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尔马公爵骑马像》,现存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是鲁本斯25岁时创作的,体现了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
当时正值鲁本斯出使西班牙期间,他受曼托瓦公爵委托,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的重要宠臣和第一任部长莱尔马公爵绘制这幅骑马像。这不仅是他早期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首次为西班牙贵族创作的官方肖像画。
鲁本斯采用了独特的斜角构图方式,使得马匹和骑手似乎正向观众走来,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立体感。画中,公爵身着闪亮的盔甲,头戴华丽的帽子,右手庄严地放在腰间,展现出一种威严的姿态。
《诺德林根战役中的费尔南多》。描绘了费尔南多在诺德林根战役中的英勇形象。
鲁本斯在这幅画中通过动态构图将费尔南多置于中心,周围是他的士兵和战马。画面背景是德林根战役的激烈场景。
费尔南多是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三世之子。他是米兰、西属尼德兰、加泰罗尼亚的总督,托莱多大主教区的采邑主教,以及三十年战争期间西班牙军队的指挥官
诺德林根战役发生于1634年9月5日至6日,是三十年战争的关键一役,费尔南多领导的天主教联盟获胜,结束了瑞典在南德的统治,并促使法国参战,对战争进程影响深远。
《狮子窝里的但以理》创作于1614年。这幅作品以《旧约》中但以理被投入狮子坑的故事为蓝本,展现了但以理在狮子坑中奇迹般幸存的场景。
鲁本斯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主义和戏剧性元素,旨在引发观众的强烈情感反应。例如,画中的几只狮子直视观众,暗示观者与它们处于同一空间,并像但以理一样面临相同的威胁。这种处理手法增强了画面的互动性和紧张感。
鲁本斯通过在布鲁塞尔皇家动物园的直接观察和素描,生动地再现了狮子的形态和表情。他对动物细节的深入研究使得这些狮子显得栩栩如生,动作和皮毛的细节极为逼真。
这幅画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反映了但以理在困境中对上帝的坚定信仰以及上帝对他的保护。这种主题在巴洛克时期非常流行,旨在激发观众的宗教情感。鲁本斯在这幅画中展示了他在意大利学习期间受到的古典艺术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巴洛克风格。
鲁本斯深受人文主义理念的熏陶,对古典文化怀有极大的热情,他常通过神话故事探讨人性、美与道德等主题。如丘比特的收割。这幅画描绘了一群小爱神丘比特在田野里收割的场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神话题材为鲁本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能够通过戏剧性和动感的场景展现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鲁本斯的作品主要受到贵族和教会的赞助,这些赞助者对神话和宗教题材有着浓厚兴趣。通过创作神话作品,鲁本斯不仅满足了赞助者的审美需求,还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地位。他的神话作品忠实于古典传说,同时融入其个人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鲁本斯的《戴安娜·卡扎多拉》是一幅创作于1617年的油画作品。这幅画描绘了戴安娜与她的女伴们一同前往狩猎。
戴安娜是罗马神话中的狩猎女神,她同时也是月亮与自然的守护者。在艺术作品中,这位女神常被描绘为年轻、美丽且充满力量的女性形象,手持弓箭象征着她的狩猎属性。在罗马神话里,戴安娜还是处女女神,象征纯洁和贞节。
在墨西哥,戴安娜·卡扎多拉的形象象征着女性的力量、自由和独立。她的形象被融入了位于查普尔特佩克公园的一座标志性雕塑中,这座雕塑不仅是墨西哥城现代化的象征,也是其美化项目的一部分。
鲁本斯的《丰饶》是他在1630年创作的,原是为挂毯设计的草图之一,最初与《正义》成对出现。画面中央描绘了象征“丰饶”的年轻女性,膝上放置的丰饶之角装满果实,象征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两位小天使在收集角中溢出的果实,而女性脚下的钱包则代表世俗财富。“丰饶”是罗马神话中象征富足与丰收的女神,与希腊的得墨忒耳对应。这幅作品展示了自然与物质财富的对比,并赞美了巴洛克艺术中的生命力和富足。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叙事诗史诗,主要描写特洛伊战争,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主题。创作背景是古希腊英雄时代,社会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过渡。主要内容围绕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冲突展开。《伊利亚特》赞美了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精神。通过一系列英雄形象,展现其优良品德。作品探讨人与神关系、生命价值及命运无常等主题。它是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影响深远,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重要文献。
《阿喀琉斯被半人马奇戎教育》,描绘了《伊利亚特》中英雄阿喀琉斯在半人马奇戎的教导下接受教育的情景。
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是忒提斯与珀琉斯之子,以勇猛强壮著称。出生时被浸入冥河除脚跟外获不死之身,由半人马奇戎教导战斗与医学。作为希腊最强的战士,他参与了特洛伊战争。
阿喀琉斯形象复杂,既有英勇重义的一面,又有暴躁复仇的特点,其故事展现了古希腊英雄特质及人性的多面性。阿喀琉斯的故事在西方文化中影响深远,启发了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作品。
奇戎以其智慧和教育才能闻名,是神话里许多英雄的导师。画中,奇戎用他的半人半马的身体承载着年少的阿喀琉斯,后者身穿红色服装,手中握着缰绳,抬头与奇戎交谈。画面背景是一座装饰华丽的石拱门,门上雕刻着人物头像,左侧有阿斯克勒庇俄斯的雕像,象征医学,右侧则放置了一只狗,增添了田园风情。前景散落的狩猎用品暗示了奇戎对阿喀琉斯的教育内容。该作品是鲁本斯为挂毯设计的草图之一,属于“阿喀琉斯的一生”系列。
《阿喀琉斯被奥德修斯发现于莱科墨德女儿之间》,描绘了《伊利亚特》中奥德修斯在利西斯特拉岛发现阿喀琉斯男扮女装的情景。
阿喀琉斯男扮女装的故事源于古希腊神话,主要是为了躲避特洛伊战争。根据当时的预言,阿喀琉斯将会在特洛伊战争中丧生。母亲忒提斯为了不让儿子阿喀琉斯卷入这场战争,将他打扮成女孩,送到斯库罗斯岛的国王利科墨得斯的宫廷中,与国王的女儿们一起生活。
然而,阿喀琉斯的男性特征逐渐显现,他不仅长得俊美,还展现出了非凡的武艺和气质。最终,希腊联军的使者奥德修斯通过巧妙的计谋识破了他的真实身份。奥德修斯在宫廷中放置了武器和珠宝,当其他女孩都被珠宝吸引时,阿喀琉斯却对武器产生了兴趣,从而暴露了自己的性别。
尽管阿喀琉斯被发现并被要求参战,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加入特洛伊战争,成为希腊联军中最英勇的战士之一。他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荣誉和责任的追求,也展现了他作为英雄的坚定意志。
《归还布里塞伊斯给阿喀琉斯》描绘了特洛伊战争中的一个著名场景。画中呈现了在涅斯托尔的帮助下,阿喀琉斯重新得到他的爱人布里塞伊斯的情景。布里塞伊斯曾被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夺走,导致阿喀琉斯一度退出战斗。在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勒斯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杀害后,阿喀琉斯重返战场。作为和解的一部分,阿伽门农将布里塞伊斯归还给阿喀琉斯。在这幅画作中,通过涅斯托尔将布里塞伊斯带回归给阿喀琉斯的场景,展现了阿喀琉斯对布里塞伊斯的深厚情感,以及涅斯托尔在其中发挥的调解者作用。
在神话故事中,阿喀琉斯出生后,他的母亲用天火焚烧他的凡人躯体,并用神膏塑造神身,意图让儿子成为金刚不坏的神仙,然而,这一行为被阿喀琉斯的父亲发现,导致改造中断。因此阿喀琉斯的全身,除脚踝外,其他部位都是刀枪不入的。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了赫克托耳等强大对手。最终他被阿波罗的箭射中脚踵而死。尽管他的相关故事较少,但在希腊神话中知名度极高。
《赢得桂冠的阿波罗》是一幅创作于1637年的画作,描绘了源自古希腊神话的阿波罗与潘神之间的音乐比赛。是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关键场景。
在古希腊传说中,潘神因对自身排箫演奏技艺感到自豪,遂向太阳神阿波罗发起了音乐挑战。比赛选址在一个山坡上,由该山的守护神特摩罗斯担任裁判。比赛中,阿波罗弹奏着里拉琴,潘神吹奏排箫。最终,裁判判定阿波罗为获胜者。然而,此判决并非毫无争议,米达斯国王认为潘神的演奏更优。这一观点激怒了阿波罗,他因此将米达斯的耳朵变为驴耳。
《阿波罗与皮同》,描绘了阿波罗战胜巨蛇皮同的场景。
这个神话故事在罗马帝国初期的古典作家许癸努斯的笔下有详细的描述。据他记载,勒托女神怀上了主神宙斯的两个孩子。然而,宙斯的妻子赫拉对此非常生气,她派巨蛇皮同去迫害怀孕的勒托女神,仓惶之下,勒托女神只好挺着大肚子到处躲藏,所有的神祇都因惧怕赫拉而拒绝收留她。无奈之下,勒托女神只好逃到提洛岛去分娩。勒托女神在这座岛上生下一对孪生姐弟,姐姐叫阿耳忒弥斯,弟弟叫阿波罗。
阿波罗长大后,立即去找巨蛇皮同报仇,最终在德尔斐用箭射死了皮同。由于擅闯圣地的行为,阿波罗受到了惩罚,众神创立了皮提亚竞技会,并命令他主持此活动作为赎罪。
《塞法洛斯和普罗克里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是一个充满爱、背叛和悲剧的传奇。塞法洛斯是一位英俊的猎人,而普罗克里斯是雅典公主,两人真诚相爱并结了婚。然而,他们的婚姻遭遇了第三者,晨光女神利俄斯诱拐了塞法洛斯,并与之生下了三个儿子。尽管利俄斯对塞法洛斯百般爱护,塞法洛斯却更爱他的妻子普罗克里斯,最终利俄斯的姐姐奥罗拉生气地将他打发走了,并对这对夫妇的婚姻施加了诅咒。
奥罗拉施法改变了塞法洛斯的面貌,并激起他回去试探自己妻子是否忠诚的想法。改变了容貌的塞法洛斯,以另一个人的身份回到了妻子普洛克里斯身边,他企图以许多赠品引诱妻子变心。没想到的是,普罗克里斯竟然对这位改变相貌的追求者动心了。当塞法洛斯恢复了本来面目,普罗克里斯顿时羞愧难当,于是逃到克里特岛的一个森林,成为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的随从。
狩猎女神给了她一只百发百中的标枪和一头奔跑神速的猎狗。有一次,普洛克里斯自己乔装打扮去引诱塞法洛斯。塞法洛斯并没有认出面前这位漂亮的女人就是自己的妻子。普洛克里斯许诺如果塞法洛斯与她相好,她就把女神百发百中的矛送给他,但塞法洛斯没有动心,于是普洛克里斯拆穿骗局,夫妻俩和好如初,普洛克里斯把标枪和猎狗送给了自己的丈夫,两个人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但普罗克里斯仍对丈夫的忠心表示怀疑,于是在他狩猎时暗中跟踪,但可惜猎神误杀了普罗克里斯。
《阿塔兰塔和墨勒阿革洛斯猎杀卡吕冬野猪》,在这幅画中,鲁本斯展现了阿塔兰塔和墨勒阿革洛斯在猎杀野猪时的英勇和合作,通过人物的表情、姿态和动作,传达了神话故事中的戏剧性和情感深度。
墨勒阿革洛斯是卡吕冬国王俄纽斯和王后阿尔泰亚的儿子。由于俄纽斯在收获季节献祭时遗忘了女猎神阿尔忒弥斯,女神愤怒地向卡吕冬派遣了一头巨大的野猪,这头野猪肆虐庄稼和牲畜,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对抗这头野猪,墨勒阿革洛斯召集了一批勇敢的猎人,其中包括女英雄阿塔兰忒,她是伊阿李斯的女儿,幼年时被遗弃在树林里,由一头母熊哺乳,后来被猎人发现并抚养成人。她以狩猎为生,拒绝所有男性的追求。
在狩猎过程中,阿塔兰忒击中了野猪的耳朵,为猎人们立下了首功。墨勒阿革洛斯对阿塔兰忒的英勇表现感到钦佩,并将野猪的皮和头颅作为战利品赠予她。这一行为引起了墨勒阿革洛斯的两位舅舅不满,他们认为作为男性,自己更有权利获得这些战利品。在争夺野猪皮的过程中,墨勒阿革洛斯杀死了自己的舅舅。
墨勒阿革洛斯的这一行为激怒了他的母亲阿尔泰亚,她为了报复儿子,将一根燃烧的木头投入火中,这根木头牵引着墨勒阿革洛斯的生命。随着木头的燃烧,墨勒阿革洛斯的生命也随之消逝。儿子死后,阿尔泰亚在悲痛中自杀,而墨勒阿革洛斯的妻子也因悲痛过度而殉情。
女猎人阿塔兰忒在卡吕冬野猪狩猎后,她的父亲要求她结婚,但阿塔兰忒拒绝了所有求婚者,她提出一个条件,任何求婚者必须在赛跑中赢过她,否则将被杀死。许多求婚者因此丧命,直到一个名叫希波墨涅斯的人出现。希波墨涅斯向爱神阿佛洛狄忒求助,爱神给了他三颗金苹果。在赛跑中,希波墨涅斯巧妙地利用金苹果分散阿塔兰忒的注意力,最终赢得了比赛。阿塔兰忒履行诺言,嫁给了希波墨涅斯。然而,由于希波墨涅斯忘记向爱神表示感谢,阿佛洛狄忒愤怒地将他们被变成了一对狮子。
酒神节,是希腊罗马宗教中为酒神巴克斯举行的节日。这些节日最初可能源于对丰产之神的祭仪。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已设立“大酒神节”。每年3月,雅典都会举行此活动,以表达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敬意。在筵席上,人们会即兴创作并演唱“酒神赞歌”来祭祀酒神,这种形式有别于庄重的“太阳神赞歌”,以其即兴抒情合唱诗和芦笛伴奏、朗然起舞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开始获得盛誉,并发展成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在科林斯的狄奥尼索斯大赛会上进行表演竞赛。这一伟大的酒神赞歌时代也促进了古希腊戏剧和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均源于“大酒神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意大利南部并传入罗马,最初为秘密活动,持续3天,仅限女性参与。后来男性也获准参加,活动频率最高至每月5次。这一演变为狂欢酒宴的节日促使罗马元老院在公元前186年下令在全意大利范围内禁止该节日。然而多年来,这一禁令在意大利南部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君士坦提乌斯任命君士坦丁为继承人》,精准描绘了罗马历史上一个关键的历史瞬间。在这幅作品中,西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提乌斯正在任命自己的儿子君士坦丁为继任者。画面中央,一位天使从天而降,将象征着权力与胜利的桂冠轻轻戴在年轻的君士坦丁头顶上。穿着粉红色长袍的君士坦丁面向身着金色盔甲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手里的权杖象征着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画面中权力交接的主题显而易见。此外,还有一位留着胡须的老人躺于前景,可能是河神,他注视着这一重要时刻,其存在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
《圣凯瑟琳加冕》,展示了圣凯瑟琳被基督圣婴加冕的场景,她跪在画面下方,头戴基督圣婴亲手戴上的桂冠,象征其圣洁与殉道荣耀。上方的小天使手持闪电,表示她战胜了苦难。此外,画中还有手持钳子的阿波罗尼亚和持龙绳的玛格丽特等早期基督教殉道者。
圣凯瑟琳,是基督教的一位圣人和殉道者。她曾向父母表示,她所嫁的丈夫应比她更英俊、更有天赋、更富有且社会地位更高,这被视为她皈依基督教的前兆。她曾与罗马皇帝马克森提乌斯会面,并努力劝说他停止迫害基督徒,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她成功使皇后改信基督教,许多被派来辩论的异教哲学家也被她的言辞所说服,转而信仰基督教。然而,这些人后来迅速殉道。尽管皇帝未能在辩论中战胜凯瑟琳,还是将她投入监狱。当越来越多的访客因她的影响而改变信仰时,她因此被判死刑,并计划用磔轮这种残酷的刑罚处死她。据说,当凯瑟琳接触到这个刑具时,磔轮竟然自行毁坏,因此她最终被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