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刘贝依依不舍地送别罗松正将军及其麾下的三万大军,目送他们缓缓离开望乡城。大军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视线尽头,刘贝果断下令关闭城门,严加防守,禁止任何人擅自出入。
他凝视着那扇沉重的城门缓缓合上,随后转身望向空旷而寂静的街道,心中暗自思量,此刻城内定有无数双眼睛躲在门窗之后,窥探着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刘贝深知,望乡城内的民众虽表面上对他及麾下将士心存敬畏,实则暗藏敌意,这份敬畏不过是因武力压制而生。如今大军抽调,仅余万余将士留守,城内局势或将风云变幻,暗流涌动。
正当他沉思之际,一名下属匆匆前来禀报,言及已将城内各大商贾召集至一处,静待刘贝发落。刘贝闻言,微微颔首,随即与下属一同前往会见这些商界精英。
望乡城,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商业繁荣至极。无数外地商贾慕名而来,携带各式珍奇货物在此交易,而后满载而归,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此番因战事所累,众多商贾被困城中,货物积压,无法流通,一时间人心惶惶。那些经营耐用品的商贾尚可勉强维持,而那些专营生鲜之物的商人则如坐针毡,每日眼见货物腐坏,心急如焚,几近绝望。
刘贝此番前来,正是为了解此燃眉之急。他深知放商人们出城无异于让人给其他势力报信,风险极大。但转念一想,自己手中正囤积着大量待售之物,正愁销路不畅,而眼前这些商人无疑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出手相助。他亲自出面,以公道合理的价格收购了那些即将血本无归的生鲜货商的货物,并与所有商人达成了一系列互利共赢的交易协议。商人们本就逐利而行,见有利可图,自然喜笑颜开,纷纷表示愿意全力配合。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商议与筹备,所有交易细节均已尘埃落定。商人们带着满意的笑容与沉甸甸的收获离开了会场,来时的忧虑与愁苦早已烟消云散。
而刘贝则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庆幸自己这一明智之举不仅解了商人们的燃眉之急更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新的财路。
刘贝轻抿一口茶,润了润嗓子,随后向下属询问那些商贾为何未到。
其实,即便不问,刘贝心里也清楚,未到场的商人,多半是本地商贾,或是与本地豪门大族有着错综复杂关系的商贾。他们的态度,已然表明了其背后之人的立场。果不其然,在听完下属的禀报后,一切正如刘贝所料。
刘贝不禁冷笑一声,此次聚会本是他给这些人的一个台阶,倘若他们来了,日后大家自可相安无事、和睦相处。既然他们不给自己面子,那刘贝也不打算再与他们周旋下去了。不论是商贾,还是豪门大户,说实话,刘贝着实未曾将他们放在眼里。
可惜看来这些人并不打算和他和睦相处了。
刘贝再度以细语轻声向麾下将领叮咛数语,随后那将领便悄然离去。他所派遣的任务,乃是诚邀城中那些出身寒微却饱读诗书的士子们前来饮宴。
此处所言“寒门”,实非指家境赤贫之辈,而是指那些虽非显赫世家,却也衣食丰足,家底略有积蓄的学子之家。毕竟,在那个时代,培养一位读书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实乃重负难当。
自古以来,便有“穷文富武”之论,意指习文者往往出身贫寒,而习武之人则多出自富裕之家。然则,此论亦有其相对性。诚然,武艺修炼耗资不菲,犹如金山银海之累积;而文学之道,亦非轻而易举,同样需耗费不菲。
暂且不论笔墨纸砚之日常所需,单是书籍一项,便足以令人咋舌。虽蔡伦之造纸术历经数百年无数匠人之改良,纸张渐趋普及,价格不再高不可攀,但书籍之价,并未因此大幅跌落。
唐末之时,欲购得一部完整典籍,亦非易事,需耗资不菲。更何况,士子们所研习之三书五经,卷帙浩繁,加之欲步入仕途,更需博览群书,广学多识。单是大唐律法,便洋洋洒洒,千言难尽,且非以金钱可轻易购得,实为珍贵至极。
此外,即便有幸购得书籍,若缺乏老师的悉心传授与教导,这些书籍也不过是无用的摆设。
古代的典籍,既无现代标点符号的明晰指引,又无拼音的便捷辅助,学子们若仅凭一己之力,恐怕连顺畅阅读都成问题,更遑论深入理解其精髓。而欲聘请一位德才兼备的师长,其费用之高昂,往往令许多贫寒之家望而却步,甚至可能因此倾尽所有。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即便学子们有幸拥有了珍贵的书籍,并得到了名师的精心指导,他们的仕途之路也并非坦途。
在唐朝中后期,朝政大权被世家门阀牢牢掌控,他们不仅垄断了官场晋升的通道,还极力扶持自己的亲信与党羽,占据高位,而对于出身寒微的士子,则往往施以打压与排挤,使得他们即便才华横溢,也难以在官场中立足,更遑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在如此情境之下,出身贫寒的学子往往面临两种命运:一是被世家大族所笼络,成为其权谋斗争中的一枚棋子;二是只能屈居于偏远之地,担任着微不足道的小官职,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
寒门与世家的纠葛,其历史之悠久,实难一语道尽。如今,刘贝既已决心直面世家之挑战,则寒门之力量,自是不可或缺之助力。
然而,刘贝并未急于表态,誓要旗帜鲜明地扶持寒门以抗世家,反而深思熟虑,欲先对寒门子弟之品行进行一番细致入微的考察。
他深知,若寒门之中,尽是品行不端、道德沦丧之辈,非但不能成为对抗世家之利剑,反可能成为祸乱百姓之祸根。
因此,刘贝立下决心,若经考察,寒门子弟之中多是此类败类,他宁可孤军奋战,亦不愿将此类人引入麾下,以免遗祸苍生,有违他初心之本意。
日落西山,月华初升,望乡城内的万盏灯火竟不约而同地悄然熄灭,即便是那些往昔灯火阑珊、永不眠息的显赫家族,此刻也尽数隐匿于夜的帷幕之后,使得整座城池沉浸在一片深邃的墨色之中,宛如一座静谧的死城,了无生气。
然而,在这无边的黑暗中,却有一束光芒穿透夜色,璀璨夺目,那正是昔日城主府邸,今朝刘贝理事之所。今夜,此地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交织成一首欢快的夜曲,回荡在夜空之下。
空气中,酒香与肉香交织缠绵,虽无丝竹管弦之悦耳,但欢声笑语却更为洪亮,仿佛每个人都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周遭的每一个人,声音洪亮,激情澎湃,仿佛是怕有人听不到似的。
在这片欢腾之中,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一位正穿梭于人群、与人亲切寒暄的身影——刘贝。
他言谈举止间,尽显从容不迫,无论是政务的筹谋还是农耕的智慧,皆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在经史百家的浩瀚典籍中亦有所建树,涉猎广泛,见解独到。
回溯往昔,当季伯与不良帅携手共谋大计之时,特地为刘贝等青年才俊请来了一群学识渊博的大儒,他们虽性格古板,如同磐石般难以撼动,但胸中藏有的学问却是深不可测,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学子们的求知之路。
在这些大儒的严格教诲下,刘贝等人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更在经史百家之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虽不敢说能与那些大儒并肩论道,但面对一群年轻学子,其学识之广博、见解之深刻,足以令他们心生敬畏,自愧弗如。
刘贝在人群中游刃有余地穿梭,与众人谈笑间,尽显其风采,然而他们所谈论的并非急迫之事,而是沉浸在学问的海洋中,彼此交流心得。
周围的士子们虽内心焦急,却也深知时机未至,不敢轻易打断这份难得的学术氛围,只能顺着话题,与刘贝一同深入探讨学问的奥秘。
于是,这一夜,众人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直至晨光初现,刘贝方才吩咐侍从,将疲惫不堪的士子们一一送归家中,并为每人备上一份特别的礼物——那是季伯精心制定的法律法规,寓意深远。
待士子们离去,刘贝独自步入后院,轻啜一碗解酒汤,待酒意渐消,神思恢复清明,他方才踏上前往某处的路途。
那里,是季伯麾下心理测写高手的聚集地,他们正埋首于浩瀚的资料之中,一丝不苟地分析着每一条线索,力求从中提炼出最为精准的信息。这些人才,无论是直面其人,还是仅凭片言只语,皆能洞察人心,描绘出对方的性格轮廓。
而昨晚那场看似寻常的宴会,实则暗藏玄机。在灯火阑珊之处,有众多身影隐匿,他们手持笔墨,将宴会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忠实地记录下来。
如今,这些记录已化作一份份详尽的测写报告,呈于刘贝案前。
他细细审阅着这些报告,时而点头赞许,时而眉头紧锁,轻叹一声,显然心中已有了计较与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