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客户上门
小李飞砖2025-08-25 15:495,265

  几天后,"徐记炒菜"的店面焕然一新。

  不得不说首都电影制片厂给张佳栋送来的这个郑导,办事的能力的确是没的说。不仅把店里所有招牌菜都拍成了彩色照片,还特意从北京请人冲洗放大,配上精致的木框挂在墙上。

  最显眼的位置挂着老徐头儿的拿手菜红烧鱼的特写,油亮的鱼身上撒着翠绿的葱花,旁边还题了"徐家秘制"四个大字。

  刘婶每天都要把那几个相框擦上好几遍,生怕沾了油烟。

  老徐头倒是实在,每回有客人盯着照片看,他就直接把人往厨房领:"看啥照片啊,直接看锅里现成的!"

  不过效果确实立竿见影。照片挂好的三天里,来吃饭的客人就比往常多了近一倍。不少人是看到门口新装的灯箱特意找来的,就为了尝尝照片上那些诱人的菜品。

  最让张佳栋意外的是,郑导给徐老头穿着合作社新工装炒菜的照片,还直接把他们合作社服装厂的工装裤给带火了。

  现在不仅饭馆生意红火,连带着合作社的工装裤订单也多了起来。

  自打他们的广告工作室成立以后,小刘现在跑"徐记炒菜"跑得更勤了,美其名曰"考察广告效果",其实谁都看得出来他是冲着谁来的——马姑娘被临时安排在青岛跟进这个项目,每天都要来店里收集顾客反馈。

  有一天中午,张佳栋路过饭馆,看见小刘正帮着马姑娘记录顾客意见,两人头碰头凑在一个本子上写写画画。他没进去打扰,只是站在门口笑了笑。

  当然,有了得力的助手以后,张佳栋他们广告工作室的业务也得正常开展。

  郑导演和马姑娘既然是未来要常驻他们青岛的,总让他们在招待所里住,终究也不是个事儿。

  好在有陈科长帮忙。张佳栋刚把首都电影厂团队常驻青岛的需求提出来,市里就高度重视,立即在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安排了一栋二层小楼作为办公场地,还贴心的为要来这边工作出差的艺术家们配套了几间职工宿舍。

  这些宿舍虽然也都是临时安排的筒子楼,条件还不如他们市里的招待所。

  可是住起来却随性的多了,尤其是马姑娘这种需要常驻的情况,更是像是家的模样。

  "这可是咱们市重点文化项目!"

  陈科长在交接钥匙时拍着张佳栋的肩膀说,"市里还特意批了台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让你们学习国外先进广告经验。"

  郑导看到新办公室时,胡子都乐得翘起来了:"好家伙!这可比我在北京的办公条件强多了!"

  感慨完,他立刻指挥着小刘和马姑娘布置起来,不到半天就把摄影器材、剪辑设备都归置妥当。

  马姑娘分到的宿舍就在办公楼后院,小刘自告奋勇帮她搬行李。

  张佳栋见他这么主动,不免打趣地笑话道。

  “怎么?这里的住宿条件不错,你也有想法打算搬过来跟人家马姑娘当邻居啦?”

  小刘一听这话,手里的搪瓷脸盆没拿稳,差点掉在地上。

  他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张、张哥,我这是...这是..."

  "这是革命同志间的互帮互助!"马姑娘突然从屋里探出头来,手里还拿着刚拆开的被褥,"对吧,刘同志?"她故意板着脸,可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郑导不知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摸着胡子直乐:"哎哟喂,年轻人就是有干劲!小刘啊,要不要我帮你跟厂里打个报告,申请个'外派学习'的名额?"

  "郑导!"小刘急得直跺脚,差点踩到地上的热水瓶碎片,"您别跟着起哄啊!"

  张佳栋笑着摇摇头,估么着小刘儿跟人家马姑娘的关系,这次没准儿真能处成了,就赶忙吩咐小刘儿道。

  "行了,都别闹了,赶紧收拾完,下午还要去橡胶厂谈广告合作的事。"

  “啊?这么快,就有企业想要跟咱们合作了?”

  听到张佳栋的安排,小刘儿还真是有些意外。

  “那当然了,这次可是咱们合作社跟首都电影制片厂的合作,又有央视的宣传渠道。哪个企业不想抢着跟咱们合作?也就是咱们合作社现在的产品还不够资格,算不上全国知名的品牌罢了。要不然,这次无论如何也得让郑导帮咱们自己的厂子多拍几段宣传片。”

  郑导听到张佳栋的话以后,也是连连点头。

  "行了,别在这儿瞎忙活了。赶紧收拾完,下午跟我去橡胶厂谈正事。"

  张佳栋说着,随手从公文包里拿出来一封介绍信,交给了郑导。

  小刘儿跟马姑娘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来那介绍信上的签名,正是之前张佳栋在央视见过的王主任。

  "橡胶厂?就是生产'大鹏'牌胶鞋的那个?"

  小刘儿听闻,有些不敢确认地问道。

  “对,就是他们。”

  说起青岛橡胶厂,那可是青岛本地的老字号了。

  这家厂子的历史能追溯到1921年,最早是日本人开的维新制胶厂。

  解放后收归国有以后,到了1983年那会儿,已经是山东数一数二的橡胶制品企业了。

  厂里在当时,最出名的就是"大鹏"牌胶鞋。

  老师傅们继承了传统的工艺,做鞋的流程绝对一丝不苟——从炼胶到硫化,十二道工序一道不差。

  特别是鞋底的花纹,都是老师傅们亲手刻的模具,防滑又耐磨。可就是这么一个技术过硬的老厂,那年头却遇到了大麻烦。

  当时厂里仓库堆满了胶鞋,都是按计划生产的解放鞋。

  工人们都说,这些鞋质量比市面上那些强多了,可就是卖不动。

  说白了,还是因为这鞋从一开始投产,在设计上就没有什么改变,尤其是包装更是土气!

  黄板纸盒上就印着"防滑耐磨"四个大字,连张产品照片都没有。进入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买鞋都看样式,在市场上也有更多的选择,渐渐的解放鞋的老设计就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更糟的是,厂里为了升级产品,刚引进了一条新生产线,花了不少外汇。

  要是产品再卖不出去,连工人的工资都要发不出来了。他们厂里的经营者愁得整天在厂门口转悠,有好几次都把推荐信发到了王主任那里,希望能利用央视的广告资源帮自己的新产品宣传宣传。

  现在一听说张佳栋他们在本地,和首都电影制片厂合作搞了一家广告公司,又跟央视有关系,第一时间就给张佳栋发来了合作的邀请。

  当然在那个时候,除了张佳栋这个过来人以外,还没有人知道他们就是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双星"集团。

  在1983年那会儿,"双星"这个牌子还没打出来,就连青岛本地人都还习惯叫它"橡胶厂"呢。

  张佳栋刚和郑导、马姑娘他们介绍完了橡胶厂的情况,楼下就突然热闹了起来。

  先是一阵汽车喇叭声,张佳栋他们闻声朝楼下看去,一辆崭新的解放牌卡车停在院门口,车头挂着大红花,车斗四周还插着彩旗。最绝的是,车斗两侧挂着醒目的横幅——左边写着"热烈欢迎央视广告专家团",右边是"振兴民族品牌,共创美好未来"。

  原来是橡胶厂已经直接派了专车,来接他们了。

  小刘看得直咂舌:"好家伙,这排场,比咱们县长下乡还气派..."

  马姑娘悄悄捅了他一下:"小声点!待会儿可别露怯。"

  张佳栋看着楼下这阵仗,忍不住笑着摇摇头:"看来橡胶厂是真着急了。"

  郑导倒是兴致勃勃,一把抓起他的导演帽扣在头上:"走!咱们这就去会会他们!"说着就要往楼下冲。

  "等等!"马姑娘赶紧拦住他,"郑导,您这衬衫领子还翻着呢。"她熟练地帮郑导整理好衣领,又转头对小刘说:"把咱们准备好的工作证带上。"

  小刘手忙脚乱地收拾文件,差点把墨水打翻。

  马姑娘见状,无奈地叹了口气,接过他手里的文件袋:"还是我来吧,你去帮郑导拿摄像机。"

  几个人刚走到楼下,一个穿着笔挺中山装的中年男人就迎了上来,热情地握住张佳栋的手:"张厂长!久仰久仰!我是橡胶厂宣传科的赵大年,厂长特意派我来接各位专家!"

  郑导的胡子立刻翘了起来:"专家?这个称呼好!小马,快把咱们的'专家证'别上!"

  马姑娘红着脸从包里掏出昨天刚做的工作证,上面还带着新鲜的油墨味。

  赵科长眼睛尖,一眼就瞅见了郑导脖子上挂的相机:"这位就是央视的大导演吧?我们厂里工人都等着看您拍的电影呢!"

  "是广告!广告!"郑导纠正道,却得意地摸了摸相机,"不过嘛,拍电影对我来说也是小菜一碟..."

  张佳栋赶紧打断:"赵科长,咱们这就出发?"

  "对对对!"赵科长一拍脑门,"瞧我这记性!厂里特意调了辆新卡车,后斗铺了红毯子,就怕委屈了各位专家!"

  说着,就亲自把张佳栋他们引到了那辆解放卡车前。

  赵科长一边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杰作,一边还念叨:"张同志,您不知道,我们厂长听说王主任亲自写了介绍信,激动得一宿没睡!连夜让人把仓库里积压的最新款运动鞋都搬出来了..."

  张佳栋看着那辆披红挂彩的解放卡车,却有些挠头:"赵科长,您这心意我们领了。不过..."他转头对小刘使了个眼色,"我们合作社有车,让小刘把吉普车开来,跟在您后面就行。"

  赵科长一听就急了:"这哪行啊!我们厂长特意嘱咐..."

  马姑娘不愧是跟过大导演的助理,听张佳栋这么说立刻会意,从文件袋里掏出一份资料:"赵科长,咱们路上正好可以看看这个策划案。坐吉普车更方便讨论。"

  小刘已经一溜烟跑去开车了,不一会儿就开着那辆白色吉普过来,车身上还沾着前几天下乡时的泥点子。

  赵科长看看自己崭新的解放卡车,又看看那辆灰头土脸的吉普,急得直搓手:"这...这让厂里知道了,非得说我招待不周..."

  "您放心,"张佳栋拉开车门,"待会儿到了厂里,就说我们坚持要自己开车,好随时取景拍摄。"他压低声音,"再说,您这卡车再气派,能有我们郑导的摄像机金贵?"

  这话一下子点醒了赵科长。他赶紧跑去嘱咐卡车司机:"慢点开!一定要把后面的吉普车护好了!"

  就这样,一支奇特的车队出发了——前面是披红挂彩的解放卡车开道,后面跟着灰扑扑的吉普车。路过的行人纷纷侧目,还以为是什么特殊任务。

  一行人就这么浩浩荡荡地穿越了市区,来到了橡胶厂的厂区。

  当车队驶入橡胶厂大门时,张佳栋透过车窗打量着这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厂区。

  最东头是日据时期留下的老厂房,早就已经废弃成了杂物仓库。

  西侧则是崭新的现代化车间,玻璃窗擦得锃亮。

  那里面,可是用宝贵外汇引进的新生产线。

  有几个老师傅蹲在厂区中央的花坛边抽烟,他们脚上清一色穿着厂里自产的"大鹏"牌胶鞋,鞋帮上还沾着橡胶粉末。

  "各位专家请看,"车子边走,赵科长还一边介绍,"这边是我们的硫化车间,那边是成型车间..."

  直到小刘驾驶的吉普车,在他们厂里的办公楼前停稳了,赵科长这才停了下来。

  张佳栋刚推开车门,就闻到一股熟悉的橡胶味——那是混合了硫化物和新鲜胶料的特殊气息。

  郑导一下车就举起相机,对着办公楼前"质量就是生命"的标语牌连拍三张。

  "这标语太有时代特色了!"郑导的胡子兴奋地抖动着,"一定要用在广告片头!"

  马姑娘正低头整理资料,原本站在办公楼台阶上,那个穿深蓝中山装的中年男人,正快步朝他们走来。

  "张厂长!可把你们盼来了!"那人老远就伸出手,声音洪亮得像车间里的汽笛,"我是周为民,橡胶厂的厂长。"

  张佳栋注意到,这位周厂长的中山装虽然洗得发白,但领口袖口都熨得笔挺。

  他握手时力道很足,掌心有一层厚厚的老茧——这可不是坐办公室的手,分明是常年在车间摸爬滚打留下的。

  "周厂长,您这厂区规划得真不错。"张佳栋指着远处的新车间,"我听赵科长说,你们厂里为了这次推出的新产品,还专门引进了一条新的生产线??"

  周厂长一听这话,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可不是嘛!"他挺直腰板,声音都提高了八度,"那可是咱们花了大价钱从德国引进的,全自动注塑成型生产线!"

  他边说边引着众人往新车间走,脚步轻快得像个年轻人。路过光荣榜时,还特意停下来指了指上面的一张照片:"瞧,这就是设备到厂那天拍的!"

  照片里,周厂长亲自剪彩,身后是裹着红绸布的崭新设备。张佳栋注意到,照片角落里的几个老师傅却皱着眉头,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新车间门口挂着"技术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但周厂长一把推开门,像个炫耀新玩具的孩子:"各位请看!"

  车间里一尘不染,锃亮的地面能照出人影。

  十几台崭新的机器整齐排列,几个穿着工作服的技术员正在操作台前忙碌。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那台巨大的注塑机,通体漆成天蓝色,控制面板上密密麻麻全是德文按钮。

  "瞧瞧这精度!"周厂长激动地拍着机器外壳,"一分钟能生产二十双鞋底,误差不超过0.1毫米!"

  他转身从一个技术员手里接过刚下线的鞋底,"张厂长您摸摸,这质感!"

  郑导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举起相机,对着机器"咔嚓咔嚓"拍个不停:"妙啊!这机械美感!小马,快记下来——'德国工艺,中国制造',这个对比镜头一定要用上!"

  马姑娘正要记录,突然被小刘拉住了袖子。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操作台前的技术员正对着德文说明书抓耳挠腮,额头上全是汗珠。

  "周厂长,"张佳栋摸着鞋底上的花纹,"这条生产线...工人们都用顺手了吗?"

  周厂长的笑容僵了一下:"这个...确实遇到点小问题。"他压低声音,"德国人的操作手册翻译得不太准,我们已经请了外国语学院的教授来帮忙..."

  正说着,机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技术员手忙脚乱地按着按钮,可传送带上的鞋底还是一个个粘在了一起,变成了一团焦黑的橡胶疙瘩。

  "又来了!"周厂长一拍大腿,转身就要往操作台冲。

  就在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师傅带着几个徒弟快步走了进来。他看都没看周厂长一眼,直接走到机器前,先是贴着机身听了听,又伸手摸了摸出料口的温度。

  "温度高了三分。"老师傅头也不抬地说,"小赵,把左边第三个旋钮往回调半圈。"

  说来也怪,就这么简单的调整,机器立刻恢复了正常,吐出来的鞋底个个完整漂亮。

  眼前的一切,刚好被郑导捕捉到了镜头里,他激动得胡子都翘了起来:"绝了!这才是真功夫!"他一把拉住老师傅的手,"老师傅贵姓?一定要把您这手绝活拍进广告里!"

  "免贵姓李。"老师傅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憨厚地笑了笑,"俺就是个老工人,哪懂什么绝活..."

  周厂长尴尬地站在一旁,脸上的表情精彩极了。

  张佳栋走过去,轻声说:"周厂长,您看这样行不行——咱们广告既拍德国生产线的先进性,也拍老师傅的工匠精神。新旧结合,才是咱们民族品牌的特色嘛?"

继续阅读:第670章 琪琪回来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回到1982白手起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