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好专家们在县招待所住下,又送走了曹县长和市里的周局长,墙上的挂钟指针已经指向晚上八点多。
合作社的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张家栋、孙立军、吕晓晴,还有负责技术的于大姐等几个核心骨干围坐在一起,人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里却都烧着一团火。
“我的妈呀,”孙立军率先瘫在椅子上,长长吐出一口气,“三十天……张哥,你这牛吹得是不是有点大?我听着腿肚子都转筋。”
于大姐坐在角落,双手不安地绞着衣角,小声念叨:"这可咋整,万一赶不出来可咋办……"
吕晓晴正低头翻看笔记,可是心思却完全不在上面的内容。
孙立军把腿架在旁边的空椅子上:"张哥,不是我说,专家明天才给方案,咱今晚在这干熬啥呢?"
于大姐小口抿着热水:"立军你别嚷嚷,让厂长把话说完。"
张家栋把缸子往桌上一顿:"都听着!明天方案一来,咱们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立军,你明天一早就去邮电局守着,材料清单一出来,马上给咱们市里的材料商打电话。"
"放心吧,"孙立军拍胸脯,"我让他们在纺织局门口等着!"
"晓晴,"张家栋转头,"你今晚把咱们现有的版型图都整理出来,明天对照着改,能省半天工夫。"
吕晓晴点点头,麻利地打开图纸筒。
于大姐小声问:"厂长,要不明儿我把老伙计们都叫来?先给机器上上油?"
"就是这个意思!"张家栋一拍大腿,"于大姐,你带着老师傅们把生产线检查一遍。王师傅,你负责清点辅料,魔术贴、拉链头都统计清楚。"
他环视一圈,突然笑了:"都知道要掉层皮。可想想,咱们这是在给南极做衣裳!以后跟孙子吹牛都有资本——你爷爷我当年啊,可是给科考队做过战袍的!"
孙立军噗嗤笑出声:"得,就冲能跟孙子吹这个牛,这三十天我豁出去了!"
"俺这就去车间,"于大姐站起身,"那几台老缝纫机得好好紧一紧螺丝。"
看着大伙儿都动起来了,张家栋心里那根绷紧的弦总算松快了些。他扯着嗓子朝窗外喊了一声:"老王!食堂夜宵备足了没?"
食堂老王系着围裙从隔壁探出头来,手里还拿着大勺:"厂长放心!大骨头汤在灶上滚着呢,面条管够!还蒸了好几笼屉馒头,随叫随切!"
"往后的日子,"张家栋环视着已经忙碌起来的众人,"咱们食堂二十四小时不断火,谁饿了随时来吃。老王,这段时间就辛苦你们了。"
"这有啥!"老王把大勺往锅里一搅,"你们在前头拼命,咱后勤保证不拖后腿!"
就这样,张家栋安排好了一切,忙到快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外走。
路过厂门口传达室,看见保卫科科长王宝光正端着搪瓷缸子在那值夜。
张家栋敲敲窗户:"王哥,这么晚还守着呐?"
王宝光赶紧收起腿,咧嘴笑了起来:"家栋啊,我这不是听说厂里接了大单,寻思着得看紧点么!"
"正要跟你说这个,"张家栋靠在窗台上,"往后这一个月,咱们厂要严加看管。新来的料子、专家们的安全,都得留心。"
王宝光把收音机音量调小,拍着胸脯:"你放心!咱现在可不是从前那个混日子的人了。我这就把铺盖卷搬来传达室,吃住都在这儿!"
他掏出个小本本:"进出的人车我都登记,连只野猫蹿进来我都记上!后墙那处矮墙,明儿就找人砌上砖头。"
张家栋笑了:"倒也不用这么紧张......"
"必须的!"王宝光一本正经,"咱好不容易争取到了这么大的项目,可不能在这节骨眼上掉链子。你忙你的,厂子交给我!"
望着王宝光认真的样子,张家栋忽然想起他从前媳妇追着跑的场景,不禁莞尔。人要是真想变好,还真能脱胎换骨……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张家栋就回到县城,直奔服装厂。
结果刘工比他来的更早,已经带着专家组在车间里忙开了。
张家栋小跑着赶过来,看见专家们正围着他们的样衣激烈讨论。
"家栋同志,来得正好!"刘工一把拉住他,展开手里的图纸,"我们连夜做了测算,问题比预想的要多。"
"看这里,"他手指点着羽绒服前胸位置,"你们现在的前后片填充量一样,这不行。南极作业经常弯腰,前襟要加厚30%,后背可以适当减薄。"
他又指向腋下:"这个部位活动量大,要改用蓬松度更高的白鹅绒,还得增加两个立衬隔断,防止绒子堆积。"
于大姐凑过来看,忍不住"哎哟"一声:"这得重新打版啊!"
"就是要重新打版。"刘工肯定地说,"还有帽子,要加深5厘米,加装可调节帽围。面罩部分要换更柔软的内衬,防止哈气结冰刺痛皮肤。"
他翻到下一张图:"袖口这里,魔术贴加长到8厘米,而且要改用瑞典进口的硬面勾毛,戴厚手套也能操作。"
吕晓晴边记笔记边问:"刘工,充绒量整体要增加多少?"
"至少增加50克。"刘工推推眼镜,"但不是简单加厚,要像砌墙一样,分区填充。肩部要加密,下摆要加防风裙,腰部还得加抽绳......"
于大姐听着直搓手:"这工艺复杂度翻倍都不止啊!"
"所以要抓紧。"刘工看了眼手表,"今两天就得做出第一件改进样衣。我们已经联系了省气象局,周末之前就得把样衣送到低温实验室去测试……"
刘工说完,很自然地挽起袖子,拿起桌上的卷尺。
"来,于师傅,咱们一起量量这个袖笼尺寸。"他边说边蹲在样衣前,"得确保加了内衬后活动还不受限。"
于大姐愣了一下,赶紧跟着蹲下:"刘工,让俺来就行......"
"一起看,一起看。"刘工已经麻利地拉开卷尺,"我在实验室也常自己动手,光看图纸不摸实物心里没底。"
另一边,年轻专家小王正和吕晓晴头碰头地修改版型:"吕同志,你这个肩线往前挪半公分的想法很好,咱们现在就调整试试。"
张家栋看着这场景,心里暖烘烘的。他原本以为这些北京来的专家会端着架子指挥,没想到个个都这么实在。
"刘工,您歇会儿,喝口水。"张家栋递过茶缸。
刘工接过缸子放在一旁,手里还捏着划粉:"不渴不渴。家栋同志,你们这个团队很专业啊,于师傅一眼就看出填充厚度的问题,吕同志对版型的理解也很到位。"
他指着正在调试缝纫机的老师傅:"老师傅们手上都有真功夫,稍微一点就通。跟这样的团队合作,我们干活也带劲!"
于大姐被夸得不好意思:"俺们就是干活实在......"
"就是要这个实在!"刘工爽朗地笑了,"搞极地装备,来不得半点虚的。你们这股认真劲儿,比什么新技术都管用。"
张家栋看着重新投入工作的专家们,不禁感慨:再大的专家,遇到踏实肯干的团队,都会放下架子。
这种彼此信任、共同努力的氛围,可是比他所做的任何动员都有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