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压箱底的活宝
小李飞砖2025-08-25 15:494,218

  张佳栋感到一阵热血上涌。他想起临行前厂里工人们的期待,想起县城百货公司柜台里那些被冷落的国产商品。

  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王主任,我有个想法。"

  张佳栋的声音有些发颤,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公文包的边缘,"我们'三洋'的广告词能火起来,不是因为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它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

  王主任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灼灼,似乎在鼓励张佳栋继续说:"接着说。"

  "我在想,咱们的民族品牌缺的不是质量,而是这样的'一句话'。"

  张佳栋越说越激动,"就像'羊羊羊'这么简单直白,让人一听就记住,一想就明白。"

  王主任闻声,脸上的笑意也是更浓了:"就是这个理!"

  随后,他又转向老李夸赞道。

  “老李,不愧是连咱们的老厂长都看上的年轻人!张佳栋同志的这份眼界,的确是远超过咱们这些老古董嘞!”

  老李一听,顿时眉开眼笑:"那可不!老王你是不知道,当张佳栋同志在我们剧组的时候,给我们在青岛拍的那几场戏提出的建议,连杨导都拍案叫绝!"

  王主任听着老李的夸赞,也是认可的点了点头。

  重新又摊开了刚才给张佳栋他们看的那些宣传广告:"你看看这些外资企业,哪个不是把广告语磨了又磨?日本人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德国人的'科技以人为本'..."

  "可咱们的好产品呢?"王主任一边说着,张佳栋跟老李的眼前,也似乎浮现出县城百货公司里那些包装朴实的国货,"永久自行车就写个'坚固耐用',蝴蝶缝纫机只会说'经久耐用'..."

  "就像在念产品说明书!"

  老李突然哈哈大笑,张佳栋却突然有些不好意思。

  "可是...我只是个县城小厂的负责人,恐怕…"

  "你比谁都懂老百姓要什么!"

  王主任突然打断他,"每年,轻工业局都要举办全国轻工业品展销会,你看看这些企业:青岛橡胶厂的球鞋,上海日化的雪花膏,北京电子厂的半导体...哪个不是好产品?就缺你这样的'点金手'!就拿上一届来参展的企业来吧…"

  王主任说着,突然竖起三根手指,"三百多家企业,百分之八十连像样的广告词都没有!"

  1983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工业产能快速提升,轻工业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货商店的货架上,国产商品日渐丰富——从"永久""凤凰"自行车,到"蝴蝶""飞人"缝纫机;从"友谊"雪花膏,到"大白兔"奶糖。

  这些曾经需要凭票购买的商品,如今正逐渐因为产能的不断增加,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许多质量过硬的国货,因为不懂如何宣传自己,很快就陷入了滞销的困境。

  当时,在青岛橡胶厂的仓库里,成箱的"飞跃"球鞋堆积如山。

  这些采用优质橡胶底、帆布面的运动鞋,舒适耐穿,价格却只有进口品牌的四分之一。

  本来在上一代人的眼里,是最物美价廉的必需品。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包装盒上干巴巴的"坚固耐磨"四个字,让年轻消费者望而却步。

  真正经历过八十年代的过来人,肯定对上海日化厂生产的"友谊"牌雪花膏不陌生。

  这个曾经风靡沪上的老牌子,现在却因为包装几十年不变,被年轻人戏称为"奶奶霜",虽然产品摆满了各大商店的货柜,却无人问津。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时北京电子厂的"牡丹"半导体收音机。

  这些音质清晰、接收稳定的产品,因为广告只会强调"性能可靠",在展销会上被日本"索尼""松下"的展台抢尽风头。

  厂里的老师傅们想破头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我们的产品更耐用,怎么就卖不过人家?"

  这样的现象,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随着物质丰富,老百姓开始有了选择的余地。

  计划经济时代"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那些还停留在"酒香不怕巷子深"思维的企业,也逐渐陷入了库存积压的难题。

  根据轻工业部当年的统计,1983年全国轻工业品展销会上,虽然新产品不断出现,却有近三成的参展企业面临库存压力。

  这些企业中,80%的广告仍停留在单纯介绍产品功能的层面,缺乏打动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王主任重重地叹了口气,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咱们的产品质量上去了,可宣传的脑筋还没转过来。"

  随后,他又语重心长地向张佳栋说道。

  “未来,这些可都是你们的潜在客户。只要有利于产品宣传的思路,咱们台里面都会积极配合,给你们争取来更多的展示咱们这些‘民族品牌’的机会!”

  “所以说,老王?等到我们长里跟家栋他们合作社共同成立的公告公司正式开张了,真需要你帮我们和这些企业牵线搭桥的时候,你也乐意帮我们出面咯?”

  老李的想法最为现实,不管对方的期望如何,最后好的想法还是得有好的行动来配合落地。

  "那是自然!"王主任爽朗地答应道,"到时候我亲自带你们去拜访这些厂长。老李啊,你是不知道,这些企业的领导们现在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家栋啊,"说到这而,王主任突然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等你们公司开张,我第一个就把北京电子厂的业务介绍给你们。他们的'牡丹'收音机要是再不转型,怕是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老李眼睛一亮,立刻掏出小本子记了起来:"那敢情好!老王,你可要说话算话。咱们可以先从几个积压最严重的企业入手,做个试点..."

  张佳栋听到王主任的建议,也突然振奋了起来。

  “真的吗?那实在是太好了!王主任,咱可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就这样,张佳栋原本以为会异常困难的谈判,居然会如此轻松的就解决了。

  不光如此,张佳栋还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一个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资源。

  那就是王主任背后所代表的央视的背书。

  有了王主任这边的支持,张佳栋他们合作社跟首都电影厂这边的合作也异常顺利。

  到了月底,张佳栋跟市里申请了新的办公场地以后,首都电影制片厂那边第一时间就派来了配合张佳栋他们日常工作的人选……

  张佳栋站在青岛火车站出站口,望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手里举着一张写着"首都电影制片厂"的纸牌。小刘靠在吉普车旁,时不时朝这边张望。

  "张哥,你说来的会是个啥样的同志?"

  小刘有些忐忑地问道,"我听说首都电影厂的人可都是文化人,说话文绉绉的。"

  之前,按照他们首都电影制片厂这边的想法,马姑娘本来就是杨洁导演的助理。

  和张佳栋他们合作社早就已经相互熟悉,按理说是这次合作最好的人员。

  结果,真到了今天,张佳栋他们在青岛本地的工作也落实到位了。

  首都电影制片厂那边却另有安排,说是要调来一个能帮张佳栋统筹大局的帮手。

  这下,可是差点儿把小刘儿给急坏了。

  毕竟他追了人家马姑娘这么久,本来两个人都说好了,这次这要是他们厂里能把她派到青岛本地来,两个人就能天天见面了。

  张佳栋刚要回答,站台那边就突然骚乱了起来,小刘儿也突然眼前一亮。

  出站口走出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年轻姑娘,拖着一个印有"北影"字样的木箱。

  她梳着利落的短发,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马姑娘!在这里!"

  小刘儿高举着手臂挥舞,表现的比张佳栋本人还要积极。

  那姑娘闻声转头,镜片后的眼睛弯成了月牙。

  她快步走来,木箱的轮子在水泥地上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

  紧跟着,她身后也从站台口走出来一个戴贝雷帽、蓄着络腮胡的中年男子。

  "马姑娘!"张佳栋看到了那边的情况,赶忙带着小刘儿一起迎了过去。

  马姑娘笑着挥手,圆框眼镜后的眼睛弯成月牙:"张厂长,小刘!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厂的郑导,这次专门来指导广告拍摄的。"

  郑导取下贝雷帽,露出略显凌乱的卷发:"久仰啊张厂长!老王在电话里把你夸得天花乱坠,说你是广告奇才。"

  他说话带着浓重的京腔,手指间还夹着半截没熄的香烟。

  小刘殷勤地接过马姑娘的行李,趁人不注意时悄悄往她手里塞了张纸条。

  马姑娘耳根一红,飞快地把纸条藏进了风衣口袋。

  "郑导您好,"张佳栋热情地握手,"您是第一次来我们青岛市吧?咱们先去招待所安顿一下?晚上我们特意定了当地酒菜,招待你们二位……"

  郑导大手一挥:"不急不急!"

  他突然从挎包里掏出一台宾得相机,"先让我拍几张青岛的街景再说……"

  马姑娘无奈地朝张佳栋笑笑:"郑导就这样,见到好景就走不动道。"

  她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不过他在创意方面确实有一套。"

  去招待所的路上,郑导更是时不时地趴在车窗上大呼小叫:"哎哟这坡道漂亮!""快看那个码头!光线绝了!"

  小刘透过后视镜,目光总忍不住往马姑娘那边瞟。

  "专心开车!"张佳栋低声提醒,却发现人家姑娘也在偷偷抿嘴笑。

  直到小刘开着车,把他们送到招待所安顿下来了。

  这个姓郑的大胡子导演看到招待所外的海边美景,直接拿起相机自顾自地跑去拍摄了。

  张佳栋这才又机会,单独向马姑娘询问这个举止有些古怪的大胡子到底是个什么来历。

  "马同志,这位郑导到底是什么来头?我看他这做派,可不像一般的导演。"

  马姑娘把被海风吹乱的头发别到耳后,轻笑道:"郑导可是我们厂的传奇人物。他本名叫郑卫国,是北影78级的……“

  张佳栋正帮忙提着器材箱,闻言差点绊了一跤:"啥?北影78届的?那岂不是……"

  后面的话,张佳栋没有说完。

  毕竟北京电影学院78级也叫"北影78班",可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届学生,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核心力量。

  其中就出了张艺谋、陈凯歌这两个大导演。

  他们拍摄的《红高粱》《霸王别姬》在国际电影节上更是屡获大奖,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只不过在1983年的时候,两位大导演的代表作都还没有问世罢了。

  张佳栋意识到自己要是只听到北影78级几个字,就表现得如此惊讶,难免会让马姑娘觉得有些奇怪。

  不过好在马姑娘似乎对张佳栋的反正没有太多反应,听到张佳栋的疑问,便开始为他介绍起对方来。

  "郑导性子太倔。当年毕业分配时,他非要拍广告片,说'老百姓天天看的东西才最见功力'。为这事差点跟系主任拍桌子。"

  张佳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远处,郑导正趴在沙滩上,撅着屁股拍浪花,那件皱巴巴的衬衫下摆都沾满了沙子。

  "去年他给'北冰洋'汽水拍的广告,就用了这种疯劲儿。"

  马姑娘从包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中国广告》杂志,指着上面一页说,"为了拍出气泡的质感,他愣是把摄影机绑在过山车上。"

  张佳栋接过杂志,只见上面写着《论广告影像的"疯癫美学"——郑卫国导演访谈》。配图中,一个满脸胡茬的男人正站在一堆古怪的自制器材中间手舞足蹈。

  "他还有个外号,"马姑娘突然压低声音,"叫'郑疯子'。不过..."她突然正色道,"但凡他经手的广告,销量至少翻三倍。我们厂里这次可是把压箱底的宝贝派来了!"

  正说着,郑导突然狂奔回来,胡子都激动得翘起来了:"张佳栋同志!我发现个绝佳的外景!你们合作社服装厂新产品的广告,要是能在这儿拍,那效果实在是绝了!"他一把抓住张佳栋的手腕,"跟我来!保准让你大开眼界!"

  小刘和马姑娘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笑了。

  张佳栋被拽着往前跑,海风扑面而来,带着咸湿的气息。他突然觉得,这次合作或许会比想象中更有意思……

继续阅读:第668章 舌尖上的"疯"味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回到1982白手起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