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累了一天的来阳,将疲惫的双脚缓缓浸入冒着热气的水中。
温热的水流包裹着脚掌,细腻的按摩颗粒随着水波轻轻滚动,水盆里的小鹅卵石刺激着足底的每一个穴位。
他闭上双眼,头轻轻靠在椅背上,呼吸慢慢变得深长而平稳。水面上漂浮的几片艾草与生姜片微微荡漾,散发出淡淡的草本清香,悄然弥漫在空气里,仿佛将一整天的烦扰都冲淡了几分。
脚底的暖意如细流般顺着经络向上蔓延,僵硬的小腿肌肉开始松弛,肩颈间积压的沉重感也仿佛被这温热一点点融化。
他不自觉地舒展了眉头,嘴角浮现出一丝浅笑。
窗外夜色渐浓,屋内灯光柔和,只有水声轻响,和着他平稳的呼吸,织成一片宁静的夜曲。
“啊……”那一声轻叹,不只是身体的释放,更是心灵的回归。
疲惫仍在,但已被接纳;压力未消,却已不再压迫。
他知道,明天依旧忙碌,但此刻的温暖,足以支撑他重新出发。
来阳最钟爱的,莫过于在暖意融融的泡脚时光里捧读一份报纸。
恰巧昨日,一艘补给船刚刚靠港,不仅运来了充足的粮食,更带来了积攒数月之久的报刊。
这一消息令来阳欣喜若狂。
遥洲孤悬海外,距大唐本土万里之遥,音信难通,待到新闻辗转送达,早已成了陈年旧事。
然而来阳毫不介意——他早已如饥似渴地期盼着外界的点滴讯息,哪怕只是迟来的回响。
当他翻开第一份报纸时,目光所及之处,竟让他猛然一震,几乎失手打翻脚盆。
头版之上,并非大唐朝堂风云或边关战事,而是关于占城国的一则惊世报道。
报道中写道:在延寿大师的引领下,佛门在占城国如燎原之火般迅猛传播。
原本根深蒂固的印度教与本土佛教势力节节败退,难以招架。
最终,印度教的大祭祀忍无可忍,向延寿大师发出战书,约定于占城国王都当众辩经论道,以定正统,昭示天下。
延寿大师慨然应战。
论道前一日,在一百零八位护法僧庄严护持之下,他步入王都,安坐于菩提树下,静候决战之日。
这场论道,堪称占城国百年未有的盛事。
消息传开,举国轰动,万人空巷,百姓蜂拥而至,只为亲睹这场智慧与信仰的巅峰对决。
不仅如此,周边诸国的高僧大德、智者上师亦纷纷远道而来,云集王都,观礼见证。
最终,在近百万人的屏息凝望中,延寿大师与大祭祀展开激烈辩难。
大祭祀虽为占城国内罕见的博学之士,才思敏捷,却仍难敌延寿大师渊博如海的佛理与无碍辩才。
仅两日之间,便被驳得词穷理屈,哑口无言。
本以为法会至此可圆满落幕,岂料印度教一派竟不顾颜面,公然请来外援——自天竺请来六位德高望重的智者上师。
七人联手,再度向延寿大师发起挑战。
双方再度激辩五日,唇枪舌剑,义理纵横。
然而,无论经义、逻辑还是禅机妙谛,七人皆被延寿大师一一化解,最终尽数折服,面露惭色,黯然退场。
然而,这场辉煌的胜利却以悲壮收场。
七日论道,耗尽心力,延寿大师终因油尽灯枯,在菩提树下安然圆寂,含笑而逝。
就在他离世的那一刻,天地为之动容,祥云低垂,异香满城。
也正是那一日,佛门重登国教之位,万民归心,更有数万百姓当场皈依,发愿持戒修行。
一场论道,不仅扭转了信仰的格局,更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了不朽的印记。
来阳虽然不信佛,但看到这也不由得啧啧称奇,对延寿大师也生出敬意。
来阳端坐于静谧幽深的室内,指尖轻触那略显粗粝的纸张,缓缓展开第二份报纸。
月光微透窗棂,洒在泛黄的纸页上,映出岁月的斑驳痕迹。
他动作从容,神情专注,仿佛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品读。
然而,就在目光触及头版新闻的刹那,他的心神便如被磁石牵引般牢牢锁定——那标题之下,是一段足以撼动天下的惊世变局。
自吴楚联军南征安南惨败而归,整个中原局势便如平静湖面骤然投入巨石,激起千层波澜,翻江倒海般动荡不止。
昔日浩浩荡荡、五路并进的诸侯联军,如今折损过半,元气大伤,威势尽失。
更令人扼腕的是,其后方竟被梁、晋、岐三国洞悉破绽,趁虚而入,如猛虎扑兔,直击要害。联军腹背受敌,犹如大厦将倾,顷刻之间分崩离析。
残部四散奔逃,为求一线生机,纷纷倒戈归降,昔日盟誓如烟云散尽,唯余悲风呜咽。
而安南,却在这场乱局中如潜龙腾渊,悄然崛起。
尤其以季伯为首的执政集团,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远见卓识与冷静果决。
他们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亦不贪恋富庶膏腴之地,反而以非凡的战略定力,主动舍弃部分繁华城池,将精锐兵力悄然转移至连接要道的荒僻山岭。
在那里,他们披星戴月,筑垒修城,广布烽燧,操练士卒,于崇山峻岭之间构筑起一道道铜墙铁壁般的防御体系。
其布局之深远,用心之缜密,令人不得不叹服。
然而,世事难料,风云再起。
正当安南稳扎稳打、图谋长远之际,梁晋联军的一系列暴行却如雷霆炸裂,彻底颠覆了战局的走向。
这两国军队军纪涣散,形同乌合之众,每克一城,必纵兵劫掠,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其所作所为,已非寻常战乱可比,简直如同地狱恶鬼降临人间。尤以梁军为甚,其残暴之甚,竟远超山野盗匪。
屠城之举屡见不鲜,血流成河,尸骨堆积如山,哀嚎之声彻夜不绝。消息传至吴楚贵族耳中,无不胆裂魂飞,夜不能寐。
未待安南挥师北上,那些曾不可一世的诸侯早已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
为免遭灭顶之灾,他们纷纷开城请降,献土归附。
于是,安南竟不费一兵一卒,便轻取吴楚半壁江山,疆域骤然扩张,声威震彻四海。
至此,中原格局彻底重塑,昔日群雄割据之势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梁、晋、岐、安南四强并立的新时代。
其中,安南坐拥最广袤的领土,粮草丰盈,兵精将勇,国势蒸蒸日上,俨然成为天下瞩目的新兴霸主。
而这股崛起之势,也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梁、晋、岐三国眼中钉、肉中刺,三方暗中结盟,誓要联手遏制其进一步扩张。
来阳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缓缓游走,思绪早已飞越千山万水,驰骋于那烽火连天的中原大地。
他仿佛看见战鼓雷鸣,旌旗猎猎,铁骑踏破荒原;看见百姓扶老携幼,流离失所,哭声震野;看见豪杰并起,逐鹿中原,刀光剑影中书写着命运的沉浮。
一幅波澜壮阔的乱世长卷,正徐徐在他眼前铺展,气势恢宏,惊心动魄。
他的胸中,仿佛有烈火燃烧,豪情奔涌,难以自抑。
在这风云激荡的伟大时代面前,他只恨不能举杯邀月,痛饮千觞,与这滚滚历史洪流共醉一场,纵情高歌,笑看英雄辈出,天地翻覆。
来阳他强抑着胸中如波涛般激荡的心绪,胸腔内那颗心仿佛要冲破束缚,然而他深知此刻需保持冷静。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那气息仿佛带着几分凝重与期待,而后缓缓展开第三份报纸。
当他的目光触及头版那醒目的标题时,犹如遭了雷击一般,他的瞳孔骤然收缩,脸上满是难以置信之色——辽东竟爆出如此惊天秘闻!
原来,李星河在辽东站稳脚跟后,便以雷霆万钧之势昭告天下:他乃先帝昭宗之子,身负李唐皇室正统血脉,是名正言顺的天家贵胄!这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
李星河在辽东自立为魏王后,振臂一呼,那声音仿佛带着无尽的号召力与感染力,四方豪杰纷纷响应。
一时间,风云变色,原本看似平静的九州大地为之震荡。
三百年大唐国运虽遭朱温等乱臣贼子窃取,致使山河破碎,百姓流离,但仍有无数忠义之士心怀故国,他们对大唐的忠诚从未因岁月的流转而褪色。
当年侍奉昭宗的老臣们,不顾年迈体衰,身体早已被岁月刻下深深的痕迹,然而他们心中对大唐的执念驱使着他们跋涉千山万水赶赴辽东。
当他们亲眼目睹李星河那与昭宗如出一辙的龙章凤姿时,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老泪纵横间,他们纷纷伏地长拜。
这些白发苍苍的老臣以颤抖的声音立下血誓,那声音虽因年迈而略显沙哑,却充满了坚定与决绝,愿为复兴李唐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李星河以仁德相待这些追随他的人,展现出非凡的领袖风范。
对于那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者,他毫不犹豫地委以军国重任,让他们能在这乱世之中施展才华,为复兴大业贡献力量;而对那些虽无突出才能但忠心耿耿的庸碌者,他亦厚赐田宅,让他们得以安享晚年。
这般礼贤下士的宽广胸襟,令天下义士无不折服,纷纷慕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