浊的眼睛里,散发了几许微弱的光。他伸手摩挲这那只展翅欲飞的燕子,露出了难得的笑意。
“第一次看见她时,她就是在放这样一个燕子风筝。郊外的青草地,衬的她那一身蓝紫色的绉纱裙,像蝶儿一样蹁跹飞舞,真的好美……”
老者沧桑的话语,将贾琰带入他的记忆中去。
故事再简单不过,几乎不必费什么脑筋,任谁都能猜到那样简单。
太上皇还是皇子时,遇到了那样一个心仪的姑娘,年少的爱情总是令人神往,可姑娘已经有了爱人。
年轻的皇子虽心中遗憾,却也未曾强求,只将那只美丽的燕子风筝,永远的留在的心中。
这原本是个不错的结局了,毕竟皇子也算是成人之美。
可那位美丽姑娘,却不似故事女主一般幸运,她遇人不淑,嫁去的男人是个表里不一的恶人,婚后不过两年,恶人便在酒后将姑娘殴打致死!
年轻的皇子听到这个消息,自是百般懊悔,又让当时的县令严判,给那恶人判了斩立决,可惜,姑娘已然魂归,再也不能复生。
所幸,所幸,姑娘留下了一个哇哇待哺的女婴,皇子养育不便,便托了宫外的友人,将女婴照料长大。直到皇子登基继位,才把姑娘留下的女婴接到宫中,以长公主的身份抚养。
“当年的旧人,都在那年那场争斗中相继离世,长公主的身份,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了,孩子,除了你。”
话毕,太上皇将一块玉佩交到贾琰手中。
确切的说,那是个半截儿的玉佩,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有另外半块儿跟它拼在一起。
“孩子,我的身子,我自己知道。长公主身世的秘密,你可愿意帮我保守住么?”
若要保守秘密,只要闭紧嘴巴不说,不就没人会知道了么?
贾琰想不明白,既然不想秘密被人知道,太上皇又何苦将此事再告诉自己。
可看着他充满哀求的眼神,贾琰自知拒绝不得,只能接下那块玉佩,点了点头。
“老爷爷你放心,我一定会守护住这个秘密,只是你的身体……”
“没关系的。我要做的事,都做差不多了,也该去了。”
太上皇似乎早已看淡了一切,只虚弱的喘着气,强打着精神跟贾琰说话。
贾琰医者的直觉,自然也感觉得出,太上皇已然到了弥留之际。
可贾琰不能让这人就这么离去,既然无法救他,就干脆将自己需要的答案都问清楚!
虽然残忍,可这也是不留遗憾的最佳做法。
“当年的旧人,都在那年那场争斗中相继离世……”
没错,就是这句话!
贾琰敏锐的抓住了太上皇话里的关键,因问:“老爷子,你说当年那场争斗,是指什么?”
“唉……”
似乎戳中了他最痛的地方。
看着老者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贾琰也有些于心不忍。
争斗,显然不是什么平静的事情。
而能帮当年皇帝抚养女婴的人,一定是他十分信任的人。让那样的人相继死去,可想而知,那争斗会有多么惨烈。
其实,贾琰也多少猜出了几分。
皇家争斗,除了皇位,还有什么能让一位帝王沦落到如今这幅模样?
果然,太上皇缓缓开口,道出了全部故事……
天裕王朝,是为萧氏一族创立。
想当年兵征四方,萧远海在一众忠臣良将的帮助下,登上皇位,成为了开国皇帝。
天下初定,当时陪同萧远海征战的弟兄将士,纷纷受了封赏,也就是贾琰曾在《红楼》一书中读到过的四王八公——分别为东平王、南安王、西宁王、北静王以及八位国公是为荣国公、宁国公、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
萧远海离世后,新任皇帝登基,也就是贾琰面前这位,现已成为太上皇的老者——萧邦彦。
新君继位,自然更愿意任用自己的人,故而冷落了之前的老臣,四王八公逐渐被边缘化。
扶持自己的势力,本无甚错处,可奈何当时的萧邦彦太过气盛,过于嚣张的气焰,引起了一众老臣不满,老臣们势力尚存,群起而攻,干脆扶植太子尚未,逼萧邦彦退位,并很快占了上风……
回想着那惨烈的记忆,眼前的老者复又叹了口气。
“小子,你总叫我老爷爷,可却不知我如今的年岁,不过四十出头罢了,可叹皇家争斗,多么伤神啊!”
贾琰听罢这些话,终于明白了几许。
回想自己此前读《红楼》时,便有读者推测,朝中有太上皇的存在。
可根据那些推测,太上皇与朝臣跟皇帝的斗争中,应该是占了上风的,皇帝有名无实,才拉拢了北静王等人与太上皇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