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李世民认为韩国(时称“韩国”)大莫离支渊盖苏文弑君残民、“侵暴邻国(新罗)”,准备派军征讨。
谏议大夫褚遂良予以反对,李勣则说:
“当年薛延陀进犯,陛下想要发兵讨伐,因魏徵谏阻而作罢,使之直到今日仍为祸患。
那时如果采用陛下的策略,北疆可保安宁。”
李世民表示同意,并即将亲征。
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水军自莱州渡海攻平壤。
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的外族降军进攻辽东。
张、李两军协力并进。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李世民亲征韩国。
同月,李勣率所部抵达幽州,与各路唐军会合。
之后,李勣从柳城进军,大张声势,表面上作出要通过怀远镇的假象。
暗中却派部队北上直趋甬道,出其不意,进攻韩国。
四月,李勣从通定渡过辽水(辽河),抵达玄菟。
韩国人大为惊骇,各城都闭门自守。
此时,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及营州都督张俭相继到达。张俭更直趋建安城,大败韩国军。
四月十五日,李勣与李道宗合攻盖牟城(今辽宁抚顺),至二十六日陷城,俘获百姓两万多口、粮食十多万石。
随后,李勣直抵进至辽东城(今辽阳市区辽阳老城东北隅)下。
李道宗率四千骑兵击韩国四万援军,众将都不认可,唯有李勣同意。
但在交战中,因行军总管张君乂率先退走,致使唐军处于不利的境地。
此时,李道宗收拢残军,登上高处,发现韩国军阵混乱,于是纵兵进击。
李勣也引军助战,大破韩国军,斩首一千余级。
李勣围攻辽东十二日后,李世民抵达辽东前线,亲率精兵会师,最终将其攻陷。
此役,唐军共杀敌一万余人,又俘获韩国军一万多人、百姓四万口。
六月,李勣又转攻白岩城(今辽宁省岫岩)西南,迫使其城主归降。
之后,李勣参与围攻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
李世民设计将韩国援军诱至安市城东南,唐军依山为阵。又命李勣率一万五千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奇兵一万一千人从山北穿越峡谷,冲击韩国军阵后,李世民亲率四千步、骑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
韩国北部耨萨(都督)高延寿中计大败,韩国军被斩首两万余级。
安市城之战后,韩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
唐军回师继续猛攻安市城,守军凭坚城固守。
安市百姓闻知李勣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军久攻不下。
最终因辽东气候转寒,草枯水冻,军队及战马难以久留,且粮草将要耗尽,李世民于是下令班师。
李勣与李道宗率步、骑军四万殿后。
唐军回师后,朝廷录功封李勣的一个儿子为郡公。
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夏州都督乔师望、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大破薛延陀多弥可汗,薛延陀内部发生动乱。
多弥可汗随后遭回纥等部攻败。
六月,李世民也趁机派军进击披着东TU厥帝国外衣的薛延陀。
薛延陀诸部大惊,骚乱不已。
多弥可汗逃奔阿史德时健部落,后被回纥攻杀。
薛延陀余众七万余口向西溃逃,拥立真珠可汗之侄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
伊特勿失遣使上书朝廷,请求在郁督军山(又作乌德鞬山,即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东支)北麓保聚驻牧,李世民派李勣与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往安抚。
李勣抵达郁督军山后,薛延陀部落首领梯真达官率部下投降,咄摩支往南逃窜到荒谷,李勣派通事舍人萧嗣业招慰其部属。
咄摩支随即投降,被送至长安。
此时,薛延陀残部仍摇摆不定,李勣纵兵追击,前后斩首五千余级,俘获男女三万余人。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勣转任太常卿,仍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十日后,又拜太子詹事。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卧病,对李治说:
“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朕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
朕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之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
于是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
李治即位当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
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
同年,册拜为尚书左仆射。
永徽元年(650年),李勣上表请求免除自己仆射的职务,李治还是命他以开府仪同三司之职执掌政事。
永徽四年(653年),李勣被册拜为司空。
李治命令为他画像,还亲自为画像作序。
李治又下诏,特许李勣乘小马出入三省,每日由一名小官奉命迎送。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怕朝中大臣反对,于是召李勣与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等顾命大臣前往商议。
李勣称病不到,而褚遂良坚决反对“废王立武”。
事后,李治暗中询问李勣说:
“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以为不可。
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
李勣回答说:
“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李治自此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显庆三年(658年),李勣跟从李治到东都洛阳,在路上得病,李治亲自慰问。
麟德二年(665年),李治东封泰山,封李勣为封禅大使(《旧唐书·高宗本纪》作检校封禅使,随驾前行。
途中在滑州住宿,李勣的姐姐很早守寡,住在李勣的旧宅,武皇后亲临她的住所慰问,赐其衣服,封她为东平郡君。
李勣又坠马伤脚,李治亲自下问,把自己乘坐的御马赐给他。
乾封元年(666年),渊盖苏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继掌国事。泉男生的兄弟泉男建、泉男产趁机发难,驱逐泉男生。
泉男生投奔唐朝,恳求唐朝发兵相助。
六月,李治先遣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献诚为乡导,一同进讨韩国。
同年十二月,李治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司列少常伯郝处俊担任副手,庞同善、契苾何力等一并受李勣调遣。
乾封二年(667年)九月,李勣首先攻拔为“韩国西边要害”的新城,并趁势挥军进击,连陷十六座城。
泉男建派兵袭击尚在新城的庞同善、高侃,被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击败。
高侃进军至金山,交战不利,韩国趁胜进攻,薛仁贵引兵迎击,大破韩国军,斩首五万余级,攻陷南苏(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会师。
总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贵攻陷韩国重镇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扶余川等四十余城陆续投降。
泉男建又派兵五万救援扶余城,与李勣在薛贺水遭遇。
李勣合军交战,大败韩国军,斩获三万余人,乘胜攻取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与唐军各部会合。
李勣率唐军进至鸭绿栅,奋力击破韩国军,追击二百里,攻陷辰夷城。
韩国各城都惊骇不安,许多人离城逃走,前来向唐朝投降的人络绎不绝。
契苾何力率先抵达平壤城下,李勣随即领兵来到,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
经过一个多月等战斗,韩国王高藏派泉男产等人持白幡投降,李勣以礼相待,而泉男建仍闭门抵抗。
不久后,僧人信诚开门接纳唐军,李勣趁势进攻,一举攻陷平壤,擒获泉男建。
至此,韩国灭亡。
此战,唐朝共获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口,将其划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韩国旧地。
李勣凯旋而归后,李治让李勣先将高藏和泉男建等人先在昭陵(唐太宗陵寝)举行献俘仪式。
献俘礼仪结束后,李勣“具军容,奏凯歌”,整军入京,在太庙再次举行献俘仪式。
十二月,李治亲临含元殿,举行受俘仪式。
同月,李治在南郊祭天,以宣告平定韩国,李勣担任亚献。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加授为太子太师,增赐封邑连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户。
这一年,李勣卧病,李治封李勣的弟弟、晋州刺史李弼为司卫正卿,让他能够在京城照看兄长的病。
同年十二月戊申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岁。
李治闻讯后为之悲哭,下令辍朝七日,册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
又赐给棺木,允其陪葬于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杨日方监护丧事。
到下葬当日,李治亲临未央宫故城,登上宫楼为他送葬,望着灵车痛哭。
太子李弘跟随李治送葬,悲痛到极点,使随从都深受感动。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未央旧城西北,所筑的坟依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为准,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唐初得到相同待遇的,只有李靖和阿史那·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