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狗儿没空,汤楚楚和汤二牛一声去送凉粉。
七桶凉粉稳稳地放置在牛车中,姐弟二人分别坐在牛车的两侧。
牛车缓缓启动,首先朝着五南镇驶去。
到达五南镇,给两间酒馆分别送上半桶凉粉。
接着,牛车继续前行,前往江头镇。
到了江头镇后,先给邻家酒馆和醉月坊货,之后再前往崇文堂。
货都送完,时间还早得很。
汤楚楚让杨大发在镇口候着,好和汤二牛逛逛。
她要买些鸡鸭,再给刘大婶也带些。
来到之前买鸡鸭的位置,做这买卖的还是那汉子。
见是汤楚楚,赶紧迎了上去:“鸡鸭便宜出售啦,八枚铜板地只,任挑任选,公的退货。”
一个鸡笼一个鸭笼,每个笼都装着四十来只这样,它们叽喳、嘎嘎呱呱地叫个不停。
这回的鸡苗鸭苗瞧着倒挺精神,不过售价贵两枚铜板。
汤楚楚当即开口砍价道:“鸭苗都要,鸡苗给我留二十五只就行,你说个实价。”
男人听后,叹息道:“大嫂呀,这批货,我养了许久才卖的,你看,多壮实。
养这么久,吃粮的成本总要算吧,八枚铜板算便宜了。但你是回头客,就收七枚铜板一只,可以不?”
汤楚楚摇了摇头,说道:“这样吧,若买了公的,不用退我钱,就六枚铜板。”
说罢,她又补了一句,“算了贵多,家中粮也不多了,哪还能养得起鸡鸭,算了算了,不买了。”
说着,她便做出一副要走的模样。
男人见状,无奈地将她喊了回来:“大嫂想来你也是诚心要买,那就一只六枚铜板,都给你吧,小鸡也都带走。毕竟剩一些我也不好出手,对吧?”
二人你推一拉,就都买了。
五十五只鸭苗,四十只鸡苗,汤楚楚多给两枚铜板,连笼子也要了。
鸡鸭买好,汤楚楚又去买读书用的笔墨纸砚。
这个年代,家中供一个孩子读书,每年花销就得二十多两白银。
崇文堂每月束脩二两,一年就二十四两。
笔墨纸砚也贵得吓人。
砚台最便宜三两多,毛笔最次的,也上百枚铜板。
汤楚楚在仁宁堂逛一轮后,吓一跳。
本以为自己有一百来两是富婆了,如今看这些学习用具,这百来两也太少了。
宝儿读书后,这钱实在不经用。
汤二牛的嘴巴张得老大,难以置信地嘟囔着:“这……我滴乖乖,贵得吓人啊!”
方正又黑不溜秋的东西五两白银!
五两啊,够一家人平安过上好多年温饱日子的呀。
他越想越觉得心里发慌,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往后挪,不敢看,太高端了,想逃。
汤楚楚察觉到了汤二牛的不安,示意他乖乖等着。
把目光投向了摆在架子上的一排排书籍。
既让小宝读书,就买本启蒙书吧。
这排架子全是抄的,手抄也贵,但价格不同。
就像启蒙书三字经这本,价格最低的是四十五枚铜板,最贵的二百枚铜板。
她把价格不同的两本书翻开一看,价格低的,字还算方正,但看着没什么气势。
而价格贵的却不同,只一眼,便看出,是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才有的成果。
那字迹苍劲十分有力道,每一笔的墨渍都显得凝重、颜色浓郁,笔锋的锐利之感仿佛能够穿透纸张背面。
这种字,看了才让人舒坦。
拿回去,让宝儿当书法来练,一举两得。
夏芷荷都不用考虑,直接买贵的,仁宁堂掌柜夸赞道:“大嫂厉害,这书乃崇文堂最为优秀的童生书写,前面是正文部分,后边附有该童生对此书的见解,对刚学习的孩子十分合适不过了。”
汤楚楚翻了翻,后边是有几页十分细致的解说和领悟,最底下人名落款:“汤程羽!”
不是吧,一选就选中他抄的?
仁宁堂老掌柜眯笑着点头:“汤程羽这孩子好啊,家境贫寒,却从未自怨自艾,平日里,抄书挣铜板,攒作上学的钱,听崇文堂山长讲,来年的院试,最考中的机率是最大的。”
汤楚楚没答话,给了铜板,拿着书,走了。
汤二牛的眼睛,时不时瞟着她手里的三字经,两条眉毛都拧成了八字。
完蛋了,回到家,就得念书了,他述算不懂,字也没法记得住,大姐会埋汰他的吧。
他宁愿做苦活累活,都不愿意学习,可他也懂,大姐最喜会念书的娃儿。
羽哥儿是童生,会念书,大姐就十分疼爱羽哥儿。
若他们四个,念不好书,大姐又把挣到的所有铜板,都给羽哥儿念书了咋办?
汤二牛在内心狠狠下了决心,即便不爱学,也必须逼着自己去学会。
宝儿那么小都学得会,他定然也可以学会。
若是读一次记不住,就多读几次,几次不行就读一百次,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了,肯定记得住的。
书买好之后,汤楚楚和汤二牛在衙门这转了几转。
衙门没有开门,想来县令也是夜不归宿的吧。
回了东沟村,午时都还没有到,苗雨竹早把午饭给备好了。
这几日,日日两顿药喝着,苗雨竹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给家人做个饭是可以的。
午饭十分简单,就一人一碗小米粥,一个野菜炒鸡蛋,随便对付一顿了事。
这午饭看着确实不怎么样,可在东沟村,已经是顶级美食的存在了。
别人一小抓小米就加大半锅野菜熬成糊糊时,他们家已经可以喝上纯米粥了,且还有蛋吃。
让人知道了,不懂遭来多少人眼红。
饭后,沈氏把近三十斤剥好外壳的灯笼籽拿来结账,杨富强和杨富贵也在这时过来帮她洗灯笼籽。
家里,又开始热火朝天地忙个不停。
沈氏正磨蹭着留下来偷师,门口温氏又叫她快些回家剥灯笼籽。
没办法,她只得马不停蹄地冲回家干活去了。
杨富强和杨富贵有了昨天的经验后,今日只需要昨天一半的时间就搓完一斤。
二人看看天,还热着呢,此时去地里,估计会中暑。
兄弟二人又要求给他们加量。
汤楚楚先是检查二人的手,只是白了些,未有脱皮现象。
这才一人又加了半斤,有半斤就让二牛给洗了。
很快,三斤半的灯笼籽就都洗好了。
杨富强和杨富贵每人揣着十五枚铜板,欢欢喜喜回家了。
汤楚楚在堂屋过滤凉粉,抬眼见杨小宝正把鸭子赶回家:“宝儿,你到里尹家去,喊你树根哥来一下。”
杨小宝:“娘,树根哥这会儿估计还在山里寻野菜呢。”
“狗儿娘在家不?”院外,刘大婶脆爽的说话声传来。
汤楚楚暂停手中活计,起身到院中,指了指:“五十五只鸭苗全在这了,一只六枚铜板,小鱼儿娘要几只自个挑。”
这些鸭个个壮实又精神,刘大婶直接捉了二十只赶回自家院中。
好打算等下让玉米和麦穗,就把鸭苗带到自家田中吃蚂蚱。
汤楚楚将目光投向院子中。
院中一半的空间被菜地占据着,菜地翠色欲滴的菜苗一行行、一列列整齐地排列着,每一株都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茁壮成长着。
在菜地的前方,有个极小的水池。
水池是当初为最初的头批鸭子挖的。
如今鸭子的数量逐渐增多,这水池也没有用处。
院子的另一半,是专门用来圈养鸡鸭的区域。
两只体型壮硕的母鸡大花二花,一只气宇轩昂的大公鸡壮壮,五十五只毛茸茸的鸭苗,还有四十只活蹦乱跳的鸡苗。
喔喔喔、咯咯哒、叽喳、嘎嘎嘎的叫声此起彼伏。
鸡鸭的数量不多时,照料它们的卫生状况轻松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