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并未立即表态,只是以眼神默默鼓励周亮,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周亮见状,心中有了底气,接着说道:
“主公您可曾想过,我们目前所生产的酒水、糖块等物,仅仅是在周边的邻里间进行小规模的交易,这样的交易范围委实太过狭窄,所能带来的收益也极为有限。因此,在下斗胆提议,我们不妨将这些商品的经营权对外承包,让其他有能力的商人来替我们销售货物,以此拓宽市场,增加收益。”
周亮的见解,获得了季伯的深切认同。
诚然,在安南这片土地上,火车的轨迹已然铺展,道路亦是四通八达,使得境内的运输变得极为顺畅。
然而,一旦跨越了安南的边界,眼前的景象便截然不同。
时逢乱世,天下诸侯各自为政,山匪贼盗横行,屡见不鲜。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各地的交通状况自然可想而知,充满了不确定与危险。
商人们若要穿梭于不同的地域进行经商,无疑是在以生命为赌注,每一次的行程都充满了未知与风险。
稍有不慎,便可能遭遇那些拦路抢劫的恶徒,届时,不仅货物会化为乌有,就连自己的小命也可能难以保全。
更何况,各地的势力参差不齐,有的只需缴纳一定的税款便可通行无阻,但若是碰上了贪婪无度之辈,他们往往会直接将货物扣押,商人连申诉讲理的地方都找不到,只能无奈地花钱消灾。
正因如此,如今天下的商业景象显得极度萧条,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商家才能勉强维持长途贸易的运营,而其他的商人则只能困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为了些许铜钱而奔波劳碌。
季伯在平定安南之后,深知商业的重要性,于是大力倡导并鼓励商业的发展,甚至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来刺激商业的繁荣。
在他的努力下,安南的商业逐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这种商业的繁荣仅仅局限于安南与周边部分地区之间的交易,显得颇为脆弱。
若想要进一步拓展商业的领域,就需要与更远地方的势力开展更为广泛的贸易往来。
但这种事情,安南无法亲自去操办,于是将这一重任托付给了那些有胆识、有能力的商人,让他们为安南开拓更为广阔的商业市场就成了最好的法子。
季伯满怀兴致地向周亮轻轻点了点头,温和地说道:
“请你详细阐述一下你的想法。”
周亮早已胸有成竹,腹稿早已打得滚瓜烂熟,于是毫不迟疑地将自己精心构思的设想一五一十地倾诉而出。
季伯边听边不住地点头,然而其中的某些设想却让他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在一旁的马林,则是越听越觉得眉头紧锁,神色愈发凝重。
待周亮将自己的设想全部倾诉完毕后,季伯终于提出了自己最为关切的问题:
“你计划以何种价格将这些产品出售给那些承包商呢?”
周亮在此之前早已仔细权衡过利弊得失,因此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我打算以安南市场现有价格的三倍来出售给他们。”
然而,季伯听后却是满脸失望地摇了摇头,就连马林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轻轻的叹息。
周亮一脸茫然地凝视着面前的两人,心中充满了困惑与不解,完全不明白自己的报价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要知道,这个价格是他与内政部的众多精英们经过精心计算、反复核对后得出的,理应准确无误,绝不可能存在任何差错!
然而,面对周亮的困惑与不解,季伯却并未给予任何回应,而是将视线转向了马林,淡淡地问道:
“假如让你来报价,你会给出一个怎样的价格呢?”
马林其实早就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此刻,见季伯主动发问,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如果让我来定价,我的报价至少也会是安南市场价格的十倍。”
“什么?!”
周亮闻言,不禁大惊失色,失态地惊呼出声。十倍?如此高昂的价格,真的会有人愿意接受吗?
马林见状,缓缓地叹了口气,心中暗自摇头。
周亮在心态上已经出现了问题,他将自己定位为了一个生产者,站在那个位置上,三倍的价格或许已经算是天价了。
然而,他却未能领悟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一件物品在产地的价格与运输到千里、万里之外的地方的价格是截然不同的。
而且,商人们最为擅长的便是将一个地方的特产贩往其他地方,通过赚取差价来获取利润。
周亮显然还没有意识到,烈酒与白糖究竟是多么抢手的货物,它们的市场需求究竟有多么旺盛!
望着周亮那双既充满震惊又满含疑虑的眼眸,马林终于还是缓缓开口,说道:
“这其中的奥秘与门道,绝非寥寥数语所能道尽说明白的。稍后你随我到办公室来,我再细细地为你剖析讲解。”
周亮尽管心中仍有迟疑,但最终还是微微颔首应允。
而季伯对马林此举深表赞同,诚然,季伯对商业虽有所涉猎,但相较于全权负责安南商业事务的马林而言,他的了解终究还是班门弄斧。
由马林来为周亮进行阐释,无疑会比自己更加专业且透彻。
季伯朝着马林微微扬了扬头,说道:
“讲讲你的办法吧。”
马林一边搓着手,一边略显羞涩地说道:
“主公知晓丝绸之路吧!”
季伯颔首示意,马林接着讲道:
“那主公是否了解,丝绸之路并非仅有陆上丝绸之路,还存在海上丝绸之路呢。”
季伯闻言,不禁一怔。
丝绸之路,这一古老而辉煌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之路,明确区分为陆上与海上两条线路,对此,季伯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陆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可追溯至西汉武帝时期,由大名鼎鼎的博望侯张骞所开辟。
据史书记载,在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广招使者,意在派遣他们出使大月氏,携手共击匈奴。
张骞毅然应募,肩负使命,从繁华的长安城出发,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艰险的征途。
然而,命运多舛,张骞在途经匈奴领地时不幸被俘,身陷囹圄长达十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饱受磨难,却从未放弃归汉的信念。
终于,他觅得良机,侥幸逃脱,继续西行,先后抵达了大宛、康居,最终如愿以偿地到达了大月氏。
此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大夏,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归途中,张骞为了避开匈奴的追捕,特意改走南道,依傍着巍峨的南山而行。
然而,尽管他小心翼翼,却仍未能逃脱匈奴的魔爪,再度被擒获,又被拘留了一年有余。
直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部发生动荡,张骞才趁机逃回汉朝。
他向汉武帝详尽地汇报了西域的所见所闻,武帝听后大为赞赏,遂授予他太中大夫之职。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受命出使西域。
此时,汉朝已牢牢掌控河西走廊,与匈奴的关系更是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张骞审时度势,提出了招揽乌孙东返敦煌一带,与汉朝共同抵御匈奴的著名战略,即“断匈奴右臂”。
同时,他还着重强调了加强与西域各族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这些真知灼见,均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于是,张骞率领由三百勇士组成的使团,浩浩荡荡地抵达乌孙,试图说服乌孙王东返。
然而,遗憾的是,他的努力并未能取得成功。
但张骞并未气馁,他随即派遣副使持节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继续开展外交活动。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满载而归,而乌孙也派遣了数十名使者随同他一同抵达长安,进行友好访问。
此后,汉朝的使者更是远赴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位于咸海与里海之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隶属于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等地,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使者的到来,受到了安息等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安息甚至专门组织了两万人的盛大仪式来迎接他们。
与此同时,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前往长安进行访问和贸易,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日益加深。
自此,汉朝与西域的交通得以全面建立。虽然张骞最初出使西域是出于军事目的,但丝绸之路的开通,其深远的影响却远远超越了军事范畴。
从西汉的敦煌出发,经玉门关进入新疆,再由新疆连接中亚、西亚,形成了一条横贯东西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这条通道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它便是后世广为人知的“丝绸之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推动了汉夷之间的首次大规模文化融合,还将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余种珍稀植物引入中原,并逐渐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此外,他还将龟兹的乐曲以及胡琴等乐器带回中原,极大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他也为西域诸国带去了坎儿井等先进的灌溉技术以及中原的蚕丝和冶铁术等宝贵财富,这些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西域诸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自此,现今中国新疆一带与内地的联系愈发紧密,不仅如此,中国同中亚、西亚,乃至南欧的直接交流也得以建立并不断强化。
后人正是循着张骞的行迹,开拓出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的“凿空”之举,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