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马》,创作于1615年。这幅画的具体委托方不详,但可能是为一位贵族或富有的收藏家创作的。
马匹的表情和姿态传达出一种平静和高贵的感觉。
《小天使天花板装饰》,创作于鲁本斯的故乡安特卫普。这幅画是为安特卫普的圣母大教堂创作的,属于其天花板装饰系列作品之一。
画中描绘了一群小天使,他们在天空中飞翔,姿态各异,表情活泼。小天使们有的手持花环,有的吹奏乐器,有的相互嬉戏,营造出一种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在西方艺术中,小天使往往象征着纯洁、天真和神圣。这幅画通过小天使的形象,表达了对天堂和神圣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巴洛克艺术对欢乐和生命力的追求。
罗慕路斯手持战利品。罗慕路斯是罗马神话中的人物,被视为罗马城创始人、首位国王及罗马之父。其形象最早见于公元前235年的一部戏剧,具有典型的古罗马男性外貌:即高大健壮。
早期罗马历史缺乏文字记载,罗慕路斯的故事因此笼罩在迷雾中。但公元前1世纪的古代作家完整叙述了建城历史,认为罗慕路斯是罗马城的创立者,他和孪生兄弟勒莫斯是战神马尔斯和维斯塔贞女西尔维娅的儿子。双生子与母狼的故事成为罗马建城历史的重要部分,罗慕路斯也被构建为国家建立者和政治制度制定者。
罗慕路斯和勒穆斯是罗马神话中的一对双生子兄弟,他们是罗马城的奠基人。根据传说,他们的父亲是战神玛尔斯,母亲是女祭司雷亚·西尔维亚。兄弟俩在被遗弃后,被一只母狼哺育长大,后来推翻了篡位者,建立了罗马城。然而,在决定城市名称时,因观测鸟兆的结果,他们之间发生争执,最终罗慕路斯杀死了勒穆斯,成为罗马的第一位国王。
这幅画描绘了这对兄弟被母狼哺育的场景。
该画借人比物,母狼的形象既有慈爱的神情,又有坚定的目光,展现了她对这对兄弟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信心。画面构图巧妙,将人物、动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而富有动感的画面。
《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的奉献行为》是鲁本斯与Jan Wildens合作的一幅油画,创作于1618年。描绘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创始人鲁道夫一世在一个宗教仪式中的谦逊行为。根据传说,鲁道夫一世在一次狩猎中听到教堂的钟声,得知有一位牧师正带着圣体前往一位临终者家中。鲁道夫立即下马,将自己的马让给牧师,以确保牧师能够顺利渡过河流。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神的尊重。
《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的奉献行为》,曾是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的收藏品,挂在马德里阿尔卡萨尔宫的墙上。目前,这幅画收藏于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
《被认出的菲洛波门》,创作于1609年。描绘了古希腊将领菲洛波门的故事。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菲洛波门在一次战役中迷失在一片森林,他在森林里狩猎进食时,他的敌人认出了他,并对他的勇敢和智慧表示敬意。画面中,菲洛波门被人认出,她惊讶地看着他,而菲洛波门则表现得非常谦逊和有尊严。
菲利普四世,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国王及葡萄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三位国王(称菲利佩三世。他出生于巴利亚多利德,是费利佩三世的长子。
菲利普四世在位期间,西班牙帝国虽然仍领有广大国土,但已经开始走向衰落。1648年,他承认了荷兰的独立。他在任期间,西班牙在三十年战争中继续扩军,武装部队达到了30万人。
费迪南德二世,即奥地利的大公。他出生于林兹,1547年被父亲斐迪南一世任命统治波希米亚。1556年,他率军在匈牙利抵抗土耳其军队。费迪南德二世是一位狂热的艺术收藏家,他的收藏品现在存放在阿姆布拉斯城堡及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中。
《圣芭芭拉逃离她的父亲》,描绘了圣芭芭拉从她暴怒的父亲身边逃离的场景。圣芭芭拉是基督教的殉道者,她的父亲迪奥斯科鲁斯是一位异教徒,试图通过将她囚禁在塔中来保护她免受基督教的影响。当发现她成为基督徒后,他愤怒地追杀她。画中,圣芭芭拉头戴光环,身穿飘逸的白色和紫色长袍,象征着她的纯洁和信仰。她的父亲身穿红色束腰外衣,手持剑追赶她,脸被部分遮住,增加了画面的神秘和紧张感。
画面中的光线从左上方倾泻而下,照亮了圣芭芭拉,而她的父亲则笼罩在阴影中,象征着他们信仰之间的冲突。圣芭芭拉的长袍在她周围翻滚,突出了她的动感和紧迫感。背景中的塔楼象征着她被父亲囚禁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禁锢和逃离的主题。
这幅画是鲁本斯为安特卫普的耶稣会教堂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里的其中一部分。根据1620年的合同,鲁本斯为教堂的天花板创作了31幅画作,其中包括圣芭芭拉的这幅画。这幅画原本是为教堂南侧走廊的八边形天花板设计的,因此画作的边缘呈八边形。整个装饰方案在1718年被火灾摧毁,但许多草图和模型得以保存。
《圣休伯特的异象》,描绘了圣休伯特在森林中狩猎时偶遇一只鹿,并在其鹿角间显现出十字架的景象。这一事件象征着圣休伯特的宗教觉醒,使他放弃了狩猎并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画面中,圣休伯特跪在鹿前,神情敬畏,周围的猎犬和马匹也表现出惊讶和宁静。
圣休伯特是中世纪的重要圣徒,被认为是猎人、樵夫和动物保护者的守护者。他的故事在中世纪宗教传说中广为流传,并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主题。鲁本斯的这幅画不仅展示了圣休伯特的宗教觉醒,还折射出当时天主教会对圣徒故事的重视,这些故事被用来激励信徒的信仰。
《圣休伯特的异象》现收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供公众欣赏。此画是鲁本斯与扬·勃鲁盖尔合作完成的。
《圣特蕾莎代祷》,描绘了圣特蕾莎为炼狱中的灵魂祈祷的场景。她是16世纪西班牙著名的神秘主义修女与作家,被视为天主教最伟大的圣徒之一,以其灵修体验和著作著称。
画中的圣特蕾莎被描绘为虔诚修女,她跪地祈祷,周围可以看见,这些人是受苦的灵魂。背景有火焰和黑暗,象征炼狱。
圣特蕾莎是天主教著名神秘主义者,著作《自传》《心灵城堡》描述灵修体验与对天主理解。常经历神秘异象、神迹及灵魂超然体验。画作展现其为炼狱灵魂代祷场景,反映了其关怀与信仰。鲁本斯借此展现其宗教精神与使命感。
《圣阿曼杜斯和圣凯瑟琳》,是鲁本斯在1610年为安特卫普的圣瓦尔堡加教堂创作的祭坛画。
圣阿曼杜斯是一位7世纪的主教,他在佛兰德地区传播基督教。画中,他身披宽大的教士斗篷,手里有一本打开的书,象征着他的智慧和对信仰的坚定。
圣凯瑟琳是一位4世纪的圣徒,因拒绝放弃基督教信仰而殉道。画中,她的右手优雅地倚在剑上,左手拿着殉道者的棕榈枝,象征着她的信仰和牺牲。这些祭坛画是为安特卫普的圣瓦尔堡加教堂创作的,展示了圣徒的信仰和牺牲精神。画作最初用于高祭坛,后因教堂拆除转移到安特卫普大教堂。
《圣克拉拉与教会的圣父和圣师》,描绘了圣克拉拉与教会的圣父和圣师们的场景。圣克拉拉是方济各会的修女,以其对贫穷和病人的关怀而闻名。画中,圣克拉拉被描绘成一位虔诚的修女,周围环绕着几位教会的圣父和圣师,他们正在讨论宗教教义。背景里有一些象征性的物品,如书籍、十字架和宗教象征物,突显了画作的宗教主题。
这幅画是鲁本斯为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夫人设计的一系列挂毯的草图之一。这些挂毯后来被用于装饰马德里的修道院。鲁本斯的设计草图通常非常详细,以便挂毯织工能够准确地将其转化为挂毯。这些草图后来被普拉多博物馆收藏。
这幅画描绘了公元312年10月28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米尔维安桥战役中战胜马克森提乌斯的场景。此战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君士坦丁大帝成为唯一的统治者。画中,君士坦丁骑于马上,手持胜利之旗,其军队与战败的敌人环绕四周。前景中,马克森提乌斯的尸体象征着他的失败和死亡。
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帝国历史上首位皈依基督教的皇帝,其统治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传,在米尔维安桥战役前夜,君士坦丁大帝看到了一个显现着十字架的异象,并附有文字“凭此标志,你将获胜”。这一奇迹促使他将基督教符号置于军旗上,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
这幅挂毯属于鲁本斯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设计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后被赠予红衣主教弗朗西斯科·巴贝里尼。1959年,这些挂毯被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
《圣母升天》,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在天使的簇拥下升天的场景。画中,圣母玛利亚被描绘成在一群天使的簇拥下,缓缓升向天堂。她的面容充满宁静和祥和,象征着她的神圣和纯洁。在她的下方,一群使徒和圣徒目睹了这一奇迹,他们的表情充满了敬畏和惊叹。背景中可以看到一些象征性的物品,如打开的棺材。
这幅画是鲁本斯为安特卫普圣母大教堂的高坛创作的祭坛画。这座教堂在1611年开始了圣母升天祭坛的竞赛,鲁本斯于1611年2月16日向神职人员提交了模型。经过15年的努力,鲁本斯在1626年完成了这幅作品。
《圣母加冕》,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在天堂被加冕的场景。画中,圣母玛利亚被天使簇拥,基督为她戴上王冠,象征着她在天堂的崇高地位。圣父和圣灵也出现在画面中,增加了神圣的氛围。背景中的天使和圣徒们目睹了这一神圣时刻,他们的表情充满了敬畏和赞叹。
这幅画是鲁本斯为安特卫普的耶稣会教堂创作的一系列宗教画作之一。
《圣保罗的转化》,描绘了圣保罗在大马士革路上被强光击倒并听到上帝声音的场景,这一事件标志着他从迫害基督徒转变为虔诚的基督徒。画中,圣保罗被描绘成从马上跌落,仰面朝天,表情充满敬畏和惊讶。他的剑和头盔散落在地,象征着他放弃了原有的身份和使命。周围的随从和马匹显得非常惊慌,背景中的天空和光线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和神秘感。
鲁本斯多次创作了《圣保罗的转化》这一主题,这幅画是其中的一个版本。他通过这幅画展示了圣保罗从迫害者到使徒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鲁本斯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调整,最终形成了这幅充满戏剧性和情感的作品。
这幅画名叫《圣体颂》,画中,复活的基督站在中心位置,蛇和骷髅象征着战胜罪恶和死亡。基督的两侧分别是与圣体有关的圣人:从左至右分别是梅尔基塞德克、以利亚、圣保罗和圣西里尔。这些圣人象征着圣体在基督教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背景中的建筑元素和装饰细节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
这幅画是鲁本斯为安特卫普的加尔默罗会教堂设计的祭坛画草图,最终的祭坛画由画家杰拉德·塞赫斯和雕塑家汉斯·范·米尔德特于1638年完成。
《法厄同的坠落》,描绘了古希腊神话中法厄同的故事。法厄同,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他请求父亲让他驾驶太阳战车穿越天空。阿波罗最终同意了,但法厄同,无法控制战车,导致太阳战车偏离轨道,地球上的生物要么被冻死,要么被烧焦。为了防止更大的灾难,宙斯用霹雳击中了法厄同,使他从战车上坠落而死。画中,法厄同被描绘成从战车上坠落的瞬间,周围是惊慌失措的神祇和生物。
这幅画是鲁本斯在罗马创作的,当时他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影响,尤其是提香和卡拉瓦乔的作品。鲁本斯通过这幅画展示了他对古希腊神话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洞察。法厄同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引用,作为对骄傲和鲁莽行为的警示。鲁本斯在这幅画中不仅展现了法厄同的悲剧,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传达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逐出伊甸园》,描绘了《旧约》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场景。画中,亚当和夏娃被一位手持火焰剑的天使驱逐出伊甸园的大门,走向死亡的怀抱。亚当和夏娃的表情充满了悲伤和绝望,他们的身体姿态也表现出一种无助和羞愧。背景中的伊甸园充满了热带植物和动物,象征着失去的乐园。
这幅画是鲁本斯为安特卫普耶稣会教堂设计的祭坛画草图。原计划的祭坛画系列包括39幅画作,涵盖旧约和新约的故事。然而,这幅《逐出伊甸园》在最后一刻被教堂的院长排除在装饰计划之外,因此从未以大尺寸的形式完成。鲁本斯在安特卫普耶稣会教堂的祭坛画最终在1718年被火灾摧毁,这幅草图因此显得尤为珍贵。
《摩尔人头像的四种习作》,展示了同一个摩尔人头像的四种不同角度的习作。画中的摩尔人男子表情略有不同,展现出不同的角度和微妙的情绪变化。鲁本斯通过这幅画展示了他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光影的娴熟运用。每个头像的朝向都略有不同,仿佛鲁本斯想向我们展示每一个角度的细节。
这幅画创作于1640年,当时鲁本斯正处于创作生涯的晚期。这幅画充分展现了他对解剖学和光影效果的深入追求。
这幅画是为安特卫普的耶稣会教堂创作的祭坛画,名为,《圣方济各,泽维尔的奇迹》,与《圣依纳爵的奇迹》交替展示在教堂的高祭坛上。
画面中央是圣方济各·泽维尔,耶稣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站在一个高台上,双臂张开,做出祝福和治愈的手势。
该画描绘了多个奇迹场景:一位被恶魔附身的女子在圣方济各的祝福下恢复了理智。一位老洗衣妇的枯萎手臂在接触了圣方济各的衣物后得到了治愈。一位年轻母亲惊讶地看着她的婴儿在圣方济各的祝福下奇迹般地复苏。
一尊印度教神像被推倒,象征着异教的失败和基督教的胜利。画面中还包括来自亚非的各种人物,反映了圣方济各在亚洲传教期间的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