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茯苓面与红烧肉
小香颂2021-03-10 22:233,174

  客栈依山而建,背后就是一片林子。

  好不容易爬上时,众人已累得比阿黄还要狼狈。只有诸葛奶奶依然面色平静,谈笑风生。

  诸葛奶奶道:“这便是你们所说的客栈了。”

  谢宜味和沈宥往边上一瞧,心中的失望不是一星半点。

  这哪是什么客栈啊,分明就是几间农舍平房,外面倒是有几个篱笆围成的田地,养了鸡鸭猪羊等牲畜,除此以外,并无任何亮点。

  看来这地图果然不能相信,实践才能出真知。

  “来都来了,那就委屈住上一日吧。至少这山涧的景致不错。”沈宥劝慰谢宜味。

  “相公和我想到一块儿,大不了晚上我动手给你们炒点小菜。”谢宜味典型的乐天派。心中已经规划好了菜单:一碗炒鸡蛋,一碗荠菜汤、一碗油焖笋再加笋干老鸭煲。

  小姐的厨艺自是不消说,小酥和冬青自然点头附议。

  正准备带着行李进屋时,只听客栈的侧门发出了一阵嚎叫声。

  紧接着,一只猪跌跌撞撞地跑出来,那猪鼻子上还挂着一个铁钩子,鲜血直往绳索上冒。跟随着黑猪跑出来的,还有几个庄稼人,皆粗布旧衫,两鬓斑白。

  没错,他们没有看错,杀猪的都是老人。

  而这只黑猪也长得极具特点,脑袋是黑的,尾巴那一块也是黑的,中间部位和四个蹄子倒是正常的颜色。

  “冬青,快去帮忙!”谢宜味见势不妙,忙唤冬青。

  可诸葛奶奶却拦下了他们的好意:“不必,区区一只两头乌,他们几个能搞定。”

  很快,几个人便已经将这只大猪制服,一人拉着绳索钩住猪鼻子,一人用脚固定猪的身体。那畜生挣脱了几下,再也无法逃窜。而第三个人则是抄起屠刀,眼疾手快,几刀下去,那猪便一命呜呼了。

  虽然沈家开酒店,但所用猪肉皆是肉脯里每日屠宰好新鲜送来的。

  他们几个哪见过这种场面。伴随着猪的惨叫声和一地的猪血,谢宜味目瞪口呆,沈宥则是一边往后护着娘子撤退,一边小心翼翼的,生怕那肮脏猪血溅到自己。

  最令他们吃惊的,还要算这三个屠夫,怎么看也不像专业的,不过就是普通的老农,但力气却比一个壮年之人还大。

  你若是让沈宥和冬青去试试看,恐怕早就被猪给拱翻了。

  诸葛奶奶见怪不怪,笑道:“这有什么,再比这更大点的黄牛,他们也照宰不误。”

  其中一个年纪稍小点的庄稼人,擦干手,摘下围布,上前向他们招呼:“几位客官久等了,我就是这客栈的掌柜兼老板兼伙计兼厨子……”

  四人:“……”

  不知该说人手紧缺,还是能者多劳呢。

  客栈老板长得浓眉大眼,中等身材,嘴角有一颗标志性的痦子,倒是不愁吃喝的体现。

  “实在抱歉,这畜生粗蛮得很,我们便想着早点把它宰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一会儿炖了红烧肉给贵客们加餐。”老板又对诸葛奶奶邀请,“阿峰奶奶,你也来吃。”

  大概是作为对她“拉客”的回报。

  一听有红烧肉吃,谢宜味两眼放光。先前对这客栈的种种忧虑一扫而空,率先跑进了客栈。

  在房间中安置妥当后,晚餐也准备的差不多了。

  小小的厨房中,置着三层高的蒸笼,冒出团团的烟雾,旁边还有一口砂锅,外壁皆已黑焦,也不甘示弱地钻出一缕气。

  炊烟袅袅,小桥流水农家。

  这般与世无争的温馨画面,在益安城是很难见到的。

  赶了一天路,大家都有些饥肠辘辘了。此刻围坐小桌前,就等着老板的秘制农家菜了。

  诸葛奶奶推门而入,还带来了一道自家的菜,原料正是她方才削的荸荠。

  荸荠也是个好东西,水分足又爽脆。有生津止渴、利肠通便、清肺化痰的功效。诸葛奶奶用自己腌制的雪里蕻炒荸荠,正开胃。

  “上菜了!”

  循声而去,老板端着一个蒸屉,如腾云驾雾而来。看样子,是道硬菜!

  他掀开蒸屉盖子,只见十几个胖胖白白的大馒头躺在里头,挨挨挤挤,样子倒是憨态可掬。可先前说的千好万好,等了半天居然只是吃馒头,不禁有些文过饰非。

  谢宜味略不屑,道:“老板你也太不够意思了,我们跋山涉水才进了村,你就给我们吃这个!”

  她揉揉自己发涨的小腿肚,补刀:“难怪,您这儿门可罗雀,生意惨淡呢。”

  白期待了!早知道不如在村口住下,说不定这时已经能炖上夜宵了。

  老板倒是乐呵,面对行家的轻视,显得极不在意。

  “客官说的极是,无奈我就只会做点农家小菜,注定发不了大财。”

  嫌弃归嫌弃,饿也是真饿了。

  谢宜味趁热抓起一个馒头,便往嘴里塞。谁知,第一口便惊艳到了她。

  这馒头不光“徒有其表”,圆满浑实雪白。口感也细腻,暄软筋道。再咬一口试试,嗯!其味食之香甜,嚼之松软。

  沈宥、小酥和冬青也都吃了,纷纷感叹。

  越是简单的烹煮,越是考验厨师的功力。馒头,谁没吃过,但是如此色香味俱全的,他们还真吃的不多。

  至少,比思凡楼的馒头要好吃。

  谢宜味为自己方才的怠慢感到愧疚,连忙致歉,问道:“老板好手艺,敢问着馒头中是加了何料,竟能做到又白又香又软?”

  老板天生喜感,嘴角的痦子显得更加搞笑。

  “不是我自夸,这茯苓馒头,人人吃了都说好。”

  “茯苓馒头?”谢宜味沉思,难怪方才就觉得有股淡淡的味道,似草木泥土芳香,但混在其中,很难察觉。

  “茯苓是盘县镇的特产,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种,晒干了的茯苓磨成粉,在和面时加入,便可做成茯苓饼、茯苓馒头、茯苓刀削面等等。我今天在和面时,加了茯苓与山药,所以客官会觉得这馒头特别的白。”老板道。

  “除了这两样,恐怕还有别的什么?”谢宜味细品,又觉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甜味。

  “乃是甜酒酿酵母发酵,所以,只是吃起来特别甜,适合忌讳甜腻的老人。”老板一一解答,并且替诸葛奶奶也拿了一个。

  原来不仅是色香味,还兼具养生价值。

  沈宥的脑海中顿时就冒出了《神农本草经》中对茯苓的记载: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其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我听奶奶说过,北宣时的大文豪苏先生就擅长做茯苓饼,以九蒸胡麻,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据说可以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是长生的要诀。”

  提到药性,谢宜味一知半解。但说到美食,她便头头是道。

  “传说苏大学士年过六旬时仍然身体强健,记忆力惊人,不知是不是和常食茯苓有关?”

  沈宥笑说:“这还用传说吗?眼前不就有最好的证明。”

  他望着诸葛奶奶,她年逾七旬,虽瘦,但一点也不弱。体格根本不输年轻人。

  还有那几个年事已高的庄稼汉,不仅能插秧种稻,还能屠牛杀猪,力大无比。

  这和他们长期食用茯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看来,茯苓果然是个好东西,谢宜味决定回去后,要大力推广这茯苓面食,首先先给奶奶、静玄师太他们做起来。

  光顾着聊天了,老板都差点忘了厨房砂锅中还炖着红烧肉,慌忙道:“各位慢慢吃,这茯苓馒头有两种吃法,且等上一等。”

  说着,跑进厨房去看锅子了。

  沈宥回想起来,忽然意识到进村后一路走来,所见皆是老弱妇女,那些青壮年男子都到哪儿去了呢?

  又听老板叫诸葛奶奶为“阿峰奶奶”,那么这个叫“阿峰”的孙儿又去了何处?

  他将自己的疑惑说了出来。

  诸葛奶奶道:“公子所见不假,盘仙镇地势闭塞,难以发展,村中人也皆以农事为生。男子们为养家糊口,都跑到隔壁州县打工去了,前些年承州一直兴修水利,她家的阿峰就随同伴一起去了承州,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家。”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这客栈老板也是一人承担了所有工作,偏安于村落中,做点过路熟人的生意罢了。

  他们这般与世无争,和光同尘,倒是辜负了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优渥的茯苓生长地。

  沈宥寻思着,不知可否向他们收购这些药材,既帮岳丈引进了好的茯苓,也能为他们开辟一条生财之道。

  此时,老板又端出了一锅喷香的红烧肉,掀开砂锅盖的一刹那,甜香四溢,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来,尝尝咱们盘仙的两头乌所炖的红烧肉。”

  “何为两头乌?”语出,谢宜味便恍然大悟,原来那猪黑脑黑尾巴,并非偶然,也是这儿的特产。

  即是特产,必定好吃。

  她已经迫不及待地伸筷向砂锅中夹去,却发现锅中已经有了另外三双筷子,现在正准备打架。

  咬一口这如同红玛瑙般的肉,两头乌果然是酥脆又不油腻,肥瘦正好,甜淡也入味。

  老板拿起一个茯苓馒头,先在肉汁中蘸上一蘸,然后对半扒开,但不扒裂,像一个河蚌开口。再夹起一块吹弹可破,瘦肉下点缀着一条肥卷的红烧肉,慢慢塞进馒头中。

  一口下去,馒头的香软裹挟着肉汁的甜蜜,又中和了它的肥腻。

  太好吃了!

  看来,地图也不是不可信。

  放眼整个村,没有比这农家菜更好的了。

继续阅读:8、黄花蹄与迷路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沈御医的两副面孔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