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新的希望
小李飞砖2025-10-03 14:132,793

  一行人走进技术车间,当王技术员带着自豪,将覆盖在第一个模具上的防尘布揭开时,刘工和赵工的注意力就立刻被吸引住了。

  他们凑上前,仔细审视着那虽然带有划痕但整体弧线流畅、拼接精密的模具,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讶。

  “了不得!”刘永清工程师扶了扶眼镜,语气中充满赞叹,“在缺乏大型加工中心的情况下,能想到分模块加工再拼装,而且这精度控制得……相当不错啊!”

  他尤其仔细检查了模块间的接缝,模具的精度其实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接缝处的精度。

  赵志刚技术员则更关注加工方式,他转头询问王技术员道:“王工,这模具是用那台机床做的?”

  他顺着王技术员指的方向看到了那台德国数控机床。

  “是的,赵工,全靠它。”

  赵工走近机床,看了看型号和控制系统,感慨道:“这是欧洲那边差不多要淘汰的型号了,用的是穿孔纸带编程吧?没想到,在你们这里,居然能用它啃下这样的硬骨头!真是把设备潜力发挥到极致了!”

  陪同在旁的陈科长听到这话,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轻声对张家栋和陈主任低声说道:“看来,当初把这台机床协调给你们县,真是给对了地方,物尽其用啊!”

  郑秘书也连连点头,忍不住夸赞道:“是啊,玻璃瓶厂这次的技术团队,确实给咱们县里争了气!”

  寒暄过后,王技术员开始详细描述上次热压试验失败的过程,特别是玻璃炸裂时的情景。

  刘工和赵工听得非常仔细,不时插话询问细节,比如加热温度、玻璃在模具上的覆盖方式、冷却时是否有风吹过等等。

  听完描述,刘永清工程师沉吟道:“听起来,问题很可能出在加热不均和退火工艺上。平板玻璃面积大,热容量也大,如果炉温不均匀,或者转移过程中有局部散热,就会导致内部应力集中。再加上你们采用的可能是自然冷却或者退火不当,应力无法释放,玻璃不炸才怪呢。”

  这一番分析及其专业,就连玻璃瓶厂在场的几个老师傅们,都纷纷点头表示佩服。

  “走,带我们去看看第二套模具。”

  听完刘工的分析,赵志刚技术员立马提议道。

  当改进后的第二套模具展现在专家面前时,王技术员又忍不住介绍起他们在结构和散热上做的改进。

  “刘工,您分析得太对了!我们做完第一次试验后,也隐约感觉到这些问题,所以在做这第二套的时候,就尝试着做了一些调整。”

  他指着模具上几个关键的过渡区域介绍道:“您看这个位置的圆角,我们根据测量和计算,比第一套放大了差不多百分之十五,就是希望能减少应力集中。还有这里,这个曲面连接处,我们也做了平滑过渡处理。”

  接着,他又指向模具表面:“表面处理我们也下了功夫,除了用更细的油石手工打磨,最后还用氧化铬抛光膏进行了精抛,光洁度比第一套应该提升了不少。当然,距离您说的高光学要求肯定还有差距,这我们必须得承认……”

  两位专家仔细查看后,再次给予了肯定:“改进思路是对的,尤其是注意到散热问题,很有价值!”

  但随即,刘工便指着模具几个关键部位,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不过,陈主任,王工,有些问题还得跟你们探讨一下。比如这个圆角半径,可能还是偏小,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还有,模具表面的光洁度虽然不错,但距离高光学要求还有差距,这会影响玻璃的透光率。最重要的是……”

  他说着,看向王技术员,“热压过程,看来必须要有配套的、能提供稳定压力和均匀温度的压机或专用设备,单靠玻璃自身重力,恐怕很难成型,风险也非常大。”

  "刘工,您说得太对了!"王技术员坦诚地回答道,"圆角、光洁度这些我们还能再想办法改进。可这专用的热压设备和配套的温控系统,确实是我们凭自身力量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最大瓶颈。"

  赵志刚技术员接过话头,语气诚恳地继续说道:"王工,陈主任,不光是后期成型设备的问题。咱们往回看一步,你们加工模具的这台机床,虽然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要做汽车玻璃模具,精度还是不够。真要是想达到要求,恐怕得用更精密的进口设备。"

  刘工也补充道:"没错,就算模具做出来了,以你们厂现在这条生产线,主要是做瓶瓶罐罐的,炉温控制、退火工艺都达不到汽车玻璃的要求。要改造的话,投入可不小。"

  陈主任听着,眉头越皱越紧:"进口设备?改造生产线?这......这得花多少外汇和资金啊。别说我们一个县办厂,就是市里恐怕也......"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专家们说的都在理,可现实条件就摆在这里。

  八十年代初,国家外汇紧张,技术改造资金有限,一个县办玻璃厂要搞汽车玻璃生产,确实难如登天。

  张家栋一直默默地听着,直到王技术员和陈主任都沉默了,他才突然开口:"刘工,赵工,我们明白条件有限。

  但能不能请你们帮我们想想,在现有基础上,有没有什么土办法、或者是过渡方案?哪怕先解决眼前这辆卡车的玻璃问题也行啊?"

  张家栋这番话,将话题从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拉回到了亟需解决的现实困境上。

  刘工和赵工对视了一眼,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沉吟片刻后,刘工才缓缓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谨慎:“张厂长说的这个思路……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我们所里……确实也在探索一种适合中小规模、灵活性更高的热弯成型工艺,只不过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按理说,这套技术方案和设备……还属于保密范畴。”

  这话让现场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技术壁垒和保密纪律,成了挡在眼前的又一道高墙。

  就在这时,一直旁听的陈科长上前一步,语气诚恳地替张家栋他们说情道:“刘工,赵工,规矩我懂。不过张家栋他们合作社,为了支持国家的汽车工业研究,可是把刚买来、自己都还没捂热乎的进口重型卡车,直接就送到了你们研究院,让你们拆解测绘,这份贡献和觉悟,可不是用钱能衡量的。现在他们遇到了难处,于情于理,咱们是不是……”

  一旁的徐明会工程师也立刻帮腔,他的话更直接:“老刘,老赵,咱们搞研究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能把技术用在生产上,解决实际困难吗?现在基层的同志有这么迫切的需求,又有这么好的实践基础,让他们去看看,受点启发,说不定还能反过来促进咱们的实验呢?我以党性担保,他们绝对可靠!”

  两位专家听着陈科长和徐工情真意切的话,又看了看眼前张家栋、王技术员等人那充满渴望和真诚的眼神,脸上的严肃神色这才渐渐缓和。

  刘工最终点了点头,做出了让步:“既然陈科长和徐工都这么说了……这样吧,我们可以特批一个名额,安排王技术员,到时候去我们所里的实验室参观交流一下。但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有些核心参数和细节……”

  “我明白!我明白!”王技术员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连忙保证,“刘工您放心,我就是去学习思路,开阔眼界,绝对遵守纪律!”

  张家栋和陈主任闻言,更是喜出望外,连忙上前紧紧握住两位专家的手。

  “太感谢了!刘工,赵工,真是太感谢了!”张家栋的声音都有些发颤,“您二位放心,我们合作社和玻璃瓶厂,绝对遵守保密规定,王技术员过去,就是学习个思路,绝不会给您们添乱,更不会泄露任何不该说的!”

  陈主任也赶紧表态:“没错没错!我们厂里也一定会加强保密教育。这次机会太难得了,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啊!”

  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轻松了起来,压在众人心头的那块大石,仿佛被移开了一道缝隙,让大伙儿重新看到了希望……

继续阅读:第764章 淡季结束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回到1982白手起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