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宅元年(684年),李勣之孙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于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恢复本姓徐氏。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李勣与开府仪同三司张行成、扬州大都督许敬宗、尚书右仆射马周一同配享唐高宗庙廷。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上元元年(760年),李勣成为武成王庙中配享的十位历代名将之一,同时代被列入“武庙十哲”的只有卫国公李靖一人而已。
建中元年(780年)九月,唐德宗评定前代功臣,李勣等二十四人被定为第一等。
十二月,朝廷敕:
“国初以来将相功臣。名迹崇高。
功效明著者。宜差次分为二等”(分上等和次等)。
经过评定,李勣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勣。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勣亦位列其中。
李勣一生经历战阵无数,早在瓦岗寨时,他从李密征战,就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归唐后,又屡从唐太宗征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后来在攻亡东TU厥、平定薛延陀、击灭韩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瓦岗军时期:
李勣于隋炀帝大业(605年—618年)末年参加翟让的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军。
他劝说翟让抢夺运河财物。
在王世充率军讨伐李密时,李勣以奇计多次大败王世充。他又建议李密攻取黎阳仓,使瓦岗军军力大振。
守卫黎阳仓时,袭破围城的宇文化及,迫使其解围而去。
唐高祖李渊时期:
武德二年(619年),李勣以李密的领地归顺唐朝,仍任黎阳总管。
在被窦建德俘虏后,李勣企图袭取窦建德、谋杀窦建德部将曹旦,后因密谋泄露而重新逃归长安。
武德三年(620年)至武德七年(624年)间,李勣随秦王李世民击败宋金刚、击擒窦建德、平定王世充、大破刘黑闼及徐圆朗等人。
又与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等一同擒获辅公祏、平定江南。
武德八年(625年),突厥入侵并州,李勣领军抵御。
唐太宗时期:
贞观三年(629年),李勣与李靖等率军十余万,分道出击东TU厥。
次年,李靖在阴山之战中大破东TU厥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战败后,被李勣阻拦,无法北逃。
李勣最终俘获东TU厥部五万余口后回师。
武德九年(626年)至贞观十五年(641年)间,李勣在并州令行禁止,颇为称职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勣于诺真水(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五万余人及马一万五千匹。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勣奉命进攻韩国,连破盖牟(今辽宁抚顺)、辽东(今辽阳市区辽阳老城东北隅)、白岩(今辽宁省岫岩)等城,并参与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之战。
次年,李勣乘薛延陀内乱之机,在郁督军山(又作乌德鞬山,即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东支)招抚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等人。
又纵兵击破薛延陀残部,彻底灭亡薛延陀政权。
唐高宗时期:
乾封元年(666年),李勣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再次出征韩国。
次年,李勣挥军直进,连取新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北)、南苏(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扶余(今辽宁四平)、辰夷等城。
并与契苾何力等部合围平壤。
九月,唐军攻克平壤,韩国灭亡。
李渊: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旧唐书》引)李世民:
参经纶而方面,南定维扬,北清大漠,威振殊俗,勋书册府。(《旧唐书》引)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
李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
万彻,非大胜即大败。
(《资治通鉴》引)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贞观政要》引)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
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资治通鉴》引)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
(《资治通鉴》引)李治:
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临危守义,类文聘之怀忠;建策承恩,同奉春(娄敬)之得姓。
(《英贞武公李公碑》)自李勣亡,遂无善将。
(《新唐书》引)贾言忠:
李勣先朝旧臣,圣鉴所悉...诸将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莫过于李勣者。
(《旧唐书》引)魏元忠:
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勣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
(《上高宗封事》)柳芳:
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资治通鉴》引)常衮:
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大历五年大赦天下制》)杜牧:
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
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等。
李勣前后战胜所得到的黄金、丝帛,都分发给将士。
刚到黎阳仓时,去领粮的人有数十万人。魏征、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都到黎阳仓做客,他们一出现在众人之中,李勣就恭敬地以礼相待,把他们引到卧室里,谈笑而忘记了疲倦,到平定虎牢关,抓获王世充所授的郑州长史戴胄,知道了他的品行、才能,很快就释放了,这些人一一受到李勣的推荐,都做到了显贵的高官,当时人们称李勣有知人之明。用兵之道李勣每次指挥行军作战时,都筹划有度。临敌应变时,举止合乎机宜。
与人一起谋划计策,能辨别它的好坏,听到别人一点好的计谋,便高兴地听从。
他所得的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
作战取得胜利的时候,大多把功劳推让给部下,因此人都愿意为他效死力。
他麾军所到之处,大都能破敌取胜。
李勣去世后,众人没有不悲痛伤感的。
李勣的旧主李密反叛被杀后,唐高祖李渊特派使者向李勣告知此事。
李勣上表请求收葬李密,李渊同意。李勣于是披麻带孝,与李密从前的旧部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面。
众人待到丧期过后才散去,时人因此颇为赞许李勣的义气。李勣在瓦岗军时,与单雄信同事,结为兄弟。
李密败亡后,单雄信归降王世充,李勣则转投唐朝。
后来,齐王李元吉奉命率军包围王世充的驻地洛阳,自恃勇武,每每出现在军阵前。
王世充得知后,取酒请单雄信出马擒拿。单雄信饮罢驰马出城,手中持枪几乎刺到李元吉。
李元吉身旁的李勣见此,急忙向单雄信求情道:
“阿兄阿兄,这是我家主人。”
单雄信挽绳大笑,遂不再前进。
等到王世充势力覆灭后,单雄信被唐军俘获,依例叛处死刑,李勣上表称赞单雄信武艺绝伦,如果将之赦免,他一定会感恩戴德、为国家效命。
李勣还请求用自己的官爵为他免死,但李渊仍不许,他只得流泪而退。
单雄信临刑时,李勣前去探望,对着他号啕痛哭。
单雄信说:
“我固知汝不办事”。
李勣答道:
“我平生发誓要同兄长共作灰土,怎敢贪生,只是已经以身许国,事难两全。
何况我死之后,谁来照料兄长的妻儿?”于是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说道:
“生死永诀,此肉与你同归尘土了!”
单雄信毅然吃下,随后赴死。
单雄信死后,李勣抚养了他的儿子。
李勣与其弟李弼特别友爱,家门以内,他如同严父一样。
李勣虽然贵为宰相,但到了姐姐生病的时候,他一定亲自为她煮粥。
有时候火苗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于心不忍,劝李勣说:
“家里有这么多下人,你何苦这样为难自己。”
李勣回答:
“哪里是因为缺人呢!只不过看到姐姐年纪大了,我也老了,即使想要年年为姐姐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李勣出征韩国时,想让女婿杜怀恭同行,以便他建立功勋。杜怀恭一开始以家贫为由推辞,李勣答应接济他家。
杜怀恭又以无奴仆、马匹为由推辞,李勣又答应如数供给。杜怀恭无话可说,便躲进岐阳山中,对人说:
“乃公想拿我开刀,来警示他人。”
李勣听说后,流泪说:
“杜郎(杜怀恭)散漫不知拘束,应该确有此事。”
便不再提此事。
时人评论说:
“英公(李勣)是严正执法之人,杜怀恭的考虑颇为深远。
然,历史的美好,都是后世带着有色眼镜的评述。
李勣为人处世,真的是如历史中评价那般完美吗?
世间无完人,更无真正面面俱到的人。
秦皇汉武,尚有不足之处,何况李勣?
有两个问题,其实很好的怼了李勣真正八面玲珑的为人。
其一,单雄信乃李勣八拜之交,临死前说:
“我固知汝不办事”。
高祖李渊武德朝,隋末初立,时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等大能尚不能免俗,皆是巨富!
黄金的力量,李渊平定四方,尚不可拒绝。
就李勣是清官?
单雄信死前为勇武之人,这好兄弟,何尝不是李勣最大的同源对手?
他死前这句话,又是何意?
其二,光宅元年(684年),李勣之孙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于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鞭尸!恢复本姓徐氏。
李勣死后,孙子李敬业起兵五十万,大战席卷大地,如果不是武则天一代雄主,至尊女帝,结局不可知。
然,李勣真是八面玲珑的清官,没有超级丰厚的家底传承,孙子李敬业怎么可能不到两月,短时起兵五十万讨伐天后武则天,这得多有钱?
李家敬业巨富之词,尚不足论也。
所以,历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后世之人避讳这些,报喜不报忧,乃随意同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