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元锋参与早朝,见到了尚书左仆射斛律金和给事中唐邕,这些大齐朝核心权力人物。元锋是没有见过他们,仅凭前世读过的历史和现世的传闻了解他们。
唐邕可算是大齐朝开国功臣,高欢时任直外兵曹参军,高澄时为大将军府督护。高澄被忠于魏室厨师行剌身亡,混乱一触即发,高洋为高欢第二子高澄之弟时年方二十岁,群雄环伺刀光剑影,非但权势不保还有灭族之忧。情势非常危急,唐邕出谋划策。
这一千多年前古代,竟然跟后世张学良遇皇姑屯之变惊人相似!唐邕给出的计策是,对外宣称:“家奴造反,大将军体受轻伤,并无大碍,”封锁消息暂不报丧,让高洋连夜奔赴晋阳,接管大将军府权力掌握军队。高洋接管权力后政敌才知道真相。
高洋掌权后不久,巩固了高家集团势力,唐邕就出谋划策逼迫魏孝静帝元善见禅让,高洋再三推辞后接受禅让,登基为帝改国号为:‘齐’年号:‘天保’。
今天早朝要廷议的是,北伐库莫奚。库莫奚不但常越境打秋风,而且借道给契丹、柔然入侵,给代郡涿州带来巨大压力威胁燕京安全。突厥暂时打不了就拿他开刀!
左仆射斛律金认为齐朝新立,宜休养生息收拢民心健全制度,不宜轻动刀兵挑起事端。
度支尚书韩丰启奏附和左仆射意见,现今国库空虚捉襟见肘难以支持战争。
尚书右仆射杨愔昨天廷对时已经明白皇上意图,皇上是一个不肯轻易改变主意的人,他要敲打库莫奚借以震慑柔然、契丹。反对用兵不如支持他借以控制战争规模。
“皇上英明,库莫奚实在该打,理由一,库莫奚原是宇文族的一支,受宇文泰挑拨离间不会真心降服我齐朝。理由二,经常越境打秋风涿州、代郡边境不得安宁。理由三,借道给柔然、契丹入侵我中原,提供据点给他们集结军队、储存物资。北伐库莫奚有几个好处,一,他本是宇文族一支,宇文集团是我齐朝死敌,打击他就是打击宇文泰。二,敲打库莫奚可以震慑柔然、契丹,不敢轻举妄动。三,振奋我朝士气,重塑我朝形象。”
给事中唐邕善于观颜察色,他观察了皇帝对左仆射发言脸色,也观察了对右仆射发言脸色,猜测到皇帝心思,他是主张北伐库莫奚的。虽然斛律金的话很有道理,齐朝确实需要休养生息。但是,右仆射的话也是实情,理由很充分。他权衡利弊支持杨愔。
“皇上,斛律仆射所言仍基于长远利益,休养生息增强国力应付不测。杨仆射之言基于近期利益,所言都是实情。我朝新立又遭突厥蹂躏士气低沉形象不佳,似乎人人可欺,极需要改变形象。这就好像沙漠干渴行客看到一湾浊水,从健康角度不宜喝从救命角度需喝啊!”
唐邕不愧是为皇帝掌舵的人,他的分析面面俱到,两个仆射各有所长,没有贬低那一个最后巧妙的比喻,没有直说自己的意见和选择,而是让你觉得非这样选择不行。
有了唐邕这个总结性发言,那些持斛律金观点的大臣也不好说什么了,你的观正确对朝廷有好处,但形势使然逼迫选择这个是没奈何、勉为其难的。
那些要附和右仆射的人,听了唐邕发言也不好再班门弄斧,你怎样说也比不上他中肯。
只有度支尚书韩丰忧心如焚,打仗需要钱,而是很多的钱,所有参战部队都要找他要粮要饷,而这些东西无法变化出来!他觉得脑袋胀得如萝筐大,不得不发言质疑。
“启奏皇上,出兵容易出钱难,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今国库空空如野,拿什么去先行?无粮无饷怎么打仗?若不先把军费问题解决了,谈这北伐岂不是空谈么?”
韩丰的话也是实情,谁都知道打仗没粮饷绝对不行,大臣没有做声,杨愔出班发言。
“皇上,韩尚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北伐之役不是马上发动,而是在入冬之后,打秋风者蠢蠢欲动之时。那时夏收、秋收都已过,怎么会没有粮饷呢?紧一紧能挤出军来!”
韩丰张口结舌没法辩解,那时确是赋税入库之时,不能说库房空空如野的。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就是什么军出征,谁领兵出战的问题了。这问题也很不简单的。
杨愔这一派提议神武军出征,一旦常山王率神武军出征,首先减少他对京城和朝廷压力,到边境打仗也磨磨那些兵的骄气。他们在京城作威作福太久了。
皇族一派不同意,京城重地那能抽空?宇文泰知道必趁机兵犯洛阳,那时抽师回援就很被动,弄不好洛阳要失陷。北伐只能够抽府兵,反正库莫奚也不是那么凶悍。
杨愔认为府兵战力有限,此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后果非常严重,虚费钱粮还是小事,我朝形象轰然倒塌边患会倍加严重,宇文泰更加肆无忌惮,那要动摇国本!
皇族派也强调如果洛阳失陷,邺城失去屏障危在旦夕,后果也非常严重,即使拿下库莫奚都是得不偿失。京城是一国的标志不容有失,那能因边患癣疥之疾动摇京城呢?
辩论双方都有充分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皇上拍板决定就用已有边防军涿州宁武军一部、朔州忠武军一部,自己御驾亲征,不信我大齐朝连一个库莫奚都打不过!
皇上这一表态,皇族派都不争了,常山王自告奋勇代皇上分忧,长广王、兰陵王也表示愿替皇上出征。杨愔派和其他文臣都劝皇上不可轻动,皇帝主意已定就御驾亲征!
元锋官小而且不是京官本来没资格上朝的,只是皇上特许他上朝,那只有听的份没有发言权。这些皇族看着也可笑,杨愔请他们出征怎么也不肯,说得头头是道,皇帝要亲征他又争着要去替皇上,也说得头头是道,真弄不清他们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皇上。
皇帝决定御驾亲征,众大臣劝谏都被驳回了,直接点了涿州河间王宁武军左军,朔州忠武军东军组成平北军,入秋后集结代郡训练伺机北伐,目标是靠近边境的奥失部。
皇帝意已决,常山王高演进言,朔州东军编制过低,愿意以神武军5000新兵编制拨给东军,成立朔州东军左营,随皇上北伐出力,算是神武军的一点忠心。
这建议皇上没有反对,他本来就准备扩大朔州东军,睡觉有人送枕头何乐不为?
皇族的人觉得常山王太傻,自己编制的兵为什么要送给杂牌军?就以神武军随皇上出征不是更好么?有功劳就直接归到自己名下,这东军左营算什么?那不是不伦不类吗?
杨愔派也不愿意常山王插手朔州东军,他企图把东军收归麾下稍迟了一步,太原府总管于通密奏举荐东军镇守大同,充实征北军方能够确保大同四州抵抗突厥侵袭。中书省已经确认发到尚书省,常山王企图受挫他拨出这编制,不就是借机控制东军吗?
虽然看破了常山王用心,那也没法反对,这事只有元锋自己拒绝好意别人说不了啥,但是,元锋没有推让,也没有感激涕零,他沉默不说话皇上已经替他同意了。
常山王高演自然有他的想法,这次替换伤老病残编制不是世兵而是府兵,他瞧不起汉兵说他们没战斗力。其实神武军需要替换的兵员只有一千多,多要些编制作他用,但编制是府兵就没什么用了,他们拖全军后腿想起就讨厌,他就没打算接受府兵。
这朔州赘婿来了正好,收编他不成就送他一个人情,这东军左营是我神武军的,先派遣五个校尉一个都尉控制左营,本王的人立功了谁敢抹杀本王功劳?
元锋计划扩军的有这编制当然来者不拒,他没有杨愔派那些担忧,控制东军?谈何容易!我的士兵我的火长队正,就你派几个校尉控制得了吗?做梦娶媳妇想得美!
散朝之后,侍郎高基约见元锋,进京四天了还没有拜访他,按理那是要首先拜访他的,这时间都叫杨愔、常山王抢先了。匆匆吃过饭,元锋让崔平拿名贴到高府去投。
高基府坻在皇城右侧外面看来比较普通,里面却很豪华,超过杨愔仆射府,他是藓萆人墙上挂着名家字画,使用奴婢大多是汉人。元锋怀疑他是否娶汉族老婆。
“元将军忙得很呀,进京马不停蹄,不是相府就是王府,今天怎么记得有我这闲人啦?”
高基是连嘲带怨,眼神都冒着火,他是举荐元锋得特旨封爵加官的人,竟然被晾在一边无人问候,妈妈的,忘因负义的东西!过了河就丢拐棍,以为抱到了粗腿么?
元锋仍然单膝跪下拜见:“朔州东军元锋,拜见侍郎大人,非常抱歉下官来迟了。”
高基没叫他起来:“哦,来迟了吗?还有许多新老朋友没见吧?记得寒舍不算太迟啊!”
“实在对不起,侍郎大人,”元锋让他消火:“都是下官不好,忘恩负义请侍郎责罚!”
“我那敢责罚你呀?新得皇上恩宠,又抱上了粗腿愿意为你奋袖出臂的多去了,我得罪得起他们吗?好啦,起来吧,别人瞅见要说闲话呢,是有一个人要见你才找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