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海森堡
人民元首2025-10-16 09:042,481

海森堡上次来这座城市是1925年,战后的碎石堆还没清完,街角总蹲着裹着破毡子的失业者,冷风卷着废纸往人脸上拍。

可现在踩在花岗岩台阶上,入耳的只有电车的叮当声和远处工地的打桩声。

没有乞讨的孩子,连报亭老板都在笑着往路人手里塞印着“德国科学部”的传单,传单背面印着带花园的研究员公寓,照片里的阳光晃得人眼热。

他往科研部走的路上,特意绕了趟鲁尔区方向的公交站。

记忆里这里该排着领救济面包的长队,可此刻站台上的人都背着工具包,有人在讨论“新式机床的齿轮比”,有人手里攥着《工人培训手册》,封面上皮克的名字旁画着台小型电机。

一个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正跟同伴说:“我哥上周去柏林维护反应堆了,说那设备比煤矿的绞车精密一百倍,工资能买半头猪!”

海森堡还记得,1918年德国投降那天,他在慕尼黑大学的实验室里摔碎了烧杯。

那时他刚满二十,看着穿军装的士兵卸了枪蹲在街头哭,听教授说“以后德国就不再伟大了”,只觉得整个国家都在往下沉。

后来去哥廷根留学,每次收到家里的信,都少不了“鲁尔区工人饿肚子”“马克又贬值了”的话。

他以为这次回来,看到的会是更糟的景象,却没想到连空气里都飘着“希望”的味道。

科研部的红砖楼前早排起了长队。穿学生装的年轻人、戴眼镜的工程师,甚至有几个提着公文包的教授,手里都攥着填好的申请表。

海森堡刚拿出自己的博士证书和核物理研究手稿,负责登记的职员就抬头愣了愣,钢笔尖顿在纸上。

“海森堡先生?您的手稿我们主任昨天还在传阅,说您对铀核自旋的计算,比剑桥那边的论文水平高了不止一层!”

周围有人转头看过来,一个戴圆框眼镜的学生小声说:“是那个搞量子力学的海森堡?我在课堂上读过他的文章!”

海森堡的脸有点热,他还没拿过什么大奖,在国际上也只算小有名气,没想到在德国的科研部里,连普通职员都能认出他的研究。

填申请表时,他在“申请方向”那栏犹豫了一下。

原本想写“理论物理”,可想起刚才在公交站听到的话,笔尖一转改成了“实验堆中子监测技术”。

他想做能落地的事,想让那些在煤矿里挖了半辈子煤的工人,真的能靠技术过上好日子。

傍晚回到小旅馆,桌上已经摆着封烫金信封,落款是“总理府办公厅”。

海森堡拆开时,信纸差点从手里滑下去——不是科研部的面试通知,是鲁道夫总理亲自约见,时间定在明天上午十点。

他盯着“总理亲见”四个字,手指反复摩挲着信封边缘。

昨晚跟旅馆老板聊天时,老板说现在总理忙得脚不沾地,海森堡从没敢想过,自己这样一个还没成名的学者,能让总理抽出时间见面。

他想起在哥廷根时,英国教授说“德国现在连科研经费都凑不齐”,可眼前的信封,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那些质疑的话上。

第二天早上,海森堡特意换上了仅有的一套西装,领带系了三次才系正。

总理府的卫兵没有想象中严肃,看到他的预约函,笑着指了指走廊尽头:“总理在里面等您,他特意交代,不用太拘谨。”

推开门时,海森堡先闻到了淡淡的咖啡香。

总理办公室比他想象中朴素,没有镀金摆件,墙上挂着两张地图。

一张是标注着红色线路的柏林图,上面写着“12月医院/工厂供电对接点”,另一张是画满公式的原子结构草图,角落里有爱因斯坦的签名。

鲁道夫从办公桌后站起来,伸手时掌心带着点薄茧,不像是养尊处优的政客,倒像个经常握工具的工程师:“海森堡先生,快坐。

您在《物理学年鉴》上发表的《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我让爱因斯坦先生看过,他说您的思路能帮我们解决实验堆的中子监测问题。

现在我们的控制棒虽然能稳定功率,但中子通量的实时计算总慢半拍,您觉得用矩阵算法能不能优化?”

海森堡愣在了原地。他以为总理见面会聊些客套话,没想到一开口就是专业问题。

他定了定神,把自己早就想好的思路说出来:“总理先生,我觉得可以引入角动量矩阵,结合铀-235的裂变截面数据,这样能把计算速度提高百分之三十……”

他越说越投入,甚至忘了对面坐的是总理,伸手在桌上的草稿纸上画起了公式。

鲁道夫听得很认真,偶尔插一两句提问,都问到了关键处,比如“这样会不会增加设备成本”“能不能让技术员快速掌握操作”,没有一句外行话。

等海森堡停住话头,才发现窗外的阳光已经移到了桌子中央。

鲁道夫端起咖啡递给她,笑着说:“我知道您在哥廷根做研究时,曾说‘科学应该为祖国服务’。

现在德国需要您这样的人,我们不仅要造实验堆,还要造原子锅炉,让鲁尔区的工人冬天不用再冻得睡不着觉,让维也纳的医院不用再因为断电耽误手术。”

提到“维也纳”,海森堡的眼睛亮了。

他这次回国,最惊喜的就是看到德奥合并后,街头的奥地利人跟德国人一起讨论话题,没有一点隔阂。

他想起小时候在慕尼黑,母亲说“我们都是德意志人”,现在这句话终于不再是空话。

“总理先生,”海森堡的声音有点发颤,他攥紧了手里的咖啡杯。

“我在国外时,总怕德国再也站不起来。

可这次回来,我看到多特蒙德的工人在学技术,看到《柏林日报》上的实验堆照片,看到您愿意花时间跟我这样的学者聊公式……我知道,我来对了。”

鲁道夫看着他,眼神里带着暖意:“海森堡先生,德国不是靠某一个人站起来的,是靠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靠皮克这样的实干家,更靠您这样愿意回来的年轻人。

科研部给您准备了两间实验室,就在爱因斯坦团队隔壁,您要是愿意,下周就能入职。

至于待遇——按教授级研究员算,柏林郊区的公寓已经备好,带一个小花园,您要是有家人,随时能接过来。”

海森堡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划出声响。

他想鞠躬,却被鲁道夫扶住了肩膀。总理的手很有力,像在传递一种信心。

“不用谢我,该谢的是您自己,您选择了回国,选择了为德国的明天出力。”

走出总理府时,海森堡抬头看了看天。

柏林的天空很蓝,街对面的报亭前又围满了人,这次的头版标题是“卢瑟福即将访德,原子合作启动”。

一个穿白大褂的技术员正拿着报纸跟路人说:“以后咱们的实验堆,要跟英国的科学家一起改进,说不定明年冬天,居民区就能用上原子供暖了!”

海森堡摸了摸口袋里的实验室钥匙,刚才离开时,鲁道夫亲手把钥匙交给了他,钥匙链上挂着个小小的原子模型。

他想起昨晚在旅馆里,自己写在笔记本上的话:“我要让德国的科学,比大战后的炮火更有力量,比冬天的煤火更暖。”

现在,他知道这个愿望,很快就能实现了。

继续阅读:第190章 新式武器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模拟:怒喷希特勒!我比元首更懂德国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