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栋上车以后,老李从副驾驶转过头:"这次你来,没时间先安顿你了。王主任那边知道你今天上午能到,已经在办公室里等你了。"
"没问题,那咱们就先去央视…"张家栋说着,拍了拍随身的公文包,"真好趁热打铁!"
吉普车驶过长安街,张家栋望着窗外巍峨的城楼,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1983年的央视,正迎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
也是在今年的年初,2月12号,央视首次以直播形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届的晚会打破了录播传统,第一次引入观众电话点播环节,实现了电视节目和观众的实时互动。
晚会上李谷一老师连唱7首歌,更是创造了一个在未来从未被人打破的记录。
当然,这次春节联欢晚会带了的影响还不止如此,刘晓庆在主持春晚节目的红裙造型,在日后更是引发“晓庆衫”风潮,成为那个时代审美符号。
春晚结束后的几个月里,几乎每个城市的百货商场和裁缝铺都挤满了手持《大众电影》杂志封面的妇女。
她们指着刘晓庆主持时的剧照,要求定制同款红衬衫。
在当时的上海,群众的热情更是疯狂。
上海本地最大的商场第一百货,一种化纤质地的“春晚同款红衫”日销量直接突破千件,仓库清空的速度甚至比补货的卡车来得还快。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转变也让整个社会的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整个七十年代,大部人的思想还比较保守。
即便是女同志,穿着也以朴素的黑白灰为主。
这届春晚播出以后,有某个工厂女工因穿“晓庆衫”上班被批评“资产阶级作风”,她当众反驳:“刘晓庆是青联委员、军人出身,她能穿为什么我不能?”
结果,这番争论登上了地方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引发全国关于“美与劳动”的大讨论。
从“不敢美”到“我要美”的风潮一下子席卷全国。
就连北京王府井照相馆,橱窗里换下了传统的军装样板照,取而代之的是一组穿红衫少女的写真。
这样的转变,更是让当时电视台的管理层看到了春晚巨大的号召力和广告价值,单独成立广告联络部门。
而这一次张佳栋他们合作社跟首都电影制片厂的合作,更是误打误撞,正好解决了当时央视在广告方面探索的一个难题。
那就是在当时的国内,根本没有一家专业的广告公司,能够拍摄出他们想要的广告片。
张佳栋正在琢磨着,一会儿见到了他们台里的领导,该怎么和对方介绍自己的时候。
吉普车就已经稳稳地停在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南礼士路的广播大院门前。
当时的央视,还没有自己的办公地址。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艺术团共用办公场地。
直到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央视后来的办公区“中央彩色电视中心”才开始动工,到1988年的时候,整个总部才正式入住。
所以说,这是时期的电视台,整体的办公制作条件还都比较简朴。
张佳栋从车上下来的时候,看着这个比他们镇上办公楼大不了多少的建筑,的确是没有想到,全国最举足轻重的电视台居然是在这么不起眼的地方发展起来的。
老李下车以后,第一时间把介绍信递给了大院门口的保卫。
虽然工作环境简朴,那时候央视门前的保卫力量却一点也不含糊。
对方反复确认了介绍信上的内容,还有老李跟张佳栋的身份以后,这才放行。
进入办公楼以前,老李特意在门口的梳妆镜前整了整衣领,压低声音道:“家栋,待会儿见着王主任,甭管他屋里堆多少文件、墙上挂多少领导合影,你就记着——咱们带来的东西,正是他们挠破头找不着的!”
“啊?哦……”
张佳栋也有样学样,确认自己领口没毛病了,这才跟着老李一路往楼梯口走去。
上了二楼,穿过堆满录像带的长廊,尽头竟是一个不大的办公室。
老李轻车熟路地敲响了办公室的房门:“王主任,我把你腰间的人带来了!”
十平米的办公室里,穿藏蓝中山装的中年男人从文件山中抬头。
张家栋瞳孔一缩——王主任身后墙上挂着巨幅分镜头脚本,铅笔标注密密麻麻,墙上的照片里,有很多都是在各个企业中拍摄的生产场景。
“坐!”
王主任踢开脚边两摞录像带,露出半截木凳。
“老李啊,这位就是你说过的张佳栋同志吧?“
让过了坐以后,王主任又推了推自己鼻子上架着的眼镜,一脸兴致地向老李问道。
“对,这就是我之前跟你提过的张佳栋同志……“
老李说着,也向张佳栋这边看了过来,“你别看张佳栋同志年轻,他可不简单呢!一个人从去年成立了他们县里的合作社,到现在,已经是四五百人的服装厂的厂长了!“
张家栋连忙摆手:"李厂长过奖了,我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张佳栋作为一个过来人,什么大场面没有见过。
可是面对这个电视台的主任,却不知道为何会有些紧张。
"哎,年轻人别太谦虚!"王主任突然笑着说道,“你之前跟老李他们剧组合作拍的那两部广告片我都看过,拍的很有创意嘛!
一边说着,他还随手从自己办公桌上,拿起了一叠底片,铺开来展示在张佳栋的面前。
张佳栋和老李定睛一看,才发现这些底片居然都是从他们之前的广告片里精选出来的。
“你看这些镜头,布景合适,演员的表情也到位……“
王主任的手指轻轻划过底片上的画面,阳光透过窗户在胶片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张佳栋注意到,对方展示的这些镜头,正是之前他们合作社替县里罐头厂拍的那个广告。
后面的布景,正是自己借了县里面的话剧院,搞出来的室内装置。
“王主任,你过奖了。这些布景我也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些建议,后来都是有杨洁导演他们西游记剧组的那些特效跟道具老师们帮忙,这才落的地……“
当初为了拍摄这一段广告,搭建火焰山布景的时候,张家栋跟西游地区走的那些工作人员们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张家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要是没有高老师的加盟,就凭张家栋这三角猫的水平,可是搞不出来这么专业的场景。
王主任听完哈哈大笑,他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小张啊,你这话可就说错了。"他指着底片上熊熊燃烧的"火焰山"特效场景,"布景再精致,也比不上你们这个创意来得妙!"
他转身从文件柜里抽出一沓资料,翻到其中一页:"你看,这是去年日本NHK来交流时带的广告案例。"
纸上印着精致的汽车广告,背景是东京塔的全景微缩模型。"他们花三百万日元搭的景,结果呢?"王主任撇撇嘴,"观众只记住了车标特写。"
"可你们这个——"
他的手指重重戳在底片上火焰山的画面,"一开始是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场景,然后要去跟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最后镜头拉远露出你们夏花花生露的商标。这创意,我在北影厂二十年都没见过!"
听到王主任的夸奖,张家栋敏锐的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发现了一些之前老李没有跟他透露过的信息。
“王主任,听你的意思,你也在电影厂里呆过?”
张家栋这一问,王主任的眼神突然变得深远起来。
他缓缓摘下眼镜,从抽屉深处摸出一张泛黄的工作证——证件上"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烫金字已经褪色,照片里的年轻人浓眉大眼,与眼前的中年人依稀相似。
"十几年前,我在北影厂道具组当学徒。还跟《小花》这个组的导演学过摄影。“
王主任摩挲着工作证上的照片,眼神变得柔和起来:"那时候啊,我们道具组就在北影厂最角落的平房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可大伙儿干活的劲头比谁都足。"
他指着照片背景里的一台老式摄影机:"看见没?这台'红旗牌',我们管它叫'老倔头',动不动就卡胶片。为了不耽误拍摄,我跟着师傅们学会了闭着眼睛装胶片。"说着,他的手指在空中比划了个熟练的绕圈动作。
老李听闻突然拍了下大腿,眼睛亮了起来:"说起这个,那时候我还是后勤组的跑腿小弟呢!"
他凑近张家栋,压低声音道:"王主任那会儿可是我们厂里的'胶片魔术师'——再破的机器到他手里都能起死回生!"
王主任笑着摆摆手:"少给我戴高帽。"他转向张家栋,语气突然认真起来:"不过说真的,当年在北影学的那些土法子,现在反倒成了宝贝。"
他从抽屉里取出个铁皮饼干盒,掀开盖子,里面整齐码着各种自制工具:用发卡改装的胶片夹、自行车辐条做的量片尺、甚至还有半截钢笔改的调焦器。
"78年拍《小花》的时候,"王主任拿起一个锈迹斑斑的齿轮,"摄影机轨道车坏了,我们愣是用这个——"他指向墙上挂着的一张剧照,照片里陈冲饰演的小花正站在一辆改装过的板车上,"把运道具的板车改成了轨道车!"
老李也连连感慨道:“是啊,一晃就快十年了,老王你现在是央视的主任,我也当上后勤组的组长了。”
王主任听到老李的感慨,又回忆道:"说起来,你们广告里那个火焰山的叠化效果..是不是用了我们当年拍《哪吒闹海》时的土办法?先拍实景,再用玻璃板手绘动画叠上去?"
张家栋心头一跳——这正是杨洁导演他们剧组特效组的独门技巧,没想到竟是源自王主任研究出来的土法子。
"王主任,您这些发明创造真是太厉害了!用这么简单的工具就能拍出那么好的效果..."
张家栋由衷地赞叹道,王主任却摆摆手。
"哎,工具再巧也是死的。就像你们那个广告,要是没有你的金点子,特效做得再真也是白搭。"
结果,说了这么多,话题又转到了张家栋的创意上来了。
“我……王主任,你实在是过奖了,我不过就是碰巧提出来的想法,刚好获得了观众们的认可罢了……”
可是,对于张家栋的谦虚,王主任却突然笑了笑,随后又从桌上的文件里拿出了一叠,铺开在张家栋的面前。
“要是火焰山的这个广告,是你张家栋同志的灵机一动。去年你们在你们青岛本地电视台播出的广告片,夏朵羽绒服的广告,还有那个‘三洋三洋,羊羊羊’的广告词,也都是张家栋同志你灵感一动,就想出来的咯?”
张家栋看着对方一一向自己展示出来的那些杰作,简直有一种被别人揭了老底,自己还傻乎乎的毫不知情的感觉。
“这……”
“家栋啊,我差点忘了告诉你,王主任调到央视工作的这一两年,咱们国内但凡是有些效果的广告片,他可是都研究过了。尤其是你们青岛本地电视台在去年播出的这几条广告片,他可是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老李在一旁笑着补充道,张家栋这才知道,自己这是被老李给坑了。
“好啊老李!你明知道王主任知道我的底细,还跟我保密?!”
办公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王主任笑得眼镜都滑到了鼻尖,老李更是拍着大腿直喊冤枉:"我这不是想给你个惊喜嘛!"
就这样,本来严肃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王主任擦了擦笑出的眼泪,重新戴上眼镜,这才把话题拉了回来:"说正经的,家栋啊,现在咱们改革开放获得的成绩越来越大。央视这边肯定是要在广告方面有所创新的……"
一边说着,他一边向张家栋和老李展示起手头的一份文件来。
“这些都是来自于那些外国品牌的厂商的广告申请,他们的样片我都看过了。不管是在创意上,还是在拍摄水平上,都非常专业……”
张家栋注意到王主任翻开文件,里面整齐地贴着十几张彩色剧照——有金发碧眼的外国模特在埃菲尔铁塔前举着香水瓶,有东京街头霓虹灯下的电子产品广告,还有香港明星代言的服装品牌。
其中甚至还有许多到后来,直接成就了某个品牌销量奇迹的神作。
就比如1980年,日本卡西欧电子表广告。
随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一同登陆央视。广告中,阿童木飞行的轨迹巧妙地化作"CASIO"品牌字样,配合"科技与时尚的结晶"的广告语,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观众接触到的第一个外国商业广告。
第二年,西铁城手表推出的"天安门版"广告更是引发热议。
广告画面中,巨大的钟表指针悬浮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配以"科技冠全球,服务遍中国"的广告词。直接让西铁城的手表成了当时国内电子产品的抢手货。
1983年,日立录像机的广告,更是以其魔性的广告歌风靡全国。
"卡拉OK录像机,日立的777......"的旋律成为街头巷尾传唱的流行曲。
同年,松下彩电也邀请日本当红偶像酒井法子拍摄广告,樱花树下清纯可人的形象让"彩电,当然要Panasonic"的广告语深入人心。
而丰田汽车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更是巧妙化用中国谚语,展现了外资品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广告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营销理念,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让一个个国际品牌成功进入了咱们国内的市场,重塑了当时国人对于高端产品的认知。
"但是,"王主任说着,又突然合上文件,眼镜片后的目光炯炯有神,"这些广告再好,那也是外国的月亮。咱们央视要放的,得是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老李会意地接过话茬:"就像家栋你们那个慰问第一线环卫工作者的创意,把这些劳动者们的朴实劲儿拍得比什么铁塔霓虹都动人!"
王主任突然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窗外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正仰头看着百货商场外墙上的巨幅广告牌。
"张家栋同志啊,你看这街上的广告牌……"
王主任的声音突然变得深沉,"现在十个里有八个都是外国品牌。这不是简单的买卖问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咱们的民族企业,产品质量不比外国的差,可就是不会讲故事、不会树品牌。"
说到这儿,王主任又看了看手表:"家栋,知道为什么我这么着急找你吗?"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份红头文件,放到了张家栋和老李的面前,"部里刚下的指示,要在黄金时段专门开辟民族品牌广告专栏。"
文件上"民族品牌"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王主任又补充道:"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喊振兴民族工业,可光靠喊口号不行,得让老百姓真心实意觉得咱们的东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