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高老师的加盟,张家栋他们广告工作室的业务果然比之前顺了许多。
原先那间嘈杂混乱、如同战地前线般的办公室,如今虽依旧忙碌,却已然呈现出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新气象。
马姑娘的嗓子终于恢复了清亮,因为她不再需要声嘶力竭地应付所有询问。
高老师根据之前在话剧团还有书馆里的经验,制定了一套标准的电话接听流程和话术,不同阶段的咨询由不同的人处理。
只需要经过初步咨询,马姑娘就能依据手册上的常见问题解答从容应对;有意向的,则会被引导至林邵阳处进行更详细的需求记录。两部电话并响的场面少了,即使响起,也显得有条不紊。
工作室的门口更是再也见不到拥堵的景象。
高老师严格执行“预约制”。所有上门客户,必须提前电话预约时间。工作室门口贴上了清晰的指示牌和预约联系方式。
林邵阳的桌前多了一本厚厚的预约登记簿和一份客户需求预填表。客户到来后,先在接待区,就是之前那间空房,如今简单布置了桌椅和茶水,填写表格,然后按顺序被请进会议室详谈。
然后,他会拿着筛选出来的客户列表,与张佳栋、郑导进行“三人小组”会议。
张佳栋从整体战略和资源分配角度考量,郑导从艺术实现和创作难度角度评估,高老师则从客户沟通、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角度分析。
三人共同决策,确定接哪些项目,报价区间多少,优先级如何。
一旦项目确定,高老师便会牵头制定详细的项目执行计划表,明确各阶段时间节点、负责人、所需资源。
郑导可以心无旁骛地带领创作团队进行头脑风暴、撰写脚本、勘景拍摄;林邵阳等年轻人则在高老师的指导下,负责更具体的客户沟通、物料准备、进度跟踪等执行工作。
如此一来,张佳栋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不少。
他们的广告公司很快就完成几部新的广告片的拍摄,虽然大多都是本地的企业,没有上央视宣传的资格,可是这些制作精良、创意十足的广告片在青岛广播电视台一经播出,立刻引发了强烈的本地反响。
尤其是他们本地皮鞋厂的广告播放后,柜台前来咨询的顾客明显增多,不少人都指名道姓地说“就是电视上放的那种手工鞋”。
更重要的是,广告工作室的名声在本地彻底打响了。不再是仅仅依靠“上过央视”的光环,而是用实打实的、看得见的作品证明了其专业实力。
本地企业的老板们更加认准了这家“能拍出央视水准”的本土工作室,虽然预算有限,但合作意愿空前高涨。
当然,广告公司的业务稳定以后,张家栋这边也没有闲着,玻璃瓶厂为他们县罐头厂代工的新模具也终于完成了,眼看着就到试生产的日子。
这天,他特意叫上了县罐头厂的蒋厂长,两人一同乘车,来到了县玻璃瓶厂。
经过模具车间外,就能听到里面与往日不同的、更加紧凑而规律的机器轰鸣声。一进门,热浪夹杂着一种特殊的、灼热的玻璃气息扑面而来。
车间主任老陈和几位老师傅早已守候在崭新的模具旁边,一个个脸上都带着紧张又自豪的神情。
那套仿照捷克斯洛伐克样品精心雕琢、反复调试的钢制模具,在灯光下闪着冷冽而精密的光泽,上面精美的葡萄藤浮雕花纹清晰可见。
“张厂长!蒋厂长!你们来了!”老陈迎上来,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都准备好了,就等您二位来看第一炉了!”
张佳栋和蒋厂长走到最佳观察位置,目光紧紧盯着那套凝聚了众人心血的模具。蒋厂长更是屏住了呼吸,他比谁都关心这新瓶子的成败,这直接关系到他罐头厂高端产品的未来。
“开始吧!”
老陈一声令下。
操作老师傅熟练地操控着机器。炽热粘稠的玻璃液被注入模具,高压气体瞬间吹入。
短暂的等待后,模具打开——一个通体透明、在灯光下折射着炫目光泽的玻璃瓶被老师傅们用铁钳稳稳地夹了出来。
刹那间,所有的人都围了上去。
只见那玻璃瓶瓶身圆润,线条流畅,最关键的是,瓶身上那圈葡萄藤的浮雕花纹,清晰、立体、栩栩如生,手感细腻饱满,丝毫不逊色于当初那支进口样品。
瓶底处,一个小小的、凸起的“Made in China”字样清晰可见。
“成了!终于成了!”蒋厂长第一个忍不住叫出声来,激动地拍着大腿,几乎是扑上去,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还带着余温的瓶子,像是捧着什么绝世珍宝,翻来覆去地看,手指反复摩挲着上面的浮雕,“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感觉!老陈!你们可是立了大功了!”
张佳栋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他从蒋厂长的接过瓶子仔细端详,工艺甚至比想象的还要好。
“成功了!老师傅们!太漂亮了!这瓶子本身就是艺术品!咱们县玻璃厂,真的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
老陈和几位老师傅眼圈都有些发红,这半个月的压力、反复的试验、失败的挫折,在这一刻全都值了!
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快!咱们赶快趁热打铁,把这一炉的玻璃瓶生产出来,好让张厂长他们带回去,试试罐装的效果怎么样!”
老陈一声令下,在场的大伙儿们立刻行动。
车间里瞬间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更加高效而精准地运转起来。老师傅们各就各位,眼神专注,之前的疲惫和紧张被成功的喜悦和昂扬的斗志彻底取代。
炽热的玻璃液如同金色的蜂蜜,规律地注入那套崭新的模具中。每一次合模、吹制、开模、取瓶,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机械臂精准地将一个个刚刚诞生的、还散发着灼热温度的玻璃瓶夹起,放置在缓缓移动的输送带上,进入退火窑进行缓冷处理。
张佳栋和蒋厂长也顾不上热了,就站在生产线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每一个新鲜出炉的瓶子。每一个晶莹剔透、浮雕完美的瓶子经过,都引来他们低声的赞叹。
“你看这个,色泽更均匀!”
“好!这个形状正!”
“啧啧,这花纹,清晰得很!”
退火冷却后的瓶子被工人小心地收集起来,整齐地码放在铺着软垫的周转箱里。虽然只是初步的试生产,产量不大,但每一个瓶子都经过了老师傅们严格的目视检查,确保没有任何气泡、杂质或形状瑕疵。
很快,几大箱闪烁着诱人光泽的玻璃瓶就准备好了。
“张厂长,蒋厂长,您看!这都是刚下来的,保证个个都好!”
老陈指着箱子,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骄傲。
蒋厂长迫不及待地亲自上手,和张家栋一起,小心翼翼地将箱子搬上他们开来的吉普车上。
“老陈,后面的事儿就交给我们吧,你们在厂里抓紧时间生产,这一批辣椒酱以后可是咱们县罐头厂的拳头产品,我们广告公司也会尽全力宣传。你们玻璃瓶厂能不能趁机打个翻身仗,那可就全看你了!”
“放心吧,张厂长!我们保证完成任务!”老陈和师傅们异口同声,声音洪亮,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