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话?今个月只有一千蚊?讲笑呢?扑呐母!”
“颜……颜爷,这……这我们也没办法啊……西宫市没了,我们就失去了一条大水喉。”
“西宫市……”
夜晚,正值人声鼎沸之际,在油麻地巡逻的颜同在街边一家云吞店坐了下来,两名被他派出去收【片费】的手下没一会儿就回来,当他看见两个手下只收到一千港元的【片费】后,顿时怒从心起,狠狠地抽了两名手下一个大巴掌,问起为什么这个月只有一千港元【片费】,得知是西宫市那边被叶邦华抢走后,他颜大探长就彻底失去了一条源源不断的大水喉。,心情更加阴郁了,终究是没有继续为难两名手下,不耐烦地挥了挥手,两名手下立即溜走。
对于颜同的动态,叶邦华一直安排油条苏在暗中监视,一旦有异常就会上报,不过,目前叶邦华没有心思去理会颜同这位“敌人”的情绪,他正在西宫市码头思索一些事情。
按照联合国贸发会的建议,将港口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港口是传统的港口,是单纯的运输中心。港口的功能以件、杂货装卸为主。第一代港口的功能是商贸功能,吞吐量不大。从技术角度看,第一代港口多以人工装卸为主,近代开始,装卸作业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水平是第一代港口发展水平的标志。第一代港口壮大港口业的途径是增加货源,尤其是中转货源,其主要措施就是依托良好的地理条件建立自由港区,这种通过自由港形式吸引货源、壮大港口业务的模式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各国政府支持港口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
第二代港口的主要标志是港口增加了工业功能。临海工业为港口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欧和东瀛开始在多个港口建设了工业区,主要发展钢铁产业、造船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东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临海地区发展重化工业,西欧的主要大港,如鹿特丹、安特卫普、汉堡、马赛以及东瀛的神户、名古屋等综合商业大港军舰成为生产规模巨大的工业区。东瀛还建有专门为工业区服务的工业港,东瀛的21个特定重要港口中,有一半是工业港。除了建设临海工业区作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手段外,东瀛还把工业港建设作为消除地区经济差别的主要手段,把工业港布置在欠发达地区。
当时的临海工业主要是石油、钢铁等重化工业,以大进大出为主,所需原料量十分巨大,是散货运输发展最快的时期,在港口吞吐量中,散货成为港口业务的主要货种。石油及制品、铁矿石、煤炭等占到海运货物的60%以上。这一时期也是港口吞吐量增加最快的时期。例如东瀛的港口进出口的外贸货物由1955年的4400万吨增至1994年的8.6亿吨,荷兰从8500万吨增至3.75亿吨,韩国从1965年的580万吨增至1994年的3.48亿吨,而作为世界主要散货供应国的澳大利亚出口货物从1955年的710万吨增加到3.32亿吨。
在这个阶段,为了降低运输成本,船舶大型化进程十分迅速,到20世纪70年代,油轮的最大吨位已达到50多万吨,20万~30万吨的干散货船相继出现。船舶大型化导致码头大型化、深水化,散货装卸机械化、自动化,于是出现了20万~30万吨的矿石装卸码头,50万吨级的油轮泊位等。
增加港口工业功能先在日、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然后在新兴国家或地区,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进行这个过程。港口工业功能的增加并非港口自身努力的结果,而是国家经济政策推动的结果。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发展临海重化工业确实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港口业的快速发展。世界临海重化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港口发展黄金期。
第三代港口的重要特征是集装箱运输的出现和逐步完善。在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临海工业区布局后,资源和环境问题出现并日益突出。集装箱运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散杂货运输的问题,实现了门到门的多式联运,因此发展极快,并率先实现了国际通用标准。集装箱运输可以被认为是划时代的进步,它一方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目前任何国家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运输网络几乎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就港口而言,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是港口进入第三代的唯一标志。对港口业务而言,集装箱装卸业务既能增加装卸收入、提高港口效益,同时又能依赖大量的箱货货源参与拼箱、拆箱、包装、加工、储存等业务,进而把港口建成国内甚至国际物流基地或中心,是各种货种中最能产生附加值的业务。
为此,有条件的港口、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资金方面、政策方面支持某些重点港口的发展,港口当局也通过各种途径吸引货源。甚至有些当局和财团(如新嘉坡港务局、香江和记黄埔、沙特财团)还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项目或并购集装箱码头项目。和记黄埔的境外项目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集装箱运输的规模和发展水平是第三代港口发展水平的标志,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利用是第三代港口的主要特征。政府的主要措施是支持少数重点港口成为国际联运中心。
第四代港口概念的出现。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的集装箱港口趋于成熟,原先建设的重化工业临海区日益面临环境与资源压力,居民对生活环境要求更高。199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提出了“第四代港口”的概念,港口的主要功能开始转变为一个国际性增长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节点。“第四代港口”凸显的一些新特点包括:
首先,港口拥有海、陆两大辐射面的优势,成为连接世界性和区域性生产、贸易和消费的中心纽带,与经济腹地、所居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其次,港口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同时贸易合作也更加密切;再次,港口特色建设日趋明显,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开拓、主动策划、积极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最后,港口的城市功能日益突出,通过节能减排,恢复、重建海洋景观,建设国际展览中心等措施,使港口逐步成为市民的观光区、休闲区。
伴随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产业格局及结构的不断调整,过去的一个世纪,全球范围内的港口都在经历着功能上的演变,以上提到的四代港口,在划分上没有严格界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各国的进程存在有差异。目前世界范围内,几乎四代港口都存在。同时还有专门为临海工业服务的工业港、专用能源港等工业化港口,这些港口在其腹地经济发展或结构调整后,都会向以经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港口转变。
按照港口发展历程来看,其实西贡市码头的未来上限已经被锁定了。
首先是西贡市码头附近的生态环境不允许开发重化工业,所以,西贡市码头今后的基本定位是货物集散地&生态旅游区,如果能顺利拿下中环、九龙的码头,那么,叶邦华会逐渐将【通运物流】迁移至中环或九龙,而西宫市这边就重新开发为公众码头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叶邦华放弃了西贡市这块来之不易的“基本盘”,毕竟【通运物流】还拿着长达999年、面积为80平方公里的地契,即便【通运物流】今后搬离了此地,可原先的规划基本不变——未来10年里,西贡市将会逐渐变成一座——集结了【教育】、【旅游】、【商业】、【娱乐】、【住宅】等——的综合型现代生活区,累计投入或超过5亿港元。
不远处的工地依旧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站在【通运物流】的二楼望去,叶邦华抿下一口热茶,雷觉诚不是他的小跟班、而是得力干将,自从【通运物流】成立以来,叶邦华几乎是把所有的重担压在了雷觉诚的身上,像陈文卓、油条苏二人有各自负责的事务,但基本上跟【通运物流】的关联性不大,目前由10艘【究极版·喷射船】组建而成的巨浪船队也没有掺和那些走私商人的生意,而是跟太古轮船、和记洋行、九龙仓公司这些传统的英资航运公司共同为港英当局从海外协调装运粮食、药材、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回香江提供帮助,相应的,港英当局则是准许这些航运公司自由出入香江水面以及英属马来亚的管辖领海,同时不会被水警部门以及英帝国海军上船搜查,这极大地方便了某些秘密贸易的开展。
今天之所以专门来到【通运物流】,是因为叶邦华要在这里接待几位从濠江搭乘渔船来到西贡市码头的“特殊客人”……至于有多么特殊…….叶邦华心里也没底,只因这是何善蘅、何忝这两位合伙人推荐过来的,听说跟何善蘅名下的大昌贸易行一直保持着生意往来。