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来,酒楼里的桌面上落了好厚的灰,拿手一摸,手指头立马变得黑呼呼的。
汤楚楚对狗儿道:“狗儿,你找几个人把餐厅里里外外都彻底扫干净来。
另外,你找来严阿谍那娃儿,和他说,,过不了几天就可以来做工了。”
她在脑子中合计了一番:“雨竹做大厨,兰草是小厨,店小二是严阿谍,杨狗儿是掌柜,四人一块,想来暂时还忙得来。
汤楚楚是想寻个收碗洗碗做卫生的,但兰草一脸自信地将这活全包了,死不给汤楚楚再乱花钱。
如今也寻不到好的帮工,便先让兰草累上两日吧。”
开张头三日得搞活动,只四个人手忙得晕头转向。到那时,她喊大财一块儿来搭把手,先将极忙的三日给熬过去。
开张的日子便是六日后。
汤楚楚并未于五南县完就娃儿考试,而是提前返回东沟村。
她不是太重视三个娃儿考得如何,参考不过是让娃儿见见试面,认为无论考试成功与否,也算给娃儿们积累人生经验了。
当春天轻吻东沟村,整个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山峦之上,万物从沉睡中苏醒,种类繁多的鲜美食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其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刚破土而出的春笋。
前儿晚上下了场毛毛雨,近日春笋跟疯了似的,一个劲儿往外冒。
新东沟村人家里的米粮已然有些短缺,如今全得仰仗这些竹笋来维持生计。
汤楚楚家个个在忙,她又想要野菜,便干脆在自家大门前支起木头摊子收野菜。
每斤野菜可以换三两半小米。
新东沟村这帮人跟赶大集似的,整日拿野菜去她家换粮。
春笋数量最多,其次是蒌蒿,极嫩的香椿叶也有些……数量一够,汤楚楚便收了摊。
晚饭吃得极为丰盛!
春笋嫩得能掐出水来!正好买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跟春笋块儿一块儿焖。
焖前先把笋焯水去涩味,炒肉时多放点姜蒜,焖到肉皮起泡、笋子吸饱肉汁,香喷喷的能让一家人连锅底都舔干净!
蒌蒿掐把嫩尖搁鼻子底下一闻,跟春天的露水似的清凌凌的。剁吧剁吧掺上肉馅,下锅这么一炸,金灿灿的丸子咬开,里头全是春野的鲜气儿,香得能把娃儿馋哭!
香椿叶先拿开水焯个30秒去去味儿。跟鸡蛋液搅和搅和,加点盐巴葱花,下锅煎得两面金黄便算做主食了!
苗雨竹将火候拿捏得死死的,眨眼工夫铁锅就飘出了香。盖子一扣闷着,猫儿都馋得扒灶台!等杨小宝县试回家,直接开饭。
汤楚楚溜达到后边院子,汤大柱正鼓捣那些营养钵!
这铁疙瘩机器往松土上一压,再拿脚这么一蹬,噗噜噜就吐出个土窝窝。
每个窝窝眼儿都留着小酒盅口大的坑,等会儿把泡好的棉籽往里一丢就算完事了。
等营养钵整好后,将土灰撒均匀些,再盖层稻草帘子,这土法子比大棚实在,地气能透进来,寒气又进不去。
等棉苗憋出两三个叶芽,就得赶紧间苗,留壮的撇弱的,省得互相抢肥吃!
汤楚楚蹲于地头,戴上粗布手套摆着那些放了棉种的营养钵。
狗儿娘,你在忙啥呀?
里尹在前院没寻到汤楚楚,便跑到后院找。
便见汤楚楚和汤大柱姐弟俩不懂做甚,他观察许久,都未能看懂。
他本身想和汤楚楚了解县试相关事宜,家里头头一回有人要进考场,他这心里跟揣了只乱蹦的兔子似的。寻思着跟汤楚楚唠会儿嗑,舒缓舒缓这兴奋劲。
可当他瞅见地里冒出来的怪玩意儿,立马就把考试这档子事扔到爪哇国去了,二话不说"扑通"就坐到田埂上。
"此乃帛叠,产自岭南。熟后似雪絮,质若云絮而性极温软,织就厚衣服被褥可御九冬之寒。"
汤楚楚边忙边说道:"前日托岭南商人捎来帛叠种,刚好家中新得二百亩田地,我便试种看看。"
里尹拧眉:“此物来自岭南,咱们这的土也合适种吗?”
"实践出真知嘛。"
汤楚楚稳稳摆好育苗盘,手指捻动棉籽撒入穴孔,"若能培育成功,往后就省得四处搜罗芦花、柳絮、禽羽这些材料了。
横竖种子管够,总得试上一试。里尹叔家若尚有闲田,待十来天后移栽时节,尽管来我家取嫩秧便是。"
里尹马上点头:“种的,必然要种的。”
"狗儿娘说的话一向准,她说可以种就可以种!"
里尹躬身掺进松软的田泥里,白要狗儿娘的东西不是他的风格,怎么都要付出点劳力才行。
正忙得热火朝天时,门外传来马蹄声,汤楚楚放下手中的活:“估计是宝儿几个娃回家了。”
车子驶进院中挺好。
三个小子跃下马车。
杨宝儿开心,杨树根激动,余参比较稳重。
“如何?”里尹急不可耐道,“树根,你个傻憨憨,快讲考得如何了?”
“爷,县试不难。”
杨树根滔滔不绝起来,“头一题,羽舅舅和余先生便让背过,我闭个眼睛就写完了,后边难一些,却也没事,定然可以过的。”
里尹爽朗大笑:“好,好,太好了。”
他家竟然有念书的好苗子,真是祖上积德了,要回家给上坟烧香磕头才行。
汤程羽声如止水:"切莫沾沾自喜。县试分作四试,初试仅作初步筛选,你们作为东沟村翘楚,自是不怕这样的小考的。然须知行百里者半九十。"
"次场考对策,接着考复文,最后一场接着考连环题!经义、诗赋、策论、骈文……这些可都不是好啃的硬骨头。
学问这事儿啊,什么时候都得下狠功夫,千万别以为考过两场就飘了!"
杨树根挺直腰背,点了头:“羽舅舅,我懂了。”
杨小宝赶紧收起那张笑脸!刚刚嘚瑟过头了,这只是眼里长征的第一步呢就尾巴翘上天了,最简单的关都还没摸着门道呢!
“行啦,大家都进屋来用餐吧。”
汤楚楚:“里尹叔您也一块吃吧,刚好咱们可以聊聊村中起新房之事。”
里尹近日总想着这事,见她如此说,便应下了。
汤楚楚家中人极多,光自个家就十来人,再有纪娘子,余先生全家,陶丰,加里尹和树根......
餐厅摆上两大圆桌,才堪堪坐完。
初始时,话题全是围绕着县试之事,可这仨娃儿均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也就没接着往下多唠了。
话题一转,就说到村中起新房之事。
“我与胡大人谈过几回,胡大人的规划是,待办公地点以及衙役住的地方竣工后,后续工作便是修筑道路。
如此一来,既能便利开采工具的运入,也方便煤矿的输出。待道路修筑完毕,还将在煤矿周边围上围墙,以此杜绝有人偷盗煤的情况发生……
首批招募之人数量约莫为二百余人,待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还会再增招四百来名工人,专门负责煤矿的开采与运输工作。”
鉴于此次煤矿开采项目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为保障工程进度,胡大人决定对工作安排进行优化调整。
一方面,延长每日的做工时长;
另一方面,提高工人薪酬待遇,将日薪设定为四十枚铜板。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东沟村众多村民积极响应,纷纷报名参与开采工作。
与此同时,消息在周边村落及镇上迅速传播,汤洼村、马鞍村、刘坡屯等地的村民,以及镇上部分苦力劳动者,均对此表示出浓厚兴趣。连日来,煤矿脚下持续有别村之人前来咨询报名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