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本斯曾在安特卫普接受天主教洗礼,这一信仰贯穿其艺术创作的始终。宗教不仅成为鲁本斯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他还因此成为了著名的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画家。天主教会积极倡导宗教艺术,特别是在教堂和祭坛装饰上,强调情感的直接表达和宗教的神圣感。
鲁本斯的宗教画作受到教会和上层贵族委托,契合天主教廷反改革需求及欧洲贵族的英雄主义情结。鲁本斯宗教画常呈现圣经戏剧场景,展现卓越绘画技艺与深厚造诣,渲染宫廷富丽,歌颂权贵,由此被誉为巴洛克绘画大师。
鲁本斯创作了多个版本的“圣母与圣婴”主题作品。描绘了圣母玛丽抱着婴儿耶稣的情景,通常还包括其他人物如圣人或天使。
另一幅作品名为“圣母与圣婴、圣伊丽莎白和施洗者圣约翰”,创作于1618年,现藏于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这幅画同样展示了鲁本斯对巴洛克风格的精湛掌握,通过其鲜艳的色彩和富有戏剧性的构图得以体现。
这些作品是17世纪宗教艺术的重要实例,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背景。
《圣母的婚礼》创作于1605年。
这幅画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和约瑟夫在典礼场合的情景,他们被其他人物环绕,包括天使和婚礼见证人。画面设定在一座教堂或庙宇内,建筑元素为整个构图增添了深度与宏伟感。
这幅画作象征了玛利亚与约瑟之间的神圣结合,突显了他们婚姻的神圣性质以及约瑟作为圣母和圣婴地上守护者的角色。画面中出现的天使和其他圣经人物进一步增强了场景的精神氛围。
圣母玛利亚与约瑟的婚礼在基督教神学中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因为它标志着他们共同旅程的开始以及耶稣基督诞生的准备。这幅画以崇敬和庄严的方式捕捉了这一时刻,反映了当时的宗教虔诚。
这幅画是鲁本斯与扬·布鲁盖尔合作创作的,名叫《《圣母抱着圣婴置身于花卉和水果环绕的画面中》,创作于1617年。其中,鲁本斯负责描绘圣母玛利亚和圣婴耶稣的形象,而布鲁盖尔则绘制了围绕中央画面的丰富花果装饰带。
这幅画展示了圣母玛利亚怀抱着圣婴耶稣,他们被描绘在一个模拟挂画的框架内。在这个框架周围,布鲁盖尔创作了一条华丽的花环,其中包含鲜花与水果、蔬菜和动物,营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
公元1637年,这幅画归西班牙贵族、艺术收藏家莱加内斯侯爵所有,后由其捐赠给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
《圣母与圣婴置身于花卉和水果环绕的画面中》,是一件标志性的作品,它将宗教的虔诚与自然之美巧妙融合,彰显了鲁本斯与勃鲁盖尔在一次独特合作中展现出的艺术才华。
《神奇的鱼宴》,是一块面板上的油画,描绘了《路加福音》这本书里描述的奇迹,耶稣指示渔夫在整夜劳作却一无所获后抛网。尽管起初他们心存怀疑,但最终遵从指令,结果捕获了大量鱼,从而成为基督的门徒。
这幅画的构图是以鲁本斯为圣母升天教堂创作的三联画中央面板为基础的。中央的人物群与三联画面板中的位置非常相似,但基督在鲁本斯原作中的呈现有所不同。在这幅画中,基督的两只脚都牢牢地站在船的地板上,并且他的长袍结构赋予了他的身体更多的坚实感。
这幅画由梅赫伦鱼贩公会委托创作,当时正值该公会经历50年艰难岁月后迎来的一段短暂繁荣时期。此画作旨在彰显公会对信仰的坚守以及奇迹在其行业中的重要意义。
《神奇的鱼宴》是巴洛克艺术中令人瞩目的典范,其丰富的象征意义与动感的构图完美结合。画作中描绘的圣经奇迹故事,作为信仰和神恩转化力量的有力见证,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
《圣依纳爵的奇迹》,于1617年创作,地点位于鲁本斯的故乡安特卫普。受托于安特卫普的耶稣会教堂,作为祭坛画悬于墙上。
宏伟的教堂内部,装饰华丽且烛光闪烁,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天使在上方飞舞,连接着人间与天堂。
画面中央的人物是圣依纳爵·罗耀拉,耶稣会的创始人,他身着金色法衣站在高台上,双臂张开,象征着祝福和治愈。鲁本斯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强烈的光影对比,突出了圣依纳爵的神圣形象。金色法衣在暗色调背景下格外耀眼,吸引观众视线。人物刻画生动,表情丰富,圣依纳爵的平静与周围受苦者的绝望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戏剧性。
该画描绘了多个奇迹场景,左侧一位被恶魔附身的女子,在圣依纳爵的祝福下恢复了理智。
右侧一位老洗衣妇的枯萎手臂在接触圣依纳爵的衣物后得到治愈。前景中,一位年轻母亲惊讶地看着她的婴儿在圣依纳爵的祝福下奇迹般复苏。
《圣依纳爵的奇迹》这幅画作自1776年起,便收藏于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
《圣巴沃大祭坛画油彩草图》是鲁本斯于1611年创作的三幅油画草图,这些草图是为受托于根特的圣巴沃大教堂制作的祭坛装饰所作的前期研究。目前,这些草图收藏在伦敦国家美术馆中。
左侧面板描绘了圣巴沃的姐妹,格特鲁德和贝加,她们效仿兄长成为修女。圣格特鲁德抓着她的项链准备丢弃,就像中央面板中的她的哥哥在进入修道院前放弃财富一样。她的头微微后仰,眼睛抬起,仿佛仰望天堂。她的长袍裙摆上的金色刺绣在光中闪闪发光,突出了这个家族即将放弃的财富。
中央面板描绘了圣巴沃,一名罗马士兵。他离开军队加入了基督教会。在根特圣彼得教堂的台阶上,他将所有财产捐赠了出去。他被圣阿曼德和弗洛里伯特接受为僧侣。一名神职人员手持本笃会的黑色长袍,准备替换圣巴沃的盔甲。他将剑交给身后的人,另一人将他的财产分发给一群乞丐。两名侍从站在台阶底部,脚边有一只狗,而更多的人挤满了楼梯和前景,营造出一种狂热的氛围。
在右侧面板上,描绘了克洛塔尔国王和他的儿子达戈伯特国王,以及罗马皇帝毛里求斯的一位传令的官员,他们之间发生了争执。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禁止士兵出家的规定。两位国王伸出手臂,以示抵抗官员的推进,而传令官则向前递出一份包含皇帝法令的卷轴。尽管有法令禁止,但克洛塔尔和达戈伯特仍支持圣巴沃被接纳入教会。尽管在三位主要人物的周围,聚集着一群人,在构图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马匹,特别是达戈伯特那匹银色的坐骑,它的身体占据了画作的宽度。
这幅祭坛画是由主教Maes于1611年委托鲁本斯创作的,凸显了在天主教反宗教改革期间宗教艺术的重要性。草图和最终作品均体现了此类委托的虔诚与教育目的,旨在激发教众的信仰与虔诚。
摩西是以色列人的民族领袖,有人认为他是犹太教的创始人。
根据记载,摩西领导以色列人历经40年的荒野漂泊后,再度踏上前往应许之地迦南的征程。途中最为便捷舒适的路线是穿越以东境内的帝王大道。为此,摩西派遣使者面见以东王,请求借道,并承诺若百姓或牲畜在以东境内取水,必照价支付,仅求步行通过。然而,以东王予以拒绝,且率众欲强行阻拦以色列人前行。
摩西遂带领百姓从何珥山启程,绕道红海方向以避开以东。此路崎岖难行,百姓心生怨恨,既埋怨神明也不满摩西,虽每日有上帝赐予的食物果腹,但无法提供足够营养,且沿途缺乏粮水补给。
耶和华降下火蛇,投入百姓群体,致多人伤亡。以色列人追悔莫及,恳请摩西代为向神祈求,驱离蛇患。摩西应百姓之请,为其祷告。
根据《民数记》的记载,耶和华指示摩西制造一条铜蛇并悬挂于杆子上,以便那些被火蛇咬伤的人可以通过仰望这条铜蛇获得救治。这一行动成功地拯救了百姓的生命。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创作于约1630年。描绘了君士坦丁大帝将君士坦丁堡确立为东罗马帝国首都的历史事件。
大帝君士坦丁,他通常被描绘成一个威严的领袖,常常带有光环或其它象征其帝国权威的标志。环绕在他身边的是各种人物,包括建筑师、士兵和市民,他们都参与建设新城市的过程。背景包括建筑元素和展示君士坦丁堡战略地理位置的风景。
该画作象征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和一个强大而持久的帝国的建立,它体现了君士坦丁堡作为罗马帝国权力和文化中心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标志着罗马帝国首都从罗马迁至东地中海地区的历史转折。这座城市迅速成为贸易、文化和政治的重要中心,其建立被视作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匈牙利国王斐迪南与西班牙红衣主教因凡特在诺德林根会面》,创作于1635年。
这幅画描绘的是1634年9月,匈牙利国王费迪南三世与他的堂兄、西班牙红衣主教因凡特在多瑙河畔诺德林根的会面。这次会面促成了他们的军队联合,共同对抗新教徒,并最终赢得了诺德林根战役的胜利。
这幅画生动描绘了欧洲历史上的关键瞬间,展现了17世纪的联盟与冲突。通过该作品,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故事。
《献礼谷物女神》,描绘的是农业、谷物作物、生育和母爱关系相关的罗马女神刻瑞斯。她的手中持有一只装满水果和蔬菜的丰饶角,象征富饶和多产。女神周围环绕着一群小人物,包括可爱的儿童普提和农民,他们向女神献上各种农产品以示敬意。场景设定在一个古典风景中,建筑元素增添了画面的深度和宏伟感。
这幅绘画象征着农业的重要性和自然的丰饶。画中,克瑞斯被描绘为一位仁慈的女神,掌管着丰收和生命的循环。向她献上农产品象征着对地球恩赐的感激,以及对持续肥沃和繁荣的期望。小天使的存在为场景增添了活泼轻松的元素,进一步强化了其寓言的意义。
这幅画取材于塞里斯的神话,她教会了人类农业技艺和犁的使用。塞里斯常与季节以及生命、死亡和重生的循环关联。画作捕捉到了这些主题的精髓,强调了神性与自然界的联系。
《和平与丰饶》是鲁本斯在1633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画描绘了和平与丰饶的化身,二者正亲密地相拥。和平常被刻画为身着金色长袍的女性形象,象征着和谐与宁静。而丰饶同样以女性形象呈现,她穿着飘逸的粉色长裙,手持装满水果和谷物的丰饶角,象征富足与滋养。画中的背景则是古典建筑,进一步衬托出画面的宏伟壮观。
和平与丰饶的相拥象征着和平带来的和谐与繁荣。丰绕角作为丰饶的传统象征,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两者之间的互动亲密而温馨,和平深情地凝视着丰饶的眼睛,暗示了概念的结合及其结合所带来的积极结果。
在17世纪,寓意画是一种常见的传达复杂思想和价值观的方式。“和平拥抱丰饶”反映了和平与繁荣的理想,这在欧洲政治和社会动荡时期是人们的心愿。这幅画作提醒人们,和平对于社会的福祉和繁荣至关重要。
《抢劫萨宾妇女》,描绘了罗马历史上一个事件,即罗马人对萨宾妇女的掠夺。
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建立后,城中年轻女性严重短缺,影响了罗马的发展。罗马人试图与邻近的萨宾人协商联姻,但遭到拒绝。
罗马人邀请萨宾人参加庆祝农神康苏斯的战车节庆活动。在活动进行到高潮时,罗马人的领袖罗穆吕斯发出信号,罗马士兵随即冲向萨宾妇女,将她们抢走,同时赶走了萨宾男人。
萨宾人感到愤怒和耻辱,一年后,萨宾人在国王塔提乌斯的带领下,组织军队向罗马发起攻击,意图夺回被劫走的妇女。
被抢夺的萨宾妇女们已经与罗马男子结婚生子。她们为了阻止亲人之间的战争,纷纷抱着幼子来到战场,恳求停战。这一举动最终促成了罗马人与萨宾人的和解,以及两个部落之间的联盟。
这幅画以鲁本斯充满活力的巴洛克风格为特征,其复杂的构图捕捉了劫难场景中的混乱与戏剧性。前景展示了罗马人激烈地掳走萨宾妇女,而背景则展现了古典建筑和全景式的场景。运用明暗对比和鲜艳的颜色增强了画作的情感强度。
这幅画象征着罗马的暴力与强制,突显了罗马人和萨宾人之间的冲突。画面中妇女们的惊恐表情和罗马人的侵略性行为强调了这一事件的残酷性。
《挤奶女工与牛群的风景》,又名《拉肯农场》,是鲁本斯在161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画以油彩绘于木板之上,目前收藏于英国白金汉宫。
这幅画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色,包括挤奶女工和牛群。地点位于布鲁塞尔附近的拉肯农场。前景是女工与牛群,背景中可见一座教堂。这幅画创作于鲁本斯探索风景画的时期,这是他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的一个流派。作品反映了他对佛兰德斯乡村的兴趣以及将细致观察与田园美景相结合的能力。
《尼古拉斯·特里戈特身穿中国服饰的肖像》是鲁本斯于1617年绘制的一幅素描。这幅作品采用粉笔和墨水绘制于纸上,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画中的人物是特里戈特,一位到中国的佛兰德斯耶稣会传教士。他身穿中国传统学者长袍、头戴朝鲜帽,反映了耶稣会士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的同时又保持了一定距离。
1617年,正值中国明朝的万历四十五年,利玛窦访问安特卫普,目的是为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筹措资金和招募新传教士。鲁本斯与当地的耶稣会学院关系密切,正是在这次访问期间创作了这幅画。画中人物的服饰融合了中国和韩国的传统元素,象征着教会对当地习俗的适应。
这幅绘画作品见证了17世纪初期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交流。它突显了耶稣会在融入中国社会方面的努力,以及欧洲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
《鲁本斯和他的赞助人一家》是比利时艺术家尼凯塞·德·凯泽于1842年创作的一幅画作。描绘了鲁本斯在其安特卫普住所花园内,被家人和赞助人环绕的历史场景。
画中,几位人物围聚在鲁本斯周围,突出了他的重要性及同代人对他的仰慕。画面背景设在鲁本斯家的花园,增添了私人和亲密的氛围。尼凯塞的风格注重细节和人物的现实描绘,反映了19世纪的历史背景。
这幅画作是向鲁本斯致敬的象征,突显了他在世界艺术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与当时重要人物的关系。画中包含他的家人和赞助者,强调了他职业生涯中所得到的支持和认可。
这幅画是重要的历史画作,是向著名艺术家鲁本斯及其与家人和赞助人致敬的作品。这幅作品证明了鲁本斯持久的遗产,以及他继续受到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