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一趟一个万元户
小李飞砖2025-11-05 10:132,787

  第二天一早,天还蒙蒙亮,霜花还凝在窗棂上,史蒂夫那辆锃亮的美国进口福特轿车,就稳稳停在了张家栋家的小院门口。

  这车在市里面都算是个稀罕物,流畅的车型与周围朴素的民居形成了鲜明对比。司机是个穿着整洁中山装的老师傅,利落地下车,打开了宽大的后备箱。

  张家栋提着沉甸甸的行李箱出来,小夏紧跟在后,怀里抱着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小脸的小向阳。

  她不住地嘱咐跟在身后的父母,语气里满是牵挂:“爸,妈,奶粉我按顿分好了,每次冲三勺,水一定得是温的,千万试好了……向阳要是闹觉,就轻轻拍他后背,哼个歌给他听他就安静……”

  叶伟东连连摆手:“放心吧,小夏,我们都记牢了,保证把咱们向阳带得白白胖胖的。”

  小夏母亲则伸手小心翼翼地从女儿怀里接过外孙,轻轻晃着,对张家栋和小夏说:“你俩路上一定当心,听说美国那边也冷得很,衣服穿暖和。到了那边,安顿下来,记得想办法捎个信儿回来,哪怕就几个字,也让我们放心。”

  小夏这才依依不舍地又凑过去,亲了亲儿子温热的小脸蛋,眼里泛着些许泪光,然后转身和张家栋一起坐进了福特轿车宽大舒适的后座。

  车子缓缓启动,小夏还透过车窗,不住地回头张望,直到父母和儿子身影消失在院门后。

  黑色的福特轿车平稳地驶到县合作社门口时,于大姐和吕晓晴已经等在寒风里了,脚边整齐地放着各自的行李和那几个装着样品的箱子。

  旁边停着合作社那辆白色的吉普车,小刘儿正拿着一块旧抹布,用力擦拭着挡风玻璃上结的一层薄霜。

  孙立军也在,他裹着件半旧的军大衣,不停地跺脚取暖。一看到那辆醒目的福特轿车驶近,他立刻迎了上来。

  张家栋摇下车窗,带着清晨的寒气问道:“立军,于大姐她们的行李都准备好了?”

  “张哥,都妥了!”孙立军应着,手脚麻利地帮于大姐和吕晓晴把行李和样品箱一一提过来,小心翼翼地放进福特轿车宽敞的后备箱,与张家栋的行李并排摆好。

  东西都装妥了,孙立军还是有些不放心,又快步走到吉普车旁,对着刚擦完玻璃的小刘儿再三嘱咐:“小刘儿,路上一定开慢点,稳当第一!跟紧厂长的车,可别跟丢了。于大姐和晓晴姐就交给你了!”

  小刘儿憨厚地笑了笑,拍了拍胸脯:“立军,您就把心放肚子里吧!这路我闭着眼睛都能开!”他说着又瞧了瞧站在一旁的吕晓晴,突然促狭地压低声音,用刚好能让周围人听见的音量对孙立军开玩笑说:“保证把于大姐和……俺‘嫂子’平平安安送到地方!”

  这一声“嫂子”喊出来,吕晓晴的耳根“唰”地就红了,她羞恼地瞪了小刘儿一眼,下意识地把脸往围巾里缩了缩。

  孙立军也是闹了个大红脸,作势要踢小刘儿:“臭小子,胡咧咧啥!赶紧准备出发!”

  小刘儿的玩笑,让车里的张家栋和小夏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清晨离别的淡淡愁绪一下子就被冲散了不少。

  “好了,立军,”张家栋推开车门,最后交代两句,“厂里就交给你了,咱们厂里的订单,你多盯着点。遇到拿不准的事,多跟县里汇报。”他又转向小刘儿,语气随和但带着嘱托:“小刘儿,路上安全第一,不着急。”

  “放心吧张哥!”两人异口同声。

  张家栋和小夏重新坐回车里,黑色的福特轿车率先发动,平稳地驶出。

  不得不说,这进口车确实不一样,引擎声音轻缓,车内几乎感觉不到颠簸,座椅也宽大舒适。

  小夏轻轻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还覆盖着薄霜的田野,明显对于这次的出行还是非常期待的。

  史蒂夫的司机老师傅显然很有经验,他从后视镜里看到后面那辆老吉普车吃力地跟着,便特意放缓了车速,始终保持着能让吉普车跟上的距离。

  车子很快驶上了省道。那时候,青岛到北京还没有高速公路,走的全是双向两车道的普通公路。路面不算平整,偶尔还有修补的坑洼,福特车减震好,感觉还不明显,后面吉普车里的于大姐和吕晓晴可就颠簸得厉害了。

  这段路程放在今天,走高速不过六七个小时,但在那个年代,小车紧赶慢赶,也得跑上整整一天。

  再加上路上也没有休息去,中午时分,两辆车只得在一个路旁的开阔地停下休息。

  大家就着凉白开,吃了点自带的干粮——于大姐揣的煮鸡蛋,吕晓晴带的桃酥。司机老师傅还拿出自己的军用水壶,跟小刘儿分了点热茶喝。

  初冬的太阳明晃晃的,却没多少暖意,众人站在路边简单活动了下冻得发麻的脚,便又匆匆上路。

  终于在夜幕完全降临前,抵达了首都。

  这一路,足足跑了十多个小时。

  县里事先通过市轻工局的关系,在西单附近的一家招待所给张家栋他们预定好了房间。

  两辆车在招待所门口停下,一行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和沉重的行李办理了入住。

  张家栋看了看天色,对小刘儿和史蒂夫的司机说:“天这么晚了,路上不安全,你俩也在这儿住下,明天再回吧。”

  小刘儿搓着冻僵的手笑了笑:“张哥,不用了,夜里车少,开起来还痛快些。”

  史蒂夫的司机老师傅也摆摆手,经验老到地说:“张厂长,您放心,这路我熟。实在困了,就在沿途的道班或者找个老乡家借宿一宿,给几毛钱、半斤粮票的事儿,人家都乐意。这招待所管理严,我们没提前开介绍信,这么晚了也不好麻烦人。”

  张家栋知道老师傅说的是实情。

  那时候首都的招待所管理严格,没有正式的介绍信,根本无法入住。

  虽然可以试着联系郑秘书帮忙补办,但眼下这么晚了,实在不好再去打扰。

  他只好点点头,不再坚持,只是再三叮嘱:“那……路上一定小心,宁可慢点,安全第一。”

  他又从随身带的挎包里拿出几个早上小夏硬塞给他的茶叶蛋和烧饼,塞给两位司机:“路上垫补一口,暖暖身子。”

  看着两辆车的尾灯消失在寒冷的夜色里,张家栋才转身,带着小夏、于大姐和吕晓晴,走进了这家位于西单、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招待所。

  招待所内部比外面看起来更显简朴。走廊光线昏暗,弥漫着一股消毒水和旧木头混合的气味。

  他们的房间在二楼,是那种常见的标准间:两张硬板床,铺着洗得发白的床单,一个掉了漆的五斗橱,桌上放着竹壳暖水瓶和两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

  唯一的装饰是墙上张贴的《旅客须知》。

  卫生间和水房都是公用的,在走廊的尽头。就这样的条件,一晚上也要两块五毛钱,对于当时普通职工的工资来说,并不便宜。

  不过好在这只是个临时落脚的地方,凑合一夜也就过去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四人便匆匆洗漱,在路边摊喝了碗热乎乎的豆浆,吃了油条,便赶往位于西单路口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售票处。

  那时候买国际机票,远不是今天这样简单。

  售票处门口甚至还有工作人员查验介绍信和护照。

  里面人不算多,但流程却异常繁琐。

  他们需要先填写一式三份的《购买国际机票申请表》,详细写明出国事由、邀请方信息、外汇来源等,然后连同护照、签证和上级批文一并递进窗口。

  工作人员审核得极其仔细,反复核对着批文上的公章和签名。

  于大姐趴在柜台上,看着里面的人打算盘、翻查厚厚的运价手册,紧张得手心冒汗。

  好不容易,所有手续审核完毕,售票员拿起一个计算器,噼里啪啦按了一通,然后在一张单子上写下一个数字,从窗口递了出来。

  “四个人,北京经上海飞纽约,经济舱,连税,一共是一万一千八百四十块外汇券。”

  这个数字一出来,于大姐下意识地倒吸了一口冷气,眼睛都瞪大了。

  “我的乖乖,这咋需要这老些钱啊?”

继续阅读:第820章 故地重游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回到1982白手起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